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時 列寧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學習目標】 了解列寧提出的“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理解實行“新經濟政策”的意義,感悟在實踐中應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闡釋列寧對社會主義與市場關系的有關論述,理清列寧對商品、貨幣、價值規律等問題認識的前后變化,理解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認識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體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一門與時俱進的科學。一、新經濟政策的內容與意義1.新經濟政策提出的背景(1)“十月革命”后,為了奪取戰爭勝利的需要,蘇俄采取了____________政策。(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農業方面 實行__________工業方面 全部__________收歸國有商業方面 實行國家__________實行主要消費品的配給制度(3)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質采取__________手段,按__________原則調節國家的生產和分配。(4)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國的財力、物力,保證了__________的勝利,保衛和鞏固了新生的______________。(5)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隨著條件的改變,這一政策的實施使__________出現裂痕,帶來了1921年春的危機。2.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1)以________代替____________。這是向新經濟政策過渡的標志。(2)以__________代替貿易國有化和____________。(3)發展________________。3.新經濟政策的意義(1)鞏固了__________,鞏固了________政權。(2)恢復了__________。(3)找到了一條向__________過渡的新道路。二、列寧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1.在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前,列寧把__________看作社會主義社會的對立物。2.認識的進步3.局限性:當時列寧仍然把這些變化當成解決困難的一種____________。1.新經濟政策的內容與意義角度 闡釋實行新經濟政策的背景 ①什么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質是采取軍事非常手段,按軍事主義原則調節國家的生產和分配。②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益處:這一政策的實施,使蘇維埃政府在殘酷的戰爭條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國的財力、物力,保證了國內戰爭的勝利,保衛和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③隨著條件的改變實施這一政策的弊端:使工農聯盟出現裂痕,帶來了1921年春的危機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 ①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每年以賦稅的形式將一部分余糧交給國家;上繳的稅額,政府在春耕前公布,秋收時增產不增稅,并對貧困戶和因災減產的農戶減稅或免稅;納稅后的剩余農產品由農民自行處理,可到市場自由買賣。以糧食稅來取代余糧收集制,這是向新經濟政策過渡的標志。②以自由貿易代替貿易國有化和實物配給制。政府放棄產品交換的做法,允許私人買賣、自由貿易。③發展國家資本主義。在保證企業所有權屬于國家的前提下,蘇維埃政府把一些企業租給國內外資本家或私人經營。承租者必須接受國家的監督和指導,遵守蘇維埃的法令,按期繳納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潤,到期后把企業完好地交還蘇維埃國家實施新經濟政策的意義 ①鞏固了工農聯盟。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維護了農民的利益,順應了農民的要求,受到農民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②恢復了國民經濟。新經濟政策滿足了勞動者的利益要求,極大地調動了勞動者特別是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快速發展。③找到了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道路。列寧提出在小農經濟占優勢的落后國家采取間接迂回的或“改良主義”的方法,實現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即通過在一定限度內發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2.列寧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階段 闡釋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前,列寧把商品貨幣看作社會主義社會的對立物 ①蘇俄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顯然沒有達到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設想的高度,因而不具備消滅商品經濟的條件。②列寧當時把商品貨幣看作社會主義社會的對立物列寧對商品貨幣、市場作用認識的變化 ①從主張消滅商品經濟,到提出共產黨人要學會經商,從主張由政府直接控制商業,到提出由國家調節商業,表明隨著蘇俄社會條件的改變和經濟政策的調整,列寧對商品貨幣、對市場作用的認識向前邁進了一大步。②列寧把這些變化看成是為解決當時所面臨的困難而采取的一種權宜之計1.辨別幾組易混概念(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主要內容 農業 余糧收集制 糧食稅工業 工礦企業國有,政府經營 發展國家資本主義,租賃經營商業 國家壟斷經營,主要消費品配給制 自由貿易意義 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國的財力、物力,保證了國內戰爭的勝利,保衛和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鞏固了工農聯盟,恢復了國民經濟,找到了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道路(2)國家資本主義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不同點 基礎 企業所有權屬于國家 生產資料所有權私有目的 實現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鞏固資本主義制度實質 社會主義過渡階段“改良主義”的主張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范圍內的局部調整相同點 依靠國家力量對經濟進行干預(3)羅斯福新政與新經濟政策的比較羅斯福新政與新經濟政策都是在特殊情況下采取的對經濟進行重大調整的政策,都是在經濟發展不成熟時進行的,體現了對經濟發展的探索。但因二者所從屬的經濟形態不同,故其就有了根本的區別。2.為什么說新經濟政策找到了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道路(1)按照馬克思的設想,社會主義是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實現的。俄國是一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小農經濟占優勢的落后國家,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如何過渡到社會主義,如何建立起公有制的經濟基礎,是一個嶄新的課題。(2)實踐證明,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這條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的道路在俄國走不通。在這種情況下,列寧提出在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采取間接迂回的或“改良主義”的方法,實現從國家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3)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找到了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道路。這也揭示了一個道理:任何國家的發展模式,都要從本國實際出發,都要走適合本國國情的路,這才是正確之路。基礎達標知識點一 新經濟政策的內容與意義1.1917年“十月革命”的勝利,震驚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帝國主義列強力圖把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之中。1918年夏,國內外反革命勢力勾結起來,對蘇維埃政權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為了奪取戰爭的勝利,蘇維埃政府實行了( )A.新經濟政策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C.自由貿易主義政策 D.國家資本主義政策2.十月革命后,為了應對蘇維埃政權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蘇俄采取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下列屬于該政策的是( )①實行余糧收集制 ②實行主要消費品的配給制 ③以自由貿易代替貿易國有化和實物配給制 ④工礦企業收歸國有,由各級政府統一安排生產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質是采取軍事非常手段,按________原則調節國家的生產和分配,保證戰爭的需要;新經濟政策的實行是把工作重心轉向__________( )A.計劃配給 經濟建設 B.軍事主義 經濟建設C.計劃配給 自由貿易 D.軍事主義 自由貿易4.蘇俄在1921年開始實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過渡的標志是( )A.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B.以自由貿易代替貿易國有化和實物配給制C.商業方面實行國家壟斷經營D.實行主要消費品的配給制度5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給蘇聯的農民帶來了極大的鼓舞,受到農民的歡迎,是因為( )A.可以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B.發展了資本主義C.鞏固了工農聯盟D.滿足了勞動者的利益和要求6.“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無產階級同農民的聯盟,是先鋒隊無產階級同廣大人民群眾的結合。”由此可知,新經濟政策的實行( )A.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B.是實現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需要C.是鞏固工農聯盟的需要D.是發展國家資本主義的需要7.實施新經濟政策有巨大意義,表現為( )①鞏固了工農聯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②恢復了國民經濟③實現了向社會主義過渡 ④找到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道路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知識點二 列寧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8.在實施新經濟政策前,列寧把商品貨幣看作社會主義的對立物。這一觀點的錯誤在于( )A.沒有正確地認識到蘇俄的生產力水平B.沒有建立社會主義政權C.政府沒能直接控制商業D.