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燃燒的調控課題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化燃燒的調控 課型 新授課素養目標 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2.認識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3.培養學生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識,了解安全自救的方法。4.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識,培養關注社會的責任感。教學重點 爆炸的含義,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識。教學難點 如何防火、防爆。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前預習 1.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間內急劇地燃燒,就會在短時間內聚積大量的熱,使氣體的體積迅速膨脹而引起爆炸。2.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越大,燃燒就越劇烈。油庫、面粉加工廠、紡織廠和煤礦的礦井內,都標有嚴禁煙火字樣或圖標。因為這些地方的空氣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氣體或粉塵,它們接觸到明火,就會有發生爆炸的危險。新課導入 [復習導入]上節課我們探究了燃燒的三個條件:①可燃物;②氧氣(或空氣);③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也叫著火點),同時也了解了滅火的原理及方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光火災,還有各種各樣的危險事故。新課導入 知識點1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講解]易燃物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氣體和液體,容易燃燒,自燃或遇水可以燃燒的固體,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質燃燒的物質;如硫、磷、酒精、液化石油氣、氫氣、乙炔、沼氣、石油產品、面粉、棉絮等。易爆物指的是那些受熱備課筆記進行新課 或受到撞擊時容易發生爆炸的物質,如硝酸鉀、鞭炮等。所以在面粉廠附近是要嚴禁煙火的。為了使警鐘長鳴,同學們對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問題要時刻提高警覺性。[提問]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場合會經常看到下面的—些圖標,請同學們討論,這些圖標向人們傳遞了什么樣的信息 [課件展示][答案](1)當心易燃物;(2)當心爆炸物;(3)禁止吸煙;(4)禁止煙火;(5)禁止放易燃物;(6)禁止燃放鞭炮。[提問]根據這節課所學習的內容,同學們認為在哪些地方還應該貼“嚴禁煙火”的字樣或圖標?[生]油庫、加油站、紡織廠、煤礦礦井等。因為油庫、面粉加工廠等地的空氣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氣體或粉塵,它們接觸到明火,就有發生爆炸的危險。[調查]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生產、運輸、使用和貯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時的注意事項。[講解]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溫或撞擊時,極易發生燃燒或爆炸。因此,為了生命、財產的安全,生產、運輸、使用和貯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時,必須嚴格遵守有關規定,絕不允許違章操作。知識點2 燃料的充分燃燒[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這樣的情況:做飯時,有時燃氣灶的火焰呈現黃色或橙色,鍋底出現黑色物質。此時就需要調節一下灶具的進風口,這是為什么呢 [答]因為氧氣不充足,含碳燃料燃燒不充分。[講解]當氧氣不充足時,燃料不能充分燃燒,產生黑煙,并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質,使燃料的利用率降低,浪費資源,且污染空氣。使燃料充分燃燒,通常要考慮:燃燒時要有足夠的空氣(氧氣),燃料與空氣要有足夠大的接觸面,等等。合理調控燃燒等化學反應,對于生產、生活及科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總結]氧氣的濃度和接觸面積。可燃物與氧氣接觸面積越大,氧氣濃度越高,燃燒就越劇烈。在一定空間內急劇燃燒,并有氣體生成,則可以引發爆炸。