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5-2016學年高中政治 專題5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學案(打包5套)新人教版選修2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5-2016學年高中政治 專題5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學案(打包5套)新人教版選修2

資源簡介

第1課時 我國計劃經濟體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學習目標】 了解我國計劃經濟體制的形成背景及其作用,正確看待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增強對黨的重大方針政策及歷史問題的理解。
一、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
1.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實現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要鞏固這一成果,必須發展________,盡快建立起完整的______________。
2.建國初,我國經濟結構______、物質基礎______。在此情況下,我國參照______的模式,在“一五”計劃期間,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體制。
3.計劃經濟體制的基本特點是:國家運用________計劃,直接掌握、控制__________;權力主要集中在______,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在______規定的范圍內進行。
二、計劃經濟體制的作用
1.集中了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__________項目
的順利完成,建立了比較完整的________________體系,實現了國家的__________獨立,鞏固了國家的______________獨立。
2.抑制了多年的惡性________________,穩定了物價,增加了______________。
3.保證了人民群眾最基本的__________,實現了__________。
三、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及其影響
1.所有制結構過于______,公有制經濟“__________”,阻礙了____________的發展。
2.政企不分,忽視__________和______的作用,不利于__________的合理流動,不利于______________的發展。
3.分配中的__________嚴重,嚴重影響人們____________的發揮。
角度 闡釋
計劃經濟體制建立的原因 ①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經濟結構簡單、物質基礎薄弱。在此情況下,發展工業需要集中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客觀上要求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②當時只有蘇聯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我國參照蘇聯的模式,在“一五”計劃期間,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計劃經濟體制的基本特點 ①國家運用指令性計劃,直接掌握、控制人財物資源。②權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在計劃規定的范圍內進行
計劃經濟體制的作用 ①集中了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重點建設項目的順利完成,使我國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實現了國家的經濟獨立,進而鞏固了國家的政治獨立。②抑制了多年來一直困擾我國的惡性通貨膨脹,穩定了物價,增加了財政收入。③保證了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實現了社會公平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和影響 ①使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過于單一,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的局面與我國低水平、多層次、不平衡的生產力狀況不相適應,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不利于方便群眾生活。②使政企不分,忽視商品生產和市場的作用,政府對企業管得過多、統得過死,不利于激發企業活力,不利于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不利于社會化生產的發展。③造成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嚴重,嚴重影響人們工作積極性的發揮
1.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必然性
隨著經濟規模的日益擴大和經濟聯系的日益廣泛發展,用集中統一的計劃來指導日益復雜的經濟活動變得越來越難以奏效。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缺陷逐漸暴露出來,而且越來越明顯。從根本上說,傳統計劃經濟的主要弊端是:第一,經濟形式和經營方式單一化;第二,政企不分,條塊分割,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第三,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第四,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嚴重。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這些缺陷,阻礙了我國經濟的發展。這些表明,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已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對這種體制進行根本性的改革,不改革就沒有出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開始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
2.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而不能搞純而又純的公有制
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但決不是要搞純而又純的公有制。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發展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已經證明:搞純而又純的公有制,不僅不能促進反而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這是因為,我國的生產力水平總體而言還不發達,具有多層次性,發展不平衡,這就決定了所有制關系的多樣性。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必須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基礎達標
知識點一 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
1.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面臨的經濟狀況是(  )
A.經濟結構簡單,物質基礎薄弱
B.已建立起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
C.已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D.打破了外國對我國的經濟封鎖
2.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經濟體制屬于(  )
A.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B.有市場調節的計劃經濟體制
C.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
D.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經濟體制
3.對計劃經濟體制特點的認識正確的是(  )
A.國家運用指令性計劃,控制人財物資源
B.不利于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
C.平均分配影響了人們工作的積極性
D.使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過于單一
知識點二 計劃經濟體制的作用
4.對計劃經濟體制認識正確的有(  )
①計劃經濟權力集中在中央,便于集中有限資源保證國家重點建設 ②計劃經濟下所有制結構過于單一,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塾媱澖洕浧疬^重要作用,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必須進行改革?、苡媱澖洕w現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應堅持下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我國參照蘇聯的模式,在“一五”計劃期間,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對計劃經濟作用的認識正確的有(  )
①集中全國的人力、財力、物力,保證了重點建設項目的順利完成?、谝种屏水敃r的通貨膨脹,增加了財政收入 ③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 ④使我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6.“一五”時期,我們取得的主要成就是(  )
A.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實現了國家經濟獨立
B.改變了我國落后的經濟面貌,滿足了人民生活需要
C.分配中實行平均主義,調動了人民生產積極性
D.國民經濟條塊分割,促進了資源合理流動
知識點三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及其影響
7.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在農村,幾乎所有的生產資料都是集體的;在城鎮,除了部分集體企業之外,其他企業都是國營的。由于不允許個體餐館存在,出門吃飯,只能到國營飯店和集體飯店。這表明(  )
A.我國的生產資料結構過于單一
B.公有制經濟“越大、越公、越純”越好
C.出門吃飯到國營飯店,方便了人民生活
D.我國的生產力高度發達
8.1978年,國有工業企業的總產值占整個工業產值的80.8%,集體工業企業的產值占整個工業產值比重的19.2%,兩者加起來,占到工業總產值的100%。這主要反映了(  )
A.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
B.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
C.我國的國民經濟體系比較完善
D.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
9.對計劃經濟體制下過于單一的所有制結構,認識正確的是(  )
A.在當時沒有任何意義,不利于生產力的發展
B.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利于方便人民群眾生活
C.有利于國家宏觀調控,更好地發揮市場的作用
D.有利于社會資源的配置,有利于激發企業活力
10.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所有制結構過于單一的原因有(  )
①認為所有制企業規模越大越好?、谡J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壅J為我們已是高度的社會化大生產?、苷J為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越純越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十一屆三中全會前,農村集體勞動,按出勤計工分,按工分分配,結果社員往往出工不出力。這說明(  )
A.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
B.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調動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
C.縮小了人們的收入差距,值得推廣
D.擴大了人們的收入差距,應該糾正
12.改革開放以前,某冶煉廠不能直接把自己的產品賣給對面的電纜廠,電纜廠用銅也不能直接從對面的冶煉廠購買,而要到相隔數千公里的南方去運。這是(  )
A.地方保護主義的體現
B.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弊端的體現
C.兩廠家激烈競爭的體現
D.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的體現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綜合提升
1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在農村,幾乎所有的生產資料都是集體的;在城鎮,除了部分集體企業以外,其他企業都是國營的,連吃飯、理發、照相這樣的事情也只能到國營的單位去完成。
(1)材料反映了當時什么樣的經濟體制?這種體制有何特點?
