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一節《分子熱運動》分層作業基礎部分常見的物質是由極其微小的 、 構成的;人們通常以 m為單位來量度分子;人們借助 顯微鏡可以觀察到它們。不同物質互相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 ,該現象不但可以發生在氣體之間,也可以發生在 和 之間。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 做 的運動。這種無規則運動叫做分子的 。分子運動越劇烈,物體 越高。一根繩子不容易被拉斷,說明分子間存在 ;固體和液體很難被壓縮,說明分子間存在 。用如題圖所示的裝置演示氣體擴散現象,其中一瓶裝有密度比空氣大的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另一瓶裝有空氣;為了有力地證明氣體發生擴散,裝二氧化氮氣體的是 (選填“A“或“B”)瓶,擴散現象說明了 。比冬天,在夏天做實驗,能更快看到兩瓶內氣體顏色基本相同,原因是 越高,擴散越快。下列關于景色的描述,能說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是( )A.雪花飛舞 B.云卷云舒 C.花香撲鼻 D.溪流潺潺關于分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空氣中細小的灰塵就是分子B.原子不能直接構成物質C.1滴水中大約有1.67×10 個水分子,說明分子很小D.1L大豆與1L水混合后總體積小于2L,是由于分子間有空隙小聰總結了很多生活中與分子動理論有關的現象,下列總結中正確的是( )A.用透明膠帶揭下紙上寫錯的字,是因為膠帶與紙之間有斥力B.“二手煙“危害他人健康,是由于吸煙產生的有害分子不停地運動C.海綿容易被壓縮說明分子間有空隙D.液體很難被壓縮,說明分子間有引力鞏固提升如圖所示是由微顆粒(直徑為1~50nm)制備得到的新型防菌“納米紙”,在“納米紙”的表面,細菌無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下列與此現象有關的判斷說法正確的是( )A.“納米紙”的分子是靜止的B.“油水不沾”的原因是兩種分子間只有斥力C.油分子與“納米紙”分子間既有斥力,又有引力D.“油水不沾”的原因是組成“納米紙”的分子間沒有間隙下列現象用分子動理論的觀點解釋,其中錯誤的是( )A.金片和鉛片緊壓在一起五年后發現它們彼此進入對方約1mm,說明分子間存在引力B.走進公園的同學們感覺花香襲人,氣溫升高時香味更濃,說明分子熱運動與溫度有關C.鐵塊很難被壓縮,說明分子間存在著斥力D.水和酒精混合后總體積減小,說明分子間有空隙如圖所示是某物質的三種狀態的分子微觀模型。甲圖中的物質狀態變成乙圖中的物質狀態的過程叫做( )A.凝固 B.熔化 C.液化 D.汽化用素描炭筆在紙上連續、均勻的畫一筆,放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筆跡變得濃淡而間斷,此現象說明( )A.物質是由微粒組成的,各個微粒緊靠在一起,形成物質的連續體B.物質是由微粒組成的,微粒之間有空隙C.固體由微粒組成,液體連成一片,固體微粒可以擠進液體中D.固體和液體均連成—片,氣體是由微粒組成的有關液體的蒸發現象,下列用分子動理論的知識解釋正確的是( )A.液體表面和內部的部分液態分子,獲得一定的能量脫離原來分子的引力變成氣態分子B.液體表面的部分液態分子,獲得一定的能量脫離原來分子的引力變成氣態分子C.液體表面的部分液態分子,失去一定的能量脫離原來分子的引力變成氣態分子D.液體內部的部分液態分子,失去一定的能量脫離原來分子的引力變成氣態分子如圖是在電子顯微鏡下拍攝到的猴痘病毒,該病毒直徑在200nm左右,可通過飛沫傳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病毒不是分子,因為它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B.病毒隨飛沫傳播過程是雜亂無章的分子運動C.病毒由分子構成,且這些分子之間有引力也有斥力D.佩戴口罩可預防病毒感染,因為制造口罩的材料分子之間沒有空隙(實驗探究) 在學習了“分子動理論”后,小宇進行了以下幾個小實驗:甲 乙 丙(1)如圖甲所示,小宇在一個量筒中依次倒入藍色的硫酸銅溶液和無色的水,放置30天后,液體變為均勻的淡藍色,這是 現象;(2)如圖乙所示,這是水和酒精混合前后的實驗現象,說明了分子間存在 ;(3)如圖丙所示,小宇用彈簧測力計將玻璃板平放在水面上與水面剛好接觸,向上拉彈簧測力計時,發現測力計的示數 (選填“變大"“變小““不變”)。難點突破如圖所示,圖(a)是一個鐵絲圈,中間較松弛地系著一根棉線;圖(b)中是浸過肥皂水的鐵絲圈;圖(c)表示用手指輕碰一下棉線的左邊,使棉線左邊的肥皂膜破了,則棉線被拉向 (左/右)邊。這個實驗說明了 。參考答案分子、原子、10-10、電子擴散、液體、固體不停地、無規則、熱運動、溫度引力、斥力B、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溫度CCBCABBBC(1)擴散、(2)間隙、(3)變大右、分子間有引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一節《分子熱運動》教學設計課題 13.1分子熱運動 單元 第十三章 學科 物理 年級 九年級教材分析 一、章節概述與目標《分子熱運動》這一章節主要圍繞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質展開,旨在幫助學生理解物質的微觀構成以及分子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學習,學生應能夠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了解擴散現象的本質,并理解分子熱運動與溫度之間的關系。