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第9課彈 力(蘇教版)四年級上01核心素養內容總覽02探究新知03課堂練習04活動手冊05課堂總結06板書設計核心素養※知道物體具有彈性,發生形變時會產生彈力。0102※能夠通過實驗探究彈力與物體形變之間的關系。※能夠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03科學觀念04※認識物體的彈性與彈力,學會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重點※研究彈力與彈簧拉伸長度之間的關系。難點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能夠根據物體的彈性做一個彈力玩具,更好地感受彈性與彈力。探究新知活動一 觀察彈性現象1.用力改變這些物體的形狀,再撤去所用的力。你有什么發現?探究新知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會變長變細,松開后橡皮筋又會縮短變粗,恢復原來的樣子;用力彎折鋼尺,它會變彎,松開后鋼尺變直,恢復原來的樣子;用力擠壓海綿,它會變扁,松開后海綿變厚,恢復原來的樣子;用力按壓彈簧,它會縮短,松開后彈簧變回原來的長度,恢復原來的樣子。探究新知2.玩握力器、拉力器。用力握住握力器時,握力器會因受外力而改變形狀,去掉所用的力后,握力器的形狀會恢復原來的樣子;用力拉伸拉力器時,拉力器會因受外力而伸長,去掉所用的力后,拉力器會恢復原來的樣子。探究新知3.認識彈力和彈性。用力后物體的形狀會發生變化,撤去所用的力后物體的形狀又會恢復。因此,我們把當物體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或體積發生改變。撤去外力后,物體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或體積,這種性質叫作彈性。以上這些物品都具有彈性。我們把能使物體恢復原來的形狀或體積的力叫作彈力。這些物體也是因為彈力而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或體積的。探究新知彈性與彈力探究新知生活中的彈力探究新知活動二 研究拉力與彈簧拉伸長度之間的關系。實驗目的:探究拉力與彈簧拉伸長度之間的關系。實驗猜想:鉤碼的數量越多,彈簧伸長的長度就越長。實驗材料:同樣的彈簧7根、鉤碼若干個、直尺、掛鉤、鐵架臺2個、實驗數據記錄表。探究新知實驗步驟:(1)將掛鉤的兩端分別固定在2個鐵架臺上,并保持水平狀態。(2)在掛鉤上分別掛上同一規格的7根彈簧,測量出彈簧的原有長度。(3)在第二根彈簧上掛1個鉤碼,測量彈簧此時的長度,然后用總長度減去原有長度,得出彈簧長度的變化值。(4)在第三根彈簧上掛2個鉤碼,測量彈簧此時的長度,然后用總長度減去原有長度,得出彈簧長度的變化值。探究新知(5)在第四根彈簧上掛3個鉤碼,測量彈簧此時的長度,然后用總長度減去原有長度,得出彈簧長度的變化值。(6)在第六根彈簧上掛5個鉤碼,測量彈簧此時的長度,然后用總長度減去原有長度,得出彈簧長度的變化值。(7)猜測在第五根彈簧上掛4個鉤碼和在第七根彈簧上掛6個鉤碼時彈簧的長度,并按照相同的方法進行實驗。探究新知實驗記錄:探究彈簧拉伸長度與拉力大小的關系的實驗記錄拉力大小(鉤碼數) 彈簧拉伸長度(原長5厘米) 預測 實測1個鉤碼 0.5厘米 0.5厘米2個鉤碼 1厘米 1厘米3個鉤碼 1.5厘米 1.5厘米4個鉤碼 2厘米 2厘米5個鉤碼 2.5厘米 2.5厘米6個鉤碼 3厘米 3.4厘米探究新知鉤碼個數與相應的拉伸長度的關系。實驗現象:開始時,所掛鉤碼每增加一個,彈簧都會伸長一些,且每次伸長的長度都相等,但是當我們掛6個鉤碼時,伸長的長度卻與之前不同了。探究新知實驗分析:通過實驗數據可以發現,隨著彈簧受力均勻增大,彈簧的拉伸長度也均勻增加。因此我們猜測掛4個鉤碼時彈簧拉伸的長度是掛1個鉤碼時的4倍,掛6個鉤碼時彈簧拉伸的長度是掛1個鉤碼時的6倍。經過實驗我們卻發現,掛4個鉤碼時與我們預測的結果相同掛6個鉤碼時與我們預測的結果不同。這是因為掛6個鉤碼時,彈簧超出彈性限度而無法恢復原來的形狀,喪失了部分彈性,彈簧的拉伸長度也不再遵循之前的規律了。實驗結論:在彈性限度范圍內拉力越大,彈簧拉伸得越長。每增加一個鉤碼,彈簧就會拉伸相同的長度。探究新知探究拉力大小與彈簧拉伸長度之間的關系探究新知1.推測一下,掛4個鉤碼時,彈簧拉伸的長度會是多少 掛6個鉤碼呢 通過上面的實驗,推測掛4個鉤碼時,彈簧拉伸的長度是2厘米,掛6個鉤碼時,彈簧拉伸的長度是3厘米。但是如果超過了彈簧的彈性限度,將不是預測的理想數據,也將不會遵循之前的規律了。2.如果無限制地掛鉤碼,彈簧會怎樣 彈簧本身具有一定的彈性限度,一旦超過了它的極限,彈簧將無法恢復原來的形狀,這樣會破壞彈簧的彈性。活動三 思考以下問題探究新知1.認識彈簧測力計。提環——當拉手用,方便提拿重物。彈簧——彈簧測力計的主要部件,利用它的彈性(可以拉伸的長短)測量力的大小。