沒有看到共產黨人還沒學會經商9.列寧關于商品生產、商品交換的認識曾作過精辟的論述:“試圖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國營的交換的發展……就是在干蠢事,就是自殺。”對此觀點認識正確的是( )A.商品生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B.蘇俄已經具備消滅商品經濟的條件C.蘇俄要創造條件消滅商品生產D.商品生產在蘇俄當時落后的經濟條件下仍要發揮其重要作用10.在新經濟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列寧先是提出由政府直接控制商業,后又進一步提出由國家調節商業。列寧這一主張的變化說明( )A.認識到當時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存在的客觀性B.社會主義條件下要消滅自由貿易C.商品經濟存在的條件已被消滅D.國家組織的商品交換要占主導地位11.1921年5月26日,列寧在俄共(布)第十次全國代表會議上指出:“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礎只有一個,這就是大工業。”又說:“如果沒有高度發達的大工業,那就根本談不上社會主義,而對一個農民國家來說就更是如此。”這說明,列寧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必須( )A.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 B.重視發展生產力C.依靠工人階級 D.維護農民的利益12.1921年10月,列寧號召共產黨員要“學會經商”,學習由國家來調節商業關系,學會做經濟工作。這表明( )A.列寧對商品生產、商品交換的作用的認識有了進步B.列寧對商品生產、商品交換的作用有了完全正確的認識C.列寧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商品生產、商品交換的認識沒有改變D.列寧為建設社會主義作長久之策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綜合提升13.1921年2月蘇俄彼得格勒附近的海軍基地喀瑯施塔得發生了反政府兵變。提出“沒有布爾什維克的蘇維埃”的口號。結合本課時內容請回答:(1)發生反政府兵變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新經濟政策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有何不同之處?為什么能取得成效?14.1985年8月28日,鄧小平在會見津巴布韋總理穆加貝時,曾對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作過評價。他說:“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新經濟政策實施前后,列寧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有何變化?【答案解析】知識清單一、1.(1)戰時共產主義 (2)余糧收集制 工礦企業 壟斷經營 (3)軍事非常 軍事主義 (4)國內戰爭 蘇維埃政權 (5)工農聯盟 2.(1)糧食稅 余糧收集制 (2)自由貿易 實物配給制 (3)國家資本主義 3.(1)工農聯盟 蘇維埃 (2)國民經濟 (3)社會主義二、1.商品貨幣 2.(1)商品經濟 學會經商 (2)控制商業 調節商業 3.權宜之計課時作業1.B [面對反革命勢力的軍事進攻,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國的財力、物力,保證了戰爭的勝利,保衛和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因此選B項。A、C、D三項不符合題意。]2.C [本題考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③以自由貿易代替貿易國有化和實物配給制是新經濟政策的內容,排除;①②④符合題意,故選C項。]3.B [此題意在考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實質,前者是采取軍事非常手段調節生產和分配,是應對戰爭的需要,應是軍事主義原則的體現;后者則是為了經濟建設。故選B項。]4.A [此題考查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和標志,答案選A。]5.D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受到農民的歡迎表明其符合農民的利益,因此選D項。A項的觀點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目的;其意義之一是鞏固了工農聯盟,但不是受到農民歡迎的原因,C項不可選;新經濟政策是通過發展國家資本主義迂回過渡到社會主義,而不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B項也不可選。]6.C [本題考查實行新經濟政策的意義。由題中觀點可知,新經濟政策使無產階級同農民相結合,鞏固了工農聯盟,C項正確。]7.C [③的觀點有誤,并沒有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故不能入選。]8.A [商品貨幣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列寧沒能正視蘇俄當時是小農經濟為主的社會現實。故選A。]9.D [題中觀點說明列寧主張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的作用來建設社會主義,也就是通過發展國家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A項不符合題意,列寧只是把發展商品生產看作解決困難的權宜之計;B、C兩項否定商品生產和商品經濟的存在,也不正確。D項準確地表明了題中的觀點。]10.A [B、C兩項的觀點是否定商品生產,不符合題意;D項主張商品經濟占主導地位則不是列寧的觀點。]11.B 12.A13.(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反映了蘇俄國內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2)①不同之處:目的不同,前者要保衛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后者要實現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手段不同,前者側重于軍事政治手段,而后者側重于經濟手段。②原因:適合俄國國情和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解析 本題考查新經濟政策實施的背景、特點。回答第(1)問審清題目要求是“直接原因”;第(2)問,應從多角度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作出比較。14.實施新經濟政策前,列寧把商品貨幣看作社會主義社會的對立物,主張消滅商品經濟,由政府直接控制商業。實施新經濟政策后,列寧提出共產黨人要學會經商,由國家調節商業。不過,當時列寧仍然把這些變化當成解決困難的一種權宜之計。解析 主要考查學生對教材基礎知識的識記和理解,注意將新經濟政策前后列寧的觀點對比分析。教材題解1.(1)應當如何評價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作用?(2)蘇俄如何才能擺脫1921年春天的危機?提示 (1)①積極作用:使蘇維埃政府在殘酷的戰爭條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國的財力、物力,保證了國內戰爭的勝利,保衛和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②消極作用:使工農聯盟出現裂痕,帶來了1921年春的危機。(2)要擺脫危機,在新的條件下,必須把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并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及時制定新的方針政策。2.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帶來了哪些變化?有什么重要意義?提示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順應了農民的要求,鞏固了工農聯盟,恢復了國民經濟,找到了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道路。3.(1)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與后來出現的社會主義國家所面臨的生產力狀況一樣嗎?(2)蘇俄具備消滅商品經濟的條件嗎?提示 (1)不一樣。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建立在發達生產力基礎上的,而后來出現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產力水平都相對較低。(2)不具備,因為蘇俄的生產力水平沒有達到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應具有的生產力水平的高度。4.綜合上述材料,分析列寧對商品生產、商品交換作用的認識發生了什么變化。提示 (1)列寧對商品生產、商品交換作用的認識的變化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主張消滅商品經濟,到提出共產黨人要學會經商;第二階段從主張由政府直接控制商業,到提出由國家調節商業。(2)列寧對商品貨幣、對市場作用的認識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仍然把這些變化當成解決困難的一種權宜之計。第3課時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理論探索【學習目標】 聯系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實踐,理解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的主要觀點。一、從“基本照抄”到“以蘇為鑒”1.我國從1953年開始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__________改造,并于______年進入社會主義社會。2.蘇聯國內問題的暴露,怎樣借鑒蘇聯經驗、少走彎路,成為當時我國必須認真思考、解決的問題。3.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毛澤東在1956年4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題為《______________》的報告,集中闡述了建國初期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探索成果。二、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針1.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方針。這是貫穿《論十大關系》全篇的中心思想。2.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指出:在國內,____________是基本力量,______________是可以爭取的力量。____________雖是一種消極因素,但是我們盡量爭取化______________為______________。在國際上,一切____________的力量都要團結,____________的可以爭取為中立,__________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三、協調比例關系1.正確處理重工業和________、________之間的關系,沿海工業和________工業之間的關系,__________和國防建設之間的關系,事關我國經濟發展的全局。2.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指出:________是我國建設的重點,必須優先發展__________的生產,但是決不可以因此忽視__________尤其是糧食的生產;按照__________的次序來安排國民經濟計劃,使重工業的發展有可靠的基礎。四、正確處理各種權力和利益關系1.正確處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正確處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間的關系,直接關系到各方積極性的調動和提高,是影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2.