此外,章節還介紹了分子間的作用力,使學生認識到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對物質性質的影響。二、重點與難點分析1. 重點: ①分子的基本特征:學生需要了解分子是物質的基本組成單位,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且分子間存在間隙。 ②擴散現象:學生應能夠識別擴散現象,并理解其本質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結果。 ③分子熱運動與溫度的關系:學生需要理解溫度越高,分子熱運動越劇烈,從而解釋擴散現象與溫度的關系。2. 難點: ①分子間作用力的理解:分子間同時存在引力和斥力,且這兩種力的大小隨分子間距離的變化而變化。學生需要借助模型和實例來理解這一抽象概念。 ②宏觀現象與微觀本質的聯系:學生需要將宏觀的擴散現象與微觀的分子運動聯系起來,理解其內在的聯系和規律。三、教學方法與策略1. 教學方法: ①采用啟發式教學法,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②利用實驗教學,通過演示擴散現象等實驗,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分子運動的存在。 ③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動畫、視頻等素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分子運動和相互作用力的概念。2. 教學策略: ①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通過生活中的實例來解釋抽象的物理概念,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②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通過交流思想和分享經驗,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③適時進行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并鞏固所學知識。四、教學意義與影響通過學習《分子熱運動》這一章節,學生不僅能夠了解物質的微觀構成和分子間的相互作用,還能夠培養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同時,這一章節的學習也為后續學習內能、熱量等概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學生進一步探索物理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22新課標要求 一、知識與技能要求1. 學生應能夠理解和描述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認識到這些微觀粒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2. 學生應通過實驗觀察和理論分析,能夠理解并解釋擴散現象,認識到這是分子熱運動的具體表現之一。能夠識別并解釋日常生活中的擴散現象。3. 學生應了解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并能夠解釋這些作用力對物質性質的影響。二、過程與方法要求1. 學生應通過觀察和實驗,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學會運用科學方法研究物理問題。2. 學生應學會運用類比、推理等思維方法,將微觀世界的分子熱運動與宏觀世界的物理現象聯系起來,形成對物理世界的整體認識。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1. 學生應培養對物理學的興趣和好奇心,激發探索微觀世界的熱情。2. 學生應認識到物理學對解釋自然現象、推動科技發展以及改善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從而形成對物理學的積極態度和價值觀。學習目標與核心素養 一、學習目標1. 知識理解: ①能夠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并認識到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熱運動。 ②能夠識別和解釋擴散現象,理解這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具體表現。 ③了解分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這種作用力決定了物質的宏觀性質和狀態。2. 技能掌握: ①學生應能夠通過觀察和實驗,掌握物質構成的基本知識,并能夠將所學的物理知識與實際情景聯系起來。 ②學生應能夠運用分子熱運動的理論知識觀察周圍事物,解釋相關現象,并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二、核心素養1. 科學思維: ①學生應能夠通過觀察與實驗,形成科學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具備制訂簡單科學探究方案的能力。 ②學生應能夠運用推理、歸納等方法,從實驗現象中提煉出物理規律,形成對物質構成和分子熱運動的深入理解。2. 實踐與創新: ①學生應具備控制實驗條件的意識,能夠在實驗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通過改進實驗方法或條件來解決問題。 ②學生應能夠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嘗試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新性的思考和探索,提出新的觀點和見解。3. 科學態度與責任: ①學生應能夠通過簡單實驗激發探索微觀世界的興趣,對科學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學生應意識到可以通過直接感知的現象認識無法直接感知的事實,從而親近自然、崇尚科學、樂于思考與實踐。 ③學生應善于與他人分享與合作,敢于提出并堅持基于證據的個人見解,勇于放棄或修正不正確的觀點。同時,應具備對科學知識的敬畏之心,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學情分析 在認知特點方面,九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能夠對復雜的現象進行一定的分析和解釋。然而,對于微觀世界的理解,特別是分子和原子等概念,學生往往缺乏直觀的感受和深入的理解。因此,在教授《分子熱運動》這一節時,需要注重將抽象的微觀概念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相結合,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分子運動的直觀認識。在知識背景方面,學生在八年級時已經接觸了一些基礎的物理知識,如力學、光學等。然而,對于分子熱運動這一領域的知識,學生可能還比較陌生。因此,在課前,教師可以先對學生的相關基礎知識進行回顧和鞏固,為學習新的內容打下基礎。此外,分子熱運動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學生可能難以理解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和相互作用力。為了幫助學生克服這些困難,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如通過實驗演示、動畫模擬等方式來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分子運動的特點和規律。重點 物質的構成、分子熱運動、分子間的作用力。難點 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與分子間的距離的關系。材料準備 集氣瓶、玻璃板、二氧化氮、多媒體課件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PPT演示“布朗運動”實驗:教師:請大家觀察懸浮在液體中的微小顆粒的運動。提問:小顆粒的運動有什么規律?提問:水是流動的嗎?提問:你覺得小顆粒運動的原因是什么?教師:很好,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回答問題也很踴躍。那么這視頻中,顯微鏡下的小顆粒不停在做沒有規律的運動,我們稱之為“布朗運動”。1827年,蘇格蘭植物學家羅伯特·布朗發現水中的花粉及其它懸浮的微小顆粒不停地作不規則的曲線運動。人們長期都不知道其中的原理。一直到50年后,才有人提出其運動的原因,后又經過愛因斯坦的研究的證明,這些微小顆粒是受到周圍分子的不平衡的碰撞而導致的運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一些奇妙現象。當我們打開一瓶香水時,香味很快彌漫在整個房間;當我們把糖塊放入水中攪拌,整杯水都會變得甜甜的。你知道這背后的奧秘嗎?這些看似簡單的現象,其實隱藏著微觀世界的奧秘。分子,這個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小家伙,正在不停地做著無規則的運動,創造著這些奇妙的物理現象。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進入我們的微觀世界探索之旅吧! 觀察大屏幕中的實驗現象。回答:沒有規律。回答:不是。回答:(多種情況)聆聽教師講解。 引起學生興趣。培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講授新課 物質的構成分子的概念教師:我國古代有位先哲曾說過,日取其半,萬世不窮,就是說一段木頭,每天取它的一半,永遠不會取完。人們很早就在思考物質的構成問題了。把一個物體不斷地分割,最終的結果會怎樣?有沒有構成物質的最小的單元?現代研究表明,能夠保持物質原來的化學性質不變的最小單位是分子。也就是說,分子也是可以繼續分割成更小的單元的,但是更小的單元不能保持原來物質的化學性質了。如果非要給分子下個定義的話,那么可以說:分子是保持化學性質的最小單位。分子的大小教師:請大家仔細閱讀教材第2頁內容,思考以下問題:①常見的物質是怎樣構成的?②分子的直徑是多少?③怎樣能夠觀察到分子?講解:人的眼睛可以觀察到的最小的物體的尺寸大約是0.01mm,合10-5m,普通光學顯微鏡的最大放大倍數是2000倍,額就是說,借助光學顯微鏡,可以看清2×10-8m的尺度;而分子的直徑大約是10-10m,因此,使用光學顯微鏡是無法觀察分子的。需要借助放大倍數更高的電子顯微鏡才可以觀察分子。