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高中化學 學科 高中化學 學科 高中化學課題 電解質的電離教科書 書 名:普通高中教科書 化學 必修(第一冊) 教材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教學目標1. 通過實驗探究和現象分析,認識電解質的電離過程,建構電離模型。 2. 根據電離過程的微觀解釋,學會用電離方程式對電離過程進行符號表征,發展“宏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征模型。 3. 通過電離模型的構建,拓展物質的分類視角。教學重難點1. 通過建立電離和導電的關系,理解物質能否電離和物質類別、外界條件有關。(重點) 2. 理解化合物可按照一定條件下能否電離分為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并根據能否完全電離分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重點) 3.不同類型的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融狀態下的離解行為存在差異性。(難點)教材分析和教學設計思路《電解質的電離》取自滬科版高中化學必修一第2章《海洋中的鹵素資源》第2節氧化還原反應和離子反應。本章作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專題,始于海水中的氯,終于溴和碘的提取,第2節中電離理論的引入,就顯得尤為突出,旨在引導學生從電離的視角對物質的分類進行再認識,并進一步從微觀層面,認識化學反應的本質和規律,逐步建立分析電解質在溶液中行為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同時為后續選擇性必修1中水的電離、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鹽類水解、沉淀溶解平衡等問題的探討做鋪墊。 單元內容和設計結構圖 本節課從等滲飲料和電解質的關聯引入,用產品配料表中成分進行實驗設計和驗證,欲加強對電解質概念的認知,著重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①物質為什么會導電? ②影響物質離解(電離)的因素有哪些? ③什么是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④如何表征電解質的電離過程? 通過多組對照實驗,得出不同化合物在不同條件下的導電能力存在差異性,教師借助宏觀實證和微觀動態模擬物質離解的過程,加強學生對電離模型建立過程的理解,進而使學生對電解質溶液中溶質和溶劑間的相互依存、各種變化和外界影響因素之間的辯證關系有更深刻的體會,從而得出對化合物的另一種分類方式——電解質與非電解質。此外,教師還進一步通過同濃度的一元酸導電性存在差異性的對照實驗,將電解質按不同的電離程度分為強、弱電解質,并用電離方程式表征電離過程。即通過證據和推理、模型和解釋、符號和表征等學習活動來深度認識電解質。 在本節課中,側重發展學生“證據推理”“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的素養,以此構建起電離理論的認知模型,而課后作業中,則融入了電離理論的曲折發展歷程,旨在引導學生體會跨學科、多角度思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模型的建立、完善、優化需要有充分的定性和定量依據,才能打破對權威的迷信,體現科學的嚴謹性和系統性。同時,通過文獻和視頻資料的提供,讓學生感悟到電解質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教學過程【環節1】電離模型的建構 【環節2】物質分類的新視角——電解質和非電解質 【環節3】電離過程的表征和酸堿鹽分類的新視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