關于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毛澤東強調,要在堅持________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擴大________的權力,充分發揮________和______兩個積極性。五、向外國學習1.正確對待外國經驗,__________,對于加速本國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強調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______、一切______的長處都要學,但是,必須有______有______地學。1.從“基本照抄”到“以蘇為鑒”角度 闡釋背景 蘇聯國內問題的暴露,使我國對待蘇聯經驗的態度由過去的“基本照抄”轉為“以蘇為鑒”2.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理論探索角度 闡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針 ①基本方針: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調動國內外的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這也是貫穿《論十大關系》全篇的中心思想。②如何實現:在國內,工人和農民是基本力量。中間勢力是可以爭取的力量。反動勢力雖是一種消極因素,但是我們仍然要做好工作,盡量爭取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在國際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都要團結,不中立的可以爭取為中立,反動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總之,我們要調動一切直接的和間接的力量,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協調比例關系 ①協調哪些比例關系:協調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之間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之間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之間的關系。②協調這三個關系的重要性:事關我國經濟發展的全局。③具體如何協調這三個關系:a.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但是決不可以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要按照農輕重的次序來安排國民經濟計劃,使重工業的發展有可靠的基礎。b.為了改變歷史形成的不合理的工業布局和戰備的需要,要大力發展內地工業,但要利用和發展沿海的工業基礎,使我們更有力量發展和支援內地工業。c.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基礎,為了加強國防建設,必須首先加強經濟建設正確處理各種權力和利益關系 ①具體包括哪些關系:正確處理國家、生產單位和個人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之間的關系。②正確處理這些關系的意義:它們直接關系到各方積極性的調動和提高,是影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③如何處理好這些關系:a.關于國家、生產單位和個人之間的關系,毛澤東指出,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必須三者兼顧,不能只顧一頭。b.關于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毛澤東強調要在堅持中央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擴大地方的權力,以正確處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向外國學習 ①為什么要向外國學習:正確對待外國經驗,洋為中用,對于加速本國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②如何向外國學習:a.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b.這種學習,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他們的短處、缺點,當然不要學1.斯大林與毛澤東在處理農業與輕工業、重工業上的不同(1)優先發展重工業,是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由于指導思想上過分強調發展重工業,在實踐中就造成了輕工業與重工業比例的嚴重失調。(2)毛澤東指出: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但是決不可以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要按照農輕重的次序來安排國民經濟計劃,使重工業的發展有可靠的基礎。2.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1)我國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是國家的全局性利益與地方的局部性利益,國家的全局性問題與地方的區域性問題之間的關系。(2)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的關鍵:發揮兩個積極性。(3)中央和地方之間要有分權:中央和地方的適度分權既要實行中央的統一領導,維護中央權威,又要在中央集中領導下賦予地方必要的自主權力。(4)具體說來,在中央權力配置方面,實行中央的統一領導,維護中央的權威。在地方權力配置方面,中央賦予地方以處理涉及區域性問題和利益的權力,即凡屬地方的問題,由地方政府機關自主安排和處理。基礎達標知識點一 從“基本照抄”到“以蘇為鑒”1.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標志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B.提出“以蘇為鑒”C.提出“以俄為師”D.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知識點二 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針2.新中國成立后,在如何對待蘇聯經驗的問題上,我國的態度是( )A.由“基本照抄”到“以蘇為鑒”B.全面學習蘇聯經驗C.照搬蘇聯模式D.“以蘇為鑒”3.1956年底毛澤東發表的《論十大關系》成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先聲,文章中提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圍繞著一個基本方針,就是( )A.正確區分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B.調動國內外的一切積極因素,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強國C.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D.“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4.毛澤東首次提出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任務的著作是( )A.《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B.《論十大關系》C.《論人民民主專政》D.《關于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5.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人們驚喜地看到,工人和農民代表大幅增加,甚至三位農民工代表進入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這一方面固然說明我國民主程度不斷提高,一方面也說明我國一直在貫徹毛澤東關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方針。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在國內的積極因素中,工人和農民是( )A.基本力量 B.中間勢力C.多數力量 D.可以團結的力量6.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有深遠意義,表現在( )①規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針 ②提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 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具體實踐的結合 ④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知識點三 協調比例關系7.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首先論述的關系是( )A.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B.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C.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D.中央和地方的關系8.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他們(蘇聯、東歐國家)片面地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因而市場上的貨物不夠,貨幣不穩定。……你對發展重工業究竟是真想還是假想……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厲害,那你就要注重農業和輕工業,使糧食和輕工業原料更多些,積累更多些,投到重工業方面的資金將來也會更多些。”從這里可以看出,毛澤東認為,安排國民經濟計劃的次序是( )A.農業——輕工業——重工業B.重工業——輕工業——農業C.農業——重工業——輕工業D.輕工業——重工業——農業9.“你對原子彈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還是只有幾分想,沒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軍政費用的比重,多搞經濟建設。”毛澤東這段話的意思是( )A.必須要造出原子彈,哪怕降低軍費開支B.要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同步發展C.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基礎D.要優先發展國防知識點四 正確處理各種權力和利益關系10.毛澤東認為,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必須( )A.以國家、集體利益為重,個人利益可有可無B.三者利益兼顧,不能只顧一頭C.首先滿足個人利益,以調動積極性D.首先滿足國家、集體利益,以促進經濟發展11.毛澤東指出,應當在鞏固中央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擴大一點地方的權力,給地方更多的獨立性,讓地方辦更多的事情。這有利于( )①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 ②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③讓地方獨立行使權力 ④正確處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關系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知識點五 向外國學習12.《論十大關系》指出,每個民族都有它的長處;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包括學習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學的方面;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這對我們今天經濟建設的啟示是( )A.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B.做到學習國外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一切的東西C.