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統編版2024)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第7課 百家爭鳴【教學目標】①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張,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張及其教育成就。(史料實證)②知道各學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培養社會責任感。(史料實證、家國情懷)③理解百家爭鳴的背景及其歷史影響,認識社會變革與思想發展的關系。(歷史解釋、唯物史觀)【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孔子和儒家學說。教學難點:理解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其影響。【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大家的座右銘都是什么?你知道座右銘的由來么?最早的座右銘并不是一句話,而是一件文物“欹器”。它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鬃訁⒂^魯桓公廟,看到欹器??鬃訂柺貜R的人說:“這是什么東西呢?”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放在座位右邊來警戒自己的器皿?!笨鬃诱f:“我聽說右坐之器盛滿水就會傾覆,空了就斜著,水裝到一半時就會垂直,是這樣的嗎?”守廟人回答說:“是這樣的?!笨鬃幼尩茏幼勇啡∷畞碓嚕蝗绱?,由此孔子借器寓意,告訴弟子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環節二:整體感知1、先導閱讀:概念解析:百家爭鳴答案提示:“百家”為泛指,意為數量多,主要分為儒,墨、道、法、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盃庿Q”是指各學派或思想家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治國救世的主張。教師指導:“百家爭鳴”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貴族之間的階級斗爭,實質是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本質上爭的是國家的治理方略。2、先導閱讀:閱讀教材,說一說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和學派。答案提示:思想家:老子和孔子;學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環節三:新課教學(一)目標導學一:老子和《道德經》1、自主學習:老子個人簡介答案提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后期; 楚國; 《老子》(又稱《道德經》);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教師指導:①問題:【史料實證】從《道德經》看老子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诙逭?br/>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答案提示:核心思想:“道”是世界萬物的本原和總規律,應順應自然。教師指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們依據于大地而生活勞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據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萬物;上天依據于大道而運行變化,排列時序;大道則依據自然之性,順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暗婪ㄗ匀弧苯沂玖苏麄€宇宙的特性,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 “自然”的規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献诱J為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因而道是世界萬物的本原。②問題:我們學過的哪一歷史事件能體現出人類在生活中是依“道”而行的呢?答案提示:大禹治水教師指導:大禹治水改堵為疏,順勢疏通河道,體現了順應自然的道理。3、教師指導:①問題:【史料實證】從《道德經》看老子思想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第五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第七十八章答案提示:辯證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雙方可以相互轉化;以柔克剛教師指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是福存在的根本理由,福,則總是隱藏在禍患之中。禍與福,雖然通常人們的認知范圍內是兩個對立的概念,但本質上其實是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轉化的。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丑、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惡。表面看來,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相互轉化的,哲學上,我們將這種思想稱之為辯證法。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献诱J為天下再沒有什么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這個道理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由此說明弱能勝強,柔能克剛的道理。②問題:說到禍福相依大家能想起哪一個寓言故事呢?答案提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教師指導:在靠近邊塞的人中,有一位精通術數的人。他家的馬自己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都來安慰他。這個老人說:“這怎么就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他家的馬帶領著胡人的駿馬回來了,大家都祝賀他。這個老人說:“這怎么就知道不是一個禍患呢?”家里多了匹良馬,他的兒子又喜歡騎馬,有一次從馬上摔下來折斷了大腿。大家都安慰他,這個老人又說:“這怎么就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侵入邊塞,青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參戰,靠近邊塞的人絕大部分都因戰爭而死去。唯獨他的兒子因為腿摔斷了的緣故免于征戰,父子得以保全性命。