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時 李嘉圖的政策主張【學習目標】 理解李嘉圖關于經濟自由與政府職能的觀點、自由貿易與比較成本學說,歷史地分析李嘉圖的政策主張的科學性和局限性,增強對市場與政府的宏觀調控在發展現代市場經濟中的作用的理解,體會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發揮成本比較優勢,開展國際貿易的必要性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性。一、經濟自由與政府職能1.李嘉圖的經濟主張李嘉圖認為_______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動力,通過______可以使社會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反對____________,主張_____________。2.政府的職能政府的作用應主要體現在保障__________、革除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上。二、自由貿易與比較成本學說1.自由貿易學說通過__________,從國外進口廉價的____________,可以降低工資,提高利潤率,為資本積累提供條件,這有利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因此,國家不應限制__________的發展,應廢除“________”。2.比較成本學說生產相同的產品,不同國家的成本是不一樣的;各國只要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則進行生產,發展對外貿易,就可以從中獲得好處。3.對比較成本學說的評價(1)比較正確地反映了__________間經濟發展的一種內在聯系和客觀要求,對指導不同國家積極參與__________、增進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2)此學說反映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向外擴張、建立世界霸權的愿望。(3)對現在的______________來說,在參與國際分工的過程中,必須從______________出發,獨立自主,注意維護本國的__________。1.經濟自由與政府職能角度 內容經濟自由 李嘉圖認為,利己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動力,通過市場可以使社會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反對國家干預,主張經濟自由政府職能 李嘉圖認為,政府的作用應主要體現在保障私有財產、革除政治弊端和振興教育上2.自由貿易與比較成本學說(1)自由貿易理論。李嘉圖認為,通過對外貿易,從國外進口廉價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資,提高利潤率,為資本積累提供條件,這有利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因此,國家不應限制對外貿易的發展,應廢除“谷物法”。(2)比較成本學說角度 闡釋內容 李嘉圖認為,生產相同的產品,不同國家的成本是不一樣的;各國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輕”的原則,生產那些成本相對低的商品,然后通過對外貿易,用自己生產的東西換取本國需要而由他國生產的東西,就可以從中獲得好處評價 ①進步性:比較正確地反映了不同國家間經濟發展的一種內在聯系和客觀要求,對指導不同國家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增進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②局限性:一國參與國際分工,到底能否給自己帶來好處,取決于許多方面的因素,處理不好會給本國發展帶來嚴重危機。實際上,它同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一樣,反映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向外擴張、建立世界霸權的愿望。對現在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在參與國際分工的過程中,必須從本國實際出發,獨立自主,注意維護本國的經濟安全1.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和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在闡述國際貿易分工格局的決定方面有何不同絕對成本學說和比較成本學說對于國際貿易分工格局決定的闡述最突出地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的差異:(1)在分析的前提上,絕對成本學說假定了每一個國家都會在某些特定的產品生產方面擁有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從而使這些產品在生產方面擁有絕對低于他國的優勢地位;而比較成本學說則從各國產品的比較成本著手,只要各國間的產品生產成本存在著相對差異,就可以進行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活動,而并非局限于各國間的絕對成本差異。(2)在得出的結論上,絕對成本學說主張每一個國家都應專門生產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而比較成本學說則主張每一個國家都應根據“有利取重”、“不利取輕”的原則專門生產具有比較成本優勢的產品。2.如何評價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反對封建制度和重商主義所主張的國家干預制度,主張經濟自由,并試圖闡明資本主義經濟的內在聯系,具有一定的科學成分,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之一。由于歷史的、階級的局限性,古典經濟學不能正確地認識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過渡性,反而把它看成最符合人性的永恒的經濟制度,其理論中包含了許多庸俗成分。對古典經濟學理論,我們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盤吸收,而應以歷史的觀點來看待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基礎達標知識點一 經濟自由與政府職能1.下列觀點不符合李嘉圖對經濟自由與政府職能主張的是( )A.主張經濟自由B.政府應該無所事事C.利己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動力D.通過市場可以使社會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2.李嘉圖經濟自由論的主要觀點是( )①反對國家干預 ②主張經濟自由 ③主張通過國家宏觀調控合理配置資源 ④認為通過市場可以使社會資源得到合理配置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李嘉圖說:在沒有政府的干預時,農業、商業和制造業最為繁榮;需要國家做的全部事情,就是避免一切干預。在這里,李嘉圖將“需要國家做的全部事情”歸納為( )①保障私有財產 ②革除政治弊端 ③振興教育 ④維護國家安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李嘉圖、斯密在關于“經濟自由和政府職能”上的觀點相同的是( )①都主張通過市場使社會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②都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經濟自由 ③都認為政府職能只限于保障私有財產、革除政治弊端和振興教育 ④都從人的所謂“利己”本性出發,來探究市場的作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下列屬于我國宏觀調控主要目標的是( )①促進經濟增長 ②增加就業 ③實施穩健的財政和貨幣政策 ④保持國際收支平衡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需要加強國家宏觀調控。這是因為( )①可以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避免經濟波動、資源浪費②這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加強宏觀調控可以有效維護人民的共同利益 ③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即共同富裕要求國家必須發揮宏觀調控職能 ④國家也必須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知識點二 自由貿易與比較成本學說7.“谷物法”給英國帶來的不利影響有( )①國內谷物價格昂貴 ②工業資產階級的獲利減少③英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增強 ④工業資產階級獲利增多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8.李嘉圖關于工資和利潤關系的觀點有( )①工資上升,利潤上升 ②工資下降,利潤下降 ③工資上升,利潤下降 ④工資下降,利潤上升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下列觀點屬于李嘉圖自由貿易學說觀點的是( )①通過對外貿易從國外進口廉價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資,提高利潤率 ②國家不應限制對外貿易的發展 ③廢除“谷物法” ④向國外出口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10.下列對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評價正確的是( )①比較正確地反映了不同國家間經濟發展的一種內在聯系和客觀要求 ②對指導不同國家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增進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③與“絕對成本學說”相比,更能解釋現實中普遍存在的國際貿易現象 ④對任何國家來說,按照這一學說參與國際分工,就一定會獲得好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1.2009年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對外貿易大幅度萎縮,出口導向型企業受到很大影響,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作為發展中大國,參與國際分工必須( )①從本國實際出發 ②獨立自主 ③注意維護本國的經濟安全 ④擴大出口,減少進口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2.化解國際金融危機需要各個國家聯合行動,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任何國家都無法置身事外。