分子熱運動擴散現象教師: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那么,構成物質的分子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呢?我們用肉眼是無法觀察到的。就像在布朗運動實驗中一樣,可以通過漂浮的小顆粒的運動推知分子的運動情況。下面,我們來觀察一個實驗。結合下面的幾個問題來觀察實驗。演示教材第三頁“氣體擴散實驗”。提問:①撤掉玻璃板后,你看到了什么現象?②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③兩瓶內的氣體顏色均勻后,裝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內顏色有什么變化?④這種顏色的變化又說明了什么問題?⑤為什么要把裝有二氧化氮的瓶子放在下面?⑥什么是擴散?總結:擴散是指不同的物質互相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理解這一現象時要注意:第一,擴散現象是由于分子的運動產生的現象,分子的運動是微觀層面的,它不屬于機械運動,所以我們用肉眼無法觀察。第二我們觀察到的是宏觀的現象,比如,兩個瓶子中的氣體顏色變得均勻了,我們就可以推知,是氣體的分子在不停的運動中。第三,擴散沒有方向性,是“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第四,擴散現象說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擴散的快慢教師:通過實驗,我們知道氣體之間是可以擴散的。那么液體和固體的分子也是運動的,會不會發生擴散現象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3頁的下半部分內容,思考固體、液體和氣體擴散的快慢。分子熱運動教師:請大家觀察下面的演示實驗,思考問題。演示教材第4頁的墨水擴散快慢的實驗。提問:①墨水在冷水和熱水中,那個擴散的快一些?②這說明擴散的快慢和什么有關?③從微觀的角度考慮,是什么與溫度有關呢?④具體的關系如何?⑤為什么把分子的無規則運動稱為分子熱運動?總結:很好,物體內分子的微觀運動我們無法用肉眼去觀察,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宏觀的表象--物體溫度的變化去推知分子運動的劇烈情況。分子間的作用力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提問:擴散現象除了說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外,還能說明一個問題。如果分子一個挨一個排列很緊密,其他的分子能不能擴散進來?那說明什么?教師:既然如此,分子有事靠著什么力量聚合在一起構成固體和液體呢?下面我們觀察一個實驗。演示:教材第4頁“分子間有引力”的實驗。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問題?提問:當我們壓縮固體和液體的時候,會發現,它們很難被壓縮,想想是什么原因?講解:同學們,你們相信嗎?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時存在的。只是在有的時候是引力表現出來、有的時候又是斥力表現出來罷了。那么什么時候表現為引力,又什時候表現為斥力呢?這與分子間的距離有關:分子間的距離一般為一個分子的直徑的長度,再這樣的距離下,引力和斥力達到平衡,我們說分子處于平衡狀態。但是如果分子間繼續靠近,引力和斥力都會變大,不過斥力變得更快,所以就表現為斥力了。當分子間的距離大于平衡距離并并繼續增大時,引力和斥力又同時減小,不過斥力減小的更快,所以引力就表現出來了。物質的三態模型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5頁內容,完成教材第6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第5題的表格填寫。教師巡視指導。分子動理論教師:請大家閱讀教材第5頁最后一段的內容。提問: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有哪些?總結:很好,這三點構成了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具備了這些基本知識,我們就可以來解釋生活中的各種熱現象了。 聆聽講解。做筆記。閱讀教材。回答:①常見的物質由分子、原子構成。②10-10m。③借助電子顯微鏡觀察分子。聆聽講解。做筆記。觀察實驗。回答問題。回答:①看到兩個瓶子中的氣體顏色最終變得句均勻了。②說明分子是運動的。③變淺了。④說明有空氣的分子進入了下面的瓶子。⑤因為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⑥互相接觸的不同物質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擴散。聆聽講解。做筆記。閱讀教材。回答:氣體擴散最快,固體最慢。觀察實驗。思考問題。回答問題:①在熱水中。②與溫度有關③分子的運動與溫度有關。④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⑤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與溫度有關。回答:不能。回答:說明分子之間存在間隙。觀察實驗并回答:說明分子間存在引力。回答:分子間存在斥力。聆聽講解,做筆記。閱讀教材。完成表格填寫。回答:①常見的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②分子不停地做熱運動。