故事中老人先后經歷了失馬(禍)―得馬(福)―摔傷(禍)―幸存 (福),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在一定條件下,好事可以變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所以我們要勝不驕敗不餒,常懷一顆樂觀、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教師指導:①問題:【史料實證】從《道德經》看老子思想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第七十五章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章答案提示:政治思想:無為而治;小國寡民。教師指導: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人民陷于饑餓,是由于統治者吞吃賦稅太多,所以才陷于饑餓。人民不好治理,是由于統治者喜歡有所作為,因此才不好治理。由此可以看出老子認為統治者干涉過多,應當無為而治。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献诱J為統治者要建立的社會,應當國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效率高達十倍百倍的機械也不使用;使人民愛惜生命,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和車,卻沒有地方要乘坐它;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地方去陳列它。使人民對他們的生活感到滿意。鄰近的國家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的聲音互相聽得見,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來。②問題:老子的“無為而治”是指統治者什么都不做么?答案提示:無為并不是不為,而是不過多干預、讓萬物按自然規律發展。(二)目標導學二:孔子和儒家學說1、自主學習:你知道視頻中的兩人是誰么?他們對治理國家的看法有何不同?答案提示:老子、孔子;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孔子提倡周禮治國2、自主學習:孔子個人簡介答案提示: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 魯國; 弟子整理的《論語》;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3、教師指導:【史料實證】從《論語》看孔子思想。什么是“仁”?如何愛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答案提示:仁者愛人; 人要有愛心、同理心和同情心。教師指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強加給對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成功首先要讓別人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別人。 孔子把仁的概念加以擴充,使它涵蓋了仁的全部美德,成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4、教師指導:一個仁德的人,他的外在表現應該是什么樣的?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人如果沒有仁德,如何遵守禮儀呢?人如果沒有仁德,如何遵守禮樂呢?]答案提示:遵守禮樂制度教師指導:仁,是一種道德規范,具有內在性。禮,是統治者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種制度,具有外在性。兩者相輔相成。孔子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5、教師指導:【史料實證】從《論語》看孔子思想。子曰:“克己復禮為仁?!?br/>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答案提示:恢復西周禮樂制度; 為政以德,反對苛政。教師指導:克己復禮為仁?!斈憧酥谱约旱乃接?使行為恢復到合乎規定的禮儀要求,就是仁。由此可見實現仁的外在要求就是遵循禮樂。即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鬃诱J為統治者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國家,自己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安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由此提倡以德治國。6、問題探究:【史料實證】你認為孔子提倡“為政以德”“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什么積極意義?答案提示:統治者愛護百姓,體現出民本思想,有利于改善民生;道德教育,有利于社會教化,弘揚正氣。這些對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國、建設和諧社會有借鑒意義。7、教師指導:觀看視頻思考孔子的理想是什么?在周游列國的過程中實現了么?結合當時的背景思考為何孔子的思想主張沒能得到各諸侯的重用?答案提示:傳播“仁”和“禮”;沒有。分封制走向瓦解,周王室衰微,周禮制度已經不適應當時的社會;諸侯為了追逐利益,相互爭霸,孔子仁的思想顯然無法滿足諸侯的現實需要。教師指導:孔子周游列國,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但不為各國采納。晚年的孔子回到家鄉,主要從事教育,整理編訂文化典籍。8、教師指導:孔子在教育上有哪些主張及成就?答案提示: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提出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教師指導:自行束脩(干肉)以上,吾未嘗無誨(教誨)焉。 ——只要自愿拿著十余干肉為禮來見我的人,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聞斯行諸——子路問道:“聽到一件合于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孔子說:“父親和兄長還活著,怎么可以(不先請教他們)聽到了就去做呢?”冉有問道:“聽到一件合于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孔子說:“聽到了應該立刻就去做。”,面對兩個學生同樣的問題,孔子給出了不同的答案??鬃诱J為冉求畏縮不前,所以必須鼓勵他進取;而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提醒他退讓些??鬃訉γ恳粋€學生不同的品質給予不同的教育。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9、問題探究:私學的創辦有何意義?答案提示: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促進了教育的進一步發展。10、自主學習:孔子在文化上有哪些貢獻?對中國古代社會有何影響?答案提示:孔子思想被整理成《論語》; 孔子整理“六經”①對傳承我國古代文化經典和學術思想作出巨大貢獻。