指針——隨著彈簧伸縮而變換位置,結合刻度板,可以指示力的大小。刻度——標明力的刻度,方便讀出力的大小。掛鉤——掛待測量的物體。學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探究新知2.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分析 用力慢慢拉彈簧,可以看到彈簧隨著拉力的變大而逐漸伸長;拉力慢慢減小時,可以看到彈簧逐漸縮短。由此可見,彈簧受力越大,伸長越長;受力越小,伸長越短。人們根據彈簧拉伸長度隨拉力大小變化的規律,制成了彈簧測力計。結論 彈簧測力計就是利用彈簧“受力越大,伸長越長;受力越小,伸長越短”的原理來測量力的大小的。探究新知3.認識刻度板。(1)認識力的單位。人們在生活中習慣用“克力”“千克力”來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科學技術上則統一規定用“牛頓”作為力的單位,簡稱“牛”,用“N"表示。1牛≈100克力(2)認識最大測量值。不同的彈簧測力計的最大測量值是不同的,我們在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時候,不能超過這個彈簧測力計的最大測量值,以免損壞彈簧測力計。探究新知(3)認識分度值。彈簧測力計刻度板上一小格表示的力的數值就是該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不同的彈簧測力計有不同的分度值,在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時,首先應該明確刻度板上每一大格表示多大的力,每一小格表示多大的力。如下圖,讀數時,注意彈簧測力計刻度板上一小格表示0.2 N的力。探究新知4.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先檢查指針是否在“0”刻度處,如果沒有在“0”刻度處,要進行調節,使指針在“0”刻度處。(2)讀數時視線要與指針平齊。(3)被測的力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最大刻度值。探究新知測量力的大小探究新知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探究新知測一測提起這些物體用了多大的力實驗目的:學會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提起一些物體所需要的力的大小。實驗材料:彈簧測力計、剪刀、雙面膠、杯子、筆、筆袋、鞋子、記錄單等。探究新知實驗步驟:(1)小組分工:測量時,分工(估計、操作、讀數、記錄等)合作,輪流更換。(2)先估計提起一個物體所需的力的大小,再實際測量,及時做好記錄,算出兩者相差多少,比一比哪個小組估計得最準確。探究新知實驗記錄:實驗結論:彈簧測力計可以較為準確地測量出提起些物體所需要的力。物體名稱 估計力的大小 實測力的大小 估計和實測相差多少剪刀 0.5N 0.2N 0.3N雙面膠 0.2N 0.25N 0.05N筆 0.5N 0.3N 0.2N鞋子 5N 3.15N 1.85N筆袋 1N 1.5N 0.5N杯子 2N 1.75N 0.25N…… …… …… ……探究新知活動四 選擇合適的物體做一個彈力玩具自制彈力發射器。制作材料:不銹鋼匙、橡皮筋、橡皮泥硬紙板、竹簽。制作步驟:(1)如右圖,用硬紙板制成底座和支架,并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2)在支架上放置一根細長竹簽,在竹簽的中間位置將不銹鋼匙的一端(匙柄細端)固定,可以先用橡皮筋纏住不銹鋼匙柄的細端,然后將竹簽從橡皮筋中間穿過,讓不銹鋼匙可以自由轉動,以便發射物體。探究新知(3)在底座上套一根橡皮筋,并將不銹鋼匙柄的粗端纏緊。(4)用橡皮泥制作大小適中的“炮彈”放在不銹鋼匙口,按壓匙口,然后發射“炮彈”。制作原理:這個彈力發射器利用橡皮筋的彈力發射“炮彈”。在按壓匙口時,纏在匙柄粗端的橡皮筋被拉伸,產生彈力,松開手時,橡皮筋將匙柄向下拉匙口上面的“炮彈”在彈力的作用下發射出去。課堂練習1.[填空]在彈性限度范圍內,拉力_________,彈簧拉伸得_________。2.[判斷]有彈性的物體,只有在我們對物體施加了力使其發生形變時,它們才有彈力。( )3.[判斷]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的彈性制作的。( )4.[選擇]拉伸彈簧時,彈簧就會產生彈力,當彈簧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時,彈力( )。A.還在 B.消失 C.比原來小5. [選擇]下列物體中,利用彈性工作的是( )。A.自行車的輪胎 B.自行車的車把 C.自行車的腳踏板越大越長√√BA課堂練習6.[簡答]舉例說明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如何利用物體的彈性。