(2)這一社會現實對我國當時生產力發展有何影響?
14.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是國有經濟唯一的經營主體,國家是千萬個國有企業唯一的經營者,千萬個企業都要根據這唯一經營者的計劃和審批決定生產什么,向哪里投資,全國就像是一個超級大企業。各個生產單位之間是這個超級大企業內前后工序的分工關系,并不構成獨立的主體。
(1)上述材料反映了計劃經濟體制的什么弊端?
(2)這一弊端的危害是什么?
【答案解析】
知識清單
一、1.民族獨立 人民解放 工業 國民經濟體系 2.簡單 薄弱 蘇聯 計劃經濟 3.指令性 人財物資源 中央 計劃
二、1.重點建設 國民經濟 經濟 政治 2.通貨膨脹 財政收入 3.生活需要 社會公平
三、1.單一 一統天下 社會生產力 2.商品生產 市場 社會資源 社會化生產 3.平均主義 工作積極性
課時作業
1.A [本題考查我國建國之初的經濟狀況。B、C兩項是“一五”計劃完成后的經濟狀況,D項不符合當時國際環境,只有A項正確。]
2.A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經濟結構簡單、物質基礎薄弱。在此情況下,發展工業需要集中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客觀上要求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B、C、D三項不符合題意。]
3.A
4.A [④是講到了優越性,但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計劃經濟已不適應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必須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因此答案選A。]
5.B [本題考查計劃經濟的作用。計劃經濟滿足了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需要,③說法不準確;④是新中國建立的標志,是政治成就,排除。故選B項。]
6.A [本題考查“一五”取得的成就。C、D兩項觀點錯誤;B項說法不對,并沒有改變落后的經濟面貌。A項是“一五”時期的巨大成就。]
7.A [B、C、D三項雖都涉及所有制問題,但不是材料所指向的問題,因此不選。]
8.D [材料主要反映了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從二者的比重之和來看,占到100%,說明我國經濟成分單一,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A項說的是我國的國家性質,B項是經濟體制類型,C項說法錯誤。]
9.B
10.C [③不符合歷史事實,答案選C。]
11.A [B項觀點錯誤,C項態度錯誤,D項不符合事實,答案選A。]
12.B [材料中描述的現象是政企不分、條塊分割的典型表現,是政府對企業管得過多、統得過死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弊端的體現。A、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
13.(1)①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②這種體制的特點:國家運用指令性計劃,直接掌握、控制人財物資源;權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在計劃規定的范圍內進行。
(2)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追求“一大、二公、三純”,致使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過于單一。這與我國低水平、多層次、不平衡的生產力狀況不相適應,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也不利于方便群眾生活。
14.(1)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計劃經濟體制下政企不分的弊端。
(2)這種政企不分的體制排斥市場機制的作用,扼制了競爭這一企業進步的原動力,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政府對企業管得過多、統得過死,不利于激發企業活力,不利于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嚴重影響人們工作積極性的發揮。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對計劃經濟體制弊端的認識。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有多個方面,該題考查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下政企不分的弊端;從國家、企業、職工三個方面回答弊端。
教材題解
1.(1)從當時面臨的國內外形勢看,在我國國民經濟恢復的任務基本完成后,國家的首要任務應該是什么?
(2)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完成這一任務呢?
提示 (1)大力發展工業,特別是制造業,初步建立起獨立的工業體系,盡快建立起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
(2)“這一任務”是指發展工業。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經濟結構簡單、物質基礎薄弱。在此情況下,發展工業需要集中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以突出工業這一關鍵和重點。這就要求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我國在“一五”計劃期間,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保證完成這一任務。
2.計劃經濟體制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發揮過哪些積極作用?
提示 (1)集中了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重點建設項目的順利完成,使我國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實現了國家的經濟獨立,進而鞏固了國家的政治獨立。
(2)抑制了多年來一直困擾我國的惡性通貨膨脹,穩定了物價,增加了財政收入。
(3)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低的情況下,國家通過對國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證了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實現了社會公平。
3.(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社會現實?