②其創立的儒家學說后來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對古代政治與文化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規范對我國社會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教師指導:孔子六經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藉,曰:《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其中《樂經》已失傳,所以通常稱五經。后成為儒家文化的經典。目標導學三: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1、問題探究:【唯物史觀】根據材料思考百家爭鳴發生的背景有哪些?答案提示:鐵農具牛耕推廣,生產力極大發展,為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王室衰微,分封制進一步瓦解,士階層崛起。紛紛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私學興起,為學術繁榮提供了陣地教師指導: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主要指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新興地主階級出現,社會性質開始變化,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各家針對當時社會現實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各學派之間、統一學派的不同流派之間,既相互斗爭又相互學習和借鑒,促進了學術的繁榮。2、自主學習:閱讀課本,梳理儒、墨、道、法、兵家的基本信息。答案提示:3、自主學習:連連看答案提示:教師指導: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世界改變了事情也就隨之改變,事情改變了那就需要對變化進行準備。體現出了因時制宜的思想,因此要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改革強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王如果對老百姓施行仁政,減免刑罰,減輕賦稅...就沒有人是他的對手。由此可見孟子認為仁政是非常重要的。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獞土P罪過不避讓大臣,賞賜善行不遺忘百姓。指懲罰和獎賞應一視同仁,不應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區別對待。也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地位高低之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天下四方有事件發生,而要害在中央之地。圣人(皇帝)把持著要害之所,四方的諸侯都會來朝拜。即政事交給地方官員來做,大權集中在中央,圣明的君主執掌大權,各地的官員都來效力。表明要建立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統治。小孔成像——是《墨經》的內容,此書邏輯學方面所占的比例最大,自然科學次之,其中幾何學的10余條,專論物理方面的約20余條,主要包括力學和幾何光學方面的內容。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毁F不能使其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其改變節操,暴力的脅迫不能使其屈服意志。唯有那些具有崇高氣節和堅強意志的人,才能被稱為大丈夫。孟子的名言閃耀著思想的光輝和人格的力量,成為歷代仁人志士的座右銘。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4、教師指導:孔子的“仁愛”與墨子的“兼愛”,二者相同么?孔子的“仁”與孟子的“仁政”有區別嗎 答案提示:仁愛是有等級的愛。先愛父母子女,再愛他人,是一種有秩序的關愛;兼愛是不分親疏遠近、尊卑貴賤的,是一視同仁的博愛。孔子的“仁者愛人”,是人與人相處的關系準則;孟子的“仁”是要求君主實施仁政,是一種治國理政的策略。5、自主學習:根據材料說一說百家爭鳴的影響。 “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文化繁榮的鼎盛時代。諸子學說的不少命題成為后代學說的萌芽形態,后來的學者大都從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論形式,進行改造和發展的工作。——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答案提示: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6、問題探究:【歷史解釋】你認為哪一學派的主張最符合當時統治者的需求?請說明你的理由。答案提示:法家;當時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兼并戰爭不斷、社會動蕩不安,法家主張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思想迎合了歷史發展的趨勢。7、自主學習:【家國情懷】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過程中,先秦諸子的哪些思想為我們提供了根基?答案提示:教師指導:先秦諸子一直是后世思想的靈感源泉。他們為后世散播下智慧的種子,當我們學習時,能切身感受到他們依舊可以在現代社會中異彩紛呈、影響頗深。【課堂小結】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時期,涌現出許許多多的思想家,諸子百家思想博大精深,為中華文明的發展,為中華民族的思想寶庫增添了燦爛不朽的精神財富,對中國乃至世界影響巨大,我們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和發揚偉大的文化成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鞏固練習】1.(2024·湖北武漢·中考真題)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提出一個問題:有沒有一個觀念一個人一生都應該踐行?孔子說有,這個觀念就是“恕”。孔子認為,“恕”就是人與人相處,應該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換位思考。這表明孔子主張( )A.無為而治 B.仁者愛人 C.以法治國 D.民貴君輕2.(2023·江蘇鹽城·中考真題)他的思想包含了對世界本原的認識、樸素的辯證法,以及“無為而治”的政治理想等?!八笔牵? )A.老子 B.孔子 C.主父偃 D.董仲舒3.(2023·山東聊城·中考真題)“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這段話主要蘊含了( )A.賞罰分明的理念 B.無為而治的觀念 C.為政以德的思想 D.變革進取的精神4.(2023·山東淄博·中考真題)熱愛和平,避免戰爭,是人類追求的永恒主題。下列各學派的思想中蘊含和平理念的是( )A.“無為而治” B.“仁者愛人” C.“兼愛”“非攻” D.提倡“法治”答案提示:BADC【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