答:各類球類都有彈性,汽車的輪胎和各種橡膠材料都具有彈性等。活動手冊活動手冊課堂總結學習了本課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彈性與彈力。通過用力改變物體的形狀,撤去外力后物體恢復原狀,認識到物體具有彈性,在此基礎上玩握力器與拉力器,體驗彈力的存在。通過觀察發現,彈簧測力計主要由提環、彈簧、刻度板、指針、掛鉤五部分組成。知道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在彈性限度內,拉力越大,彈簧拉伸得越長”的原理工作的。知道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注意事項,并能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常見物體的重力。板書設計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讓備課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堂無憂】新課標同步備課 四年級科學上冊(蘇教版)9.彈力(教學教案)核心素養科學觀念:※知道物體具有彈性,發生形變時會產生彈力。科學思維:※能夠通過實驗探究彈力與物體形變之間的關系。※能夠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探究實踐:※能夠根據物體的彈性做一個彈力玩具,更好地感受彈性與彈力。態度責任:※認識物體的彈性與彈力,學會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重點※研究彈力與彈簧拉伸長度之間的關系。難點教學內容日常生活中很多物體具有彈性,當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會產生彈力。小學生對彈性與彈力并不陌生,在孩子們身邊就有許多彈性材料和玩具。本課就是從認識彈性開始,教學內容包括四個活動:活動一,認識什么是彈性、彈力。通過用力改變物體的形狀,撤去外力后物體恢復原狀,認識到物體具有彈性,在此基礎上玩握力器與拉力器,體驗彈力的存在。活動二,研究拉力與彈簧拉伸長度之間的關系。通過實際測量,發現彈簧拉伸長度隨著拉力的增加有規律地變化,這也正是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原理。活動三緊承活動二,學習使用彈簧測力計并測量提起物品所需要的力(即物體受到的重力),達到技術與工程領域學習基本測量工作的要求。活動四是一個總結應用,選擇合適的材料做彈力玩具,既要對物體的彈性有所了解,也要恰當利用物體的彈力。教學準備學生分組材料:認識彈性和彈力:橡皮筋、鋼尺、海綿、壓簧、握力器、拉力器。研究拉力與彈簧拉伸長度之間的關系:拉簧、鉤碼。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彈簧測力計、文具、鞋、水杯等。做彈力玩具:橡皮筋、氣球、彈性絲襪、鐵絲、彈跳球、指甲剪、橡皮、竹片等。教學過程活動一:觀察彈性現象1.用力改變這些物體的形狀,再撤去所用的力。你有什么發現?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會變長變細,松開后橡皮筋又會縮短變粗,恢復原來的樣子;用力彎折鋼尺,它會變彎,松開后鋼尺變直,恢復原來的樣子;用力擠壓海綿,它會變扁,松開后海綿變厚,恢復原來的樣子;用力按壓彈簧,它會縮短,松開后彈簧變回原來的長度,恢復原來的樣子。2.玩握力器、拉力器。用力握住握力器時,握力器會因受外力而改變形狀,去掉所用的力后,握力器的形狀會恢復原來的樣子;用力拉伸拉力器時,拉力器會因受外力而伸長,去掉所用的力后,拉力器會恢復原來的樣子。3.認識彈力和彈性。用力后物體的形狀會發生變化,撤去所用的力后物體的形狀又會恢復。因此,我們把當物體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或體積發生改變。撤去外力后,物體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或體積,這種性質叫作彈性。以上這些物品都具有彈性。我們把能使物體恢復原來的形狀或體積的力叫作彈力。這些物體也是因為彈力而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或體積的。設計意圖:通過按、壓、拉物體,使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發生改變,或形狀與體積同時發生改變,撤去力后物體恢復原狀,認識到物體具有彈性。選擇握力器、拉力器是因為要使它們的形狀改變,用的力比較大,自然更能體驗到彈力的存在。手對握力器的壓力向內,手對拉力器的拉力向外,而彈力的方向則與之相反,隱含彈力方向與作用力方向相反的概念。活動二 研究拉力與彈簧拉伸長度之間的關系。