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D.要照搬西方的政治、經濟管理體制模式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綜合提升13.在國內,工人和農民是基本力量。中間勢力是可以爭取的力量。反動勢力雖是一種消極因素,但是我們仍然要做好工作,盡量爭取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在國際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都要團結,不中立的可以爭取為中立,反動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這段文字的表述對當時的社會主義建設有何積極意義?14.國際國內的新形勢和新情況,給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任務。為借鑒蘇聯的經驗教訓,總結我國建國初期的經驗,探索出一條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系統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經中共中央政治局幾次討論之后,由毛澤東在1956年4月25日舉行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論十大關系》的講話。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的講話,從具體分析社會主義的矛盾出發,通篇閃耀著唯物辯證法的思想光輝,科學地提出和闡明了一系列適合我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思路和正確方針,是探索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綱領性文獻,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有深遠意義。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的主要觀點有哪些?【答案解析】知識清單一、1.社會主義 1956 3.論十大關系二、1.調動國內外的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2.工人和農民 中間勢力 反動勢力 消極因素積極因素 可以團結 不中立 反動三、1.輕工業 農業 內地 經濟建設 2.重工業 生產資料 生活資料 農輕重四、1.國家 生產單位 個人 中央集權 地方分權 2.中央 地方 中央 地方五、1.洋為中用 2.民族 國家 分析 批判課時作業1.D [我國從1953年開始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改造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2.A [我國對待蘇聯經驗的態度發生了轉變,由開始的“基本照抄”轉為“以蘇為鑒”。B、D兩項不全面,C項錯誤。]3.B [1950年毛澤東同志發表的《論十大關系》以蘇聯的經驗為鑒,總結了中國的經驗,提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方針,對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初步探索,因此B項為正確答案。]4.B 5.A6.D [此題考查《論十大關系》的意義。《論十大關系》是“以蘇為鑒”、總結我國建國初期經驗而進行的理論探索,探索出了一條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四種觀點都表明了其意義,故選D項。]7.A [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是經濟關系的首位,在《論十大關系》中首先論述的是這一關系。答案選A。]8.A9.C [上述材料是毛澤東《論十大關系》中的一段話,旨在說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即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基礎,為了加強國防建設,必須首先加強經濟建設。]10.B [A、C、D三項的觀點都錯誤,也不符合毛澤東的觀點。]11.D [以蘇為鑒,擴大一點地方的權力,是處理好十大關系的一項重要內容,③認為讓地方獨立行使權力不正確,可排除,答案選D。]12.C [A項的觀點不是材料所指;B、D兩項的觀點否定了借鑒的“批判”性;C項的觀點符合題意。]13.(1)這段文字指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針和政策,即調動國內外的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2)論述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必須正確處理的各種矛盾的關系,明確了當時國內外存在的積極因素。這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3)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為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此內容是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的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針,然后再具體分析針對不同階級采用不同策略的意義即可。14.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的主要觀點有:(1)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調動國內外的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基本方針。(2)正確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事關我國經濟發展的全局。(3)正確處理國家、生產單位和個人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之間的關系,是影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4)在處理中國和外國的關系問題上,指出每個民族都有它的長處;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包括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學的方面;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教材題解1.(1)談談“一五”期間我國基本上照抄蘇聯辦法的原因。(2)對“一五”期間的做法,毛澤東為什么“總覺得不滿意,心情不舒暢”?提示 (1)當時蘇聯是唯一具有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且取得巨大成就的國家,以俄為師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且對我國也有幫助和意義。(2)“一五”期間,我國基本上是照抄蘇聯的發展模式,而且蘇聯黨內和國內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如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遇到挑戰,重工業輕農業、重重工業輕輕工業,地方缺少自主權、積極性等,已經影響到蘇聯的發展。我國還沒有探索出與我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2.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的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針是什么?提示 要把國內外的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3.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思考當時國內外有哪些積極因素。提示 (1)國內:工人和農民是基本力量,中間勢力是可以爭取的力量,對反動勢力可以通過做工作盡量爭取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2)國際: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都要團結,不中立的可以爭取為中立,反動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4.(1)想一想: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之間有哪些區別和聯系?(2)促進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協調發展對國家有什么意義?(3)經濟建設的發展對國防建設有什么影響?提示 (1)區別:重工業主要解決生產資料的生產問題;輕工業主要解決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問題;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則關系國計民生,是國民經濟中不可替代的戰略資源,是關系吃飯的大事。聯系: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農業、輕工業的發展為重工業的發展提供堅實基礎;重工業的發展為農業、輕工業的發展提供生產資料。(2)有利于促進地區間的協調發展,推動整個國民經濟健康協調發展。(3)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基礎,為了加強國防建設,必須首先加強經濟建設。5.(1)毛澤東要求如何處理國家、單位和個人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2)你如何理解“有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比只有一個積極性好得多”?提示 (1)國家、單位和個人三個方面必須三者兼顧,要給工廠一定的獨立性和權益,要使農民在增產的基礎上逐年增加收入。(2)在處理中央和地方關系問題上,提出要在鞏固中央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擴大地方的權力,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讓地方辦更多的事。6.聯系我國對外開放取得的成就,說明向外國學習的益處、對外國經驗應采取的正確態度。提示 (1)向外國學習有利于利用國外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2)對外國經驗應采取的正確態度是: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第2課時 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學習目標】 比較斯大林與列寧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探索成果,評析斯大林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理論,提高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初期探索的辯證分析能力。一、蘇聯經濟建設與五十年代初的爭論1.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從1925年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先實現了__________,后實現了________________。1936年宣布蘇聯建成第一個__________國家。2.1952年,斯大林發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書,總結了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基本經驗,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二、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認識1.對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規律的認識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規律,是作為資本主義制度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規律的對立物而產生的,在________________的基礎上產生的。