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經濟和社會生活 1. 講述張謇興辦實業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狀況。2. 知道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和電影等在中國出現的史實。3. 以《申報》、商務印書館等為例,了解大眾傳播媒體對近代社會生活的影響。4. 了解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改稱呼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一、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1. 狀元實業家張謇(1)“實業救國”:①原因:《馬關條約》簽訂后,外國人紛紛在中國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利用中國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直接剝削中國人民。②口號的提出:張謇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創辦了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2)企業命運:大生紗廠雖有所發展,但最后還是被吞并了。2.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時期發展狀況原因洋務運動到清朝末年出現民族工業萌芽,但是難以生存和發展民族工業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礙辛亥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實業團體出現,海外華僑投資國內近代工業。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一個發展機會,進入了“黃金時代”內因:辛亥革命沖擊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資產階級一度受到鼓舞;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外因是主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民族工業再度受挫帝國主義勢力卷土重來,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抗戰勝利后民族工業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進一步萎縮由于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 3.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征: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是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夾縫中求生存,總的來說是比較落后的。從行業上看,注重于輕工業的發展。從地區之間發展看,著重于沿海大城市的民族工業的發展。二、 社會生活的變化4. 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1)交通:①傳入:19世紀中期,火車、輪船傳入中國。②影響:使人們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的流通。(2)通訊:①出現:19世紀70年代后,中國開始架設有線電報。②意義:密切了世界各地區的聯系。5. 文化生活的變遷(1)照相和電影:近代以來,西方發明的照相機和電影傳入中國,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為后人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鏡頭。(2)報紙:①《申報》: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當時最著名的報紙。②影響:報紙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的主要傳媒工具。(3)出版機構: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6. 社會習俗的變化(1)表現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衣著男子梳辮子、女子纏足、翎頂補服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禮節跪拜禮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稱呼“老爺”“大人”等稱謂稱呼對方“先生”“君” (2)原因: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3)局限性:坐輪船、火車,看電影、報紙,照相,是少數有錢人的享受;傳統習俗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改變。 1. 分析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及特點。(1)原因:①隨著中國閉關自守大門的被打破和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闖入,近代文明也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國社會向近代化轉變,也使中國人的社會生活發生了顯著變化。②在各種因素的刺激下,中國的政府(無論清政府還是國民政府)也不斷推行各種政策,以適應社會生活的變化,這些政策和措施,促進了中國社會生活的進一步發生變化。③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斷傳播和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都沖擊了舊的生活方式,促進了中國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變化。(2)特點:①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與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發展密切相關。②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隨著中國民主進程的發展而不斷加深。③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地域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④中國社會生活雖然發生變化,但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色。2. 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最后被吞并的結局說明了什么問題?說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實業不能救國;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最大阻力是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要使國家富強,首先必須取得民族獨立。張謇的艱苦創業、報效祖國的民族精神,值得后人特別是當今一些企業家學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