實驗目的:探究拉力與彈簧拉伸長度之間的關系。實驗猜想:鉤碼的數量越多,彈簧伸長的長度就越長。實驗材料:同樣的彈簧7根、鉤碼若干個、直尺、掛鉤、鐵架臺2個、實驗數據記錄表。實驗步驟:(1)將掛鉤的兩端分別固定在2個鐵架臺上,并保持水平狀態。(2)在掛鉤上分別掛上同一規格的7根彈簧,測量出彈簧的原有長度。(3)在第二根彈簧上掛1個鉤碼,測量彈簧此時的長度,然后用總長度減去原有長度,得出彈簧長度的變化值。(4)在第三根彈簧上掛2個鉤碼,測量彈簧此時的長度,然后用總長度減去原有長度,得出彈簧長度的變化值。(5)在第四根彈簧上掛3個鉤碼,測量彈簧此時的長度,然后用總長度減去原有長度,得出彈簧長度的變化值。(6)在第六根彈簧上掛5個鉤碼,測量彈簧此時的長度,然后用總長度減去原有長度,得出彈簧長度的變化值。(7)猜測在第五根彈簧上掛4個鉤碼和在第七根彈簧上掛6個鉤碼時彈簧的長度,并按照相同的方法進行實驗。實驗記錄:探究彈簧拉伸長度與拉力大小的關系的實驗記錄拉力大小(鉤碼數) 彈簧拉伸長度(原長5厘米)預測 實測1個鉤碼 0.5厘米 0.5厘米2個鉤碼 1厘米 1厘米3個鉤碼 1.5厘米 1.5厘米4個鉤碼 2厘米 2厘米5個鉤碼 2.5厘米 2.5厘米6個鉤碼 3厘米 3.4厘米鉤碼個數與相應的拉伸長度的關系。實驗現象:開始時,所掛鉤碼每增加一個,彈簧都會伸長一些,且每次伸長的長度都相等,但是當我們掛6個鉤碼時,伸長的長度卻與之前不同了。實驗分析:通過實驗數據可以發現,隨著彈簧受力均勻增大,彈簧的拉伸長度也均勻增加。因此我們猜測掛4個鉤碼時彈簧拉伸的長度是掛1個鉤碼時的4倍,掛6個鉤碼時彈簧拉伸的長度是掛1個鉤碼時的6倍。經過實驗我們卻發現,掛4個鉤碼時與我們預測的結果相同掛6個鉤碼時與我們預測的結果不同。這是因為掛6個鉤碼時,彈簧超出彈性限度而無法恢復原來的形狀,喪失了部分彈性,彈簧的拉伸長度也不再遵循之前的規律了。實驗結論:在彈性限度范圍內拉力越大,彈簧拉伸得越長。每增加一個鉤碼,彈簧就會拉伸相同的長度。設計意圖:設置典型的探究實驗,通過作出假設、做實驗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從而得出結論,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原理,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活動三 思考以下問題1.推測一下,掛4個鉤碼時,彈簧拉伸的長度會是多少?掛6個鉤碼呢?通過上面的實驗,推測掛4個鉤碼時,彈簧拉伸的長度是2厘米,掛6個鉤碼時,彈簧拉伸的長度是3厘米。但是如果超過了彈簧的彈性限度,將不是預測的理想數據,也將不會遵循之前的規律了。2.如果無限制地掛鉤碼,彈簧會怎樣?彈簧本身具有一定的彈性限度,一旦超過了它的極限,彈簧將無法恢復原來的形狀,這樣會破壞彈簧的彈性。學習使用彈簧測力計1.認識彈簧測力計。提環——當拉手用,方便提拿重物。彈簧——彈簧測力計的主要部件,利用它的彈性(可以拉伸的長短)測量力的大小。指針——隨著彈簧伸縮而變換位置,結合刻度板,可以指示力的大小。刻度——標明力的刻度,方便讀出力的大小。掛鉤——掛待測量的物體。2.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分析 用力慢慢拉彈簧,可以看到彈簧隨著拉力的變大而逐漸伸長;拉力慢慢減小時,可以看到彈簧逐漸縮短。由此可見,彈簧受力越大,伸長越長;受力越小,伸長越短。人們根據彈簧拉伸長度隨拉力大小變化的規律,制成了彈簧測力計。結論 彈簧測力計就是利用彈簧“受力越大,伸長越長;受力越小,伸長越短”的原理來測量力的大小的。3.認識刻度板。(1)認識力的單位。人們在生活中習慣用“克力”“千克力”來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科學技術上則統一規定用“牛頓”作為力的單位,簡稱“牛”,用“N”表示。1牛≈100克力(2)認識最大測量值。不同的彈簧測力計的最大測量值是不同的,我們在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時候,不能超過這個彈簧測力計的最大測量值,以免損壞彈簧測力計。(3)認識分度值。彈簧測力計刻度板上一小格表示的力的數值就是該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不同的彈簧測力計有不同的分度值,在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時,首先應該明確刻度板上每一大格表示多大的力,每一小格表示多大的力。如下圖,讀數時,注意彈簧測力計刻度板上一小格表示0.2 N的力。4.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先檢查指針是否在“0”刻度處,如果沒有在“0”刻度處,要進行調節,使指針在“0”刻度處。(2)讀數時視線要與指針平齊。(3)被測的力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最大刻度值。