2.對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認識最適合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這個概念的,是____________規律,即資本主義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規律。3.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認識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主要特點和要求是:用在________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需要。三、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1.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原因兩種________________和兩個__________________的存在,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保持____________、發展________,是使社會主義獲得勝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2.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不會導致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社會是以____________為基礎的社會,__________制度已被消滅,因此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發展不會導致資本主義。3.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特殊性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是建立在__________________基礎上的、沒有資本家參加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的生產。這一認識,劃清了______________商品生產與______________商品生產的界限。但是,他又片面地認為,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范圍只限于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商品。4.對價值規律的認識(1)價值規律是________的,無產階級國家要自覺利用價值規律。(2)價值規律的作用①在商品流通領域,主要是在__________流通領域中,價值規律在一定范圍內保持著________的作用。②在生產領域,價值規律對社會主義生產有影響,但不是社會主義生產的調節者。社會主義生產是由______________發展規律調節的。四、斯大林對計劃與贏利之間關系的認識1.制定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的意義社會主義國家根據____________的客觀要求,制定、執行科學的______________,可以避免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的________狀態及周期性的____________。2.計劃與贏利之間關系的認識國民經濟的計劃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業、某些部門的生產贏利________,甚至________,但從整個社會來看,從長期來看,國家獲得的生產贏利__________。高級贏利的產生體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與__________都是配置社會資源、調節經濟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一味地強調計劃的作用,會使經濟失去活力。1.蘇聯經濟建設與五十年代初的爭論角度 闡釋蘇聯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及其意義 ①蘇聯經濟建設取得了偉大成就。這是斯大林經濟思想的物質根源。②這些成就的意義:醫治了戰爭帶來的創傷,增強了蘇聯的經濟實力,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 ①由來:針對當時經濟學界的種種錯誤觀點。②地位: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理論成果主要集中在這本書中2.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認識角度 內容 評價斯大林堅持經濟規律的客觀性,批判唯意志論 ①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中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它與自然規律一樣,具有客觀性。人們只能認識規律、利用規律,而不能消滅規律、創造規律。②可以創造經濟規律的觀點,否認了經濟規律的客觀性,是唯意志論的表現 從總體上來看是正確的;實踐中未能正確把握和利用這一規律,即在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實踐中,人們往往過分強調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重要性,強調積累的重要性,未能全面正確地處理好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處理好積累與消費之間的關系斯大林論述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產生的條件 ①科學規律反映的是自然界或社會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②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規律,是作為資本主義制度下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規律的對立物而產生的,是當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規律失去效力以后,在生產資料公有化的基礎上產生的。③正是由于存在這一規律,才使得國家計劃機關有可能去正確地計劃社會生產斯大林對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概括 ①資本主義基本規律:剩余價值規律,即資本主義利潤的產生和增殖的規律。②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3.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角度 闡釋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認識的變化 ①斯大林與列寧一樣,曾經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里不再存在商品生產。②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爭論中,斯大林改變了自己原來的看法,認為社會主義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斯大林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觀點 ①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兩個社會主義生產部門的存在,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②商品生產與社會主義可以相容,即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不會導致資本主義。③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界限。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沒有資本家參加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的生產。④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范圍。在斯大林看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范圍只限于個人消費品,生產資料不是商品。這反映了斯大林對此問題認識的片面性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制度下價值規律的認識 ①承認價值規律的存在。在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地方,是不能沒有價值規律的;價值規律是客觀的;無產階級國家要自覺利用價值規律。②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作用。兩種情形:a.在商品流通領域,主要是在個人消費品流通領域中,價值規律在一定范圍內保持著調節者的作用;b.在生產領域,價值規律對社會主義生產有影響,但不是社會主義生產的調節者4.斯大林對計劃與贏利之間關系的認識角度 闡釋計劃的好處 他認為,社會主義國家根據社會化生產的客觀要求,制定、執行科學的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可以避免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的無政府狀態,避免破壞國民經濟并給社會帶來巨大物質損害的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保證社會主義國家國民經濟的高速、持續增長計劃與贏利的關系 強調按計劃生產,未將企業眼前贏利放在第一位,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業、某些部門的生產贏利減少,甚至沒有,但從整個社會來看,從長期來看,國家獲得的生產贏利更多。高級贏利的產生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對計劃的評價 ①計劃是配置社會資源的一種方法,特別是在與資本主義生產無政府狀態的對比中,可以看出計劃的優點。②一味地強調計劃的作用,會使經濟失去活力。③計劃與市場都是配置社會資源、調節經濟的必不可少的手段1.剩余價值規律(1)剩余價值規律,就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剩余價值的客觀必然性。(2)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這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經濟規律中,剩余價值規律居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第一,剩余價值規律決定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第二,剩余價值規律決定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各環節。第三,剩余價值規律決定著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發展的全部過程。(3)由于剩余價值規律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手段,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高漲和危機、發展和滅亡,因此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2.斯大林所認識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特點(1)它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是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沒有資本家參加的商品經濟。(2)它是實行按勞分配原則,為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改善服務的商品經濟,而不是為資本家牟取私利的唯利是圖的商品經濟。(3)它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國家可以在全社會的規模上自覺地運用價值規律。(4)商品關系的范圍與資本主義條件不同。