知識點3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講解]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燃料燃燒時產生了熱量,那么是不是只有通過燃料燃燒才能得到熱量呢?下面我們來做兩組實驗。[實驗1]在一支試管中加入一小匙干燥的生石灰再加入約2mL水,觀察現象,并用手觸摸試管外壁。[實驗2]在一個小燒杯里,加入約20 g已研磨成粉末的氫氧化鋇晶體,將小燒杯事先放在已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再加入約10 g NH4Cl晶體,備課筆記課堂拓展:爆炸極限:可燃性氣體在空氣中達到一定的含量時,遇到火源就發生爆炸。這個能發生爆炸的含量范圍叫做爆炸極限。只有可燃性氣體在空氣中的含量在爆炸極限范圍之內,遇火才可能會發生爆炸。課堂拓展:①無新物質產生的物理性爆炸,如自行車輪胎“爆胎”;②發生在有限空間內的急速爆炸,因有其他物質生成,是化學性爆炸,如炸藥爆炸。進行新課 并立即用玻璃棒攪拌,使氫氧化鋇晶體與NH4Cl充分反應。觀察玻璃片上的水是否由于結冰而將玻璃片與小燒杯粘在一起。[學生實驗,教師巡視][現象]實驗1:生石灰逐漸溶解,試管壁發熱;實驗2:由于結冰,玻璃片與小燒杯粘在一起。[設問]這兩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問題呢?[回答]化學反應中都伴隨有能量的變化,有些化學反應中有熱量放出,有的則從外界吸收熱量。[講解]化學反應在生成新物質的同時,伴有能量的變化,而能量的變化通常表現為熱量的變化。類似于可燃物燃燒,生石灰和水這樣的反應,我們稱之為放熱反應。像碳與二氧化碳,氫氧化鋇晶體和NH4Cl的反應,稱之為吸熱反應。[介紹]在當今社會,人們利用化學反應,有時主要是為了制取所需要的物質,有時卻主要是為了利用化學反應所釋放出的能量。同學們能舉出一些利用化學反應產生能量的實例嗎?[學生討論,舉例]教學板書 課題1燃料的燃燒第2課時 易燃物 易爆物的安全知識1.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易燃物: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氣體和液體,容易燃燒,自燃或遇水可以燃燒的固體,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質燃燒的物質。易爆物:指的是那些受熱或受到撞擊時容易發生爆炸的物質,如硝酸鉀、鞭炮等。2.認識常見消防安全標志。3.燃料的充分燃燒使燃料充分燃燒,通常要考慮兩個方面:①燃燒時要有足夠的空氣(氧氣);②燃料與空氣要有足夠大的接觸面。4.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吸熱反應:C+CO2高溫2CO放熱反應:CaO+H2O==Ca(OH)2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易燃易爆化學品具有較大的火災危險性,一旦發生災害事故,往往危害大、影響大、損失大,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相關安全規定,掌握一旦出現緊急情況的急救措施。備課筆記易錯提醒:不是只有燃燒才有能量放出,例如氧化鈣與水反應就能放出大量的熱。教材習題解答 練習與應用(P167-168) 1.A 2.(1) (2)CO2 (3)氫氣 氫氣燃燒只生成水,對環境無污染;丙烷燃燒產生二氧化碳,會加劇溫室效應。 3.(1)利用水蒸發時吸熱,使溫度降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2)用扇子扇煤爐火焰,爐火越扇越旺,主要原因是扇子扇動時,加快了空氣的流動,為煤燃燒提供了充足的氧氣。用扇子扇蠟燭火焰,一扇就滅,主要原因是氣體流動帶走了熱量,使溫度降到了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3)室內起火時,如果打開門窗,會加速空氣流通,為可燃物燃燒提供充足的氧氣,使火越燒越旺。7.(1)發熱原理:氧化鈣與水反應放出大量的熱。CaO+H2O==Ca(OH)2(2)只可用冷水加熱,是因為生石灰和水反應會放出大量的熱,若用熱水加熱,會導致水迅速沸騰,十分危險。發熱時由于放出的熱量較多,溫度迅速升高,觸摸則極易燙傷,所以要遠離兒童,靠近明火亦有可能引發火災。生石灰和水反應生成的氫氧化鈣具有腐蝕性,若不慎接觸到眼睛,一定要立即用水沖洗并就醫。當手部弄濕時,若接觸發熱包,會有燙傷和腐蝕皮膚的危險。(3)利:方便快捷。弊 :有較大的安全隱患。8.(1)煤爐里的煤燃燒產生二氧化碳,同時放出大量熱,二氧化碳與煤中的碳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生成一氧化碳。(2)調節進風口是為了防止煤燃燒不充分產生有毒的一氧化碳,安裝煙囪是為了將煤燃燒產生的廢氣及時排出。9.略難題解答 例1根據你掌握的知識判斷,下列做法不正確的是( )A.廚房中煤氣泄露,應立即打開抽油煙機B.酒精燈使用后,用燈帽蓋滅酒精燈火焰C.原始森林風景區必須張貼“禁止煙火”的標志D.搬運易燃和易爆物時,要輕拿輕放,避免撞擊【解析】A.煤氣泄漏打開抽油煙機時產生的電火花,可能會點燃煤氣和空氣的混合物而發生爆炸;B.酒精燈要用燈帽蓋滅;C.原始森林,禁止煙火可防止發生森林火災;D.搬運易燃和易爆物時,要輕拿輕放,避免撞擊,可防止發生爆炸事故。