測一測提起這些物體用了多大的力實驗目的:學會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提起一些物體所需要的力的大小。實驗材料:彈簧測力計、剪刀、雙面膠、杯子、筆、筆袋、鞋子、記錄單等。實驗步驟:(1)小組分工:測量時,分工(估計、操作、讀數、記錄等)合作,輪流更換。(2)先估計提起一個物體所需的力的大小,再實際測量,及時做好記錄,算出兩者相差多少,比一比哪個小組估計得最準確。實驗記錄:物體名稱 估計力的大小 實測力的大小 估計和實測相差多少剪刀 0.5N 0.2N 0.3N雙面膠 0.2N 0.25N 0.05N筆 0.5N 0.3N 0.2N鞋子 5N 3.15N 1.85N筆袋 1N 1.5N 0.5N杯子 2N 1.75N 0.25N…… …… …… ……實驗結論:彈簧測力計可以較為準確地測量出提起些物體所需要的力。設計意圖:彈簧測力計的原理是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拉伸長度與所受的拉力成正比。放在研究拉力與彈簧拉伸長度之間的關系之后,正是理論的實際應用。小學階段用到的定量測量工具不多,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科學技能。活動四 選擇合適的物體做一個彈力玩具自制彈力發射器。制作材料:不銹鋼匙、橡皮筋、橡皮泥硬紙板、竹簽。制作步驟:(1)如右圖,用硬紙板制成底座和支架,并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2)在支架上放置一根細長竹簽,在竹簽的中間位置將不銹鋼匙的一端(匙柄細端)固定,可以先用橡皮筋纏住不銹鋼匙柄的細端,然后將竹簽從橡皮筋中間穿過,讓不銹鋼匙可以自由轉動,以便發射物體。(3)在底座上套一根橡皮筋,并將不銹鋼匙柄的粗端纏緊。(4)用橡皮泥制作大小適中的“炮彈”放在不銹鋼匙口,按壓匙口,然后發射“炮彈”。制作原理:這個彈力發射器利用橡皮筋的彈力發射“炮彈”。在按壓匙口時,纏在匙柄粗端的橡皮筋被拉伸,產生彈力,松開手時,橡皮筋將匙柄向下拉匙口上面的“炮彈”在彈力的作用下發射出去。設計意圖:選擇做一個彈力玩具,而不是玩一個現成的彈力玩具,這實際上是STEM的思想,讓學生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結合在一起,自己動手,設計制作,有更多的科學思維的參與。活動手冊課堂總結學習了本課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彈性與彈力。通過用力改變物體的形狀,撤去外力后物體恢復原狀,認識到物體具有彈性,在此基礎上玩握力器與拉力器,體驗彈力的存在。通過觀察發現,彈簧測力計主要由提環、彈簧、刻度板、指針、掛鉤五部分組成。知道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在彈性限度內,拉力越大,彈簧拉伸得越長”的原理工作的。知道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注意事項,并能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常見物體的重力。板書設計 【課堂無憂】新課標同步備課 四年級科學上冊(蘇教版)8.力與運動(教學教案)核心素養科學觀念:※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科學思維:※能夠與同伴合作探究拉力大小與小車前進快慢的關系。探究實踐:※通過實驗研究磁力能否改變鋼珠的運動方向。※體會到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需要利用證據來驗證假設。態度責任:※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重點※探究拉力大小與小車前進快慢的關系。難點教學內容本課是《常見的力》單元第一課,緊承上一單元,教學內容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觀察生活中的各種運動,交流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與哪些力有關,從而揭示出力與運動的關系,在這里實際也讓學生認識了生活中常見的力,如摩擦力、風力、磁力、彈力、浮力等,這也是本單元的總起。第二部分,包括兩個探究活動:活動一,探究拉力大小與小車前進快慢的關系;活動二,研究磁力能否改變鋼珠的運動方向。這兩個活動一個指向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一個指向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一個是定量研究,一個是定性觀察;一種力是直接接觸的力——拉力,一種力是不直接接觸的力——磁力。