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相對原子質量 離子的形成素養(yǎng)目標1.化學觀念:知道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也可以轉變?yōu)殡x子;認識相對原子質量的含義及其應用。2.科學思維:通過分子、原子、離子的學習,能說明分子、原子、離子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知道可以用符號表示物質的組成,認識表示分子、原子、離子的符號,能直觀建立符號和微觀世界的聯(lián)系。3.科學探究與實踐:能與同學合作、分享,善于聽取他人的合理建議,評價、反思、改進學習過程與結果。4.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初步樹立“物質的粒子性”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離子的概念。2.教學難點:原子中核外電子運動的特點以及最外層電子數(shù)與化學性質之間的關系。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原子很小,原子核更小。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個龐大的體育場,原子核只相當于體育場中的一只螞蟻,電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間做高速運動。那么,原子的質量又有多大呢?討論交流 從表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粒子種類 質量質子 1.6726×10-27kg中子 1.6729×10-27kg電子 質子質量的1/1836歸納總結原子的質量很小;不同粒子的質量不同;如此小的數(shù)據(jù)書寫、使用均不方便。(這該怎么辦?有沒有簡單的方法來表示呢?)【合作探究】探究點一 原子的質量有多大提出問題 原子雖小但也有質量和體積,它的質量如何表示呢?討論交流 閱讀教材討論歸納,了解相對原子質量。歸納總結1.定義:國際上以一種碳原子質量的1/12為標準,其他原子質量跟它相比較所得的比,作為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2.表達式:相對原子質量=3.相對原子質量與原子實際質量的關系:①相對原子質量不等于原子的實際質量,是個比值。②原子實際質量越大,它的相對原子質量數(shù)值越大。③相對原子質量的單位:“1”(書寫時一般不寫出)。原子實際質量的單位是:千克。課堂討論 從表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原子種類 質子數(shù) 中子數(shù) 核外電子數(shù) 相對原子質量氫 1 0 1 1碳 6 6 6 12氧 8 8 8 16鈉 11 12 11 23鐵 26 30 26 56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shù)+中子數(shù)(在此也可以引導學生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得到: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探究點二 離子怎樣形成提出問題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原子的最外層為8個電子時是穩(wěn)定結構,為了使最外層為8個電子的穩(wěn)定結構,原子要失去或者是得到一些電子才能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那么原子在得到或失去電子后還是原子嗎?新得到的這些粒子是否帶電呢?討論交流 閱讀教材,討論歸納。歸納總結在化學變化中,一些原子容易失去電子,而另一些原子則容易得到電子,當原子得到或失去核外電子從而帶上電荷以后,便轉變成離子。觀察活動 鈉在氯氣中燃燒歸納總結 (觀看《鈉在氯氣中燃燒》實驗視頻)實驗步驟及裝置 現(xiàn)象把裝滿氯氣的集氣瓶倒扣于加熱至熔化的金屬鈉上 鈉燃燒,發(fā)出黃色火焰并生成白煙注意:這里生成的白煙實際上是一種白色的固體小顆粒氯化鈉(NaCl),是食鹽的主要成分。觀看《 氯化鈉的形成過程》的視頻歸納總結 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提出問題 原子得到或失去核外電子后所得到的離子都相同嗎?如何分類呢?討論交流 閱讀教材討論歸納。歸納總結1.陽離子:帶正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質子數(shù)>電子數(shù));如:Na+、Mg2+、Al3+等。2.陰離子:帶負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質子數(shù)<電子數(shù));如:Cl-、O2-、SO42-等。3.離子符號及其意義(1)離子用離子符號表示:在原子團或原子符號的右上角標出離子所帶的電荷的多少及電荷的正負。如Xn+(陽離子符號)或Xn-(陰離子符號),當n=1時,n不寫,如H+、OH-等。(2)課堂討論 原子與離子有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歸納總結粒子種類 原子 離子陽離子 陰離子區(qū)別 粒子結構 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電子數(shù) 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電子數(shù) 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電子數(shù)粒子電性粒子電性 不顯電性 顯正電性 顯負電性符號 如氧原子表示為O 如鈉離子表示為Na+ 如氧離子表示為O2-聯(lián)系課堂討論 通過今天的學習,請嘗試歸納出分子、原子、離子與物質之間的關系。【板書設計】第4課時 相對原子質量 離子的形成一、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原子質量=離子1.定義: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2.分類:陽離子、陰離子。3.離子符號及其意義。4.離子與原子的關系。作業(yè)布置 請完成對應課時作業(yè)。