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觀察是人認識自然的基本方法,是所有科學的基礎。對于兒童,也是他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在第一單元學生初步了解科學是什么之后,第二單元《用感官觀察》著力于培養學生各種觀察的方法,養成認真觀察的習慣,培養良好的觀察能力和品質,認識到觀察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對于本單元的分析,我分為學情分析、課標落實、教材解析三部分。學情分析一年級的學生對身邊各種現象、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看一看,聽一聽都是他們日常生活中探索世界的基本方法。但是他們的觀察往往是初步和隨意的。當他們拿到某樣東西的時候,學生往往很難把事物的外部特征描述完整,老師可以在下達要求時,反復強調摸一摸,聽一聽,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讓他們多方面認識和描述物體的外部特征,觀察順序可以從整體到局部,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由內而外等,逐漸養成多感官聯動、全面、有條理地觀察習慣。在挑選觀察物時應該選擇明顯特征的事物。例如《認識感官》聽一聽這個環節,生活中的常聽到的聲音更容易讓學生分辨出來;《感官總動員》觀察蠟燭,我們在討論時覺得在不點燃蠟燭的情況下,使用香薰可以讓學生自發地調動更多的感官,更容易得到學生的反饋。在學生表述自己的發現時,我們發現有的學生站起來支支吾吾,無法表達出心中所想,等到后面的問題再叫他,依然如此。這說明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的表達欲望是非常強烈的。所以針對這一點,教師可以設計圖畫形式的實驗單,輔助以結構化的句式,讓學生能夠清晰完整地表達。對于低年級管不住手,管不住嘴的特點,科學課的規則和安全教育必須穿插和貫穿整個單元教學。課標落實課程目標如圖不再贅述。本單元包含的核心概念有物質的結構與性質,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技術、工程與社會。本單元學生學會觀察,認識五種感覺器官,學會使用觀察工具分別是為了中高年級建立物質概念、認識從微觀到宏觀的生態系統、認識技術與工程做鋪墊。教材解讀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如下,(1)科學觀念:能說出人體的感覺器官及其功能,知道感覺器官的重要性。(2)科學思維:能用不同的感官進行細致、全面地觀察。(3)探究實踐:能使用放大鏡、顯微鏡、聽診器等觀察工具進行觀察。(4)態度責任:對全面細致地觀察事物有好奇心,并付諸行動。本單元有《認識感官》《借助工具觀察》《感官總動員》《單元小結》4課,前三課都是模塊化的推進,第一課先用觀察盲盒知道什么是感官,再通過一個個小游戲分別練習使用各個感官,最后了解動物某些感官要比人類靈敏得多。第二課先后用肉眼、放大鏡、便攜顯微鏡觀察指甲,了解不同的工具觀察的結果會有不同,再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觀察工具。第三課通過用正常吃和捏鼻吃蘋果、洋蔥、蘿卜感受的不同,了解多感官共同作用的重要性,然后通過挑西瓜,中醫問診這些生活案例,讓學生知道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多種感官共同完成。第四課,是新教材新增的單元小結,回顧與整理是對感官和觀察工具的復習,遷移與應用是對本單元所學內容的進階應用,聯系實際生活可能會碰到的情況讓學生解決問題。突出了新教材的育人導向,教師應該密切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捕捉和收集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分析他們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判斷學生的學習進展和知識能力水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當前文檔不提供在線查看服務,請下載使用!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