這給我們的啟示是( )A.要走外向型經濟之路B.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C.要靠科技和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D.要重視企業自主創新,樹立民族產業的信譽和形象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綜合提升13.假定英國、葡萄牙兩國都生產葡萄酒和毛呢兩種產品,生產情況如下表所示:葡萄酒 毛呢產量(單位) 勞動人數 產量(單位) 勞動人數葡萄牙 1 80 1 90英國 1 120 1 100(1)按照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葡、英兩國應如何通過國際分工和對外貿易來增進各自利益?(2)簡要評價比較成本學說對當前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的意義。14.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我國積極融入世界經濟大格局中。請你根據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和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談一談我國應如何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答案解析】知識清單一、1.利己 市場 國家干預 經濟自由 2.私有財產 政治弊端 振興教育二、1.對外貿易 生活必需品 對外貿易 谷物法 2.有利取重 不利取輕 3.(1)不同國家 國際分工 (3)發展中國家 本國實際 經濟安全課時作業1.B2.D [③不符合李嘉圖經濟自由論的觀點,排除③;①②④說法正確,且符合題意。]3.A4.C [③是李嘉圖在國家職能上的主張,和斯密的不完全相同,故選C。]5.D [③是我國特定時期的政策措施,不是我國宏觀調控的目標,不具有長遠的普遍的指導意義,故選D。]6.A [④很明顯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內涵,故選A。]7.A 8.C 9.B10.A [一國參與國際分工,到底能否給自己帶來好處,取決于許多方面的因素,處理不好會給本國發展帶來嚴重危機,這正是這一學說的局限性,故選A。]11.C 12.B13.(1)葡萄牙在葡萄酒和毛呢的生產上都占優勢,但生產葡萄酒的成本相對更低;英國在葡萄酒和毛呢的生產上都處于劣勢,但生產毛呢的成本相對較低。通過國際分工,由葡萄牙生產葡萄酒,由英國生產毛呢,通過對外貿易,兩國都能從中獲得好處。(2)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比較正確地反映了不同國家間經濟發展的一種內在聯系和客觀要求,對指導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增進自己的利益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一國參與國際分工,能否給自己帶來好處,取決于許多方面的因素,處理不好會給本國發展帶來嚴重危機。發展中國家在參與國際分工的過程中,必須從本國實際出發,獨立自主,注意維護本國的經濟安全。14.(1)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是全面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水平的基本戰略。(2)全面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水平,就要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充分發揮斯密所強調的“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以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3)根據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我國要生產自己有比較優勢的商品,積極“走出去”,通過參與國際分工,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同時,“引進”我國急需的沒有比較優勢的商品、技術、管理等,以增強我國自力更生的能力。但在參與國際分工的過程中,要注意維護我國的經濟安全。解析 本題考查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原理、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啟示意義。首先要審好設問,提取有效信息,確定思考的方向和知識點的取舍、運用。然后思考解題的邏輯層次,以組織答案。要全面理解我國“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戰略,既要找到斯密相關原理和這兩大戰略的結合點,又要找到李嘉圖學說和這兩大戰略的結合點。教材題解1.上述材料反映了李嘉圖的什么觀點?提示 李嘉圖認為利己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動力,通過市場可以使社會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反對國家干預,主張經濟自由。2.在李嘉圖看來,發展對外貿易對提高利潤率有何影響?為什么?提示 (1)發展對外貿易,從國外進口廉價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資,提高利潤率。(2)因為在李嘉圖看來工資高低決定利潤大小,要提高利潤率,就必須降低工人工資。要降低工人工資,就必須降低勞動力的價值,要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就必須降低個人購買的各種必需品的價格。從國外進口廉價的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從而使國內市場上的生活必需品價格下降是一條重要途徑。因此,通過發展對外貿易可以降低工資、提高利潤率。3.(1)李嘉圖的上述觀點與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有何異同?(2)對任何國家來說,只要按照李嘉圖的觀點參與國際分工,就一定會獲得好處嗎?提示 (1)相同點:①二者都認為通過參與國際分工,發展對外貿易,各國從中可以得到好處。②二者都反映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向外擴張、建立世界霸權的愿望。不同點:①斯密認為各國都有自己的絕對優勢產品;而李嘉圖認為各國生產某種商品所具有的優勢是相對的。②斯密主張各國應將本國的全部資源用于生產在成本上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這在實踐中是難以做到的;而李嘉圖則主張“有利取重”、“不利取輕”的原則,生產那些成本相對低的商品。顯然,李嘉圖的主張實踐操作性更強,比較正確地反映了不同國家間經濟發展的一種內在聯系和客觀要求。(2)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比較正確地反映了不同國家間經濟發展的一種內在聯系和客觀要求,對指導不同國家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增進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這一學說也有局限性。一國參與國際分工,到底能否給自己帶來好處,取決于許多方面的因素,處理不好會給本國發展帶來嚴重危機。對現在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在參與國際分工的過程中,必須從本國實際出發,獨立自主,注意維護本國的經濟安全。第3課時 李嘉圖的理論貢獻【學習目標】 了解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收入分配理論,辯證認識其理論的合理性和歷史局限性,提高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相關論述的科學理解。一、時代的產物19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迫切要求消除封建貴族的影響,取消________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廢除“__________”,發展__________。二、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1.財富增長的條件李嘉圖極力主張發展________,增加國家財富。他認為增加____________是實現財富增長的必要條件,他主張通過降低______的方式來增加資本積累,實現財富增長。他認為收入的______狀況對財富的增長影響重大。2.李嘉圖對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認識李嘉圖認為,使用價值不能成為交換價值的尺度,沒有__________的東西,肯定沒有__________,并意識到了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的區別。3.李嘉圖的一元勞動價值理論李嘉圖認為商品的價值只能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______來決定。4.李嘉圖對勞動價值理論的發展李嘉圖意識到在商品生產過程中______________的創造與________的轉移問題,以及在商品價值決定問題上______________與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間的區別,因而極大地豐富了勞動價值論的內容。三、李嘉圖的收入分配理論1.________________是李嘉圖經濟學說的中心。他認為工資、利潤、地租都來自雇傭工人創造的________。2.相對工資——李嘉圖第一個提出相對工資的概念(1)含義:相對工資是指在工人創造的________中,工人所得________與資本家所得________、土地所有者所得________相比較的工資。(2)意義:從______的方面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__________之間的對立。3.評價(1)貢獻:李嘉圖把資本主義工資區分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并敢于承認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________的趨勢。(2)缺陷:把工人實際工資的下降歸因于____________,未能作出科學的回答。1.李嘉圖經濟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1)李嘉圖生活時代的英國經濟社會狀況。①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英國建立并鞏固了它在世界工業領域里的絕對優勢地位,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②由于地主貴族在英國下院占優勢,英國“谷物法”自1815年起實施。(2)“谷物法”給英國帶來的不利影響。“谷物法”阻礙了商品的自由流通,因而不利于英國工業的發展。