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化學 年級 高一 學期 春季課題 探究醬油的獨特風味——基本營養物質 練習與應用教科書 書 名:化學必修第二冊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學目標結合日常生活和教材內容,復習鞏固糖類、蛋白質和油脂的檢驗方法和主要化學性質。 從化學的視角分析解釋醬油獨特風味背后的原理,認識糖類、蛋白質和油脂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形成“化學源自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學科意識,激發化學學習興趣。 3. 通過設計實驗方案、開展實驗探究,獲得實驗現象以驗證假設,提高辯證分析能力和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糖類、蛋白質、油脂的主要化學性質。教學難點:檢驗糖類、蛋白質的實驗方案設計。教學過程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教師]同學們,你們在家里有沒有蒸過雞蛋羹?你選擇加鹽還是加醬油呢?鹽水雞和白斬雞蘸醬油你更喜歡哪種吃法? [圖片]展示海水曬鹽過程和醬油釀造工藝。 [教師]食鹽由海水蒸發結晶獲得,主要成分是NaCl,僅有咸味,味道單一;醬油可由小麥、黃豆經蒸煮、制曲、釀曬制得,發酵期間發生了一系列化學變化,形成甜、鮮、酸、香、咸的獨特風味。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醬油獨特風味背后的化學原理。 任務一:探究醬油的獨特風味之“甜” [問題1]甜味來自于什么物質? [學生活動]回憶所學知識,完成表格1。 [資料信息] 1. 小麥富含淀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維生素A等。 2. 醬油中甜味主要來自于葡萄糖和麥芽糖,其次是呈甜味的甘氨酸、丙氨酸、蘇氨酸和脯氨酸等,發酵過程中水解生成的甘油微甜。 [問題2]如何檢驗上述糖類物質? [學生活動]設計實驗方案,檢驗淀粉和葡萄糖或麥芽糖,完成表格2。 實驗1:取少量去麩研磨后的小麥,滴加碘水,觀察到小麥變藍,說明小麥中含有淀粉。 實驗2:在試管中加入2 mL 10% NaOH溶液,滴加5滴5% CuSO4溶液,得到新制Cu(OH)2懸濁液。再加入5 mL稀釋100倍后的醬油稀釋液,水浴加熱,觀察到有磚紅色沉淀產生,說明醬油中含有葡萄糖或麥芽糖。 實驗3:在潔凈的試管中加入1 mL 2% AgNO3溶液,然后一邊振蕩試管,一邊逐滴加入2%稀氨水,直到最初產生的沉淀恰好溶解為止,得到銀氨溶液。再加入5 mL稀釋100倍后的醬油稀釋液,水浴加熱,僅觀察到白色沉淀產生。(原因分析:由于醬油中葡萄糖和麥芽糖濃度較低,且含有較多氯離子可生成AgCl白色沉淀,不論是未稀釋的還是稀釋過的醬油都無法得到光亮的銀鏡,本實驗不具參考意義。) [教師]以上兩種方法理論上均可用于檢驗還原性糖類物質。 [問題3]淀粉沒有甜味,葡萄糖和麥芽糖有甜味,不甜的小麥是如何釀得甜的醬油呢? [學生]因為在釀制過程中淀粉水解生成了葡萄糖。除了淀粉,纖維素、麥芽糖和蔗糖均能發生水解生成單糖。(方程式呈現) [問題4]有廣告稱某品牌的八寶粥(含糯米、紅豆、桂圓等)不含糖,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你怎么看? [學生]不含糖不等于沒有糖類物質,糯米中有淀粉,在人體內酶的催化下會水解生成葡萄糖,糖尿病患者食用時需慎重考慮。 任務二:探究醬油的獨特風味之“鮮” [問題5]除了甜味,醬油還有鮮味,鮮味又來自于什么物質呢? [視頻播放]鮮味是蛋白質的信號 [學生活動]設計實驗方案,檢驗黃豆中的蛋白質,完成表格3。 實驗1:取少量研磨后的黃豆,滴加幾滴濃硝酸,加熱,觀察到黃色加深,說明黃豆中含有蛋白質。 實驗2: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黃豆,聞到燒焦羽毛氣味,說明黃豆中含有蛋白質。 