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能量轉化的方向性想一想同種能量間能否能發生任意轉移?任意兩種形式的能量間都能夠發生100%的轉化?蒸汽機內燃機發動機熱 機一種能夠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械。蒸汽機能夠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械。為了實現這一轉化,首先需要一個擁有大量內能的高溫熱源,這些內能可以通過另一個溫度更高的熱源傳遞。除此之外,人們開始設想,能否從周圍環境的低溫熱源,如空氣、海水中獲得內能,進而傳遞給高溫熱源,使其溫度不斷升高呢?克勞修斯(Rudolf Julius Emanuel Clausius)德國,1822-1888熱量不能自發地從低溫物體傳遞到高溫物體。闡述熱傳導的方向性1 克勞修斯的觀點熱量不能自發地從低溫物體傳遞到高溫物體。高溫物體低溫物體自發不需要任何第三者的介入,也不會對任何第三者產生任何影響。闡述熱傳導的方向性Q1 克勞修斯的觀點室溫下冰塊會化成水但水無法自發結成冰熱雞蛋放入冷水中,雞蛋的熱量將自發的傳遞給冷水,雞蛋溫度下降,冷水溫度上升。但冷水不可能自發的傳遞熱量給雞蛋,使雞蛋的溫度上升,冷水的溫度下降。想一想電冰箱在工作時,箱內溫度的確低于箱外溫度,而且還能繼續降溫直到達到設定的溫度。熱量的確從低溫物體傳遞到了高溫物體,那么,這一現象是否與克勞修斯的觀點相違背呢?想一想熱量的確從低溫物體傳遞到高溫物體,但這一過程的發生存在第三者的介入:通電后工作的壓縮機。高溫物體低溫物體可以實現不是自發想一想Q不可能把熱量從低溫物體傳到高溫物體,而不引起其他變化。闡述熱傳導的方向性克勞修斯(Rudolf Julius Emanuel Clausius)德國,1822-1888一、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克勞修斯表述熱量不能從低溫物體傳遞到高溫物體而不引起其他變化,但可以自發地從高溫物體傳遞到低溫物體,并能對外做功。那么,是否可以將從高溫物體處獲得的熱量全部轉化為有價值的功,而不再傳遞給低溫物體呢?想一想熱機工作時的能流分配圖W ﹤ Q熱機工作時的能流分配圖若想要使W=Q,防止被“浪費”掉的熱量Q2出現,就需要將這部分熱量Q2傳遞的終端,即低溫物體拿走,如此,將只剩下一個熱源,熱傳遞不再發生,也就不存在對外做功了。由此可見,這部分熱量Q2的“浪費”無法避免。×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吸收熱量并把它全部用來做功,而不引起其他變化。開爾文(Lord Kelvin)英國,1824—1907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開爾文表述闡述機械能與內能轉化的方向性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開爾文表述內能機械能自發且全部轉化無法自發且產生其他影響熱機工作時的能流分配圖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開爾文表述熱機效率η=×100%η<100%熱機工作時的能流分配圖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開爾文表述在19世紀,汽車工業剛起步的幾十年中,當時的效率僅為12%~14%。隨著科技的進步,當今大部分普通家用汽車的效率在30%~35%,最先進的可達41%,但絕不會達到100%。三、兩種表述的關系根據開爾文表述,熱機從高溫熱源吸收Q的熱量,其中Q1的熱量通過對外做功轉化為機械功W,還有Q2的熱量傳遞到低溫熱源。由這一過程我們可以發現,熱量是可以自發的從高溫物體傳遞到低溫物體,而且這一傳遞是不可避免的。三、兩種表述的關系1、克勞修斯表述與開爾文表述是等價的。2、熱力學第二定律還有其他的等價表述,所有的表述都反映了一切與熱現象相關的宏觀過程的不可逆性。一滴墨水滴入水杯中,將逐漸擴散,使整杯水均勻的變成紅色。但墨水分子不會自動的重新凝聚成一滴墨水,而使這杯水重新變清。搓動雙手,手克服摩擦力做功,將機械能轉化為內能,我們能感覺到手的溫度升高。但當我們捂熱水袋時,手上增加的內能并不會全部轉化為手的動能,使手不自覺的動起來。歷史上曾有人想設計出一種機械,能夠將內能完全轉化為機械能。這種機械能否制成?因為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不可能實現。永動機四、第二類永動機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開爾文表述也可表示為:第二類永動機是不可能制成的。四、第二類永動機五、能量退降電動機電池:化學能→電能內能電動機:電能→機械能內能→內能最終所有能量均流散在環境中五、能量退降1 能量退降自然界發生的各種變化中,能量的總值雖然保持不變,但能量可被利用的價值卻越來越小,即能量退降了。五、能量退降2 節約能源國家戰略人人有責課堂小結熱力學第二定律克勞修斯表述(闡述熱傳導的方向性)開爾文表述(闡述機械能與內能轉化的方向性)第二類永動機不可能制成能量降退→ 節約能源課后作業【想一想】以下關于利用海水內能做功的說法是否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并簡述理由。(1)將海水溫度降低時放出的熱量全部用來做功;(2)利用海洋中不同深度處海水溫度的差異將海水的內能變成功。課后作業【做一做】把一個壓癟的乒乓球進入開水中即可重新鼓起來。【想一想】這一過程中,乒乓球是否從單一熱源吸熱對外做功?這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嗎?請簡述理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