在中國和其他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中,勞動力不是商品,土地、礦山、銀行、鐵路等一切國有企業和資源也都不是商品。基礎達標知識點一 蘇聯經濟建設與五十年代初的爭論1.衛國戰爭結束后,蘇聯用4年零3個月的時間提前完成了第四個五年計劃的任務。到1950年,蘇聯經濟恢復、新建大企業6 200個,工業年增長速度達到23%,國民經濟實際增長64%。這表明( )A.蘇聯的經濟模式具有局限性B.蘇聯已經實現現代化C.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D.衛國戰爭使蘇聯經濟逐漸恢復發展起來2.1937年,蘇聯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時,其工業總產值居( )A.世界第一,歐洲第二B.歐洲第一,世界第二C.歐洲第二,世界第三D.世界第三,歐洲第二知識點二 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認識3.斯大林指出,科學規律反映的是自然界或人類社會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這告訴我們( )A.人們在客觀規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B.經濟規律是客觀的,人們既不能消滅規律,也不能創造規律C.經濟規律是可以被認識和利用的D.只有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客觀規律4.針對社會上關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問題的討論,斯大林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主要特點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由此可見,斯大林( )A.主張經濟規律是可以創造的B.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內容的表述總體上來看是正確的C.科學地表述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規律D.否定了社會主義經濟規律可以認識利用知識點三 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5.斯大林最早系統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他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觀點是( )A.商品生產不論在什么條件下都會將社會引導到資本主義B.生產資料收歸國有后應消除商品生產、商品交換C.無產階級國家可以創造價值規律D.社會主義條件下仍然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6.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①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 ②全民所有制的生產部門和集體農業的生產部門 ③個體所有制的生產部門 ④個體和私有制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7.斯大林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發展中指出,使社會主義獲得勝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是( )A.限制商品生產及商品交換B.保持商品生產、發展商品交換C.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D.實行計劃經濟8.“商品生產不論在什么條件下都會將社會引導到資本主義。”對此,斯大林認為( )A.發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也會催生私有制,導致資本主義B.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不會導致資本主義C.商品生產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D.國內存在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制度,商品生產會導致資本主義9.“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商品生產,自然也不存在價值規律。”這是蘇聯社會上在20世紀50年代的一種觀點。這種觀點( )A.沒有看到蘇維埃社會無所不能B.沒有認識到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國家要服從于國家的經濟計劃C.認識到無產階級國家要擺脫價值規律的影響D.沒有正確地認識到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10.關于價值規律的作用,斯大林認為( )①在商品生產和流通領域,價值規律保持著調節者的作用②在生產領域,價值規律對社會主義生產有影響,但不是社會主義生產的調節者 ③國有企業要按價值規律的要求來確定價格,進行經濟核算 ④社會主義生產是由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調節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知識點四 斯大林對計劃與贏利之間關系的認識11.關于斯大林對計劃與贏利關系的認識正確的是( )A.科學地認識到計劃的作用B.科學地認識到計劃和市場都是調節經濟必不可少的手段C.片面強調計劃的作用D.國民經濟的計劃可以兼顧到各個方面的利益12.在斯大林看來,國民經濟的計劃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業、某些部門的生產贏利減少,甚至沒有,但從整個社會來看,從長期來看,國家獲得的生產贏利更多,這就是高級贏利形式。斯大林的高級贏利觀意在說明( )A.國民經濟的計劃化使高級贏利產生,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B.國民經濟的計劃化會使經濟失去活力C.國民經濟的計劃化不符合社會化生產的客觀規律D.國民經濟的計劃化會消滅生產贏利的原則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綜合提升13.關于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是否還存在價值規律:20世紀50年代初,蘇聯社會上存在以下兩種觀點:一是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商品生產,自然也不存在價值規律;二是社會主義社會雖然存在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但蘇維埃國家是無所不能的,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必須服從于蘇維埃國家的經濟計劃。(1)指出上述兩種觀點的錯誤。(2)斯大林對價值規律是怎樣認識的?14.近日人民網載文指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商品經濟的問題,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一個最基本的理論問題,自從社會主義制度在世界上出現以后,各國共產黨人都在探討這個最基本的問題。(1)在蘇聯20世紀50年代的爭論中,對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有哪些基本觀點?(2)簡述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認識。【答案解析】知識清單一、1.工業化 農業集體化 社會主義 2.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二、1.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 生產資料公有化 2.剩余價值 利潤的產生和增殖 3.高度技術 物質 文化三、1.社會主義公有制 社會主義生產部門 商品生產 商品交換 2.生產資料公有制 雇傭勞動 3.生產資料公有制 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 個人消費品 生產資料 4.(1)客觀 (2)①個人消費品 調節者 ②有計劃、按比例四、1.社會化生產 國民經濟發展計劃 無政府 經濟危機 2.減少 沒有 更多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3.計劃 市場課時作業1.C [從題干提供的材料看,蘇聯第四個五年計劃期間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并沒有實現現代化,所以B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出蘇聯體制弊端,A項不符合題意;蘇聯經濟逐漸恢復發展起來的原因不是衛國戰爭,D項說法錯誤。只有C項符合題意。]2.B 3.B4.B [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經濟規律客觀存在著,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表述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完全正確,所以選B項。]5.D [A、B、C三項的觀點都與斯大林的觀點相悖,故不能入選。]6.D [斯大林認為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和兩個社會主義生產部門即全民所有制的生產部門和集體農業的生產部門的存在,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答案選D。]7.B8.B [關于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商品生產,斯大林指出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特殊性,認為不會導致資本主義,所以B項正確。]9.D [題中觀點否定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的作用,其錯誤在于沒有認清當時蘇聯的生產力水平是其存在的決定性因素,所以D項正確。]10.B [①說法錯誤,斯大林認為價值規律只在流通領域起作用,在生產領域不起作用;斯大林不僅承認社會主義條件下經濟規律客觀地發揮作用,而且指出了其存在范圍及其與計劃的關系,②③④都符合斯大林的觀點,故B項入選。]11.C12.A [B、C、D三項都否定了國民經濟計劃化的優越性,故選A。]13.(1)第一種觀點否認了社會主義條件下商品經濟的存在,因而也就否認了價值規律的存在。第二種觀點否認了規律的客觀性,是唯意志論的表現。(2)①在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地方,是不能沒有價值規律的。無產階級國家要自覺利用價值規律。②價值規律的作用存在兩種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領域,主要是在個人消費品流通領域中,價值規律在一定范圍內保持著調節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產領域,價值規律對社會主義生產有影響,但不是社會主義生產的調節者。國有企業要按價值規律的要求來確定價格,進行經濟核算,這有利于促使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增加贏利。解析 回答本題首先要把握材料中有哪些觀點,然后運用教材的相關知識進行評析。本題材料中主要有兩個觀點:一是否認價值規律的存在,二是否認了規律的客觀性。斯大林承認價值規律的存在,但又認為社會主義生產領域價值規律不是調節者,社會主義生產是由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調節的。14.(1)一是在生產資料收歸國有以后,就應當消除商品生產、商品交換;二是商品生產不論在什么條件下都會將社會引導到資本主義。(2)①斯大林與列寧一樣,曾經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里不再存在商品生產。以后改變了看法,他認為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兩個社會主義生產部門的存在,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他進一步指出,保持商品生產、發展商品交換,是使社會主義獲得勝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②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不會導致資本主義。