(2)這一社會現實與我國當時的生產力發展狀況相適應嗎?
提示 (1)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由于追求“一大、二公、三純”,致使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過于單一。
(2)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的局面與我國低水平、多層次、不平衡的生產力狀況不相適應,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不利于方便群眾生活。
4.(1)真正把兩家企業“隔開”的是什么?
(2)這一社會現象與社會化生產的要求適應嗎?
提示 (1)真正把兩家企業“隔開”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這一體制下,政企不分,政府對企業管得過多、統得過死。兩廠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產品銷售和原料采購也都由管理部門包攬,導致兩家企業“對面不相識”,隔絕數十年。
(2)不適應。社會化生產要求以市場為基礎進行資源配置,使商品等各種生產要素在市場上能自由流通。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忽視商品生產和市場的作用,造成國民經濟的條塊分割,不利于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不利于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
5.(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
(2)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問題對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有什么影響?
提示 (1)上述材料反映了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分配中存在嚴重的平均主義現象。在農村,社員憑工分參與年終分配,收入差距很?。辉诔擎?,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
(2)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嚴重影響人們工作積極性的發揮。第2課時 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探索
【學習目標】 了解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產生過程,明確不同階段黨對市場經濟的認識,正確理解黨對市場經濟問題的探索,支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
一、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1.我國的改革首先從______開始,以____________為主的經濟責任制的實施,促進了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
2.面對經濟發展迫切需要發揮市場作用的事實,我們黨提出“__________為主,____________為輔”,打破了我國過去由______一統天下的局面。
二、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________的商品經濟的論斷,突破了把________和__________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
2.黨的十三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經濟運行模式,要求實現______和______的有機統一,不再把市場調節置于__________的地位。
三、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1.黨的十三大以后,隨著改革的深化,我們突破了把________與__________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
2.黨的十四大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確立為改革的目標,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徹底突破了______________的框架。
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意義
1.鄧小平社會主義______________的創立,明確指出了______和________都是經濟手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__________學說。
2.消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__________________范疇的思想束縛,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選擇奠定了________________,促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
階段 內容 意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十二屆三中全會之前 我們黨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這一提法雖仍堅持計劃經濟體制的總體框架不變,但它打破了我國過去由計劃一統天下的局面,為市場調節作用的發揮打開了缺口 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明確指出了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消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選擇奠定了理論基礎,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
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之后到十三大 ①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突破了把商品經濟和計劃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②黨的十三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經濟運行模式,要求實現計劃和市場的有機統一,不再把市場調節置于從屬和次要的地位
黨的十三大之后到十四大 ①黨的十三大以后,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化,我們突破了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②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改革的目標,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徹底突破了計劃體制的框架
1.商品經濟、市場經濟、計劃經濟
(1)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就是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歷了簡單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其對立面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而不是計劃經濟。當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即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時,就叫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高級階段。
(2)計劃經濟是指資源的配置主要依靠國家的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來實現,這種經濟就叫計劃經濟。它不是一種經濟形態,而只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和手段。
(3)計劃和市場相結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和發展中必須堅持的。計劃與市場各有優勢和特點,也有不足和局限。兩種手段有機結合,可以做到優勢互補,揚長避短。
2.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探索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對計劃與市場關系的認識隨著我國社會改革的發展而發展。這一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場調節的大一統的計劃經濟概念,形成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思想。這一提法雖然仍堅持了計劃經濟的總體框架不變,但是已為市場發揮調節作用提供了現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觀點,提出建立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新體制和“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經濟運行模式的要求,認為計劃和市場都是覆蓋全社會的,不再把市場調節放在從屬和次要的地位。
第三階段:在這一階段從根本上破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于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確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這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徹底突破了計劃經濟體制的框架,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初步形成。
基礎達標
知識點一 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1.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之所以說“大包干”體現了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原則,是因為(  )
A.它擴大了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
B.它將農民的“產”和“酬”分離
C.它正確處理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
D.它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
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所以能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是因為(  )
A.促進了農業的快速發展
B.做到了國家、集體、個人利益相結合
C.它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
D.堅持責、權、利相結合,多勞多得
3.1982年9月召開的中共十二大具體闡述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內涵。以下對這一內涵理解正確的是(  )
A.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體制表明計劃與市場是對立的,有時以計劃經濟為主、有時以市場調節為輔
B.有計劃的生產和流通,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
C.計劃經濟為主等于指令性計劃為主,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都是計劃經濟的具體形式
D.市場調節為輔說明指導性計劃主要用行政手段來實現
知識點二 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4.突破把商品經濟和計劃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的大會是(  )
A.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B.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
C.黨的十三大
D.黨的十四大
5.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經濟,配置資源有兩種手段(  )
A.行政命令和計劃調節 B.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
C.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 D.計劃為主,市場為輔
6.表明我們黨不再把市場調節置于從屬和次要地位的大會是(  )
A.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B.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
C.黨的十三大 D.黨的十四大
知識點三 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7.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改革目標的大會是(  )
A.十一屆三中全會 B.十二屆三中全會
C.黨的十三大 D.黨的十四大
8.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正確理解是(  )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沒有區別
B.市場調節完全受價值規律的支配
C.在資源配置中市場的基礎性作用與國家的宏觀調控是內在統一的
D.市場經濟本身就有一個姓“資”姓“社”的問題
知識點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意義
9.提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發展的手段,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可以利用的領導人是(  )
A.毛澤東 B.鄧小平 C.劉少奇 D.江澤民
10.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確立(  )
①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跊_破了把計劃和市場看作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束縛?、蹫槲覈慕洕母锏於死碚摶A?、苤苯邮怪袊慕洕咚侔l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目的是(  )
A.打破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
B.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盡快加入世貿組織
D.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滿足人民生活需要
12.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被現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取代的根本原因是(  )
A.市場經濟體制總是優越于計劃經濟體制
B.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需要
C.隨著條件的變化,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
D.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綜合提升
13.新中國成立后,為選擇適合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經濟體制,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艱辛探索。毛澤東選擇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一個時期內基本適應并推動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但后來被推向極端,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鄧小平選擇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在改革開放的總思路下,總結和借鑒前人經驗教訓的結果,這一選擇掃除了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來之不易,是幾代人不斷探索、共同努力的結果。
簡要分析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認識轉變過程。
14.1979年11月,鄧小平在會見外國友人時說:“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1985年10月,鄧小平在回答美國企業代表關于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關系時說:“過去搞計劃經濟是一個好辦法,但多種經驗表明只用這個辦法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應該把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1992年春天,鄧小平在南方參觀考察時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鄧小平關于計劃與市場的論述,對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有何意義?
