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1. 知道重慶談判,理解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認識國民黨實行獨裁發動內戰的本質。2. 了解中共中央轉戰陜北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史實,知道人民解放戰爭開始轉入戰略進攻。3. 列舉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簡析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主要原因。 一、 內戰烽火1. 重慶談判背景抗戰勝利以后,全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陰謀發動內戰目的國民黨蔣介石為了贏得準備內戰的時間,也為了欺騙人民,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中共中共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過程1945年8月,毛澤東在周恩來、王若飛的陪同下前往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結果1945年10月10日,國共簽署“會談紀要”,也就是著名的“雙十協定” 2. 轉戰陜北(1)內戰爆發: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對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全面內戰爆發。(2)轉戰陜北:中共中央撤出延安,毛澤東、周恩來等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轉戰陜北。彭德懷、賀龍率領西北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的進攻。3. 挺進大別山(1)經過: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挺進大別山地區。(2)意義:挺進大別山,標志著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嚴重威脅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鎮武漢。二、 戰略大決戰4. 三大戰役(1)背景:人民解放軍經過兩年的英勇奮戰,消滅了國民黨兩百多萬軍隊,國民黨主力收縮到沈陽、北平、徐州等地,發動決戰的時機成熟了。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2)三大戰役概況名稱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時間1948年9月~11月1948年11月~1949年1月1948年11月~1949年1月指揮者林彪、羅榮桓等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等——參戰部隊東北解放軍華東解放軍、中原解放軍東北解放軍、華北解放軍簡況錦州戰役中心是徐州戰術:甕中捉鱉。1949年初在傅作義的率領下,北平和平解放殲敵人數47萬55萬52萬影響解放東北全境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從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5. 百萬雄師過大江(1)開始:1949年4月,毛澤東、朱德下達渡江命令。(2)結果:國民黨的長江防線頃刻崩潰,4月23日,南京解放,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 1. 重慶談判沒能阻止內戰的爆發,有沒有積極意義?盡管中共方面為爭取和平民主作了很大的努力,重慶談判在雙方爭執的軍隊和解放區政權等核心問題上還是未能達成協議,1946年6月國民黨反動派也沒有遵守“雙十協定”,向解放區發動了全面內戰。重慶談判的積極意義何在呢?(1)“雙十協定”是以國共兩黨協商方式產生的一個正式文件,它的發表,表明了國民黨不得不承認中共的平等地位。(2)共產黨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動,在人民面前表現了和平的誠意,在國民黨統治區和各民主黨派中擴大了影響。(3)迫使國民黨承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國民黨若破壞協定,發動內戰,就在全國全世界面前輸了理,失去了人心。2. 為什么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全國性戰略進攻的開始? (1)在解放戰爭的頭一年里,解放區軍民在解放區打擊國民黨軍隊的進犯,是“內線作戰”,戰略上敵人進攻,我方防御。其目的是收復失地,鞏固解放區。(2)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后,戰場由解放區轉向國民黨統治區,我軍由守轉攻,屬“外線作戰”。開辟了大別山根據地后,直接威脅到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鎮武漢,像一把尖刀插入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區,同時,其他各戰場也轉入進攻。綜上所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進攻的開始。3. 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主要原因。(1)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英明決策,靈活的戰略戰術;如人民解放軍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法,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抓住時機組織戰略反攻和決戰。三大戰役使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等。(2)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3)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擁護,這是尤為重要的因素。(4)國民黨統治腐朽,致使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全面破產,迅速走向敗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