③分子間存在引力和斥力。 通過講解,使學生了解分子的概念。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思考、歸納總結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總結歸納能力。培養獨立閱讀教材,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觀察能力。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培養歸納總結能力。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練習 PPT演示練習題。請同學認真完成練習。同學練習時,進行巡視指導。指定學生回答問題。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并總結解題思路與解題方法。習題內容(略) 完成習題。回答問題。聆聽講解。做筆記。 鞏固知識點。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語言表達能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在課堂上共同學習了分子熱運動的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深入了解了分子的基本特性以及分子熱運動的相關知識。現在,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首先,我們認識到物質是由極其微小的粒子——分子或原子構成的。這些分子或原子是保持物質原來性質不變的最小微粒。分子的大小通常用10-10m為單位來量度,這讓我們對物質的微觀結構有了更直觀的認識。接著,我們探討了分子的熱運動。通過擴散現象的觀察和分析,我們得出結論: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這種無規則運動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越劇烈,擴散現象也越明顯。這種運動被稱為分子的熱運動,它是物質內部的一種基本運動形式。此外,我們還學習了分子間的作用力。分子之間同時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這使得物質能夠保持一定的形態和體積。例如,固體和液體很難被壓縮,這是因為分子間的斥力在起作用;而固體和液體也很難被拉伸,這則是由于分子間的引力在發揮作用。接下來,請同學們談一談今天的學習有哪些收獲?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 聆聽老師總結。補充筆記。談收獲。 鞏固新知。使知識系統化。板書 13.1 分子熱運動一、物質的構成1.常見的物質由原子、分子構成。2.構成物質的分子數量巨大、體積很小,直徑10-10m3.觀察分子需要借助電子顯微鏡二、分子熱運動1.互相接觸的氣體、液體和固體都可以彼此進入對方。2.擴散:互相接觸的物質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3.擴散現象說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4.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與溫度有關,所以被稱為分子熱運動。三、分子間的作用力1.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引力和斥力是同時存在的。3.分子間作用力的表現形式與分子間的距離有關4.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的微觀模型。5.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課外拓展/課外閱讀內容特色資源分析和技術手段說明教學反思 首先,在教學內容方面,我力求全面而深入地講解了分子熱運動的基本概念、擴散現象以及分子間的作用力。通過舉例和實驗演示,我幫助學生理解了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以及溫度對分子運動速度的影響。同時,我也強調了分子間同時存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這兩種力隨分子間距離變化而變化的規律。然而,在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時,我發現自己在教學方法上還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我過于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雖然通過講解和演示可以讓學生理解基本概念,但學生并沒有充分參與到探究過程中,這可能會影響他們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長期記憶。其次,我在教學節奏的控制上也有所欠缺,有些部分講解得過于冗長,導致一些學生產生了疲勞和厭倦的情緒。為了改進教學方法,我認為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通過設置一些有趣的問題和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二是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發表自己的觀點,及時解答他們的疑惑;三是合理控制教學節奏,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反饋,適時調整教學進度和難度,確保學生能夠跟上教學進度并充分理解所學知識。