【教學反思】成功之處 本堂課借助直觀的掛圖和模型,通過分析宏觀現(xiàn)象去誘發(fā)學生的微觀想象力,從而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不足之處 本節(jié)課知識抽象,部分學生缺乏對微觀世界的想象力,學起來枯燥無味,有部分同學在課堂上發(fā)言少,很少參與交流活動,需教師不斷反思并探討氯離子Cl-1個氯離子1個氯離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原子得電子得電子陰離子陽離子失電子失電子原子素養(yǎng)目標1.化學觀念:知道原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2.科學思維:能總結歸納出分子和原子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會簡單辨析分子、原子的基本概念。3.科學探究與實踐:能與同學合作、分享,善于聽取他人的合理建議,評價、反思、改進學習過程與結果。4.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熱愛科學,逐步形成崇尚科學、嚴謹求實等科學精神及勇于克服困難的堅毅品質。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化學變化中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2.教學難點:理解化學變化的微觀實質;分子和原子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教學過程【情境導入】在上節(jié)課的學習中,我們知道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觀粒子。那么分子本身怎樣構成?分子能不能再進行分割呢?如果能分,分子又是由什么構成的呢?(分子還可以分成更小的微觀粒子,就是原子。)【合作探究】探究點一 原子是什么一、原子概念的提出提出問題 前面我們學過分子,那么原子是什么?討論交流 閱讀教材p43-44“原子是什么”,討論交流。歸納總結原子的概念最初是由古代哲學家提出來的,他們設想的原子是構成萬物的不可分割的微粒。→到了近代,科學家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上,發(fā)展出近代原子學說,并逐漸認清了原子與分子之間的關系。現(xiàn)在,讓我們通過化學變化的實際例子來說明這種關系。二、氧化汞受熱分解觀察實驗 氧化汞受熱分解——觀看《氧化汞受熱分解》的實驗視頻現(xiàn)象:紅色粉末逐漸變化,試管內壁上出現(xiàn)銀光閃閃的液體,并能收集到能使帶火星木條復燃的氣體。文字表達式:氧化汞汞+氧氣討論交流1.在化學變化中,反應物氧化汞分子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構成氧化汞分子的汞原子和氧原子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2.反應生成的物質——氧氣和汞分別是由什么微觀粒子構成的?觀察實驗 觀看《氧化汞的分解》動畫嘗試從微觀角度來解釋這個變化是如何發(fā)生的。歸納總結1.在化學變化中,氧化汞分子分解成為汞原子和氧原子。換句話說,氧化汞分子是由汞原子和氧原子構成的。由此可見:分子由原子構成。2.有的物質可由原子直接構成。如金屬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構成的。3.汞原子和氧原子本身在化學變化中沒有變化,只是組合方式發(fā)生改變,它們重新組合后構成新的物質。所以,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小組討論 氫氣與氯氣的反應中,發(fā)生變化的是分子還是原子?歸納總結對于由分子構成的物質來說,當發(fā)生物理變化時分子本身不變,當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分子改變。而原子的種類不會發(fā)生變化,因此,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討論:1.分子和原子你們已經有了哪些了解 分子和原子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分子 原子基本性質 體積小、質量小、不停地運動、微粒之間有間隔定義 保持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本質區(qū)別 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聯(lián)系 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檢查站 學過前面的內容后,你知道空氣中物質構成的奧秘了嗎?請?zhí)顚懴卤怼?br/>空氣中的物質 構成該物質的分子 構成該分子的原子氮氣(N2) N2 N氧氣(O2) O2 O二氧化碳(CO2) CO2 C O水蒸氣(H2O) H2O H O稀有氣體[氦(He)、氖(Ne)、氬(Ar)等] 它們由相應的原子直接構成物質【板書設計】第2課時 原子一、原子是什么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另一種微觀粒子。原子構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構成某些物質。分子、原子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1.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2.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3.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相同點:體積小、質量小、不停地運動、微粒之間有間隔。本質區(qū)別: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聯(lián)系: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作業(yè)布置 請完成對應課時作業(yè)。