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嘉定分校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物質的量和摩爾質量(第二課時)教科書 書 名:滬科版教材 高中化學 必修 第一冊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教學目標1.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和應用 2. 體會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是聯系微觀與宏觀的橋梁,學會從宏觀和微觀結合的視角來研究物質及其變化。 3. 運用物質的量與物質的粒子數、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進行相關計算。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摩爾質量相關公式與計算 2. 物質的量與微粒數和摩爾質量的相互轉化 教學難點: 建立物質的量與微粒數和質量之間的關系,并簡單計算。教學設計本節課主要的學習任務是摩爾質量。在上節課學習了物質的量這一新的物理量之后,又一陌生名詞“摩爾質量” 襲來,它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難理解的,非常容易與物質的質量混淆起來,以致錯誤地理解其含義。而物質的量與摩爾質量是中學化學計算的靈魂,因此深化對物質的量及其單位、以及摩爾質量的認識就顯得非常重要。本節課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來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以數學邏輯推演,來證明1mol物質的質量在數值上等于該物質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目的。并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打破微觀與宏觀的認知壁壘,體會微粒之小、阿伏加德羅常數之大、最終構成我們宏觀可見、可稱量的具體物質。并以此構建物質的量與微粒數及質量之間的轉化模型,理解物質的量的“橋梁”意義,它把微觀世界中單個的、肉眼看不見的微粒跟宏觀世界里可稱量的、物質的質量聯系起來。同時輔以例題,培養學生應用化學知識進行有關化學計算的能力,并強調解題格式的規范化。最后總結梳理本堂課的收獲,并引發新的思考,為后續的氣體摩爾體積的學習打下伏筆。 課后作業設計體現三個層次:第一為歸納整理本節課所學知識;第二為理解公式,并在實例中進行應用;第三為拓展選擇性作業,通過科學史的了解查閱,培養學生熱愛化學,勇于探求的精神。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活動設計設計意圖1.引入[復習]物質的量的定義和單位、物質的量與微粒數之間的關系。通過例題,深化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是物質的量與微粒數之間的轉化因子。 [設問]實際應用中,我們很少會直接通過微粒數來確定物質的量,人們更習慣通過稱量質量或量取體積的方式來取用一定量的物質。那質量與物質的量之間又有怎樣的關系呢?復習舊知,通過練習鞏固上節課的重點知識。強調 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是物質的量與微粒數之間的轉化因子。隱形建立此類問題的思維模式。 現實通過稱量質量或量取體積的方式來取用一定量的物質,引發學生探求知識的好奇心。6.摩爾質量 [設問]:1mol不同物質含有的微粒數相等,均為NA個。那1mol不同物質的質量是否也相同呢? [展示]不同微粒的質量表格 [思考]不一定相同。因為每一個微粒的質量不一定相等,當6.02×1023個微粒放在一起,質量當然可能不一樣了。 [練習]:計算表格中1mol物質的質量,發現規律[猜想]1mol物質的質量在數值上等于該物質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 [設問]:如何證明此猜想呢? 引導學生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定義,例如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6,運用數學運算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碳原子的質量與一個氧原子的質量的比值等于12:16,若兩者同時直至NA倍,這個比值仍然不變。 [展示]1mol具體實物的照片。 得出結論:1mol物質的質量在數值上等于該物質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 [下定義]:摩爾質量的概念、符號、單位、數值 [辨析]:鐵的質量、相對分子質量與摩爾質量的不同 [練一練] :碳酸鈣的質量與物質的量之間的轉化 [概念深化]:m = n × M展示表格,通過直觀的表格數據,發現其規律,提出猜想。 啟發學生以數學邏輯推演,來證明猜想的正確性,得出結論。 通過觀察、猜想、驗證、結論的探究過程,得出摩爾質量的概念與相關內容,培養科學論證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信心。 通過辨析與練習鞏固深化對摩爾質量的理解,建立物質的量與質量之間的數學公式。7.質量、粒子數與物質的量之間的關系[對比]:物質的量與物質的質量之間是通過摩爾質量這個換算因子聯系起來的,并且物質不同,摩爾質量往往不同。物質的量與微粒個數之間的換算是通過阿伏加德羅常數進行的,與物質的種類無關。 [提問]甲乙兩位同學體育運動完之后,甲說他喝了18g水,乙說他喝了阿伏加德羅個水分子,他倆誰喝得水多呢? [結論] 1mol水的質量為18g,看起來數目驚人的水分子,實際體積只有18ml。強調物質的量是聯系微觀粒子數目和宏觀質量的橋梁。 [練習]:通過碳和氧氣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的例子加深物質的量橋梁的作用。 [練習]已知銀的相對原子質量是107.9,21.58g銀所含的銀原子的個數是多少? [練習] 16g氧氣和16g臭氧,它們所含的氧原子數目那個多? [強調]從宏觀(質量)和微觀(微粒數)兩個不同的視角結合來認識物質,能更為準確地把握物質的本質。對比學習物質的量與物質的質量之間的轉化與上節課中所學的物質的量與微粒個數之間的轉化的異同點,進一步加深概念 從對阿伏加德羅常數“之大”,映射到現實世界,進一步通過物質的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領會分子“之小”。 通過宏觀與微觀之間的聯系,理解物質的量的“橋梁”意義。 通過練習的變形與推演,領會從宏觀(質量)和微觀(微粒數)兩個不同的視角結合來認識物質,能更為準確地把握物質的本質。8.總結與課后作業[引發新思考]物質的體積與物質的量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 [布置課后作業](三個層次) 1.歸納整理物質的量、微粒數、質量之間的轉化關系。 2.通常情況下,一個三口之家每天做飯約消耗 320g天然氣(全部以CH4 計)。這些天然氣中含有的CH4個數約是多少? 4.查閱資料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由來,以及有哪些方法可以測定阿伏加德羅常數?(選做)總結梳理本堂課的收獲,并引發新的思考。為后續的氣體摩爾體積的學習打下伏筆。 課后作業體現三個層次:第一為歸納整理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第二為理解公式,并在實例中進行應用;第三為拓展選擇性作業,通過科學史的了解查閱,培養學生熱愛化學,勇于探求的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