兩者結合起來,用實踐活動有力地詮釋了力與運動的關系。教學準備學生分組材料:小車、棉線、鉤碼或墊圈、秒表、滑輪支架、記號標 簽、鋼珠、斜坡軌道、8開白紙、磁力較強的磁鐵、記錄筆。教學過程活動一:哪些力能使下面這些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1.運動中的自行車停下來是因為人在騎自行車時用力捏車閘,車閘的膠皮夾住了自行車的車圈,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使自行車停下來。2.風車轉動起來是因為風具有能量,風力作用到風車上,使它轉動起來。3.磁力小車拐彎是因為小車上有一塊磁鐵,用另一塊磁鐵在它旁邊吸引或排斥它,在磁力的作用下使磁力小車拐彎了。4.皮球彈起來是因為皮球內充滿壓縮空氣,壓縮空氣具有彈性。人在拍球的過程中,皮球表面發生形變,產生了彈力,使皮球彈起來。5.潛艇浮出水面是因為使用壓縮空氣將海水排出去,使水對潛艇的浮力大于潛艇的重力,它就會浮出水面。總 結:力可以使靜止的物體運動,也可以使運動的物體靜止,還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與方向。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離不開力。設計意圖:五幅圖片分別代表生活中五種常見的力:摩擦力、風力、磁力、彈力、浮力。這五種力當中有接觸力,也有不需要接觸產生的力,如磁力。這些圖片內容是對低年段力的學習的一個進階,低年段認識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中年段學習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活動二 研究力與運動的關系1.探究拉力大小與小車前進快慢的關系。實驗材料:定滑輪、小車、細線、鉤碼或墊圈、長桌面、秒表。實驗問題:拉力大小與小車前進快慢是否有關系?實驗猜想:拉力大,小車前進_______;拉力小,小車前進_______(填“快”或“慢”)。實驗方法:在桌子邊緣固定一個定滑輪,在棉線一端系上小車,另一端掛上鉤碼或墊圈,將棉線置于定滑輪凹槽內,在小車起步的地方標出起點,鄰近定滑輪的地方標出終點,讓鉤碼或墊圈自由下落,從而使小車獲得動力,記下小車從起點到終點所用的時間,多次實驗取平均值。再增加1個鉤碼或墊圈,重復上述實驗步驟。保持不變的量:小車的載重、小車行進的路程。需要改變的量:小車的拉力(與末端掛鉤上重物的數量有關)。實驗步驟:(1)小組分工,確定兩人為操作員(一人控制小車、一人掛鉤碼),一人為記錄員,一人為口令員兼計時員,操作員要聽口令員指揮。(2)按圖組裝好實驗裝置,確保小車在拉力作用下能夠自由前行。(3)標明小車運動的起點和終點。先掛1個鉤碼,記錄下小車行進固定路程的時間。(4)重復剛才的實驗步驟兩次,記錄小車行進時間,計算平均值。(5)分別掛2個、3個鉤碼,多次實驗記錄下小車行進時間并計算平均值。實驗記錄:探究拉力大小與小車前進快慢的關系的記錄表。拉力(鉤碼數量) 實驗結果 平均時間/秒第一次/秒 第二次/秒 第三次/秒1個 3.38 3.15 3.25 3.262個 2.82 2.68 2.78 2.763個 1.70 1.65 1.80 1.72實驗現象:掛3個鉤碼的小車運動得最快,掛1個鉤碼的小車運動得最慢。實驗分析:鉤碼少,重力小,拉力就小,小車運動得就慢;鉤碼多,重力大,拉力就大,小車運動得就快。實驗結論:拉力的大小會影響小車前進的快慢。拉力大,小車前進快;拉力小,小車前進慢。2.研究磁力能否改變鋼珠的運動方向。實驗材料:鋼珠、斜面、磁鐵。實驗猜想:磁力__________改變鋼珠的運動方向。(填“ 能”或“不能”)。實驗步驟:(1)讓鋼珠從斜面頂端滾下,記錄鋼珠的運動路徑。(2)在路徑的一側放一塊磁鐵。(3)再次讓鋼珠從斜面頂端滾下,觀察并記錄鋼珠的運動路徑。提示:斜坡軌道可用切開的PVC管,用橡皮泥將其固定在紙板上的木框上。木框是為了防止小球滾得太遠不好控制。實驗現象:第一次鋼珠撞到木框前其運動路徑與斜坡基本保持一條直線,第二次放了磁鐵后鋼珠朝磁鐵方向偏轉,其路徑是一條曲線。實驗分析:磁鐵能夠吸引鐵,當鋼珠經過磁鐵時,磁鐵會吸引鋼珠,使鋼珠向磁鐵靠近。實驗結論:磁力能改變鋼珠的運動方向。設計意圖:提供實際動手的機會,探究小車前進的具體問題,認識到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讓學生經歷從問題到假設、從實驗設計到收集數據、從分析數據到得出結論的比較完整的探究過程。活動三:思考以下兩個問題1.第一個活動中,假設拉力不變,而往小車上加重物,那么小車前進快慢又會有什么變化?往小車上加重物,會使小車與桌面之間的摩擦力增大,而此時拉力不變,會導致小車前進變慢。2.第二個活動中,鋼珠為什么會改變運動方向?鋼珠改變運動方向,是因為磁鐵對鋼珠有磁力,使鋼珠的運動路徑朝著磁鐵方向偏轉,所以和第一次鋼珠運動的直線路徑有區別。