【教學反思】成功之處 本堂課的知識比較抽象、枯燥,通過與實驗和生活實例緊密聯(lián)系,使學生展開聯(lián)想,從而對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形成表象的認識,使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而易于理解不足之處 學生缺乏抽象思維理解的能力,后面教學中應增加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抽象知識和實際體驗相結合,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2.2 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第1課時 分子素養(yǎng)目標1.化學觀念:知道由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觀粒子,建立認識物質的微觀視角。2.科學思維:通過課本實驗、生活經驗及小組討論,總結歸納出分子的性質,能基于真實情境,從分子的視角分析有關物質及其變化的簡單問題,并作出合理的解釋和判斷。3.科學探究與實踐:進一步認識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形式和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4.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體會實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習化學的興趣。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認識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觀粒子;分子的基本性質。2.教學難點:從微觀角度認識物質。教學過程【情境導入】《莊子》中記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物質能無限地分嗎?對于物質構成的問題,許多科學家進行過長期的探索。現(xiàn)代科學家已經證實: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接下來我們先來認識分子。【合作探究】探究點 分子是什么探究實驗實驗 【實驗2-2】把香水灑在小毛巾上,抖開毛巾,繞教室一周。 【實驗2-3】在玻璃管的兩端分別放置蘸有濃鹽酸和濃氨水的棉花團,塞緊膠塞。現(xiàn)象 能聞到香味 玻璃管內產生大量的白煙解釋 許多物質由叫作分子的微觀粒子構成。在本實驗中,所用的香水是由酒精分子和多種香精分子混合在一起構成的。所以,當香水的這些分子通過運動擴散到空氣中后,我們就能聞到香水的氣味。 鹽酸中揮發(fā)出來的的氯化氫分子和氨水中揮發(fā)出來的氨分子運動到空中相遇,并發(fā)生化學變化,生成氯化銨小顆粒,擴散到空中,形成白煙。課堂討論 以上兩個實驗中所發(fā)生的變化有什么不同?與同學討論并填寫下表。問題 [實驗2-2] [實驗2-3]變化中有無新物質生成? 無 有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變化中分子本身有無改變? 無 有討論交流1.用分子的觀點重新認識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宏觀 沒有生成新物質 有生成新物質微觀 分子沒有改變 分子改變用分子的觀點認識混合物和純凈物。宏觀角度:純凈物是由一種物質組成;而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組成。微觀角度: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如果是由同種分子構成的,就是純凈物,如果是由不同種分子構成的就是混合物。歸納總結1.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物理變化中,分子本身不發(fā)生改變,仍然保持該物質的化學性質;2.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本身發(fā)生改變,生成化學性質跟原物質不同的新物質。所以,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觀粒子。3.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觀粒子。不同的分子一定會構成各不相同的物質。提出問題 此外,分子有沒有共同的一些性質呢?討論交流 根據(jù)生活經驗和一些客觀事實進行歸納總結。事實1:水分子和乒乓球相比,相當于乒乓球和地球相比。事實2:1 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 3×10-26 kg,1 滴水中大約有 1.67×1021 個水分子。如果 10 億人來數(shù)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shù) 100 個,日夜不停,需要 3 萬多年才能數(shù)完。結論1:分子體積和質量很小。觀看《氨分子擴散》的視頻燒杯A 燒杯B 實驗裝置現(xiàn)象 溶液變成紅色 溶液不變色解釋 燒杯 B 中濃氨水揮發(fā)出來,氨分子進入燒杯 A 中,形成的氨水使酚酞變紅色。結論2:分子總是在不斷地運動事實3:氣體可壓縮儲存于鋼瓶。——這是因為分子之間有間隔,在受壓的情況下氣體液化,分子間的間隔減小。結論3:分子間存在間隔課堂討論 你能解釋熱脹冷縮現(xiàn)象嗎?物質發(fā)生狀態(tài)變化時,只是分子間間隔發(fā)生變化,分子大小沒有變化。一般情況下,對于同種物質:氣態(tài)分子間的間隔>液態(tài)分子間的間隔>固態(tài)分子間的間隔歸納總結分子體積和質量很小。分子總是在不斷地運動。(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分子間存在間隔。(分子間的間隔受熱時增大;遇冷時縮小)(兩小一動一間隔)【板書設計】2.2 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分子分子是什么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觀粒子。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觀粒子分子的性質——兩小一動一間隔1.分子體積和質量很小。2.分子總是在不斷地運動。(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3.分子間存在間隔。