此外,我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評估和反饋。通過作業、測驗和課堂表現等多種方式,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并給出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同時,也要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和交流,讓他們在互相學習和幫助中共同進步。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2張PPT)分子熱運動人教版九年級第十三章第一節內容總覽課標要求01學習目標02探究新知03課堂檢測04課堂總結05課后作業06目錄2022新課標要求理解和描述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認識到這些微觀粒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能夠理解并解釋擴散現象,認識到擴散現象是分子熱運動的具體表現之一;能夠識別并解釋日常生活中的擴散現象。了解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并能夠解釋這些作用力對物質性質的影響。學會運用類比、推理等思維方法,將微觀世界的分子熱運動與宏觀世界的物理現象聯系起來,形成對物理世界的整體認識。學習目標理解常見的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認識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識別和解釋擴散現象,理解這擴散現象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具體表現。理解分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決定了物質的宏觀性質和狀態。4通過觀察和實驗,掌握物質構成的基本知識,并能夠將所學的物理知識與實際情景聯系起來。運用分子熱運動的理論知識觀察周圍事物,解釋相關現象,并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新知導入消失的白糖滿架薔薇一院香茶香四溢你知道其中的奧秘嗎?新知導入長喙天蛾吸食花蜜嗅覺的產生花香是怎樣傳播的?前人的猜想:我們在遠處就可以聞到花香,是因為有花香的“原子”飄到我們鼻子里。探索新知一物質的構成《莊子·天下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分子是物質中能夠獨立存在的相對穩定并保持該物質物理化學特性的最小單元。分子結構圖電子顯微鏡下的金原子探索新知一物質的構成電子顯微鏡下的石墨烯結構掃描隧道顯微鏡下的硅原子1.常見的物質由分子、原子組成探索新知一物質的構成2.了解分子的大小3.一般分子直徑的數量級為10-10m。1.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2.分子很小,但有一定的體積和質量。肉眼直接觀察到的物體的最小尺度約為0.01mm(10-5m)憑借肉眼和光學顯微鏡無法觀察到分子探索新知一物質的構成光學顯微鏡:放大極限為2000倍電子顯微鏡:放大倍數高達200萬倍。光學顯微鏡下的細胞結構電子顯微鏡的觀察區間3.使用電子顯微鏡可以觀察到分子思考探索新知二分子熱運動演示:氣體的擴散1.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上面可以嗎?2.最終兩瓶內顏色均勻,說明了什么問題?3.上方的空氣會不會跑到下面的瓶子里?互相接觸的氣體可以彼此進入對方1探索新知二分子熱運動開始時10日后20日后30日后液體的擴散現象1.密度大的硫酸銅溶液沉在底部。2.開始時兩種液體的界面很明顯,然后逐漸模糊。3.最終瓶內液體顏色均勻。互相接觸的液體可以彼此進入對方2探索新知二分子熱運動固體的擴散光滑的金片和鉛片緊緊壓在一起,五年后切開。互相滲透約1mm。互相接觸的固體可以彼此進入對方3探索新知二分子熱運動擴散擴散的定義不同的物質在互相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做擴散。擴散的快慢氣體的擴散最快,其次是液體,固體擴散最慢。擴散現象說明的問題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探索新知二分子熱運動擴散的快慢熱水中冷水中1.溫度越高,擴散越快。2.一切物體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這種運動與溫度有關,故稱為“分子熱運動”。3.分子熱運動越劇烈,溫度越高。微觀現象宏觀現象擴散現象是微觀世界分子運動的宏觀體現。31.可以說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熱運動的現象是( )A.水向低處流 B.玉蘭花芳香四溢 C.風吹樹葉動 D.掃地時塵士飛揚課堂練習B2.如圖,建筑工地塵埃在空中飛舞,對于塵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它和一個分子差不多大小B.必須借助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塵埃分子C.