資源簡介 第一章 勾股定理1 探索勾股定理第2課時 驗證勾股定理及其簡單應用【學習目標】1.嘗試用多種方法驗證勾股定理.2.會熟練運用勾股定理進行簡單的計算和應用.【學習策略】學會用面積法驗證勾股定理,并且會應用勾股定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課上要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交流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過程】一、復習引入勾股定理的內容是什么?二.新課學習1.拼一拼(1)在一張硬紙板上畫4個如圖所示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把它們剪下來.(2)用這4個直角三角形拼一拼,擺一擺,看能否得到一個含有以斜邊c為邊長的正方形,你能利用它說明勾股定理嗎?⑶如圖所示,你能驗證勾股定理嗎?2.議一議前面我們討論了直角三角形三邊滿足的關系.那么銳角三角形或鈍角三角形的三邊是否也滿足這一關系呢?總結:鈍角三角形ABC中, a2+b2<c2;在銳角三角形A′B′C′中,a2+b2>c2.例 我方偵察員小王在距離東西向公路400 m處偵察,發現一輛敵方汽車在公路上疾駛.他趕緊拿出紅外測距儀,測得汽車與他相距400 m.10 s后,汽車與他相離500 m.你能幫小王計算敵方汽車的速度嗎 三.嘗試應用1.如圖,在△ABC中,∠ACB=90°,分別以點A和點B為圓心,以相同的長(大于AB)為半徑作弧,兩弧相交于點M和點N,作直線MN交AB于點D,交BC于點E.若AC=3,AB=5,則DE等于( )A.2 B. C. D.2. 將一根24cm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徑為15cm,高8cm的圓柱形水杯中,如圖所示,設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長度為hcm,則h的取值范圍是 .3.一游泳池長48m,小方和小朱進行游泳比賽,小方平均速度為3m/秒,小朱為3.1m/秒.但小朱一心想快,不看方向沿斜線游,而小方直游,倆人到達終點的位置相距14m.按各人的平均速度計算,誰先到達終點?四、自主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樣的收獲?五.達標測試一、選擇題:1. 如圖,為了測量湖兩岸A點和B點之間的距離,一個觀測者在C點設樁,使∠ABC=90°,并測得AC長20米,BC長16米,則A點和B點之間的距離為( )A.25米 B.12米 C.13米 D.14米2. 如圖,韓彬同學從家(記作A)出發向北偏東30°的方向行走了4000米到達超市(記作B),然后再從超市出發向南偏東60°的方向行走3000米到達盧飛同學家(記作C),則韓彬家到盧飛家的距離為( )A.2000米 B.3000米 C.4000米 D.5000米二、解答題3. 有一塊邊長為40米的正方形綠地ABCD,如圖所示,在綠地旁邊E處有健身器材,BE=9米.由于居住在A處的居民去健身踐踏了綠地,小明想在A處樹立一個標牌“少走■米,踏之何忍”.請你計算后幫小明在標牌的■處填上適當的數.4. 如圖,馬路邊一根高為5.4 m的電線桿被一輛卡車從離地面1.5 m處撞斷裂了,倒下的電線桿的頂部是否會落在離電線桿的底部4 m遠的快車道上 三.嘗試應用答案1.C【解析】在Rt△ACB中,由勾股定理得:BC==4,連接AE,從作法可知:DE是AB的垂直平分線,根據性質得出AE=BE,在Rt△ACE中,由勾股定理得:AC2+CE2=AE2,即32+(4﹣AE)2=AE2,解得:AE=,在Rt△ADE中,AD=AB=,由勾股定理得:DE2+()2=()2,解得:DE=.2. 7cm≤h≤16cm.【解析】:如圖,當筷子的底端在D點時,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長度最長,所以h=24﹣8=16cm;當筷子的底端在A點時,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長度最短,在Rt△ABD中,AD=15,BD=8,所以AB==17,所以此時h=24﹣17=7cm,所以h的取值范圍是7cm≤h≤16cm.答案:7cm≤h≤16cm.3.解:如圖,AB表示小方的路線,AC表示小朱的路線,由題意可知,AB=48,BC=14,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50,小方用時:=16秒,小朱用時=16秒,因為16<16,所以小方用時少,即小方先到達終點.達標測試答案1.B 2.D3.解: 在 Rt△ABE中,由勾股定理,得AE2=AB2+BE2=402+92=412,∴AE=41,而AB+BE=40+9=49,因為49﹣41=8,所以標牌上填的數是8.4. 解:由題意,得BCˊ=BC=AC-AB=5.4-1.5=3.9(m).在Rt△ABCˊ中,由勾股定理,得ACˊ2=BCˊ2-AB2=3.92-1.52=3.62,∴AC =3.6 m.∵3.6<4,∴倒下的電線桿的頂部不會落在離電線桿的底部4 m遠的快車道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