由于“谷物法”的存在,國外廉價的谷物進不來,致使國內市場谷物價格昂貴。同時,谷物價格的提高必然帶來商品成本的上升,這不利于降低英國產品價格,提高英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2.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和收入分配理論理論貢獻 理論缺陷勞動價值理論 ①李嘉圖關于財富增長條件的觀點。李嘉圖極力主張發展生產力,增加國家財富。他認為增加資本積累是實現財富增長的必要條件。由于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總收入分為工資、利潤和地租三部分,而積累資本來自利潤,所以他主張通過降低地租的方式來增加資本積累,實現財富增長。在李嘉圖看來,收入的分配狀況對財富的增長影響重大。②李嘉圖的一元勞動價值理論。a.李嘉圖同意斯密使用價值不能成為交換價值的尺度的觀點,同時糾正了斯密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也可以有交換價值的觀點,提出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肯定沒有交換價值,并意識到了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區別。b.李嘉圖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只能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來決定。c.李嘉圖意識到在商品生產過程中新價值的創造與舊價值的轉移問題,以及在商品價值決定問題上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間的區別,因而極大地豐富了勞動價值論的內容 ①由于他把商品生產看成是永恒的,所以他無法理解價值所體現的商品生產者之間關系的特殊性。②由于解決不了價值規律與勞動和資本的交換規律之間的矛盾,以及價值規律與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的規律之間的矛盾,李嘉圖體系最終走向解體收入分配理論 ①工資、利潤、地租都來自雇傭工人創造的新價值。②第一個提出相對工資的概念。他認為,相對工資是指在工人創造的新價值中,工人所得工資與資本家所得利潤、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較的工資。雇傭工人的相對工資下降,意味著在資本主義的國民收入中,工人階級所占的份額下降,工人階級與其他階級收入差距拉大。李嘉圖的相對工資理論,從量的方面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三大階級之間的對立。③把資本主義工資區分為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并敢于承認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趨勢,這是他的一大貢獻 把工人實際工資的下降歸因于人口的增長,表明他對此問題未能作出科學的回答1.商品生產過程中新價值的創造和舊價值的轉移問題(1)商品價值的形成。形成商品價值的是生產商品時的具體勞動所轉移的生產資料原有價值和生產商品的抽象勞動所創造的新價值。(2)商品價值的創造。活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勞動不創造新價值,只能將其原有的價值轉移到新生產的商品中。價值的創造就是指商品生產過程中由活勞動新增加到生產的商品中的價值。2.工資水平工資水平包括名義工資(貨幣工資)和實際工資水平;絕對工資和相對工資水平;一國范圍內不同工人之間和世界范圍內各國工人之間工資水平差異的問題。(1)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名義工資是指用貨幣表現的工資;實際工資是指用貨幣工資能買到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的數量。實際工資的增長依賴于名義工資的增長。(2)相對工資和絕對工資。絕對工資是指工人得到的工資的絕對量。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都是絕對工資。相對工資是指在新創造的價值中,工人所占份額和資本家所占份額的工資。在資本主義發展中,相對工資有下降的趨勢。(3)工資的國民差異。各國的工資水平存在的差別叫做工資的國民差異。不同國家勞動力價值的差異是工資的國民差異的基礎。在同一國家內,工人之間工資水平也存在差異。基礎達標知識點一 時代的產物1.下列屬于李嘉圖生活時代的英國經濟社會狀況的是( )①英國“谷物法”實施 ②英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③英國確立并鞏固了它在世界工業領域里的絕對優勢地位④“圈地運動”取得了合法地位,達到了高潮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由于“谷物法”的存在,國外廉價的谷物進不來,致使國內市場的谷物價格昂貴。這對英國資產階級的影響主要是( )①阻礙了商品的自由流通 ②雇傭工人的實際工資下降 ③提高了工資和地租,致使工業資產階級獲利減少 ④帶來商品成本的上升,致使英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知識點二 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3.李嘉圖認為工資、利潤、地租都來自( )A.工人、資本家和土地的創造力B.雇傭工人創造的新價值C.流通領域的賤買貴賣D.對外貿易的比較成本優勢4.關于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關系,李嘉圖與斯密觀點的相同之處在于都認為( )A.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尺度B.使用價值不能成為交換價值的尺度C.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可以有交換價值D.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肯定沒有交換價值5.李嘉圖指出:“一種商品如果沒有用就不會具有交換價值。”這句話主要說明的是( )A.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B.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區別C.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尺度D.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肯定沒有交換價值6.李嘉圖認為商品的價值只能由( )A.使用價值來決定B.商品在交換中所購買到的勞動量決定C.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來決定D.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共同決定7.李嘉圖對勞動價值論作出的貢獻是( )①科學指出了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區別 ②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勞動價值論中的不科學成分 ③意識到在商品生產過程中新價值的創造與舊價值的轉移問題 ④意識到在商品價值決定問題上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間的區別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8.商品的價值總量與________無關( )A.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B.個別勞動時間C.個別勞動生產率 D.商品數量知識點三 李嘉圖的收入分配理論在經濟學史上,李嘉圖第一個提出相對工資這一概念。據此回答9~10題。9.李嘉圖認為,相對工資是指在工人創造的新價值中,工人所得工資與______、______相比較的工資( )A.名義工資 實際工資B.資本家的投資額 土地所有者的土地產出量C.資本家所得利潤 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D.絕對成本優勢 比較成本優勢10.李嘉圖的相對工資理論,從量的方面揭示出( )A.資本主義社會三大階級之間的對立B.價值規律同利潤規律或勞動和資本相交換規律的矛盾C.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同社會化大生產的矛盾D.價值規律同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的規律之間的矛盾11.近年來,我國南方部分企業出現的“勞工荒”問題,頗受人們的關注,季節性缺工普遍,每年至少缺工15%以上,第二產業“技工荒”成為供需矛盾最集中的焦點。2010年春節之后,海口酒店餐飲業用工缺口大約三成。造成這種現象的可能原因是( )A.勞動力沒有能力創造相應的價值B.工人的實際工資下降C.工人的實際工資上漲D.工人的名義工資提高12.李嘉圖認為,名義工資上漲,實際工資不一定增加。導致工人的實際工資下降的原因是( )A.農產品的價格上漲 B.資本家剝削的加重C.經濟危機 D.人口的增長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綜合提升13.材料一 李嘉圖提出:資本的喪失可能立刻把一個經濟增長中的國家變為停滯的國家。一個國家只有在它積累資本的時候才是前進的。材料二 李嘉圖還認為:財富往往是在地租穩定甚或下降的時候增加得最為迅速。(1)在李嘉圖看來,國家財富增長的條件是什么?(2)李嘉圖認為如何才能實現這一條件?14.材料一 斯密指出:價值有兩個不同的意義,有時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時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他種貨物的購買力。前者叫做使用價值,后者叫做交換價值。使用價值很大的東西,可能具有極小的交換價值,甚至沒有;反之,交換價值很大的東西,可能具有極小的使用價值。材料二 李嘉圖認為:一種商品沒有用就不會具有交換價值。效用對于交換價值來說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但它不能成為交換價值的尺度。耗費在一件商品上的勞動是商品價值的尺度,交換價值是由價值來調節的,因而是由耗費的勞動量來調節的。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問題:(1)材料一中,斯密認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是什么?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什么決定的?(2)對材料一和材料二進行比較,李嘉圖對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和斯密的觀點有何異同?李嘉圖對勞動價值論作出了什么貢獻?【答案解析】知識清單一、政府 谷物法 自由貿易二、1.生產力 資本積累 地租 分配 2.使用價值 交換價值 3.勞動 4.新價值 舊價值 個別勞動時間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三、1.收入分配理論 新價值 2.