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1. 了解赫魯曉夫改革。2. 知道戈爾巴喬夫改革和蘇聯解體,評價蘇聯解體。3. 以匈牙利為例,了解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運動及東歐劇變。 一、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1. 改革名稱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背景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擔任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開始改革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針對蘇聯經濟發展面臨的停滯局面開始改革內容對斯大林時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經濟和政治領域進行改革首先,把經濟改革作為重點,但沒有取得成果;20世紀80年代后期,蘇聯的經濟增長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下降,于是又把改革的重點轉到政治方面影響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進入20世紀60年代,改革帶來的各種矛盾日益突出;赫魯曉夫被迫下臺蘇聯的政治體制發生了急劇變化,其主要表現為由一黨制轉變為多黨制;國家權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的趨勢隨之加強 2. 蘇聯的解體(1)“八一九事件”時間1991年8月19日概況由8名蘇聯高級官員組成的“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發動政變,試圖使“國家和社會盡快擺脫危機”,但不到三天,他們就失敗了影響戈爾巴喬夫失去了領導國家的威望和能力;葉利欽控制了全局;蘇聯的分裂進一步加快 (2)蘇聯解體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阻礙了經濟的發展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過程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導致各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的趨勢加強;解體的催化劑:1991年8月19日,“八一九事件”,戈爾巴喬夫失去了領導國家的能力,葉利欽控制了全局,蘇聯分裂加快;1991年底,蘇聯解體影響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結束、標志著冷戰的結束 二、 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3. 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東歐各國照搬斯大林模式進行經濟建設,弊端日益顯露。(2)匈牙利改革目的通過改革推動經濟的發展特點社會主義工人黨政府對政治經濟體制進行了局部改革和調整內容政治改善黨的領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法制,穩定政治局勢經濟針對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的現象,降低積累率,放慢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優先發展農業和輕工業;調整農業政策,用價格、稅收等經濟手段進行調節;在工業方面進行管理體制的改革結果使匈牙利的政治經濟形勢逐步穩定,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經濟改革奠定了基礎。但到20世紀80年代,又面臨新的經濟困難 4. 東歐劇變原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已經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經濟困難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危機;蘇聯放松了對東歐國家的控制過程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東歐各國執政的共產黨喪失政權,社會主義制度發生改變版圖變化南斯拉夫一分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合并,實現了統一實質社會制度發生變化認識社會主義國家發展不能照搬其他國家的發展模式,要走適合本國國情的建設道路 1. 赫魯曉夫和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有何異同點?這兩次改革都是在國內經濟政治陷入困境時進行的,兩次改革都在經濟、政治方面采取了措施,都沒有取得成功。赫魯曉夫的改革是膚淺的,更多地注重形式的改變而缺乏主要內容,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并沒能消除蘇聯國內固有矛盾。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在錯誤的指導思想下進行的,改革激化了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引發了社會的動蕩和分裂,直接導致了蘇聯的解體和蘇共的下臺。2.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相似之處。(1)時間: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都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2)性質:都是共產黨喪失了國家主權,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社會主義運動遭到重大挫折。(3)原因:都根源于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弊端,都受到西方國家“和平演變”戰略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