它的直徑大約為10-10mD.它是由許多分子構成的課堂練習D3.在氣體擴散的實驗中,一瓶裝有空氣,另一瓶裝有密度大于空氣的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按正確的方式放置(如圖所示)抽出玻璃板并合上兩瓶,過一段時間后兩瓶氣體會混合在一起,且顏色都變得同樣均勻,本實驗中( )A.為了使實驗效果更好,應在A瓶裝二氧化氮氣體B.人眼能直接觀察到:氣體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C.兩瓶氣體顏色都—樣時,分子不再運動D.若溫度越高,瓶內氣體顏色變得同樣均勻所用時間更短課堂練習D探索新知三分子間的作用力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1“粘”在一起的鉛塊固體很難被壓縮分子間有引力分子間有斥力探索新知三分子間的作用力分子間有間隙2水與酒精混合后的總體積變小在很高的壓強下,油桶內的油會從桶壁滲出分子間存在間隙擴散現象也可以說明分子間存在間隙分之間的距離大約等于一個分子直徑探索新知三分子間的作用力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的特點3r0=10-10mF斥=平衡位置r=r0引力和斥力互相平衡●F引F斥F引●F斥F引●r>r0r<r0引力和斥力都隨r的增大而減小斥力減小得快故分子間表現為引力引力和斥力都隨r的減小而增大斥力增大得快故分子間表現為斥力探索新知三分子間的作用力總結1分子間存在間隙2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3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時存在的4分子間的距離的大小決定了分子間作用力的表現形式和大小探索新知三分子間的作用力三態模型固體分子間距離小分子間作用力大不容易被壓縮或拉伸具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氣體分子間距離很遠幾乎沒有作用力很容易被壓縮沒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具有流動性液體分子間距離在固體和液體之間作用力較大有一定的體積沒有固定的形狀具有流動性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固體和液體很難被壓縮,說明分子間存在著斥力B.緊壓在一起的兩鉛柱下能掛重物說明分子之間存在斥力C.“破鏡不能重圓“是因為分子間存在斥力D.海綿的體積會被捏小,是因為分子間有間隙課堂練習A5.如圖所示,天空課堂中,王亞平老師進行了“液橋”實驗,我們觀察到兩塊透明板上的水球接觸后合成一個,這是因為( )A.水分子運動快B.水具有粘性C.水分子間存在斥力D.水分子間存在引力課堂練習D6.如圖示意了某種物體常見三種狀態的微觀模型。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從乙狀態到甲狀態,分子間的引力變大 B.丙狀態時,物體的流動性最明顯C.甲狀態時,物體最容易被壓縮 D.甲狀態時,分子的位置固定,不會運動課堂練習A探索新知四分子動理論常見的物質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構成的。物質內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熱運動。分子之間存在引力和斥力。用來解釋熱現象課堂總結物質的構成常見的物質由原子、分子構成分子很小,需要借助電子顯微鏡觀察分子熱運動分子動理論分子間的作用力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擴散現象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由分子間的距離決定物質的三態模型常見的物質由原子、分子構成分子在不停地做熱運動分子間存在引力和斥力板書設計13.1 分子熱運動一、物質的構成1.常見的物質是由原子、分子構成的。2.分子的直徑約10-10m,無法用肉眼觀察,需要借助電子顯微鏡來觀察。二、分子熱運動1.擴散:互相接觸的物質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擴散;擴散現象說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還說明分子間有間隙。2.分子熱運動:由于分子的運動與溫度有關,故將分子的無規則運動稱為分子熱運動。3.物體的溫度越高,分子熱運動越劇烈。三、分子間的作用力1.分子間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時存在的,其表現形式與大小由分子間的距離決定。3.物質的固、液、氣三態的特點與分子間的距離的關系。四、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作業布置完成教材第6頁“動手動腦學物理”第1題至第5題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一節《分子熱運動》分層作業(含答案).doc 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一節《分子熱運動》教學設計.doc 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一節《分子熱運動》教學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