(1)新價值 工資 利潤 地租 (2)量 三大階級 3.(1)名義工資 實際工資 下降 (2)人口的增長課時作業1.A2.B [注意題干的要求是“對英國資產階級的影響”,而不是對雇傭工人的影響。]3.B4.B [李嘉圖同意斯密使用價值不能成為交換價值的尺度的觀點,這是二者的相同點。]5.D [李嘉圖糾正了斯密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也可以有交換價值的觀點,提出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肯定沒有交換價值,題目中的這句話正體現了此觀點,故選D。]6.C [此題考查李嘉圖的一元勞動價值論。B項是斯密的觀點;A項不是李嘉圖的觀點;D項不是一元論。]7.B [李嘉圖繼承了斯密勞動價值論中的科學成分,批判了斯密勞動價值論中的不科學成分,同時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新觀點,將勞動價值論推到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最高峰。①夸大了李嘉圖的貢獻,故選B。]8.A [商品的價值總量與個別勞動時間、個別勞動生產率及商品數量都有關,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有關的是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故答案選A。]9.C 10.A11.B [前幾年,由于物價漲幅大于南方部分企業職工工資增長幅度,造成工人實際工資下降,因此勞工不愿再去那里打工,這是導致南方部分企業出現“勞工荒”的原因之一,故選B項。A、C、D三項不符合題意。]12.D13.(1)李嘉圖極力主張發展生產力,增加國家財富。他認為增加資本積累是實現財富增長的必要條件。(2)李嘉圖認為,一個國家的總收入分為工資、利潤和地租三部分,而積累資本來自利潤,所以他主張通過降低地租的方式來增加資本積累,實現財富增長。在他看來,收入的分配狀況對財富的增長影響重大。解析 材料一中明確指出“一個國家只有在它積累資本的時候才是前進的”,因此財富增長的條件應該是增加資本積累;第(2)問可以從材料二中歸納出結論,最終可以指出收入的分配狀況對財富的增長影響重大。14.(1)①使用價值很大的東西,可能具有極小的交換價值,甚至沒有;反之,交換價值很大的東西,可能具有極小的使用價值,甚至沒有。②他的勞動價值論是二元的,他有時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這種觀點正確地揭示了價值的源泉,有時又認為,商品的價值量是由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買到的勞動量決定的,顛倒了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2)①李嘉圖同意斯密使用價值不能成為交換價值的尺度的觀點,同時糾正了斯密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也可以有交換價值的觀點,提出沒有使有價值的東西,肯定沒有交換價值,并意識到了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的區別。②李嘉圖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量只能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來決定。李嘉圖意識到在商品生產過程中新價值的創造與舊價值的轉移問題,以及在商品價值問題上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間的區別,因而極大地豐富了勞動價值論的內容,把勞動價值論推到了古典經濟學的最高峰。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斯密和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李嘉圖在糾正了斯密勞動價值理論的錯誤觀點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勞動價值理論,把勞動價值理論推到了古典經濟學的最高峰。只要把所學的知識加以比較不難回答上述問題。教材題解1.(1)產業革命的發展給英國帶來了什么影響?(2)谷物法案對英國資產階級有何影響?為什么?提示 (1)產業革命使英國實現了由工場手工業到機器大工業的轉變,極大地推動了英國生產力的快速發展。(2)谷物法案對英國資產階級造成兩個方面的不利影響:①使工業資產階級獲利減少,由于“谷物法”的存在,國外廉價的谷物進不來,致使國內市場谷物價格昂貴,提高了雇傭工人的貨幣工資和地租。②削弱了英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這是因為谷物價格的提高必然帶來商品成本的上升,不利于降低英國產品價格。2.(1)在李嘉圖看來,國家財富增長的條件是什么?(2)李嘉圖認為如何才能實現這一條件?提示 (1)李嘉圖認為增加資本積累是實現財富增長的必要條件。(2)李嘉圖認為一個國家的總收入分為工資、利潤和地租三部分,而積累資本來自利潤,所以他主張通過降低地租的方式來增加資本積累,實現財富增長。3.(1)對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關系,李嘉圖的觀點與斯密的觀點相比較,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2)在勞動決定價值的問題上,李嘉圖的觀點與斯密的觀點相比較,有何不同?提示 (1)相同點:二者都認為商品的交換價值不是由使用價值決定的,使用價值不能成為交換價值的尺度。不同點:斯密認為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也可以有交換價值;而李嘉圖認為,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肯定沒有交換價值。(2)斯密的勞動價值論是二元的,他有時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有時又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買到的勞動量決定的;可李嘉圖認為商品的價值只能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來決定。4.上述材料表明李嘉圖對勞動價值論作出了哪些貢獻?提示 李嘉圖對勞動價值論的貢獻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意識到了商品的價值包括商品生產過程中新價值的創造和舊價值的轉移兩部分;二是在商品價值決定問題上意識到了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間的區別,因而極大地豐富了勞動價值論的內容,從而把勞動價值理論推到了古典經濟學的最高峰。5.(1)觀點一、二表明,工資、利潤、地租的來源是什么?(2)觀點三說明了什么問題?提示 (1)工資、利潤、地租都來自雇傭工人創造的新價值。(2)觀點三說明如果工資增長速度低于利潤和地租增長的速度,則意味著在資本主義的國民收入中,工人階級所占的份額下降,工人階級與其他階級收入差距拉大。6.(1)真實反映工人生活狀況的是什么工資?(2)在李嘉圖看來,工人實際工資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1)是實際工資,而不是名義工資。(2)在李嘉圖看來,工人實際工資下降的原因是人口的增長導致對農產品需求上升,致使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如果名義工資的上漲速度趕不上物價的上漲速度,結果導致工人的實際工資下降。第2課時 斯密的政策主張【學習目標】 理解斯密關于“看不見的手”的作用與自由放任的基本觀點,了解斯密的自由貿易與絕對成本學說,歷史地分析斯密的政策主張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局限性,增強對現代市場經濟的理解,提高對我國當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正確性、重要性的認識。一、自由放任與“看不見的手”1.增加國民財富的兩個途徑(1)國民財富的增長,首先取決于______________的提高,其主要途徑是______。(2)提高資本的__________是增加國民財富的又一重要途徑,要取消政府對經濟活動的所有______,充分發揮______的作用,讓每個人自由地參與市場活動。2.斯密的分工理論(1)斯密認為市場規模越大、市場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______的發展和__________的增長。因此,他認為應取消一切限制______和______的措施,自由放任。(2)評價:他意識到了__________對分工的制約,但是顛倒了______與______之間的關系。3.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理論(1)斯密認識到市場的積極作用:市場在經濟活動中及時、靈敏地傳遞__________引導____________。(2)他未認識到市場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市場調節也會帶來資源浪費、經濟波動、分配不公等問題。(3)“看不見的手”是______,發揮作用的機制是__________。(4)斯密認為應充分發揮市場作用,自由放任,國家的職能只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個方面。二、自由貿易與絕對成本學說1.__________是自由放任的重要內容,__________對參與國都有利。2.絕對成本學說的內容生產相同的產品,不同國家的______是不同的,且各國有各國的______。如果各國將本國的全部資源用于生產在成本上具有____________的商品,然后通過__________,用自己生產的東西換取本國需要而由其他國家生產的東西,在________的情況下,貿易參與國均可從中獲得好處。3.評價(1)這一學說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________。(2)事實上,并不是所有國家都有自己的絕對優勢,各國的絕對優勢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且某一種社會資源不可能被用來生產任意一種商品。從根本上看,這一學說反映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通過____________進行對外擴張的迫切愿望。1.自由放任與“看不見的手”內容 評價社會分工理論 ①斯密認為,國民財富的增長,首先取決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要途徑是分工。②分工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因為:其一,分工能夠提高勞動者的工作技巧和勞動熟練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的時間損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機械的發明和使用。③斯密認為,市場規模越大、市場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發展和國民財富的增長。因此,他認為應取消一切限制市場和交換的措施,自由放任 ①積極方面:a.斯密意識到了市場規模對分工的制約,這是非常可貴的。