③斯大林還認為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具有特殊性,但他又片面地認為,由于受決定性經濟條件的制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范圍只限于個人消費品,生產資料不是商品。教材題解1.(1)蘇聯“四五”期間所取得的成就,說明了什么?(2)你知道20世紀50年代初的爭論對蘇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有何影響嗎?提示 (1)成就的取得充分說明了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能夠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2)這一時期的爭論促使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的發表,該書總結了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基本經驗,澄清了當時的一些錯誤觀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2.(1)前一種觀點的實質是什么?(2)國家制定經濟計劃與客觀經濟規律之間有什么關系?提示 (1)主張經濟規律可以創造的觀點,否認了經濟規律的客觀性,是唯意志論的表現。(2)二者是主觀與客觀的關系,主觀必須符合客觀。國家制定經濟計劃必須遵循客觀經濟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3.(1)想一想:商品生產存在的條件是什么?(2)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商品生產必然導致資本主義嗎?(3)你知道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有何不同嗎?提示 (1)商品生產存在的條件有兩個,一是社會分工的存在;二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屬不同的所有者。(2)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商品生產不會導致資本主義。(3)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不同體現在多個方面,最根本的不同是二者運行的經濟基礎不同。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4.(1)想一想:價值規律發揮作用的條件是什么?(2)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還存在價值規律嗎?提示 (1)價值規律發揮作用的條件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存在。(2)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因此,價值規律存在并發揮作用。5.斯大林高級贏利的觀點意在說明什么問題?提示 在斯大林看來,高級贏利的產生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其實他只看到計劃的作用沒有認識到市場的作用,具有片面性。第4課時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學習目標】 分析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學會用歷史的觀點看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國家市場為主體,自由市場為補充1.在總結社會主義改造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毛澤東與黨和國家的其他領導人提出了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2.“三個主體、三個補充”要求的內容在工商經營方面 以____________________為主,附有一定數量的__________為補充在生產計劃方面 全國工農業產品的主要部分應按______生產,附有一部分________的生產為補充在市場方面 以__________為主體,附有一定范圍的由國家領導的__________作為補充3.“三個主體、三個補充”要求提出的意義要求的提出,意味著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在發揮公有制經濟和計劃的作用的同時,也要發揮____________和______的作用。二、發展商品生產為社會主義服務1.提出的背景1958年,在“大躍進”的形勢下,出現了把商品生產與____________對立起來,要限制乃至消滅____________的主張。2.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毛澤東堅持了列寧關于利用________________鞏固工農聯盟的主張,堅持了斯大林關于發展商品經濟不會導致資本主義的觀點,并強調通過發展__________________來為社會主義服務。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與范圍1.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毛澤東認為,______________的存在是商品生產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產的命運,最終是和________的發展水平密切聯系的。2.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范圍毛澤東提出有些__________也是商品的論斷,突破了斯大林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只有____________是商品、____________不是商品的認識。四、價值規律是一所偉大學校關于價值規律的作用,毛澤東一方面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價值規律對生產不起______________作用;另一方面主張在限制價值規律的____________的前提下,運用價值規律管理經濟,進行______________。角度 闡釋國家市場為主體,自由市場為補充 ①總體上說,毛澤東對我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持積極態度。②在三大改造過程中,毛澤東注意利用商品貨幣關系來實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③毛澤東認同“三個主體、三個補充”。這意味著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在發揮公有制經濟和計劃的作用的同時,也要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和市場的作用發展商品生產為社會主義服務 ①毛澤東觀點的提出背景:這個背景即大躍進共產風的失敗。②主要主張:堅持列寧關于利用商品交換鞏固工農聯盟的主張;堅持斯大林關于發展商品經濟不會導致資本主義的觀點;強調通過發展商品生產來為社會主義服務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和范圍 ①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毛澤東贊同斯大林關于“兩種所有制、兩個生產部門的存在是商品生產存在的前提”的觀點,但又認為斯大林的說法不完整。因為商品生產的命運,最終是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密切聯系的,是由生產力水平決定的。②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范圍:毛澤東突破了斯大林的“只有生活資料是商品,生產資料不是商品”這一看法,提出某些生產資料(如拖拉機等)也是商品的論斷價值規律是一所偉大學校 ①毛澤東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價值規律對社會生產不起決定性調節作用。②毛澤東主張在限制價值規律消極作用的前提下,運用價值規律管理經濟,進行經濟核算1.毛澤東對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的關系的認識(1)分析了商品生產的社會性質,提出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概念。(2)中國商品生產很不發達,需要有一個發展商品生產的階段。(3)針對斯大林關于商品生產只限于生活資料的觀點,毛澤東提出商品生產的活動范圍不僅限于個人消費品,有些生產資料也是商品。(4)應該充分利用商品生產這一有利工具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5)兩種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存在的主要前提,其最終結果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現階段社會主義社會里的商品生產是適合于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但它們并不是永生不滅的歷史范疇,將來總有一天要被生產力發展所突破,從而退出歷史舞臺。2.試比較斯大林與毛澤東在關于價值規律的作用問題上觀點的異同(1)關于價值規律的作用,斯大林認為存在兩種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領域,主要是在個人消費品流通領域中,價值規律在一定范圍內保持著調節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產領域,價值規律對社會主義生產有影響,但不是社會主義生產的調節者。(2)毛澤東贊同斯大林認為價值規律在蘇聯不起生產調節者的作用,在這方面起作用的是根據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的要求而制定的國民經濟計劃,即毛澤東認為價值規律不起決定作用,起決定作用的是計劃。但他還認為價值規律不僅存在于公社內部,也存在于集體所有制與全民所有制之間,生產資料部門之間也有價值規律在起作用。要求所有的經濟單位都要利用價值規律,作為經濟核算的工具。基礎達標知識點一 國家市場為主體,自由市場為補充1.在總結社會主義改造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毛澤東與黨和國家的其他領導人提出了著名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要求。對此,正確的認識是( )A.限制商品經濟的發展,防止資產階級復辟B.對保證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C.注重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和市場的作用D.是為了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2.1956年,我們黨提出:在工商經營方面,應該以______為主,附有______為補充( )A.國家經營 集體經營B.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 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C.公有制 個體私營經濟D.公有制 私有制3.在三大改造過程中,最終壯大了全民所有制經濟的改造的是( )A.沒收官僚資本B.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C.對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D.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知識點二 發展商品生產為社會主義服務4.在我國出現把商品生產與社會主義對立的時期是( )A.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B.國民經濟恢復時期C.三大改造時期 D.“大躍進”時期5.關于商品生產,毛澤東認為,要( )A.限制乃至消滅商品生產B.發展商品生產為社會主義服務C.“價格第一,計劃第二”D.發展商品生產就是發展資本主義6.毛澤東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商品生產,要看它是同什么經濟制度相聯系,同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同社會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由此可見( )A.商品生產的存在不受條件的限制B.