【答案解析】
知識清單
一、1.農村 家庭聯產承包 2.計劃經濟 市場調節 計劃
二、1.有計劃 商品經濟 計劃經濟 2.計劃 市場 從屬和次要
三、1.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 2.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計劃體制
四、1.市場經濟理論 計劃 市場 政治經濟 2.社會基本制度 理論基礎
課時作業
1.C
2.D [只有D項是原因,符合題目要求。A項是意義,B、C兩項是一般認識,均不合題意。]
3.B [中共十二大具體闡述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內涵:“我國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有計劃的生產和流通,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同時,允許對于部分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不作計劃,由市場來調節,計劃經濟不等于指令性計劃為主,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都是計劃經濟的具體形式;指導性計劃主要通過經濟手段來實現,指令性計劃必須運用價值規律來實現。”A、C、D三項錯誤。]
4.B
5.B [本題考查的是資源配置的兩種手段。計劃和市場調節都屬于資源配置手段,A項講的手段之一是計劃調節,C項講的是經濟形態不是調節手段,D項錯誤地確定了主次地位,應選B項。]
6.C 7.D 8.C 9.B
10.A [本題考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確立的意義。①②③均正確。理論的確立并不能直接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要靠具體的生產實踐,所以④觀點錯誤。]
11.D [我國改革開放的目的是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滿足人民生活需要,A、B、C三項都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答案選D。]
12.C
13.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打破了我國過去由計劃一統天下的局面,為市場調節作用的發揮打開了缺口。
第二階段: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突破了把商品經濟和計劃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黨的十三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經濟運行模式,要求實現計劃和市場的有機統一。
第三階段: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改革的目標,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徹底突破了計劃體制的框架。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初步形成。
解析 本題考查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探索過程的理解。“題在書外,理在書中”,解答主觀性問題離不開教材知識,因此我們必須夯實基礎,方可進行全面分析,本題可以從三個階段進行分析。
14.(1)鄧小平不同時期對計劃和市場關系的論述,對打破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
(2)把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從姓“社”姓“資”的爭論中解放出來。
(3)上述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為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模式的選擇奠定了極為重要的思想和理論基礎。
解析 由題干可知,本材料記述了鄧小平不同時期對計劃和市場關系的認識,最后明確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表明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有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不是權宜之計,而是經過實踐證明的方向目標,同時也表明鄧小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對我國改革開放起到了重大作用。
教材題解
1.(1)在這一階段,鄧小平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有何突破?
(2)你知道“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含義嗎?
提示 (1)在這一階段,鄧小平同志已經認識到市場經濟不應是資本主義特有的,計劃與市場完全可以結合起來,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這一認識打破了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的這一傳統觀念。
(2)其含義是:國民經濟總體上還是計劃經濟,但允許對部分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不作計劃,由市場來調節,作為有計劃生產和流通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這一部分在地位上是從屬的、次要的和輔助性的。
2.在這一階段,我們黨對市場作用的認識有何突破?
提示 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突破了把商品經濟和計劃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黨的十三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經濟運行模式,要求實現計劃和市場的有機統一,不再把市場調節置于從屬和次要的地位。
3.(1)應當如何理解“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一命題?
(2)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有什么意義?