b.斯密強調市場的作用,這對擺脫封建勢力的束縛,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c.斯密認識到商品生產者為了把商品賣掉以實現其賺錢的目的,會把他掌握的資源投到商品供不應求、價格高的部門中去;也認識到市場在社會資源優化配置中的積極作用。②局限性:a.他顛倒了分工與交換的關系。實際上是分工決定交換,而不是交換決定分工。b.斯密未認識到市場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市場調節也會帶來資源浪費、經濟波動、分配不公等問題財富增長理論 ①他從所謂的人的利己的本性出發,認為勞動生產率和資本的利用效率的提高是增加社會財富的兩大途徑。②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要途徑是分工。而要擴大分工、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反對政府干預,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實行經濟自由自由放任理論 ①斯密認為,市場能在瞬息萬變的經濟活動中及時、靈敏地傳遞供求信息,引導資本的投向,從而強調市場的作用。②人們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社會利益是如何得到的呢?斯密認為,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發揮作用。這只“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的機制,是自由競爭。③斯密極力主張限制政府的作用。在他看來,國家的職能只限于保衛本國不受侵犯、保護社會成員的財產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設和維護公共工程和公共事業三個方面2.自由貿易與絕對成本學說角度 闡釋基本內容 生產相同的產品,不同國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國有各國的優勢。如果各國將本國的全部資源用于生產在成本上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然后通過對外貿易,用自己生產的東西換取本國需要而由其他國家生產的東西,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貿易參與國均可從中獲得好處基本評價 ①這一學說揭示了國際分工、自由貿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學性。②事實上,并不是所有國家都有自己的絕對優勢,各國的絕對優勢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且某一種社會資源不可能被用來生產任意一種商品。從根本上看,這一學說反映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通過對外貿易進行對外擴張的迫切愿望1.在財富理解上重商主義與斯密的區別(1)重商主義者認為,金銀是社會財富的唯一形態,在一國沒有金礦的情況下,財富只能來自對外貿易的順差,財富來自于流通領域;而斯密認為財富應包括一國生產的所有商品,它只能來自生產領域。(2)重商主義者主張,要實現國家財富的增長,就必須使本國勞動者處于貧窮狀態,即所謂的“民窮國富”,因此,他們主張國家干預經濟,采取鼓勵出口、禁止或限制進口的政策。而斯密認為,要增加國家財富,必須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應取消一切限制市場和交換的措施,所以,他主張實行經濟自由和對外貿易的自由化,極力主張限制政府的作用,取消政府對經濟活動的所有干預,讓每個人自由地參與市場活動。2.市場調節與宏觀調控的關系(1)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和加強宏觀調控都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2)兩者都是市場經濟體制下所同時具有的兩種資源配置手段,共同目的都是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基礎達標知識點一 自由放任與“看不見的手”1.斯密發現,在一家扣針廠里,如果一個人抽鐵線,一個人切截,一個人磨針,一個人裝圓頭……十個工人每天能夠生產出4.8萬枚扣針,平均每人每天生產4 800枚。如果讓工人各自獨立完成全套工序,那么,他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一天也造不出20枚扣針,甚至連1枚也造不出來。分工之所以能導致這樣的結果,是因為( )①分工能提高勞動者的工作技巧和勞動熟練程度 ②分工能免除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的時間損失③分工能減少一個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工序 ④分工有利于機械的發明和使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斯密的這段話( )A.強調的是分工有利于機械的發明和使用B.說明斯密重視分工對于發展生產力的作用C.強調了分工對于增進國民財富的作用D.反映了他所處的工場手工業時代生產發展的要求3.斯密關于分工和交換思想的錯誤之處在于( )①分工能促進市場的擴大 ②分工決定交換能力和市場規模 ③交換能力和市場規模決定分工 ④顛倒了分工與交換之間的關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4.斯密認為:市場規模越大,市場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發展和國民財富的增長,因此應取消一切限制市場和交換的措施,自由放任。對此評價正確的是( )①斯密意識到了市場規模對分工的制約,難能可貴 ②斯密顛倒了分工與交換之間的關系 ③斯密認為分工決定交換,是正確的 ④斯密認為交換決定分工,是錯誤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下面的漫畫體現了斯密的哪些觀點和主張( )①極力主張限制政府的作用 ②絕對成本學說 ③強調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④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斯密根據自己的理論,提出了自由放任和自由貿易的主張,對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據此回答6~7題。6.斯密主張自由放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觀點的歷史意義有( )①有利于取消政府干預,實現無政府化 ②反映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要求,適應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 ③有利于擺脫封建勢力的束縛,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④有利于實現個人投資收益的最大化,消除風險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④7.斯密關于“看不見的手”的認識存在的局限性是( )①只看到了“看不見的手”作用的發揮對實現個人利益的作用 ②只看到了“看不見的手”作用的發揮,對增進社會利益的作用 ③未認識到市場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自身無法克服的弱點和缺陷 ④未認識到市場調節也會帶來資源浪費、經濟波動、分配不公等問題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8.亞當·斯密按國家職能把支出費用分為( )①保衛本國不受侵犯 ②保護社會成員的財產和人身安全③維護市場秩序,促進貿易 ④建設和維護公共工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知識點二 自由貿易與絕對成本學說9.18~19世紀,英國經歷了從貿易保護到自由貿易政策的變化,這主要是因為( )A.搶劫、掠奪等海盜方式已不能滿足新形勢的要求B.工業資產階級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束縛,發展資本主義C.政治力量消長態勢處于不平衡狀態D.大英帝國國內要求實行關稅互惠政策10.假如甲國在生產小麥方面具有絕對優勢,乙國在生產布方面具有絕對優勢,現在兩國參與國際分工,甲國把全部社會資源用于生產小麥,乙國把全部社會資源用于生產布,在兩國所擁有的社會資源相同的情況下,兩國發生對外貿易。根據斯密的觀點可能帶來的結果是( )A.兩國均可從中獲得更多的利益B.甲國獲利,乙國虧本C.乙國獲利,甲國虧本D.兩國都不能獲得利益11.亞當·斯密提出的絕對成本學說揭示了( )A.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之間的經濟關系B.市場規模對分工的制約C.國際分工、自由貿易的必要性D.分工對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12.下列關于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評價正確的是( )①主張一國應專門生產和出口其具有更大優勢或更小劣勢的商品 ②事實上并不是所有國家都有自己的絕對優勢 ③揭示了國際分工、自由貿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學性 ④反映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通過對外貿易進行對外擴張的迫切愿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綜合提升13.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每個人都力圖利用好他的資本,并實現最大的價值。一般說來,他并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實際上所增進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個人的利益。但是,對個人利益的追求會使他將資本投于最有利于社會的用途。……他受一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1)上述材料反映了亞當·斯密關于市場作用的哪些基本觀點?(2)聯系市場經濟發展的實踐,評析亞當·斯密關于市場作用的觀點。14.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自由放任思想在對外貿易方面的表現,就是主張對外貿易的自由化,反對對外貿易壟斷和政府限制對外貿易的政策。斯密這一主張的理論來源在于他批判重商主義時提出的對外貿易優勢原理。為了論證對外貿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絕對成本學說。請結合上述材料,簡要回答:斯密如何運用絕對成本學說解釋對外貿易的必要性?【答案解析】知識清單一、1.(1)勞動生產率 分工 (2)利用效率 干預 市場 2.分工 國民財富 市場 交換 (2)市場規模 分工 交換 3.(1)供求信息 資本的投向 (2)自發性 盲目性 滯后性 (3)市場 自由競爭 (4)保衛本國不受侵犯 保護社會成員的財產和人身安全 建設和維護公共工程和公共事業二、1.