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物理 滬科版(2024)八年級全一冊第五章 質量與密度第四節 測量:固體和液體的密度新課引入新課講授課堂小結隨堂練習新課引入我們已經學習了如何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要想準確測出物體的密度,還需要準確測出哪些物理量?密度和體積的測量是否需要有先后順序?體積帶著這個疑問,讓我們開始本節課的學習!新課講授知識點一用量筒或量杯測量物體的體積1. 認識量筒和量杯(1)分度值:量筒或量杯上相鄰兩條刻度線之間的數值。(2)最大測量值:量筒或量杯所能測量的體積的最大值。(3)特點:量筒的刻度是均勻分布的,而量杯的刻度是“上密下疏”不均勻分布的。量筒量杯2. 使用方法(1)選:根據測量對象選擇量程、分度值適當的量筒或量杯,盡量選用最大測量值小(以能測量出被測液體的體積為宜)、分度值小(可提高測量精度)的量筒或量杯。(2)放:使用時應把量筒或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3)讀:讀數時,視線應與量筒或量杯內液體凹液面的最低處(或凸液面的最高處)保持相平,讀出液體的體積。①俯視會使讀數_____。誤差分析②仰視會使讀數_____。偏大偏小知識窗凸液面與凹液面液體被倒入量筒中后, 由于物體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與量筒接觸的液體會向上或向下,導致凹液面(如量筒中的水面)或凸液面(如量筒中的水銀面)的出現,而量筒中間部分受影響最小,對應的體積最接近真實值,故讀數時視線要對齊凹液面的最低處或凸液面的最高處。3. “排水法”測量不規則固體(不吸水)的體積(1)原理:向一個裝有水的容器中放入不吸水固體(水未溢出),容器中的水面會發生變化,兩次示數之差表示固體排開水的體積,排出水的體積跟固體浸在水中的體積是相等的。(2)操作(以下沉固體為例)a)向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讀出水的體積V1。b)將固體用細線拴住,慢慢放入量筒,使其浸沒在水中,讀出此時水與固體的總體積V2。c)固體體積V=V2-V1。V1V2用量筒測量形狀不規則的小石塊的體積石塊放入前的體積V1=20 cm3石頭放入后的體積V2=30 cm3石塊的體積V=V2-V1=10 cm3V1V2典例4.形狀不規則固體體積的測量(1)固體體積不大(可放入量筒中)、不溶于水也不吸水時:若固體在水中下沉,則通常采用“排水法”測量固體的體積;若固體在水中漂浮,則通常采用“配重法”或“壓入法”測量固體的體積。核心:使物體全部浸入水中。(2)固體溶于水或具有吸水性時:可用細沙代替水,采用“埋沙法”測量固體的體積。(3)固體體積較大(無法放入量筒中)時:采用“溢水法”,溢出水的體積即為該固體的體積。固體的質量mV2V1知識點二測量固體和液體的密度1.測量固體的密度(1)用天平測量待測固體的質量m;(2)向量筒內倒入適量的水,測量其體積V1;(3)把用細線系好的待測固體緩慢浸沒到水中,測量水和固體的總體積V2,將測得的數據記錄在表格中。(4)則固體的密度 。誤差分析 測量固體密度時,應先測質量再測體積。若先測固體的體積再測質量,則會因為固體上沾了水而使質量的測量值_______,由此計算出的密度會_______。固體的質量m固體的體積V=V2-V1V2V1偏大偏大典例m1Vm22.測量液體的密度(1)向空燒杯中倒入待測液體,用天平測量其質量m1;(2)將燒杯中的部分待測液體倒入量筒,用天平測量燒杯和剩余液體的質量m2;(3)測量量筒中液體的體積V,將測得的數據記錄在表格中。(4)則液體的密度 。誤差分析 本實驗中實際測量的是從燒杯中倒出液體的質量和體積,燒杯內壁殘留的液體對實驗結果的準確性___影響。若先測空燒杯的質量,再測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最后將液體全部倒入量筒中測體積,則會因為燒杯內壁有殘留的液體導致體積的測量值_____,由此計算出的密度會_____。m1Vm2無偏小偏大典例課堂小結測量:固體和液體的密度物體體積的測量測量液體的密度測量固體的密度隨堂練習10~10010隨堂練習2D隨堂練習3A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