【答案】A備課筆記難題解答 例2某日凌晨,高速公路新七道梁隧道內,兩輛裝載近40噸危險化學品——190號溶劑油的重型油罐車由于追尾發生燃燒爆炸,當場造成4人死亡1人受傷。迅即趕到的救援官兵,佩戴空氣呼吸器,用噴霧水槍對火勢進行控制。到5時30分,隧道內明火被全部撲滅。(1)以下是四種常用的危險品標志,在裝運“190號溶劑油”的油罐車上應貼的標志是__________。(2)油罐車起火燃燒有三個必要條件,其中“190號溶劑油”為可燃物,還需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3)從滅火的原理分析,消防隊員用高壓水槍噴水將大火撲滅,其原理是__________。(4)調查表明,火災傷人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識造成的。當油罐車起火燃燒、爆炸時,下列自救措施不當的是__________。A.迅速脫下衣物,撲滅大火B.背對爆炸地點迅速臥倒C.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選擇合適通道迅速逃生【解析】(1)油罐車上應貼有“易燃液體”的標志;(2)可燃物燃燒的條件為:①充足的空氣或氧氣;②溫度達到著火點;(3)水能滅火的原理:水能使可燃物周圍溫度低于其著火點,使可燃物不能燃燒;(4)油罐車起火燃燒時會發生爆炸,為了避免危險應迅速遠離,不要脫下衣物參與救火。【答案】(1)D(2)充足的氧氣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3)水能降低環境溫度,使周圍的環境溫度低于可燃物的著火點(凡敘述合理均可)(4)A布置作業: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并提醒學生預習下一節的內容。教學反思 鑒于學生對燃燒與爆炸的現象已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故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循序漸進,從生活中爆炸事例出發,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爆炸的奧秘,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水平,讓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提高,在此過程中教師充當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主動構建知識。教學過程中老師的疑問:教師點評和總結:備課筆記課外拓展:為什么要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燃放鞭炮不僅污染空氣,飛揚的紙屑、煙塵落在地面上,還會影響清潔衛生。同時爆炸聲如雷貫耳,據測定單個閃光雷爆炸時,其噪聲至少在130分貝以上,成為噪聲公害。此外,每逢春節,由于燃放鞭炮而引起火災,炸傷手臂、面部或眼睛的事故屢見不鮮。因此,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對于保護環境,維護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都是十分有利的。PAGE4第七單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與開發單元體系設計核心素養目標 化學觀念 1.能通過探究和討論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2.能結合燃料充分燃燒及滅火條件,認識通過反應條件可以調控化學變化。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了解常用滅火器的滅火原理和適用范圍。4.能通過實驗知道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伴隨著能量的變化,認識通過化學反應實現能量轉化的重要性。5.認識化石能源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能了解其不可再生性。6.能從組成與變化視角認識到化石能源的利用對環境的影響,知道如何降低化石能源的利用對環境的影響。7.能掌握實驗室制取氫氣的方法,了解氫能源的優點及目前面臨的困難。8.了解當前開發利用的幾種新能源。科學思維 1.進一步強化化學反應的“反應條件”視角,認識到燃燒條件對燃燒的影響,通過反應條件可以調控化學變化。2.建立認識化學變化的能量視角。3.能通過對燃料的選擇利用,學會比較、分類等信息加工方法。科學探究與實踐 1.能在實驗探究中學會用控制變量的思想設計燃燒條件的探究實驗方案,體會調控化學反應。2.能用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掌握氫氣制法和性質檢驗,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3.能在多種物質的燃燒實驗現象中探究新能源開發與利用的理論依據。科學態度與責任 1.