自由貿易 對外貿易 2.成本 優勢 絕對優勢 對外貿易 投入不變 3.(1)國際分工 自由貿易 科學性 (2)對外貿易課時作業1.C [社會分工的本質特征之一就是工作的專業化,在一個產品生產過程中不同的人專門從事其中的某一道工序,所以③的說法是錯誤的。]2.B [這段話主要強調了分工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要途徑。A、C、D三項都不符合題意,故選B項。]3.D4.C [斯密并不認為分工決定交換,而是認為交換決定分工,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二者關系的科學表述,故選C。]5.D6.C [此題考查的是對斯密自由放任主張的歷史作用的分析。斯密主張取消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是取消政府本身,故①錯誤;發揮市場作用,有利于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但市場風險是無法消除的,只能盡量避免,故④錯誤。②③正確分析了斯密主張的時代意義。]7.B [此題考查對斯密關于市場作用認識局限性的科學分析。①②本身不符合斯密的觀點,斯密認為市場作用的發揮,既可以有助于實現個人利益,又可以增進社會利益。③④則是斯密認識的不足之處。]8.C9.B [工業革命后,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強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自由貿易政策適應了工業革命后的資產階級的要求。]10.A [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認為:生產相同的產品,不同國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國有各國的優勢。如果各國將本國的全部資源用于生產在成本上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然后通過對外貿易,用自己生產的東西換取本國需要而由其他國家生產的東西,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貿易參與國均可從中獲得好處,故A項正確。]11.C12.B [主張一國應專門生產和出口其具有更大優勢或更小劣勢的商品是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的核心內容。]13.(1)追求個人利益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動力;人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即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在發揮作用;其結果經常會增進公共福利。(2)市場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市場機制對于有效配置社會資源具有積極作用,但也客觀存在著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問題,必須實行市場機制和國家宏觀調控有機結合。斯密提出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觀點是正確的,但他沒有認識到市場機制作用的局限性,反對政府干預經濟,這不利于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解析 第(1)問,引文包含了市場活動的動力、市場機制的作用及其結果等內容,需注意要點歸納的全面性。第(2)問是評析類問題,必須辯證分析,既說明觀點的合理成分,又指明觀點的局限性。14.(1)在對外貿易中,不同國家生產相同的產品,其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國有各國的優勢。(2)如果各國將本國全部資源用于生產在成本上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然后通過對外貿易,用本國生產的東西換取本國需要而由其他國家生產的東西,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貿易參與國均可從中獲得好處,所以各國都應該參加對外貿易。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的理解,屬于識記類題目,只要記住和理解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就容易做,組織答案時,學生要簡單表述出絕對成本學說的內容,同時要運用該知識分析對外貿易給參與國帶來的好處。教材題解1.(1)是什么原因導致該扣針廠人均一天生產多達4 800枚扣針?這說明了什么?(2)分工為什么會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社會財富的增長?(3)材料二體現了斯密的什么觀點?提示 (1)由于工人之間的分工導致該扣針廠人均一天生產多達4 800枚扣針。這說明分工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2)①分工能提高勞動者的工作技巧和勞動熟練程度;②分工能免除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的時間損失;③分工有利于機械的發明和使用。(3)材料二體現了斯密的市場規模對分工的制約的觀點,即市場規模越大、市場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發展和國民財富的增長。2.(1)上述材料反映了斯密的什么觀點?(2)應如何評價斯密的上述觀點?提示 (1)上述材料反映了斯密認為的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的最好辦法,即取消政府對經濟活動的所有干預,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讓每個人自由地參與市場活動。(2)斯密看到了市場在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方面的積極作用,反映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要求,適應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但沒有認識到市場存在的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缺陷,市場調節也會帶來資源浪費、經濟波動、分配不公等問題。3.(1)斯密所說的“看不見的手”是什么?(2)應當如何評價斯密的上述觀點?提示 (1)“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的機制,是自由競爭。(2)斯密認識到了商品生產者為了把商品賣掉以實現其賺錢的目的,會把他掌握的資源投到商品供不應求、價格高的部門中去,認識到了市場在社會資源優化配置中的積極作用,應當給予肯定;但他未認識到市場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市場調節也會帶來資源浪費、經濟波動、分配不公等問題,這些又反映了他的觀點的局限性。4.兩國以相同的投入各自多獲得20匹布,出現這種奇跡的原因在哪兒呢?提示 生產相同的產品,不同國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國有各國的優勢。法國在生產小麥方面有絕對優勢,英國在生產布方面有絕對優勢,兩國將各自國家的資源全部用于生產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然后通過對外貿易,法國用自己生產的小麥換取英國生產的布,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兩國均可從中獲得好處。可見,兩國以相同的投入各自多獲得20匹布,是由國際分工帶來的。第1課時 斯密的理論貢獻【學習目標】 了解斯密所處時代市場經濟發展的特點和重商主義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影響,歷史地、科學地分析斯密的“富國裕民”主張、勞動價值理論、階級結構與收入分配理論,體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相關論述的科學性。一、時代的呼喚1.18世紀中后期,英國“__________”的加速、對殖民地掠奪的加劇和______________的加快,推動著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2.受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影響,束縛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觀念和政策依然存在。二、經濟學的目的與財富的含義重商主義者與斯密財富觀的比較重商主義財富觀 斯密的財富觀財富形態 財富即______ 財富即一國生產的________財富來源 在一國沒有金礦的情況下,財富來自____________的順差(流通領域) 來自__________增加財富的手段 國家____________,采取鼓勵出口、禁止或限制進口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使勞動者處于貧窮狀態,即“__________” 通過擴大市場范圍、發揮______作用,自由放任,使國家和人民有充足的收入,即“____________”影響 反映了早期新興資產階級積累貨幣資本的強烈愿望,對加速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曾起過積極作用,但是在新的條件下,妨礙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適應了時代發展需要,反映了資產階級擺脫____________的束縛、發展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和要求三、斯密的勞動價值理論1.斯密的勞動價值論是二元的(1)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________決定的,這種觀點正確地揭示了______________。(2)商品的價值是由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買到的________決定的,這種觀點顛倒了________________的關系。2.對斯密二元勞動價值論的評價(1)進步性:在經濟學說史上,斯密是第一個明確提出__________和__________概念的人,并科學地認識到商品的交換價值______由使用價值決定的。(2)局限性:未能認識到沒有__________的東西不可能有交換價值。四、斯密的階級結構與收入分配理論1.階級結構理論(1)斯密是第一個根據__________的占有狀況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將資本主義社會成員劃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大階級的人。(2)意義:這一劃分大致符合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具有歷史進步性。2.