(分子間的間隔受熱時增大;遇冷時縮小)作業(yè)布置 請完成對應課時作業(yè)。【教學反思】成功之處 本節(jié)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驗開始,引導學生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去認識物質世界,較好地建立了學生的微粒觀不足之處 后面講解分子的性質可以輔以更多身邊的生活實例,讓學生能更真切、直觀地感受化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原子的結構素養(yǎng)目標1.化學觀念:認識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能根據(jù)原子的核電荷數(shù)判斷核內質子數(shù)和核外電子數(shù)。2.科學思維:知道可以通過實驗、想象、推理、假說、模型等方法探索物質的結構。3.科學探究與實踐:能與同學合作、分享,善于聽取他人的合理建議,評價、反思、改進學習過程與結果。4.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通過科學史實體會科學家探索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的智慧,了解人類對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的探索是不斷發(fā)展的。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原子的構成;構成原子的粒子間的關系;2.教學難點:原子的構成。教學過程【情境導入】原子非常非常小,那么它是不是構成物質世界的最小微觀粒子呢?原子內部有什么奧秘呢?為了揭示原子內部的秘密,科學家進行了長期的科學探索。1808年,道爾頓認為原子是一個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1904年,湯姆孫提出了原子的“棗糕模型”;1911年,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1913年,玻爾改進了盧瑟福的模型—“玻爾模型”;現(xiàn)在的原子模型——“電子云模型”。【合作探究】探究點 原子的構成一、原子的構成提出問題 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怎么構成的呢?討論交流 閱讀教材,討論歸納。歸納總結討論交流 觀察下表,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組織學生相互討論)粒子種類 電性質子 1個單位正電荷中子 不帶電電子 1個單位負電荷歸納總結1.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所帶的電量相等,電性相反。2.中子不帶電3.一個電子帶一個單位負電荷,中子不帶電,一個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由于質子(原子核)與電子所帶電荷數(shù)相等,但電性相反,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一個電子帶一個單位負電荷,中子不帶電,一個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由于質子(原子核)與電子所帶電荷數(shù)相等,但電性相反,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討論交流 觀察下表,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原子 原子核 核外電子數(shù) 原子 原子核 核外電子數(shù)質子數(shù) 中子數(shù) 質子數(shù) 中子數(shù)氫 1 0 1 氧 8 8 8氦 2 2 2 鈉 11 12 11碳 6 6 6 氯 17 18 17氮 7 7 7 鐵 26 30 26歸納總結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質子數(shù)不一定等于中子數(shù)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中子二、原子核外電子排布提出問題 電子在原子核外是怎么排布的?有何規(guī)律?討論交流 閱讀教材,討論歸納歸納總結原子核外第一層最多排2個電子,第2層最多排8個電子。離核最遠的電子層叫作最外層,最外層電子數(shù)不超過 8 個,達到8個電子的惰性狀態(tài)是稀有氣體的穩(wěn)定結構(第一層2個電子為穩(wěn)定結構)。金屬原子最外層的電子一般少于4個。提出問題 如何直觀、形象地表示電子的分層排布呢?討論交流 閱讀教材,討論歸納。歸納總結1.原子種類與原子結構的關系原子 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特點 結構是否穩(wěn)定 推測原子性質 得失電子稀有氣體原子 8個(He為2個) 穩(wěn)定 比較穩(wěn)定 既不易得電子,也不易失電子金屬原子 一般少于4個 不穩(wěn)定 不穩(wěn)定 易失電子非金屬原子 一般多于4個 不穩(wěn)定 不穩(wěn)定 易得電子2.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決定原子的化學性質【板書設計】第3課時 原子的結構一、原子的構成核電荷數(shù)=質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原子核外電子排布作業(yè)布置 請完成對應課時作業(yè)。【教學反思】成功之處 本堂課分析和討論原子結構的科學史料,提高學生想象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多媒體輔助教學幫助學生們領略了神奇的微觀世界,使微觀變直觀,抽象變形象,從而突破難點不足之處 講得太多,學生的探究活動偏少。提出問題后,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時間,有些問題也沒能徹底地放手給學生去解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課時 分子.doc 第2課時 原子.doc 第3課時 原子的結構.doc 第4課時 相對原子質量 離子的形成.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