提示 (1)這一命題是指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計劃和市場都是配置社會資源的基本方針和手段,不具備社會基本制度的屬性,結束了姓資姓社的爭論,突破了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
(2)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改革的目標,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徹底突破了計劃體制的框架,從此,我國揭開了改革開放的新篇章,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第3課時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學習目標】 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分別從培育合格市場主體、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和建立有效宏觀調控體系這三個角度深入分析市場經濟體制中三個最為重要的環節。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1.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會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寫入憲法,標志著它的發展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
2.1993年召開的黨的________屆三中全會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作了如下規定:
(1)堅持________為主體、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發展的方針,進一步轉換__________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現代企業制度。
(2)建立全國__________的__________,實現______市場緊密結合,______市場與______市場相互銜接,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
(3)轉變政府__________________的職能,建立以________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
(4)建立以______________為主體,______優先、兼顧______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________的道路。
(5)建立多層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城鄉居民提供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______________,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3.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三個最為重要的環節。
二、培育合格的市場主體
1.市場主體主要有三類: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其中最基本的是____________。
2.十四大以后,以公有制為主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形成。
三、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
1.建立完善的__________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環節。
2.十四大以來,我國的______________市場發展加快,____________的機制逐步形成,______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大增強。
四、建立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
1.建立完善的____________體系,是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前提。
2.宏觀調控體系包括調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式等。
3.黨的________________以后,我國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逐步形成。
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
黨的十四大以后,隨著各項改革的深化,我國的__________程度不斷提高。在21世紀之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
角度 闡釋
憲法保障 在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被寫入憲法,標志著它的發展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
基本框架 ①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②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城鄉市場緊密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③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④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⑤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城鄉居民提供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三大環節 市場主體 ①培育合格的市場主體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地位:培育合格的市場主體,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性工程。 ②市場主體的基本類型:市場主體分為三類:企業、家庭和政府。其中,最基本的是企業。 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微觀基礎的建立:黨的十四大以后,隨著國有企業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基本形成
市場體系 ①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環節。②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形成:黨的十四大以來,在一般商品市場繼續發展的同時,我國的生產要素市場發展加快;隨著我國價格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逐步形成,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大增強。我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開始形成
宏觀調控體系 ①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建立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是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前提。②宏觀調控體系的構成:宏觀調控體系包括調控目標、任務、手段、方式等。③我國宏觀調控體系的形成:黨的十四大以后,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宏觀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我國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逐步形成
初步建立 黨的十四大以后,隨著各項改革的深化,我國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在21世紀之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我國各項事業獲得了迅猛的發展
1.如何理解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
(1)產權清晰。產權關系明晰,企業中的國有資產所有權屬于國家,企業擁有包括國家在內的出資者投資形成的全部法人財產權,成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的法人實體。
(2)權責明確。企業以其全部法人財產,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照章納稅,對出資者承擔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出資者按投入企業的資本額享有所有者的權益,即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
(3)政企分開。企業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經營,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為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長期虧損、資不抵債的應依法破產。
(4)管理科學。建立科學的企業領導體制和組織管理制度,調節所有者、經營者和職工之間的關系,形成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經營機制。
2.如何轉變政府職能
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必須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職能的基本原則是:“政企分開,宏觀管住,微觀放開。”概括起來,要實行以下三個方面的轉變。第一,由直接管理為主轉向間接管理為主。第二,由微觀管理為主轉向宏觀管理為主。第三,從項目審批、分錢分物轉向規劃、協調、服務和監督。
基礎達標
知識點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1.從經濟學角度看,建設全國統一市場(  )
A.體現了市場經濟的法制性特征
B.是市場經濟開放性的客觀要求
C.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內容
D.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客觀規律的必然要求
2.我國現階段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向是(  )
A.面向市場,調整產品結構
B.增強企業的活力
C.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D.對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
3.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里的市場是指(  )
A.生活消費品市場
B.生產資料市場
C.技術、信息市場
D.包括各種市場在內的市場體系
4.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兩個有機組成部分(  )
①計劃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谑袌鲈谫Y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③建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現代企業制度 ④社會主義國家的宏觀調控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5.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
B.現代企業的產權制度、組織制度和管理制度
C.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D.在宏觀調控下,讓企業成為市場活動的主體
知識點二 培育合格的市場主體
6.培育合格的市場主體,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性工程,市場主體中最基本的是(  )
A.企業 B.家庭 C.個人 D.政府
7.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
①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細胞,是市場活動的主要參與者?、谄髽I是社會生產和流通的直接承擔者?、燮髽I是推動社會經濟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 ④企業的經濟效益決定人民的生活水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知識點三 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
8.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
A.必須遵循價值規律要求,按市場規律辦事
B.必須排斥國家的宏觀調控,一切由市場決定
C.商品的價格應由市場供求狀況決定
D.不利于國家的資源配置
近年來,房地產持續高熱,房價持續上漲。到2009年底,購房者中投資投機性購房者占到50%以上,有的地區甚至高達70%以上,而與此對應的是,各地房屋空置面積大幅度攀升。所以,自2009年12月以來,中央政府已經開始了新一輪全面的房地產調控,決心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行為,遏制房價上漲。據此回答9~10題。
9.投資投機性購房行為的出現(  )
A.是國家宏觀調控的結果
B.是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結果
C.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D.說明商品的價格決定著供求關系
10.房地產出現過熱的后果是(  )
A.為商品生產者帶來更多的額外收益
B.可能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C.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D.使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增加
知識點四 建立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
11.我國政府宏觀調控模式,就是指政府在調節和控制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所形成的特定關系。主要包括政府經濟職能、政府宏觀調控行為和政府宏觀調控關系三個方面。我國要建立的宏觀調控模式應該是(  )
A.直接的調控模式
B.直接與間接調控平行結合的模式
C.以間接調控為主的調控模式
D.以直接調控為主的調控模式
12.2009年12月5日~7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確定2010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這表明我國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是(  )
A.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B.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來影響和調節經濟活動
C.彌補市場調節不足,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D.規范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為,打擊各種經濟違法犯罪行為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綜合提升
13.1991年初,S市國有A企業的張經理因產品積壓不得不找王市長求援,王市長指示“免稅3 000萬元”,使A企業擺脫了當時的困境。1993年初,S市政府召開經濟工作會議,王市長代表政府宣布該市經濟發展目標,以及結構調整的規劃政策。會上,A企業張經理與某些國有企業的廠長、經理,又要求王市長批條解決產品積壓等企業經營問題。對此,王市長聲明:“此類問題,不應再找我批條解決了?!?br/>運用有關知識回答:
(1)王市長對企業的態度為什么會變化?如果你是市長,該怎么辦?