社會主義條件下,交換不再是商品生產的目的C.商品生產一定會為社會主義服務D.社會主義條件下可以存在商品生產知識點三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與范圍7.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毛澤東認為( )A.兩種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產存在的主要前提,最終是由生產力水平決定的B.是因為一切生產資料都收歸國有了,發展商品經濟不會導致資本主義C.單一的社會主義全面所有制的實現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D.產品還不很豐富,可以在某些范圍內存在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8.在發展商品生產的問題上,毛澤東與列寧、斯大林相比( )A.都堅持商品生產可以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B.都認為發展商品生產會導致資本主義C.都堅持只有生活資料是商品、生產資料不是商品的認識D.都承認商品經濟在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巨大作用9.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范圍的認識突破了斯大林的觀點,認為( )A.只有生活資料是商品B.有些生產資料也應屬于商品C.所有生活資料、生產資料都是商品D.所有生活資料、生產資料都不是商品知識點四 價值規律是一所偉大學校10.毛澤東指出: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會我們的幾千萬干部和幾萬萬人民,才有可能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否則一切都不可能”。這給我們提出的要求是( )A.價值法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B.價值法則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唯一出路C.要自覺認識和運用價值法則來管理經濟D.價值法則是社會主義社會中必須遵循的規律11.關于價值規律的作用,毛澤東一方面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價值規律對生產不起決定性調節作用。另一方面主張在限制價值規律消極作用的前提下,運用價值規律管理經濟,進行經濟核算。這一認識( )①認為在我國價值規律不起作用 ②大大發展了經典作家對價值規律和商品生產的認識 ③使人們對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不再排斥 ④為以后中國的改革開放、平穩過渡都奠定了基礎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12.下列觀點屬于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的是( )①應發展商品生產為社會主義服務 ②兩種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產存在的主要前提 ③主張應限制價值規律發揮作用 ④某些生產資料也是商品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綜合提升13.社會主義社會的商品經濟問題,曾經是困擾著我們黨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特別是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這個問題才得以真正解決。毛澤東在探索實踐中,對商品經濟理論作過許多精辟的論述,也有難以避免的缺點和失誤。運用所學知識探究:(1)毛澤東對商品經濟理論的精辟論述有哪些?(2)毛澤東對商品經濟理論的認識存在著哪些歷史局限性?14.“算賬才能實行那個客觀存在的價值法則。這個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會我們的幾千萬干部和幾萬萬人民,才有可能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現在要利用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價值法則,作為有用的工具,為社會主義服務。”聯系材料,運用所學知識回答:如何評價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制度下價值規律作用的認識?【答案解析】知識清單一、1.三個主體、三個補充 2.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 個體經營 計劃 計劃外 國家市場 自由市場 3.非公有制經濟 市場二、1.社會主義 商品生產 2.商品交換 商品生產三、1.兩種所有制 生產力 2.生產資料 生活資料生產資料四、決定性調節 消極作用 經濟核算課時作業1.C [C項正確地表明了其意義,可入選;B項錯誤地理解了其作用;A、D兩項錯誤地認識了其目的。]2.B [本題考查對“三個為主,三個補充”思想的理解。在工商經營方面,我們黨提出:應該以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為主,附有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為補充,故選B項。]3.B [我國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起全民所有制經濟,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進一步壯大了全民所有制經濟,通過對個體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集體所有制經濟,故選B項。]4.D [1958年,在“大躍進”的形勢下,出現了把商品生產與社會主義對立起來,要限制乃至消滅商品生產的主張,故選D項。]5.B6.D [題中觀點表明了商品經濟存在的條件性,A項不能入選;B項對商品生產的本質理解有誤;C項否定了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性質;D項正確回答了毛澤東關于商品經濟存在條件的認識。]7.A [B、C、D三項都不能說明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毛澤東對此有進一步的認識,不僅認為兩種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產存在的主要前提,而且把它上升到生產力的高度,A項可選。]8.D [A項的觀點迷惑性最大,他們雖然都承認商品經濟在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巨大作用,但仍認為商品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是不兼容的,發展商品經濟只是權宜之計,故D項可選。]9.B [A項為斯大林的觀點,C、D兩項不符合毛澤東對商品經濟存在范圍的認識。]10.C11.C [①的觀點否定了價值規律的作用,這不符合毛澤東的觀點,可排除。]12.B [毛澤東主張在限制價值規律消極作用的前提下,運用價值規律管理經濟,進行經濟核算。因此,③的觀點不合題意,應排除。]13.(1)①商品經濟適合我國現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消滅商品生產是違背經濟規律的,必須利用商品經濟為社會主義服務,并強調了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社會的作用。②不能把商品生產同資本主義生產混為一談。③商品生產的命運和社會生產力水平有密切關系。④生活資料是商品,有些生產資料也是商品。(2)①對商品經濟的范圍界定的還較小。其實生產資料都可以是商品。②對價值規律作用的看法也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認為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著商品生產,價值規律還起作用,還要利用它;另一方面又認為它不起決定作用,認為起決定作用的是計劃。14.(1)毛澤東認為在經濟發展中,價值規律是一所偉大的學校。這說明毛澤東認識到價值規律是客觀存在的,要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他主張在限制價值規律的消極作用的前提下,運用價值規律管理經濟,進行經濟核算,在這方面毛澤東的認識是有道理的。(2)毛澤東認為,在我國,計劃和價值規律的作用是“計劃第一,價格第二”。在社會主義國家,價值規律對生產不起決定性調節作用,這種觀點是錯誤的。(3)按照今天的現實情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而國家的宏觀調控要建立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基礎之上,從這個角度看,毛澤東的認識具有歷史局限性。教材題解1.(1)你知道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背景嗎?(2)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意味著什么?提示 (1)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在總結社會主義改造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毛澤東與黨和國家的其他領導人提出了著名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要求。(2)這一要求的提出,意味著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在注重發揮公有制經濟和計劃的作用的同時,強調要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和市場的作用。表明我黨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認識的深化和提高。2.你知道毛澤東講這番話的背景嗎?提示 在“大躍進”的形勢下,有人錯誤地把商品生產與社會主義對立起來,提出了要限制乃至消滅商品生產的主張。然而,人民公社消滅商品經濟的嘗試失敗了。在此背景下,毛澤東提出了一系列發展商品生產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主張。3.毛澤東對斯大林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存在原因和范圍的觀點有何突破?提示 (1)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毛澤東除了贊同斯大林的“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兩個社會主義生產部門的存在是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之外,還認為商品生產的存在最終是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密切聯系的。(2)關于商品經濟存在的范圍,毛澤東突破了斯大林的商品生產活動只限于個人消費品的主張,認為商品生產也存在于某些生產資料的生產領域,提出了有些生產資料也是商品的論斷。4.應當如何評價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制度下價值規律作用的認識?提示 他認識到了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對經濟的發展起調節作用。但由于歷史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對價值規律作用的認識仍然不夠,暴露了他認識上的局限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15-2016學年高中政治 專題四 第1課時 列寧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同步學案 新人教版選修2.doc 2015-2016學年高中政治 專題四 第2課時 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同步學案 新人教版選修2.doc 2015-2016學年高中政治 專題四 第3課時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理論探索同步學案 新人教版選修2.doc 2015-2016學年高中政治 專題四 第4課時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同步學案 新人教版選修2.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