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6張PPT)物理 滬科版(2024)八年級全一冊第一章 運動的世界第四節 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新課引入新課講授課堂小結隨堂練習新課引入校運動會上,南南參加了100 m賽跑決賽,觀眾席上的亮亮發現南南在中間一段路程(約在30~70 m內)的速度幾乎沒變,旁邊的明明則認為南南在這段路程中加速了,速度有明顯增大,你有什么辦法可以準確判斷南南的速度有無變化?測出南南在30~50 m、50~70 m、30~70 m內的平均速度,比較三個物理量的大小,若三者差距不大,則南南速度幾乎沒變,若后半段速度大很多,則南南加速了。新課講授知識點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2.實驗原理與設計:用刻度尺測出物體運動的路程s,用秒表測出物體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t,則物體在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測量方法:間接測量法。1.實驗目的:測量小車沿斜面運動的平均速度。3.實驗器材:小車、長木板、擋板、木塊、刻度尺、秒表。特殊儀器的作用①長木板和木塊:用木塊墊在長木板下做成斜面,從而使小車獲得下滑的動力。②擋板:便于準確測量時間(小車撞擊擋板時發出響聲,便于我們準確計時);讓小車停止運動,防止滑落。斜面越傾斜,小車下滑得越快,傾斜程度太大無法保證時間測量的準確性;斜面傾斜程度太小會使小車無法下滑,故斜面應保持適當的傾斜程度。斜面的傾斜程度是否越大越好?4.實驗步驟(1)將長木板一端墊高做成斜面,使小車在斜面上釋放后能向下運動。(2)標記小車從斜面上釋放時前端的位置,將擋板放置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測量標記處到擋板的距離s1并記錄在表格中。(3)將小車從標記處由靜止開始釋放,用秒表測量小車從標記處向下運動到撞擊擋板所用的時間t并記錄在表格中。(4)重復多次并計算小車通過路程s1的平均速度。(5)將擋板置于標記處到斜面底端的中部,仍讓小車從標記處由靜止開始釋放,采用相同的方法測量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記錄。測量次數 路程s1/m 時間t1/s 平均速度v1/(m·s-1) 測量次數 路程s2/m 時間t2/s 平均速度v2/(m·s-1)第1次 第1次第2次 第2次第3次 第3次第4次 第4次…… ……實驗數據表格5.實驗數據處理為了減小實驗誤差,我們應該進行的操作是?根據多次實驗測得的數據分別求出小車通過路程s1和s2的平均速度的平均值。小車在斜面上做變速運動,且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來越大。小車從斜面下滑,運動速度怎樣變化?比較v1和v2的大?。簐1 v2>根據現有物理量能否求出小車通過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小車下半段通過的路程s3=_______;通過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時間t3=_______;小車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_______。s1-s2t1-t2典例亮亮又將小車放在標記處和斜面底端之間的中點處,讓小車從此處由靜止開始釋放,多次實驗后發現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與通過s2時的平均速度大致相同,于是他認為小車在斜面上近似做勻速直線運動。亮亮的操作過程是否存在問題?從標記處開始下滑時,小車下半段運動過程中的初始速度不為0,而亮亮的實驗中小車由靜止開始下滑,下滑距離與s2相同,因此會得出“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的錯誤結論。拓展延伸6.實驗結論:小車在斜面上做加速直線運動,且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不同。7.交流討論(1)誤差分析①若小車運動一段時間后才開始計時,測得的時間會_____,這會導致測得的平均速度_____;②若小車撞擊擋板一段時間后才停止計時,測得的時間會_____,測得的平均速度會______。偏小偏大偏大偏小(2)裝置分析①實驗中斜面的傾斜程度要適當,斜面傾斜程度過大會導致______的測量誤差較大;②實驗中斜面的長度應盡量______(選填“長”或“短”)一些,這樣做可以減小______的測量誤差。時間長時間知識窗用光電計時器測量速度如圖,當做直線運動的小車剛遮擋第一個光源射出的光線時,光電計時器開始計時;遮擋第二個光源射出的光線時,光電計時器停止計時。從光電計時器中讀出小車通過兩個光源的時間,再測量兩個光源的距離(即小車在該段時間內運動的路程),根據速度公式就可算出小車通過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課堂小結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裝置交流討論實驗結論請同學們根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設計一個探究南南在100 m賽跑中間某一段路程中速度是否明顯變化的實驗方案。隨堂練習1B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