設計意圖:力不僅能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也能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這個實驗能夠很好地證明這一點。上面小車的實驗涉及的力是拉力,屬于接觸力,這里涉及的力是磁力,屬于非接觸力,兩個實驗分別用兩種類型的力,顯得教材設計更科學、更全面。隱含力的不同種類,力可以通過直接接觸對物體產生影響,也可以不直接接觸而對物體產生影響,磁力就是不直接接觸物體而對物體產生影響的力。活動手冊課堂總結本課我們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各種運動,交流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與哪些力有關,從而揭示力與運動的關系。認識到力能使靜止的物體運動,也能使運動的物體靜止,力也可以使物體運動的方向發生改變。能通過實驗了解力的大小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快慢,且力越大,物體運動得越快。還能認識到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向,并思考“物體運動快慢與自身質量存在什么樣的關系”“能使物體運動方向發生改變的條件是怎樣的”等問題。板書設計 【課堂無憂】新課標同步備課 四年級科學上冊(蘇教版)8.力與運動(教學教案)核心素養科學觀念:※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科學思維:※能夠與同伴合作探究拉力大小與小車前進快慢的關系。探究實踐:※通過實驗研究磁力能否改變鋼珠的運動方向。※體會到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需要利用證據來驗證假設。態度責任:※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重點※探究拉力大小與小車前進快慢的關系。難點教學內容本課是《常見的力》單元第一課,緊承上一單元,教學內容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觀察生活中的各種運動,交流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與哪些力有關,從而揭示出力與運動的關系,在這里實際也讓學生認識了生活中常見的力,如摩擦力、風力、磁力、彈力、浮力等,這也是本單元的總起。第二部分,包括兩個探究活動:活動一,探究拉力大小與小車前進快慢的關系;活動二,研究磁力能否改變鋼珠的運動方向。這兩個活動一個指向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一個指向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一個是定量研究,一個是定性觀察;一種力是直接接觸的力——拉力,一種力是不直接接觸的力——磁力。兩者結合起來,用實踐活動有力地詮釋了力與運動的關系。教學準備學生分組材料:小車、棉線、鉤碼或墊圈、秒表、滑輪支架、記號標 簽、鋼珠、斜坡軌道、8開白紙、磁力較強的磁鐵、記錄筆。教學過程活動一:哪些力能使下面這些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1.運動中的自行車停下來是因為人在騎自行車時用力捏車閘,車閘的膠皮夾住了自行車的車圈,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使自行車停下來。2.風車轉動起來是因為風具有能量,風力作用到風車上,使它轉動起來。3.磁力小車拐彎是因為小車上有一塊磁鐵,用另一塊磁鐵在它旁邊吸引或排斥它,在磁力的作用下使磁力小車拐彎了。4.皮球彈起來是因為皮球內充滿壓縮空氣,壓縮空氣具有彈性。人在拍球的過程中,皮球表面發生形變,產生了彈力,使皮球彈起來。5.潛艇浮出水面是因為使用壓縮空氣將海水排出去,使水對潛艇的浮力大于潛艇的重力,它就會浮出水面。總 結:力可以使靜止的物體運動,也可以使運動的物體靜止,還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與方向。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離不開力。設計意圖:五幅圖片分別代表生活中五種常見的力:摩擦力、風力、磁力、彈力、浮力。這五種力當中有接觸力,也有不需要接觸產生的力,如磁力。這些圖片內容是對低年段力的學習的一個進階,低年段認識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中年段學習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活動二 研究力與運動的關系1.探究拉力大小與小車前進快慢的關系。實驗材料:定滑輪、小車、細線、鉤碼或墊圈、長桌面、秒表。