實驗3:取少量醬油稀釋液,滴加幾滴濃硝酸,加熱,觀察到無明顯現象,說明醬油中不含蛋白質。 [教師]醬油中不含蛋白質,為什么說鮮味是蛋白質的信號呢? [圖片]某款醬油的配料表 [教師]在醬油配料表中我們看到了谷氨酸鈉,它是味精的主要成分,有提鮮功效。從結構上看,谷氨酸是α-氨基酸中的一種,由此我們可以推測,醬油的鮮味來自于蛋白質水解產生的氨基酸。 [PPT]蛋白質→多肽→氨基酸 [問題6]請解釋“釀醬要選夏日三伏天,晝晴則曬,夜晴則露”? [學生]因為蛋白質水解成氨基酸需要酶催化,升高溫度可以加快水解速度。 [問題7]溫度越高,酶的催化效率越高? [學生]大多數酶是蛋白質,溫度過高會變性失去生理活性,催化效率下降。 [PPT]變性:蛋白質在加熱、紫外線、重金屬鹽、強酸、強堿、乙醇、甲醛等作用下失去生理活性,溶解度下降;鹽析:蛋白質溶液中加某些濃的輕金屬無機鹽溶液[如NaCl、(NH4)2SO4等],溶解度減小析出,加水重新溶解。 任務三:探究醬油的獨特風味之“傳統的味道” [圖片]兩款醬油的配料表 [教師]同學們,你們在逛超市時有沒有發現,有的醬油采用的是非轉基因黃豆,而有的卻采用了非轉基因脫脂黃豆,兩者有什么區別呢? [資料信息] 1. 國內早期釀造醬油時,大豆中的油分會漂浮在發酵體系的上層,給醬油的提取帶來很大困擾,同時容易氧化變質,產生一些風味物質,被現代人稱為“傳統的味道”。 2. 現今高品質的醬油大都用脫脂大豆來釀造,可以將大豆蛋白的酶解活性大幅度提高,提高氨基態氮含量。 [問題8]“傳統的味道”由何而來? [PPT]豆油屬于植物油,含有較多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亞油酸,其分子中含有碳碳雙鍵,易被氧氣氧化,產生過氧化物和醛類等。因此現今高品質的醬油大都用脫脂大豆來釀造。 [問題9]脫下來的豆油可以如何利用? [學生活動]以油酸甘油酯為例,回憶油脂的用途,并完成表格4。 知識遷移,練習應用 [問題10]請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未成熟蘋果的果肉遇碘酒呈現藍色,成熟蘋果的汁液能與銀氨溶液發生反應,試解釋原因。 (2)在以淀粉為原料生產葡萄糖的水解過程中,可用什么方法來檢驗淀粉的水解是否完全? (3)為什么可以用熱的堿性溶液洗滌沾有油脂的器皿? (4)如何鑒別蠶絲和人造絲(主要成分為纖維素)織物? [學生] 未成熟蘋果的果肉中含有淀粉,遇碘酒呈現藍色,成熟過程中淀粉發生水解反應,成熟蘋果的汁液含有葡萄糖,能與銀氨溶液發生銀鏡反應。 取少量淀粉水解液,加入碘水。若溶液變成藍色,說明淀粉沒有完全水解;若溶液不變藍色,說明淀粉已經完全水解。 油脂在熱的堿性溶液中會發生皂化反應,生成易溶于水的甘油和高級脂肪酸鹽。 取少量織物纖維,在火焰上灼燒,若聞到有燒焦羽毛的氣味則是蠶絲,若有燒紙的氣味則是人造絲。 總結歸納,素養提升 [教師]本堂課,我們從醬油獨特風味之甜、鮮、傳統的味道三個角度切入,分別復習了糖類、蛋白質、油脂三類基本營養物質的性質,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求真務實、驗證假設,用得到的結論解決了生活中的各種疑問,取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可見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希望同學們學習了這堂課后能夠更仔細地觀察生活,尋找身邊的化學。教學反思本節課將學生熟悉的醬油作為教學情境,將醬油的獨特風味作為探究目標,實現了對糖類、蛋白質和油脂的性質的應用,選材于生活,又回歸到生活。從教學情況看,教學設計中的導入、提問、練習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然而由于是視頻課程,學生無法親身進行實驗操作,難以發現在實驗操作中的細節問題;同時學生在觀看教學視頻時的學習情況無法及時反饋,不能及時調整教學重難點和教學進度,這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