(2)如果你是A企業經理,現在該怎么辦?
14.2010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建議2010年提高宏觀調控水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既要保持足夠的政策力度,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勢頭;又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實質性進展;還要管理好通脹預期、穩定物價總水平。具體到政策上,就是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根據新形勢、新情況不斷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和重點。中國宏觀調控體系不斷臻于完善和成熟,是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1)我國的宏觀調控體系包括哪些內容?它是怎樣逐步形成的?
(2)運用所學知識說明為什么需要建立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
【答案解析】
知識清單
一、1.八屆全國人大一次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2.十四 (1)公有制 多種經濟成分 國有企業 產權清晰 權責明確 政企分開 管理科學 (2)統一開放 市場體系 城鄉 國內 國際 (3)管理經濟 間接 (4)按勞分配 效率 公平 共同富?!?5)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 3.市場主體 市場體系 宏觀調控體系
二、1.企業 家庭 政府 企業 2.現代企業制度 微觀基礎
三、1.市場體系 2.生產要素 市場形成價格 市場
四、1.宏觀調控 2.目標 任務 手段 3.十四大
五、市場化
課時作業
1.B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地區封鎖造成市場分割,使得商品和生產要素不能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公平合理的競爭難以開展,市場機制的作用受到極大抑制。同時,還造成低水平的重復建設、效率低下和資源浪費。A、C、D三項不符合題意。]
2.C [本題考查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向,抓住這一點就不難選出正確答案為C項。]
3.D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讓市場發揮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各種社會資源都在其內,因此市場指包括多種市場在內的市場體系,答案選D。]
4.B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國家宏觀調控下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因此,答案選B。]
5.A [B、C、D并不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
6.A [本題考查最基本的市場主體。在提到的幾類市場主體中,企業最基本。因為企業是社會產品的主要生產者,也是各種原材料的主要消費者。]
7.D [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取決于一國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因此④的觀點錯誤,答案選D。]
8.A [本題考查有關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基礎性作用的知識,涉及市場配置與國家調控的關系、市場價格的決定因素等知識點。B、C、D三項觀點明顯錯誤。答案選A。]
9.B 10.B
11.C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就必須建立以間接調控為主的調控模式,答案選C。]
12.A [總體要求突出強調了立足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發展思路,A項符合題意,應入選。B、C、D三項干肢不符,應舍去。]
13.(1)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要求政府轉變職能,政府轉變職能必須政企分開。市長作為政府代表,應把企業推向市場,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增加活力,實現優勝劣汰。同時,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
(2)作為A企業的經理,應當轉變觀念,面向市場,企業的經營活動只有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才能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解析 本題設置情境,考查經濟體制轉變下,企業與政府的關系。轉變前,政府直接管理;轉變后,政府要轉變職能,企業要獨立經營。
14.(1)①宏觀調控體系包括調控目標、任務、手段、方式等。
②黨的十四大以后,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宏觀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我國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逐步形成。
(2)①單純的市場調節有弱點和缺陷。首先,具有自發性。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都在價值規律的調節下追求自身利益,某些商家就有可能為了掙錢而損人利己,這就可能引發社會矛盾。其次,市場調節具有盲目性。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經營者分散經營,不可能掌握全面信息,也不可能控制其他經營者的行為,更無法控制經濟變化趨勢,只能根據自身掌握的有限信息進行生產,生產決策方面有很大的盲目性。再次,市場調節本身具有滯后性。市場調節是一種事后調節,信息與生產調整后的產品產出有一定時間差,特別是周期較長的農業生產更是如此,這也會導致經濟波動和資源浪費。因此,在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上,必須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
②建立完善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是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前提,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平衡運行,有利于克服市場的缺陷,有利于國家經濟總量的平衡,有利于促進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既需要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又需要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只有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教材題解
1.(1)把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寫入憲法有何意義?
(2)你知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嗎?
提示 (1)這標志著它的發展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法律基礎。
(2)1993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作了如下規定:①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②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城鄉市場緊密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
③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
④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⑤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城鄉居民提供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2.(1)你知道什么是市場主體嗎?
(2)談談你對合格市場主體的認識。
提示 (1)在市場上從事交易活動的組織和個人,稱為市場主體。市場主體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以一定組織形式出現的法人;既包括營利性機構,也包括非營利性機構。市場主體主要有三類:企業、家庭和政府。其中,最基本的是企業。
(2)合格的市場主體是指有獨立財產權利,自主決策,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
3.(1)培育完善的市場體系有何意義?
(2)材料一、二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
提示 (1)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培育完善的市場體系,有利于促進資本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通,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2)材料一說明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各類市場的迅速發展和逐步完善,完善的市場體系為有效配置資源、促進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材料二說明了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大增強,我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開始形成。市場已經取代計劃成為調節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在市場經濟中發揮基礎性調節作用。
4.想一想:什么是宏觀調控?宏觀調控的目標和手段有哪些?