能通過對化石能源的利用和對環境的了解,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并樹立從自身做起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對易燃物和易爆物的了解,樹立安全意識。2.加強化石能源的緊缺意識,認識合理開發和利用新能源、節約使用化石能源的重要性。3.能知道科學和技術有助于解決社會問題,并考慮到使用科學和技術時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4.能知道化學在綜合利用資源、開發新能源、保護和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學習目標 1.能從能量視角、反應條件視角認識化學變化,形成多角度認識化學變化的思維。2.能利用控制變量思想設計燃燒條件的探究方案。3.結合實例認識合理利用、調控化學變化的重要性。4.體會化學是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樹立綠色環保的發展理念。5.知道化石能源短缺且使用化石能源可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樹立環保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核心知識課題1燃料的燃燒燃燒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本課題從幾幅有關燃燒的圖畫引入,進一步研究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教材采用從實驗觀察現象,通過分析得出結論的方法,來探討燃燒的條件以及滅火的原理,學生可以通過親身體驗和思考掌握知識。關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也是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來說明為什么會發生爆炸,并通過一些注意安全的圖標來加強對安全的認識,說明隨時注意防火、防爆,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第1課時 燃燒的條件 滅火的原理和方法課題 燃燒的條件 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課型 新授課教學目標 1.認識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2.會運用相關的知識解釋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相關問題。3.樹立防火的安全意識,培養關注社會的責任感。4.通過活動與探究,初步學習利用控制變量的思想設計探究實驗,并學習對獲得的實驗事實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教學重點 1.認識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2.通過對物質燃燒條件的探究,初步學習利用控制變量的思想設計探究實驗。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的思想設計對照實驗進行物質燃燒條件的探究。教具準備 多媒體、酒精、白磷、紅磷、水、蠟燭、導管、燒杯、試管、銅片、酒精燈、火柴等。課前預習 1.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叫做燃燒。2.燃燒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1)可燃物;(2)氧氣(或空氣);(3)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也叫著火點)。3.滅火的原理:(1)清除或使可燃物與其他物品隔離;(2)隔絕氧氣(或空氣);(3)使可燃物的溫度降至著火點以下。新課導入 [導入]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燃燒燃盡了茹毛飲血的歷史;燃燒點燃了現代社會的輝煌。生活中處處離不開燃燒。請同學們談談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燃燒的現象。備課筆記知識拓展:更廣義的燃燒指的是所有的發光,放熱的劇烈的化學反應。如氫氣可以在氯氣中燃燒,鎂條可以在二氧化碳氣體中燃燒等。新課導入 [提問]你能從燃燒的事例和現象中找出燃燒共同的特征并試著給燃燒下一個定義嗎?進行新課 知識點1燃燒的條件1.燃燒的定義定義:通常情況下,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叫作燃燒。特征:發光、發熱、氧化反應。2.燃燒的條件[設問]燃燒是- -種化學反應。燃燒的發生需要什么條件呢 [回答]燃燒的條件:(1)可燃物;(2)氧氣(或空氣);(3)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也叫著火點)。[講解]根據經驗我們知道,有的物質可以燃燒,如酒精、紅磷、木炭等;有的物質不能燃燒,如水、大理石等。只有可燃物才能發生燃燒,可燃物是燃燒發生的條件之一。[實驗]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出了可燃物,燃燒還需要那些條件。