實驗問題:拉力大小與小車前進快慢是否有關系?實驗猜想:拉力大,小車前進_______;拉力小,小車前進_______(填“快”或“慢”)。實驗方法:在桌子邊緣固定一個定滑輪,在棉線一端系上小車,另一端掛上鉤碼或墊圈,將棉線置于定滑輪凹槽內,在小車起步的地方標出起點,鄰近定滑輪的地方標出終點,讓鉤碼或墊圈自由下落,從而使小車獲得動力,記下小車從起點到終點所用的時間,多次實驗取平均值。再增加1個鉤碼或墊圈,重復上述實驗步驟。保持不變的量:小車的載重、小車行進的路程。需要改變的量:小車的拉力(與末端掛鉤上重物的數量有關)。實驗步驟:(1)小組分工,確定兩人為操作員(一人控制小車、一人掛鉤碼),一人為記錄員,一人為口令員兼計時員,操作員要聽口令員指揮。(2)按圖組裝好實驗裝置,確保小車在拉力作用下能夠自由前行。(3)標明小車運動的起點和終點。先掛1個鉤碼,記錄下小車行進固定路程的時間。(4)重復剛才的實驗步驟兩次,記錄小車行進時間,計算平均值。(5)分別掛2個、3個鉤碼,多次實驗記錄下小車行進時間并計算平均值。實驗記錄:探究拉力大小與小車前進快慢的關系的記錄表。拉力(鉤碼數量) 實驗結果 平均時間/秒第一次/秒 第二次/秒 第三次/秒1個 3.38 3.15 3.25 3.262個 2.82 2.68 2.78 2.763個 1.70 1.65 1.80 1.72實驗現象:掛3個鉤碼的小車運動得最快,掛1個鉤碼的小車運動得最慢。實驗分析:鉤碼少,重力小,拉力就小,小車運動得就慢;鉤碼多,重力大,拉力就大,小車運動得就快。實驗結論:拉力的大小會影響小車前進的快慢。拉力大,小車前進快;拉力小,小車前進慢。2.研究磁力能否改變鋼珠的運動方向。實驗材料:鋼珠、斜面、磁鐵。實驗猜想:磁力__________改變鋼珠的運動方向。(填“ 能”或“不能”)。實驗步驟:(1)讓鋼珠從斜面頂端滾下,記錄鋼珠的運動路徑。(2)在路徑的一側放一塊磁鐵。(3)再次讓鋼珠從斜面頂端滾下,觀察并記錄鋼珠的運動路徑。提示:斜坡軌道可用切開的PVC管,用橡皮泥將其固定在紙板上的木框上。木框是為了防止小球滾得太遠不好控制。實驗現象:第一次鋼珠撞到木框前其運動路徑與斜坡基本保持一條直線,第二次放了磁鐵后鋼珠朝磁鐵方向偏轉,其路徑是一條曲線。實驗分析:磁鐵能夠吸引鐵,當鋼珠經過磁鐵時,磁鐵會吸引鋼珠,使鋼珠向磁鐵靠近。實驗結論:磁力能改變鋼珠的運動方向。設計意圖:提供實際動手的機會,探究小車前進的具體問題,認識到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讓學生經歷從問題到假設、從實驗設計到收集數據、從分析數據到得出結論的比較完整的探究過程。活動三:思考以下兩個問題1.第一個活動中,假設拉力不變,而往小車上加重物,那么小車前進快慢又會有什么變化?往小車上加重物,會使小車與桌面之間的摩擦力增大,而此時拉力不變,會導致小車前進變慢。2.第二個活動中,鋼珠為什么會改變運動方向?鋼珠改變運動方向,是因為磁鐵對鋼珠有磁力,使鋼珠的運動路徑朝著磁鐵方向偏轉,所以和第一次鋼珠運動的直線路徑有區別。設計意圖:力不僅能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也能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這個實驗能夠很好地證明這一點。上面小車的實驗涉及的力是拉力,屬于接觸力,這里涉及的力是磁力,屬于非接觸力,兩個實驗分別用兩種類型的力,顯得教材設計更科學、更全面。隱含力的不同種類,力可以通過直接接觸對物體產生影響,也可以不直接接觸而對物體產生影響,磁力就是不直接接觸物體而對物體產生影響的力。活動手冊課堂總結本課我們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各種運動,交流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與哪些力有關,從而揭示力與運動的關系。認識到力能使靜止的物體運動,也能使運動的物體靜止,力也可以使物體運動的方向發生改變。能通過實驗了解力的大小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快慢,且力越大,物體運動得越快。還能認識到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向,并思考“物體運動快慢與自身質量存在什么樣的關系”“能使物體運動方向發生改變的條件是怎樣的”等問題。板書設計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課堂無憂】新課標同步備課 四年級科學上冊 9.彈力(蘇教版)36張PPT+音視頻.pptx 【課堂無憂】新課標同步備課 四年級科學上冊(蘇教版)9.彈力(教學教案).doc 彈性與彈力.mp4 彈簧測力計的使用.mp4 探究拉力大小與彈簧拉伸長度之間的關系.mp4 測量力的大小.mp4 生活中的彈力.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