收入分配理論(1)內容:斯密認為,資本主義工資、利潤和地租都是__________________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工人得到了自己勞動的__________,利潤是對資本家支出的一種補償,地租是自然力的產物。(2)實質:掩蓋了三大階級之間特別是____________與____________之間的經濟關系。1.斯密經濟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1)“圈地運動”取得了合法地位,達到了高潮。(2)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3)產業革命初露端倪。(4)受重商主義思想的影響,一系列限制進口、鼓勵出口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依然在實施。2.斯密的勞動價值理論角度 闡釋理論貢獻 ①首次明確提出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概念。他認為價值有兩個不同的意義,有時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時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對他種貨物的購買力。②科學地認識到了商品的交換價值不是由使用價值決定的。他認為使用價值很大的東西,可能具有很小的交換價值,甚至沒有;反之,交換價值很大的東西,可能具有極小的使用價值,甚至沒有。③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獲得它的辛苦和麻煩”,認識到了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正確地揭示了價值的源泉理論缺陷 ①沒有認識到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可能有交換價值。②有時還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買到的勞動量決定的,這就顛倒了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3.斯密的階級結構與收入分配理論角度 闡釋理論貢獻 ①在階級結構理論上,斯密是第一個根據生產資料的占有狀況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將資本主義社會成員劃分為地主階級、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三大階級的人。這一劃分大致符合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與以往的劃分相比,是一個巨大進步。②他的“資本主義工資、利潤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的觀點,科學地揭示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之間的經濟關系理論缺陷 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勞動的全部成果、利潤是對資本家支出的一種補償、地租是自然力的產物”的觀點,掩蓋了三大階級之間特別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經濟關系1.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的工資是自己全部勞動成果的回報嗎按照斯密的觀點,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得到了自己勞動的全部成果”,而事實并非如此,如果工人得到了自己勞動的全部成果,那么資本家的利潤就無從談起。工人在勞動過程中所創造的新價值,一部分以工資的形式返還給了工人,作為勞動的報酬;一部分作為資本家的利潤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因此,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的工資實際上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2.勞動與勞動力實際上,勞動是勞動力的使用過程。勞動力是一種商品,當雇傭工人出賣了勞動力這個商品給資本家時,資本家就獲得了勞動力這個商品的使用價值,即可以要求雇傭工人進行勞動。工人在勞動過程中創造了新價值,其中的一小部分被資本家用于支付工人的工資,因此,工人實際上只得到了他創造的全部價值中的一部分。所以說,工資只是工人勞動力這個商品的價值,而不是雇傭工人勞動的價格,不是他勞動的全部成果。基礎達標知識點一 時代的呼喚1.18世紀中后期,對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有利的是( )①“圈地運動”的影響 ②對外殖民掠奪的加劇 ③科技進步的加快 ④重商主義的影響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要迅速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是( )①要有大批失去生產資料、能夠自由出賣勞動力的人 ②要有開辦資本主義企業所必需的大量資本 ③“圈地運動” ④對殖民地的掠奪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知識點二 經濟學的目的與財富的含義3.漫畫《鼓勵出口 限制進口》反映的是( )A.重商主義者的關于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主張B.斯密的“富國裕民”思想C.斯密的勞動價值理論D.斯密的自由放任和自由貿易思想4.重商主義者認為,要增加國家財富,就必須使本國勞動者處于貧窮狀態。這樣( )①可以為出口提供盡可能多的資源 ②促使勞動者提高工作效率 ③可以降低本國產品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 ④可以進口更多的產品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斯密主張“富國裕民”,其思想的歷史意義是( )A.為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掃除了障礙B.為商業資產階級提供了理論支持C.反映了資產階級擺脫封建勢力的束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愿望和要求D.斯密成為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體系的完成者6.斯密認為經濟學有兩個目標( )①為人民自己獲得豐厚的收入或者物質創造條件 ②使國家實行鼓勵出口、禁止或限制進口的政策 ③提高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④為國家或者社會共同體帶來足夠的收入以創造公共產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知識點三 斯密的勞動價值理論7.下面屬于斯密的勞動價值論的正確成分是( )A.商品的價值是由使用價值的大小決定的B.商品的價值是“獲得它的辛苦和麻煩”,是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C.商品的價值是由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買到的勞動量決定的D.商品的價值是由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對他種貨物的購買力決定的8.斯密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獲得它的辛苦和麻煩”。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①斯密正確揭示了價值的源泉 ②斯密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 ③斯密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交換價值決定的 ④斯密認為使用價值決定價值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9.在經濟學說史上,斯密的勞動價值論的貢獻是( )①第一個明確提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概念 ②科學地認識到了商品的交換價值不是由使用價值決定的 ③正確地揭示了價值的源泉 ④全面科學地認識了價值與交換價值的關系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知識點四 斯密的階級結構與收入分配理論10.斯密將資本主義社會成員劃分為地主階級、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三大階級的依據是( )A.生產資料的占有狀況和取得收入的形式B.資產階級革命的徹底程度C.資本主義社會各階級力量對比狀況D.資本主義民主發展的程度11.斯密關于三種收入來源理論的錯誤成分是( )①工資、利潤和地租都是工人創造的 ②工人得到了自己勞動的全部成果 ③利潤是對資本家支出的一種補償 ④地租是自然力的產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2.斯密科學地揭示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之間的經濟關系的觀點是( )A.資本主義社會的三個基本階級是工人階級、資產階級、地主階級B.資本主義工資、利潤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C.工人得到了自己勞動的全部成果D.利潤是對資本家支出的一種補償、地租是自然力的產物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綜合提升13.重商主義者認為,金銀是社會財富的唯一形態,在一國沒有金礦的情況下,財富只能來自對外貿易的順差。他們認為要增加國家財富就必須使本國的勞動者處于貧困狀態。其理由是:本國勞動者處于貧困,一方面可以給出口提供盡可能多的資源,從國外獲得盡可能多的金銀;另一方面由于國內工資水平低,可以降低本國產品的成本,從而提高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斯密則認為,社會財富應包括一國生產的所有商品,它只能來自生產領域,提出了政治經濟學的兩個目標:一是給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給國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務得以進行。請結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在對財富的理解上,斯密與重商主義者有什么不同?(2)他們的政策主張有什么差異?14.在經濟學說史上,斯密是第一個根據生產資料的占有狀況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將資本主義社會成員劃分為三大階級的人,他還提出了二元的三種收入來源的理論。(1)斯密劃分三大階級的根據是什么?(2)為什么說三種收入來源的理論是二元的?(3)怎樣評價斯密的三種收入來源的理論?【答案解析】知識清單一、1.圈地運動 科技進步 2.