提示 國家的宏觀調控,是指國家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調節和控制。我國的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包括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5.(1)談一談我國經濟發展與體制改革的關系。
(2)數據二表明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發展到什么水平?
提示 (1)我國經濟發展與體制改革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體制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我國經濟發展是體制改革的目的。
(2)數據二表明隨著各項改革的深化,我國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在新世紀之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第4課時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學習目標】 理解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性,明確下一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的主要任務,提高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認識水平,支持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增強對國家、對時代的責任感,堅信我們的改革事業將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性
1.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________、充分發揮________________優越性的需要。
2.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這一體制________的內在要求。
3.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實現______________。
4.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提高我國________經濟水平,增強防范__________能力的需要。
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
1.主要任務的提出
(1)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完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完善我國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任務。
(2)2006年,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__________”列為“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的一個發展目標,并提出了“十一五”期間我國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
(3)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實現國民經濟____________發展的要求。
2.主要任務的內容
(1)堅持和完善____________為主體、________________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促進各類________________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提供______________保障。
(2)堅持和完善__________為主體、________________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健全__________和______保障制度,促進____________,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環境。
(3)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__________,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運行基礎。
(4)深化______、______等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
(5)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______經濟結構的體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實施符合我國國情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完善______政策,調整經濟布局,促進______經濟協調發展。
(6)建立促進經濟社會______________的機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保力度,建設資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會,建設______文明。
角度 闡釋
必要性 ①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需要。②是這一體制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③有利于實現科學發展。④是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水平,增強防范經濟風險能力的需要
主要任務 ①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促進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②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健全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促進社會和諧,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環境。③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運行基礎。④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⑤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實施符合我國國情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⑥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保力度,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生態文明
1.什么是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1)統一性是指各類市場在國內是一個統一體,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合理轉移,不存在地區封鎖和部門分割。統一性是商品生產者平等競爭、經濟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條件。
(2)開放性是指市場不僅對內開放,而且要對外開放,不存在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業保護主義,實現城鄉市場緊密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
(3)競爭性是指我們的市場應適應并保護競爭。只有競爭的市場,才能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調動生產經營者積極性,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4)有序性也稱規范性,是指市場競爭按照一定的市場規則有秩序地進行,而不是盲目進行的。市場規則一般是以法規、制度或約定俗成形式確定的,用以加強市場管理,制止不正當競爭,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合法利益。
(5)統一、開放是市場競爭的前提。競爭是有序還是無序,是市場是否發育成熟的重要標志。
2.社會保障水平是否越高越好
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對實現和諧社會,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較高的社會保障水平有利于實現社會穩定,維護社會秩序,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解除勞動者的后顧之憂等。但是也為國家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尤其是對我國來說,生產力還不夠發達,人口眾多,社會保障資金缺口較大,短時期國家難以過快、過高的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因此,我國只能建立和發展與我國的發展水平以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適應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
基礎達標
知識點一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性
1.我國政府縮小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主要是為了(  )
A.宏觀調控,微觀搞活
B.統籌經濟發展,協調地區差異
C.體現綜合國力,加強經濟交流
D.開發西部資源,改善投資環境
2.市場經濟下之所以要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是因為(  )
A.市場經濟本身有固有的缺陷
B.市場經濟離不開國家宏觀調控
C.加強宏觀調控能促進經濟更好地運行
D.宏觀調控能杜絕市場的各種弊端
3.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越位”、“缺位”、“錯位”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  )
A.必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
B.必須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政府管理體制和經濟法律制度
C.必須進一步加強對國有企業的監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D.必須規范市場主體行為,打擊各種違法經營活動
4.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  )
①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②建立高效廉潔的政府 ③實現科學發展 ④增強防范經濟風險的能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知識點二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
5.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指明了方向的是(  )
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邳h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決定?、埸h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的要求?、苁畬萌珖舜笏拇螘h提出的“十一五”規劃綱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目前,我國城市經濟以現代化大工業為主,而農村經濟以落后的農業為主;城市基礎設施發達,而農村設施落后;城市人均消費水平遠遠高于農村,相對于城市,農村人口眾多。據此回答6~8題。
6.上述材料反映的問題是(  )
A.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B.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
C.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
D.市場經濟發展不平衡
7.造成材料中差別的原因主要是(  )
A.改革開放帶來的后果
B.市場經濟發展產生的后果
C.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后果
D.國家法律不健全的后果
8.改變材料中反映的問題,從根本上必須(  )
A.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加快農村城市化建設
B.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C.反對腐敗,規范城市的不合理收入
D.控制農村人口生育,以增加農民收入
9.中央財政對“三農”的投入近年來不斷增長,主要用于支持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對糧農直接補貼、發展農村科教文衛事業。其目的是(  )
A.深化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
B.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C.強化政府在農業發展中的決定作用
D.發揮市場對財政投向的決定作用
10.社會保障制度的功能主要有(  )
①社會穩定功能?、趧趧恿υ偕a功能 ③經濟調節功能
④實現共同富裕功能  ⑤經濟正常運行的保障功能
A.①⑤ B.①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11.生病、車禍、失業等不可預測的事件,往往會使一個家庭的經濟生活陷入困境。下列選項中能夠幫助家庭抵御上述風險的是(  )
