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時 物質的性質1.化學觀念:通過閱讀課本、查閱資料以及生活經驗總結,知道化學性質、物理性質的概念,知道二者的區別,并能正確加以區分。2.科學思維:通過聯系生產生活實例,知道物質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物質的用途反映其性質。3.科學探究與實踐:通過對教材實驗1-2中的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描述,初步學會歸納整理的方法。4.科學態度與責任:認同“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物質的用途反映物質的性質”的化學學科物質觀。1.教學重點: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的本質區別。2.教學難點:物質性質與物質變化的區別和聯系;物質性質與物質用途的關系。課堂展示水、鐵絲、食鹽、粉筆、食醋、酒精等,請同學們觀察并描述它們的不同性質,比如顏色、氣味、狀態、硬度、溶解性、能否燃燒等。探究點一 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實驗法提出問題 物質本身有許多固有的屬性,哪些是通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哪些是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固有性質呢?討論交流 學生閱讀教材,討論相關問題,了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歸納總結類型 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概念 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性質確定 由感覺器官直接感知或儀器測知 通過化學變化可知性質內容 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硬度、溶解性、揮發性、密度、導熱性、導電性等 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穩定性、腐蝕性、酸性、堿性等探究實驗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①觀察氧氣、二氧化碳的顏色和狀態,聞一聞氣味 均為無色、無味的氣體 在標準狀況下,氧氣和二氧化碳均為無色、無味的氣體②將燃著的木條分別伸入盛有氧氣和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氧氣中:木條燃燒得更旺 二氧化碳中:木條熄滅 氧氣能支持燃燒;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課堂討論 上述實驗結論中哪些是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哪些是化學性質?歸納總結 ①中的氣體無色、無味,不需要經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②中的氧氣可以支持燃燒,以及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都是經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屬于化學性質。探究點二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的區別和聯系——講授法提出問題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之間有何區別,又有何聯系呢?討論交流 學生討論歸納。歸納總結1.區別:(1)物質的變化是物質運動的形式,是一個過程,是動態的,其中包括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從描述的字眼上看,讓人感覺到一種“現在進行時”的狀態。如:紙張燃燒(化學變化)、鋼鐵生銹(化學變化)、小麥被磨成面粉(物理變化),它們都是物質的變化。(2)物質的性質是物質本身固有的屬性,是物質在滿足一定條件下發生某種變化的可能性,是靜態的。在描述時通常用到“易、會、能、可以”等詞語,如:煤能燃燒(化學性質)、鐵在潮濕的空氣中易生銹(化學性質)、玻璃易被打碎(物理性質),這些都是物質的性質。2.聯系:物質的性質決定著變化,而變化又體現出性質。探究點三 物質的性質和用途——討論法提出問題 物質的性質和用途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討論交流 學生討論歸納。歸納總結 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物質的用途反映物質的性質。如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可用于滅火。第2課時 物質的性質請完成《學練優》對應課時作業。成功之處 本堂課通過生活實例,讓學生的認識達到從感性到理性的升華;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營造民主、自由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討論、合作、總結歸納,使學生在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實現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不足之處 設計問題有些理論化,應從學生生活中的實例提出問題第1課時 物質的變化1.化學觀念:知道物質是在不斷變化的,能判斷常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認識化學變化是產生新物質的過程,認識物質的變化過程伴隨著能量變化,知道化學變化伴隨的一些常見現象。2.科學思維:通過對教材實驗1-1中的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描述,體會歸納整理的方法。3.科學探究與實踐:通過教材實驗1-1、小組討論和生活經驗等總結歸納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特征。4.科學態度與責任:能利用物質的變化等相關知識分析和解釋自然界、生產生活、實驗中的常見現象,認識化學變化在自然界和生產生活中的廣泛存在及重要應用,感受大自然中化學變化的神奇之處。1.教學重點: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本質區別。2.教學難點:判斷物質變化過程中是否有新物質產生;能正確描述實驗現象。 【講解】通過緒言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已經初步感受到了化學學科的神奇,同時我們知道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轉化及應用的一門基礎學科,我們生活的世界,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因此,認識物質及其變化,對于了解自然現象和規律是至關重要的,這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課件展示】春夏秋冬,四季輪回,自然界的水也隨著季節的變換呈現出不同的狀態。農民伯伯手中的小麥可以在土地中生根發芽,獲得新一輪的豐收,也可以變成我們餐桌上的各種美食。【討論】說一說你身邊的物質發生的變化。探究點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實驗法提出問題 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水蒸氣或冰,鋼鐵制品在潮濕的地方會生銹,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氣中燃燒而發光、發熱等。從化學的角度看,物質的這些變化有什么本質區別呢?探究實驗實驗 實驗裝置 變化前的物質 變化過程中發生的現象 變化后 的物質 變化后有無 新物質生成(1)水的沸騰 液態的水 液態水沸騰時生成水蒸氣,水蒸氣遇到冷的玻璃片又凝結為液態的水 液態的水 無(2)石蠟的熔化 固態的石蠟 石蠟逐漸熔化 液態的石蠟 無(3)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反應 無色的氫氧化鈉溶液等 立即生成藍色沉淀 藍色的氫氧化銅沉淀等 有(4)大理石和稀鹽酸反應 顆粒狀大理石等 大理石表面有氣泡產生,且大理石逐漸變小,燒杯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二氧化碳氣體等 有課堂討論變化前觀察 變化時觀察 變化后觀察(1)有幾種物質參加反應 (2)反應物的顏色、狀態、氣味等 (1)反應條件(如加熱、點燃等) (2)反應現象(發光、放熱、變色、生成氣體或沉淀等) (1)有幾種物質生成 (2)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等歸納總結項目 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定義 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如實驗(1)(2)] 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又叫化學反應[如實驗(3)(4)]現象 只是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發生改變,也可能有發光、放熱等現象發生 在變化過程中常伴隨有發光、放熱、變色、放出氣體、產生沉淀等現象發生實例 水結成冰、石蠟熔化、燈泡發光、海水曬鹽、碘升華等 鐵生銹、物質的燃燒、燒制瓷器、冶煉金屬、呼吸作用、食物腐敗、酒、醋的釀造等本質區別 變化過程中是否有新物質生成(判斷依據)聯系 在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過程中,會同時發生物理變化課題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第1課時 物質的變化請完成《學練優》對應課時作業。成功之處 本堂課實驗較多,有別于以往課堂的教學模式,課堂氣氛活躍,師生互動效果顯著,增強了學生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不足之處 應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想、去說,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課時 物質的變化.docx 第2課時 物質的性質.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