重商主義 封建勢力二、金銀 所有商品 對外貿易 生產領域 干預經濟 民窮國富 市場 富國裕民 封建勢力 資本主義經濟三、1.(1)勞動量 價值的源泉 (2)勞動量 價值與交換價值 2.(1)使用價值 交換價值 不是 (2)使用價值四、1.(1)生產資料 地主階級 工人階級 資產階級 2.(1)工人在生產過程中 全部成果 (2)無產階級 資產階級課時作業1.A [自16世紀以來,英國受重商主義思想的影響,采取了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這一政策,對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產生過促進作用;但到了18世紀中后期,當英國已經消滅或排斥了在國外市場上的競爭對手后,自由競爭已成為英國資產階級壓倒國外競爭對手的最好手段,這些保護主義政策則變成了英國資產階級向外擴張的障礙,故④錯誤,排除含④的選項。]2.A [①②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迅速發展的條件,③④是實現條件采取的措施,故選A項。]3.A [從漫畫的內容可以看出,對進口設置“門檻”進行限制,而對出口則“一路放行”,這屬于典型的重商主義思想而非斯密的觀點,故選A項。]4.A [重商主義者認為:使本國勞動者處于貧窮狀態,可以降低本國產品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可以為出口提供盡可能多的資源,①③符合題意。②說法錯誤;④不是重商主義的觀點,重商主義是反對進口的。]5.C [A項夸大了斯密思想的作用,它僅僅起到了為掃除障礙開道的作用;B項說法錯誤,應是工業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體系的完成者是李嘉圖,不是斯密,D項錯誤。故選C。]6.D7.B [A項不是斯密的觀點;C、D兩項是斯密理論的錯誤成分;B項屬于斯密的勞動價值論的正確成分。]8.A [此題考查的是商品價值的決定因素,以及對斯密觀點的科學解讀。①②是對斯密觀點的科學解讀,也科學指出了價值的決定因素或來源;③④表達的觀點自身是錯誤的,不是對斯密觀點的科學解讀。]9.B [在經濟學說史上,斯密是第一個明確提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概念的人。他科學地認識到了商品的交換價值不是由使用價值決定的,但未能認識到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可能有交換價值。①②③符合題意,④說法錯誤。]10.A [斯密是第一個根據生產資料的占有狀況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將資本主義社會成員劃分為三大階級的人,故選A。]11.B12.B [A項不是從經濟關系的角度論述的;B項正確揭示了三個階級之間的經濟關系;C、D兩項觀點掩蓋了階級之間的關系。]13.(1)重商主義認為,金銀是社會財富的唯一形態,在一國沒有金礦的情況下,財富只能來自對外貿易的順差,財富來自于流通領域;而斯密認為財富應包括一國生產的所有商品,它只能來自生產領域。(2)重商主義主張,要實現國家財富的增長,就必須使本國勞動者處于貧困狀態,即所謂的“民窮國富”。因此,他們主張國家干預經濟,采取鼓勵出口、禁止或限制進口的政策。而斯密則認為,要增加國家財富,必須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應取消一切限制市場和交換的措施,所以,他主張實行經濟自由和對外貿易的自由化,極力主張限制政府的作用,取消政府對經濟活動的所有干預,讓每個人自由地參與市場活動。解析 本題考查財富的知識,運用斯密與重商主義者的區別分析其不同點。14.(1)斯密是根據生產資料的占有狀況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將資本主義的社會成員劃分為地主階級、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三大階級。(2)關于工資與利潤的來源,斯密一方面認為,資本出現后,勞動者對原材料增加的價值,被分為兩個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潤。另一方面又認為,工資是雇傭工人勞動的價格,利潤是對資本家墊付的自身生活資料的補償,是其實際費用的一部分。關于地租的來源,斯密一方面認為,地租是勞動產品的一部分,是農產品價格超過農業資本和普通利潤的部分。另一方面又認為,地租是地主借給農業資本家使用的自然力的產物,其大小取決于想象上的自然力的大小。(3)斯密關于三種收入來源的理論是二元的。他的“資本主義工資、利潤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的觀點,科學地揭示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之間的經濟關系;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勞動的全部成果、利潤是對資本家支出的一種補償、地租是自然力的產物”的觀點,則掩蓋了三大階級之間特別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經濟關系。解析 此題主要考查用歷史的、全面的觀點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要把這些理論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既要看到合理性、歷史進步性,又要看到階級的、歷史的局限性。教材題解1.(1)上述材料中對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有利的是__________;不利的是__________。(2)你能具體說明理由嗎?(3)上述情況對經濟理論的發展提出了什么要求?提示 (1)對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有利的是“圈地運動”、對殖民地的掠奪和科技進步;不利的是重商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影響。(2)①“圈地運動”的加速,為英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提供了大批失去生產資料、能夠自由出賣勞動力的人;對殖民地的掠奪為開辦資本主義企業提供了必需的大量資本;科技的進步直接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②受封建勢力的影響,一些舊法令依然發揮作用;受重商主義思想的影響,一系列限制進口、鼓勵出口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依然在實施。(3)18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經濟有了快速發展,但重商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存在束縛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因此,工業資產階級迫切需要理論上的支持。亞當·斯密所建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體系就是為了適應這一需要而建立起來的。2.(1)應當如何看待重商主義通過民窮來增加社會財富的主張?(2)試對斯密主張的合理性進行分析。提示 (1)應辯證地看待重商主義的主張。從積極方面看,重商主義反映了早期新興資產階級積累貨幣資本的強烈愿望,對加速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它存在明顯的局限性,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重商主義通過“民窮”增加國家財富的主張,妨礙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為“民窮”不利于社會生產的擴大和持續發展。(2)斯密主張通過發展生產增加財富,通過讓人民富裕起來達到“富國裕民”的目標,反映了資產階級擺脫封建勢力的束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愿望和要求。3.(1)在斯密看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是什么?(2)試對斯密的上述認識進行分析。提示 (1)斯密指出價值有兩個不同的意義,即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斯密認為,使用價值很大的東西,可能具有極小的交換價值,甚至沒有;反之,交換價值很大的東西,可能具有極小的使用價值,甚至沒有。(2)斯密明確提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概念,并科學地認識到了商品的交換價值不是由使用價值決定的,但未能認識到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可能有交換價值。4.(1)斯密上述兩種說法的含義各是什么?(2)應當如何評價斯密關于商品價值的觀點?提示 (1)斯密的勞動價值論是二元的。說法一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獲得它的辛苦和麻煩”,是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說法二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買到的勞動量決定的。(2)說法一正確地揭示了價值的源泉,是科學的;說法二顛倒了價值與交換價值的關系,是錯誤的。5.(1)應該如何評價斯密的三大階級劃分理論?(2)應當如何看待斯密關于三種收入來源的理論?提示 (1)斯密根據生產資料的占有狀況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將資本主義社會成員劃分為地主階級、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三大階級的人。這一劃分大致符合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與以往的劃分比起來,是一個巨大的進步。(2)斯密關于三種收入來源的理論是二元的。他的“資本主義工資、利潤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的觀點,科學地揭示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之間的經濟關系;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勞動的全部成果、利潤是對資本家支出的一種補償、地租是自然力的產物”的觀點,則掩蓋了三大階級之間特別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經濟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15-2016學年高中政治 專題一 第1課時 斯密的理論貢獻同步學案 新人教版選修2.doc 2015-2016學年高中政治 專題一 第2課時 斯密的政策主張同步學案 新人教版選修2.doc 2015-2016學年高中政治 專題一 第3課時 李嘉圖的理論貢獻同步學案 新人教版選修2.doc 2015-2016學年高中政治 專題一 第4課時 李嘉圖的政策主張同步學案 新人教版選修2.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