[預測]燃燒與①與是否接觸氧氣(或空氣)有關;②與是否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也叫著火點)有關。[演示實驗]視頻播放實驗演示過程。[實驗過程與現象]實驗步驟現象①在500mL燒杯中加入300 mL熱水,并放入用硬紙圈圈住的一小塊白磷,在燒杯上蓋一片薄銅片在銅片的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紅磷,另一端放一小塊已用濾紙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銅片上的白磷燃燒,紅磷不燃燒;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②用導管對準上述燒杯熱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氣熱水中的白磷燃燒[分析與結論]實驗步驟①中銅片上白磷燃燒而紅磷不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需要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實驗步驟①中銅片上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白磷不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需要接觸氧氣(或空氣)。實驗步驟②中向熱水中通入氧氣(或空氣)后白磷燃燒的事實,再次說明燃燒需要接觸氧氣。[總結]燃燒需要三個條件:(1)可燃物;(2)氧氣(或空氣);(3)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也叫著火點)。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備課筆記易錯提醒:燃燒一定發光、放熱,但有發光、放熱的現象不一定是燃燒。如:燈泡通電發光、放熱,并沒有燃燒。思想方法:控制變量法在科學探究中,如果問題涉及多個因素(變量),可以只研究因變量與一個自變量的關系,控制其他的量不變。運用控制變量的方法,可將多變量問題變成多個單變量問題分別研究,最后再綜合解決問題。知識拓展:絕大部分燃燒都是可燃物與氧氣在點燃或加熱的條件下發生的,如木炭、硫、磷、鐵、鎂的燃燒。但有些燃燒不一定需要氧氣參加,如金屬鎂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燒。進行新課 知識點2滅火的原理和方法[過渡]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燃燒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有用火不當和失控而引起的災難。通過展示一組火災圖片,顯示出大火的無情和慘痛,從而引出滅火的必要性。[點撥]根據燃燒所需三個條件,我們怎樣滅火呢?反推理解新知,思考得出結論:滅火就是破壞燃燒的條件下面是一些防火和滅火的措施,試分析其應用的原理。①炒菜時油鍋中的油不慎著火,可用鍋蓋蓋滅或放入較多的蔬菜;②堆放雜物的紙箱著火時,可用水澆滅;③油罐著火時需用水噴淋,使罐體降溫;④在森林中或森林與村莊之間設置防火隔離帶。[回答]①蓋鍋蓋可以起到隔絕氧氣(或空氣)的作用,放入較多的蔬菜可以使溫度降到油的著火點以下。②③水可以吸收可燃物燃燒釋放出的熱量,使可燃物的溫度降到其著火點以下。④設置防火隔離帶能在發生火災時,將可燃物與其他物品隔離,使燃燒不能持續。[講解]根據燃燒的條件及以上事實,我們可以歸納出滅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其他物品隔離,隔絕氧氣(或空氣),以及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三種方法都能達到滅火的目的。所以說,滅火的原理就是要破壞燃燒的條件。[注意](1)滅火時,破壞燃燒的一個條件即可,不必要同時破壞三個條件。(2)滅火時,只能降低可燃物的溫度,而不能降低其著火點。[討論](1)用盡可能多的方法將燃著的蠟燭熄滅。并思考其原理是什么?(2)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應該怎樣滅火,其原理是什么?①炒菜的鍋起火了;②做實驗時,不慎碰倒酒精燈,酒精在桌上燃燒起來;③由于電線老化,短路起火;④鄰居吸煙,不慎引燃被子發生火災;⑤森林在打雷閃電時起火。(3)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著火點的方法將其熄滅是否可行?為什么?[介紹]多媒體播放介紹幾種常見的滅火器。[活動]分組進行教材第163頁“簡易滅火器滅火器的設計與制作”的探究。[講解]火場自救方法:①火勢如果很小,根據起火的原因,用適當的滅火器材和方法撲滅;火勢較大,有蔓延的可能,立即撥打火警電話119求救。②著火時,要迅速判斷安全出口。③如果房間內著火,不能隨便開門,以防空氣流通火勢更大,甚至發生爆炸。④房間內著火,由于空氣的流動,上層空氣中的有毒有害物濃度大,所以逃生時應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減少有毒物質進入人體內。教學板書 第七單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與開發課題1染料的燃燒第1課時 燃燒的條件 滅火的原理和方法1.