①健全的金融體系 ②有序的企業競爭環境 ③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芄礁偁幍膭趧恿κ袌?br/>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2.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為農村居民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這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又一項重大惠農政策。這項政策的實施有利于(  )
A.縮小收入差距,更加注重效率
B.調節經濟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C.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公平
D.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同步富裕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綜合提升
13.材料一 2010年1月21日,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2009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馬建堂表示,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 175元,比上年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 153元,比上年增長8.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5%。
材料二 2010年1月8日《財經網》報道,目前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仍然存在,有些因素很容易使縮小的差距發生逆轉;欠發達地區過度依靠資源開發,發展的不可持續性仍是制約因素;以行政區為板塊的區域發展導致無序競爭、區域封鎖、各自為戰,并不利于一體化進程。這些都是“十二五”規劃要直面的問題。
材料三 目前,我國鋼鐵、電力、化工等8個高耗能行業的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高40%。我國一批主力礦山資源日漸枯竭,三分之二的國有骨干礦山進入中老年期,四百多座礦山因資源枯竭瀕臨關閉。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城市河段90%左右被污染。
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上述材料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
(2)簡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解決上述問題有何影響。
14.2009年12月3日《人民日報》撰文指出: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堅持市場取向的改革,我國經濟才會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啟示我們,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制度即使在西方也是失敗的。我們必須堅持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原則,切實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以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談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提高我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的意義。
【答案解析】
知識清單
一、1.生產力 社會主義制度 2.自身發展 3.科學發展 4.開放型 經濟風險
二、1.(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比較完善 (3)又好又快 2.(1)公有制 多種所有制 市場主體 制度 (2)按勞分配 多種分配方式 就業 社會 社會和諧 (3)市場體系 (4)財稅 金融 (5)二元 區域 區域 (6)可持續發展 節約型 環境友好型 生態
課時作業
1.B [A、D兩項是手段,不是目的,C項并不是西部開發的直接目的,只有B項符合題目要求。]
2.A [國家之所以進行宏觀調控,是因為市場經濟本身存在缺陷,故選A項。]
3.B [本題根據題干要求,要回答有關政治行政管理體制和宏觀調控的問題,A、C、D三項均不符合要求。]
4.D [本題考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意義。②是政治體制改革問題,不符合題意。①③④均是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的重要意義。]
5.B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及十七大提出的決定、規劃、要求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指明了方向,故②③④符合題意。]
6.B 7.C 8.A
9.B [中央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增長,其目的是為了改善農民生產和生活條件,故選B項。C項錯在認為政府對生產有決定作用,D項錯在認為市場對財政投向有決定作用,A項不是目的。]
10.C [此題考查社會保障制度的功能。選項④不符合題意。答案選C。]
11.B 12.C
13.(1)材料一說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從收入的增長速度看,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快于農村,收入差距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材料二說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以行政區為板塊的區域發展體制導致無序競爭、區域封鎖、各自為戰,并不利于一體化進程;材料三說明資源環境問題嚴重。
(2)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可以為解決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供體制保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增強政府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彌補市場的不足。
14.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提高我國開放型經濟水平,增強防范經濟風險能力的需要。
(1)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
(2)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3)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4)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更加積極穩妥地實施“走出去”戰略。
解析 本題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為背景,考查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意義的認識。本題答案具有開放性,在聯系課本的同時,要結合材料回答。
教材題解
1.(1)上述兩組材料各說明了什么問題?
(2)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有何影響?
提示 (1)材料一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要靠自己的發展。
材料二表明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必須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即經濟體制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
(2)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需要。經濟體制是經濟制度的實現形式,經濟體制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國家的經濟建設。通過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我國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蹴而就的嗎?
提示 不是。任何經濟體制都有一個由不完善到完善的發展過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不例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但是,從這一體制的各個環節來看,仍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加以完善。
3.(1)上述材料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
(2)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解決上述問題有何影響?
提示 (1)當前,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城鄉差距拉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資源環境壓力大等問題。
(2)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增強政府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彌補市場的不足。從而為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供體制保證。
4.(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
(2)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我國擴大開放有何影響?
提示 (1)上述材料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經濟活動獲得了巨大成就,為促進經濟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就需要我國進一步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2)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有利于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有利于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5.(1)想一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
(2)完善上述制度與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何關系?
提示 (1)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2)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促進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健全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促進社會和諧,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環境。
6.上述材料各說明了什么問題?對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什么要求?
提示 (1)材料一說明我國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成,但地方保護主義仍然存在。材料二說明我國政府職能轉變仍不到位,仍然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2)針對上述情況,必須繼續深化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法律制度,增強政府調控經濟的有效性。
7.(1)結合現實,談談你對上述要求的認識。
(2)實現上述要求,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有何影響?
提示 (1)要求一是強調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二是強調統籌區域發展,實現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求三是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總體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2)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可以提高我國的整體競爭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冈山市| 根河市| 沁水县| 交城县| 天台县| 民丰县| 买车| 郎溪县| 泸定县| 和硕县| 姚安县| 靖边县| 岗巴县| 龙山县| 仪征市| 昌黎县| 永善县| 苍山县| 泸定县| 珲春市| 鹿泉市| 芦溪县| 社会| 南平市| 曲松县| 东至县| 丰城市| 平顶山市| 区。| 宽城| 长阳| 镇巴县| 施甸县| 武冈市| 信阳市| 葫芦岛市| 拜城县| 虎林市| 江北区| 同江市| 鹤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