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湘教版)七年級上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新課標要求1.結合科學故事、史實材料等,說出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使用數據、類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2.運用圖片、影視資料以及數字技術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認識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課標解讀學習本課后,學生能夠借助相關資料以及教具、學具等,描述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領悟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能夠說出地球在宇宙環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學的宇宙觀。學習目標人地協調觀:初步了解地球的圈層結構,知道人地關系的密切。綜合思維:通過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培養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區域認知:會用相關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和形狀。地理實踐力:觀察并解釋生活中可以證明地球形狀的現象。激趣導入任務一地球在宇宙中說一說:這兩個字是什么意思?“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指無限空間,宙指無限時間。是一切物質及其存在形式的總體。。任務一地球在宇宙中晴朗的夜空,我們仰望天空,可以看到很多星星。想一想:星星都閃閃發光嗎?什么樣的星星會發光呢?任務一地球在宇宙中由熾熱氣體組成,質量龐大,自身能發出光和熱。恒星任務一地球在宇宙中是指自己本身不發光,沿著固定的軌道圍繞恒星運動的球狀天體。行星任務一地球在宇宙中指在圍繞行星做周期性運行的天然天體,人造衛星一般亦可稱為衛星。月球是地球的天然衛星。衛星任務一地球在宇宙中自然天體——宇宙中自然形成的物質。人造天體——人類制造進入太空的飛行物。天體任務一地球在宇宙中天體之間天體系統相互吸引相互繞轉任務一地球在宇宙中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組成。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體,月球圍地球運動任務一地球在宇宙中太陽系示意圖(非真實比例)讀圖思考:1.說出太陽系八大行星。2.地球處在太陽系的什么位置呢?有什么特點呢?人類的家園太陽系由地球與太陽以及其他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等共同組成了太陽系。任務一地球在宇宙中銀河系由太陽和眾多恒星組成。任務一地球在宇宙中又稱總星系,包括銀河系和現階段所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可觀測宇宙任務一地球在宇宙中讀圖,思考A、B、C分別表示什么天體系統?從大到小應該怎樣排列?地月系銀河系ABC可觀測宇宙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太陽系任務一地球在宇宙中完成P19“朗讀”,判斷下面兩幅圖哪幅是“日心說”?任務二地球的形狀與大小自學任務:結合視頻,閱讀教材20、21頁,了解人類認知地球形狀的過程。自學提示:注意表示時間的詞。自學檢測:將下面人類認知地球形狀的過程按從早到晚的順序排列。① ② ③ ④③②④①任務二地球的形狀與大小“蓋天說”“渾天說”麥哲倫環球航行地球的衛星照片直覺推測確證證實漫長、艱辛、不斷探索......思考:人類認知地球形狀的過程中,你有什么感悟?拓展延伸1.麥哲倫環球航行能確切證明地球是個球體嗎?為什么?2.讀圖說出航行方向和經過的海洋。不能,比如地球是個圓柱。自東向西 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 大西洋探究月食為什么可以證明地球的形狀?探究月食為什么可以證明地球的形狀?任務二地球的形狀與大小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現象還能證明地球形狀?③海邊觀船海邊觀察船只駛離海岸時,先看不見船身,后看不見桅桿。③登高望遠古詩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任務二地球的形狀與大小地球是 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讀圖,了解地球的大小并根據數據,描述地球的形狀。任務三地球儀人們根據地球的形狀并按一定比例縮小后制作的地球的模型。任務三地球儀地軸北極南極地軸北極是地球的最北端,站在北極,四周都是南方;南極是地球的最南端,站在南極,四周都是北方。地球的自轉軸地軸與地球表面的兩個交點兩極任務三地球儀1.觀察地球儀:地球儀與真實的地球有哪些主要不同?①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②穿越地心的地軸是假想的。③球面上的經緯網是人為設定的。知道......了解......演示.......2.地球儀有什么作用 ?(結合課本P23文字回答)思考為什么把地球儀做成正球體?地球的赤道半徑比極半徑約長 21千米,這點兒差別與地球的平均半徑相比,是十分微小的。從宇宙空間看地球,仍可將它視為一個規則球體。如果按照這個比例制作一個半徑為1米的地球儀,那么赤道半徑僅比極半徑長約3毫米,憑著人的肉眼是難以察覺出來的。因此,在制作地球儀時總是將它做成規則球體。課堂練習DD課堂練習B63715.1億40000課堂小結地球和地球儀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儀地月系與太陽系宇宙中的天體系統平均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定義作用形狀形狀認知過程證明地球形狀的實例大小作業布置以小組為單位,按照課本27頁的“活動”要求,制作簡易地球儀。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上2.1地球和地球儀第1課時.pptx 地球進化.mp4 宇宙到底有多大.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