燃燒定義:通常情況下,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叫作燃燒。燃燒特征:發光、發熱、氧化反應。備課筆記方法點撥:水滅火時起的作用有兩個:一是通過水蒸發時吸收熱量而使溫度降低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二是碰到高溫的燃燒的物體,形成水蒸氣,將氧氣與燃燒的物體隔絕。特別提醒:可燃物的著火點是物質固有的屬性,一般情況下是固定不變的,應該采用降低可燃物的溫度至可燃物著火點以下的方法來滅火,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特別提醒:教學板書 2.燃燒的條件:(1)可燃物;(2)氧氣(或空氣);(3)達到燃燒所需的最低溫度(也叫著火點)著火點:燃燒時所需達到的最低溫度。3.滅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其他物品隔離,隔絕氧氣(或空氣),以及使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破環燃燒的三個條件之一即可。課堂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增強防范火災的意識,并且掌握一旦出現緊急情況的急救措施。教材習題解答 練習與應用(P167-168)4.(1)“薪"指柴,是可燃物,即通過清除可燃物的方法達到滅火的目的。(2)順風為燃燒提供充足的氧氣,使燃料燃燒得更充分,增大火勢。(3)木頭是可燃物,摩擦時會產生熱量,當溫度升高達到木頭的著火點時,又有氧氣的存在,滿足燃燒的三個條件,所以木頭會燃燒。5.(1)立即用濕抹布撲蓋。濕抹布能使酒精隔絕空氣,并使溫度降到酒精的著火點以下。(2)迅速切斷電源,然后用干粉滅火器滅火,使可燃物與空氣隔絕。必要時可撥打119火警電話。(3)迅速蓋上鍋蓋,使油隔絕空氣。(4)使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噴出的二氧化碳能降低溫度同時隔絕空氣,且不會因留下痕跡而使圖書損壞。6.“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薪草和膏油都為可燃物。“同時發火”:使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使可燃物在空氣中燃燒。“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大風為燃燒提供了充足的氧氣,增大了火勢。難題解答 例1下列滅火方法不正確的是( )A.油鍋著火用水澆滅B.實驗桌上酒精著火用濕布蓋滅C.白磷著火用沙土蓋滅D.電器著火切斷電源后用濕棉被蓋滅【解析】油鍋著火用水澆滅不正確,因為油類的密度比水小,燃燒放出的熱量多,用水澆油后油會浮在水面上并隨水流淌而使火勢蔓延。實驗桌上酒精著火用濕抹布撲蓋,隔絕空氣,火焰熄滅,B正確。白磷著火用沙土覆蓋,隔絕空氣,火焰熄滅,C正確。電器著火首先切斷電源后根據實際情況用濕棉被蓋上,隔絕氧氣和降低可燃物周圍溫度滅火,D正確。【答案】A備課筆記難題解答 例2某同學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可燃物燃燒的條件,得到以下實驗事實:①不通空氣時,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②通空氣時,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③不通空氣時,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④通空氣時,熱水中的白磷燃燒。能證明可燃物必須達到一定溫度(著火點)才能燃燒的實驗事實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解析】證明可燃物必須達到一定溫度才能燃燒需要控制其他變量,即都通入空氣,都是白磷。【答案】B布置作業: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并提醒學生預習下一節的內容。教學反思 本節課所選材料,都取自于我們身邊看似不起眼不經意的東西。通過在課堂上的演繹、變化,實現了由現實生活向科學世界的回歸。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引導探究法的靈活運用。教師靈活的引導情境,學生靈活的實驗探究。在注重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時,更加注重了學生在活動中進行科學探究以及分析推論的體驗。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實驗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較好的發揮。教學過程中老師的疑問:教師點評和總結:PAGE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課時 燃燒的條件 滅火的原理和方法.doc 第2課時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