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1 走進生物學實驗室 第1課時一、教學目標1.生命觀念:(1)通過學習課本內容,說出顯微鏡的基本結構和功能。(2)通過嘗試操作顯微鏡,學會正確、規范地使用顯微鏡。。2.科學思維:通過練習操作顯微鏡,培養觀察、比較、分類、歸納等思維能力。3.探究實踐:能初步學會使用顯微鏡觀察臨時裝片,培養使用實驗器具的能力。4.態度責任:形成正確、規范操作顯微鏡的初步意識,認同顯微鏡在生物學和其他學科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養成科學實驗的意識。二、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練習使用光學顯微鏡。2.教學難點:正確、規范地使用光學顯微鏡。三、教學設計思路對于剛進入初一的新生來說,學習顯微鏡實驗器具有一定的難度。在導入前引用一滴水下的微觀世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再拋出問題使用什么工具可以觀察這么美麗的微觀世界呢?引出顯微鏡。通過簡述顯微鏡的發展史,讓學生初步了解顯微鏡的發展歷程。重點講解中學生常使用的光學顯微鏡,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后教師拋出連續的問題,引導學生一一作答。在講解顯微鏡的過程中,有一部分結構學生可能不熟悉具體的功能,教師可以進行實物展示,學生逐一識別,并進行分類、歸納、總結,最終知曉顯微鏡的主要結構和功能。通過詳細地講解,教師演示,再讓學生練習,逐漸培養學生正確、規范地使用顯微鏡的意識。四、課時安排:1課時五、教學過程【情境導入】播放視頻“一滴水下的世界”,提出問題:一滴水下的世界豐富多彩,蘊藏著無窮的奧秘,而我們通常無法用肉眼看到,那么我們可以借助什么工具來觀察這多姿多彩的微觀世界呢?【新課學習】學習目標一:顯微鏡的發展史教師介紹顯微鏡發展史:17世紀,荷蘭人列文虎克磨制出一塊獨特的小透鏡,他把小透鏡鑲在一個架子上,又在小透鏡下面安裝了一塊帶孔的銅板。將小透鏡對準微小物體時,光線從小孔射入,他能從小透鏡的另一側觀察到被放大了的物像。這就是一種早期的顯微鏡。顯微鏡的出現加快了人類使用實驗器具研究生物學的進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顯微鏡的設計和制造也不斷得到改進和完善?,F在中學生常用的是什么類型的顯微鏡呢?學生:單筒式光學顯微鏡或雙筒式光學顯微鏡。教師講解:單筒式光學顯微鏡或雙筒式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可以達到0.2μm,放大倍數約1000倍。如果我們想要觀察更小更細微的微觀結構,光學顯微鏡能看的清嗎?學生:不能。過渡:那可以借助什么顯微鏡進行觀察呢?學生根據預習說出電子顯微鏡。教師總結:光學顯微鏡的放大能力受可見光波長的限制,要想再提高它的放大倍數,必須另辟蹊徑。20世紀3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魯斯卡利用電子束代電子顯微鏡按照結構和用途可以分為透射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等。透射電子顯微鏡常用于觀察材料內部的細微結構,掃描電子顯微鏡主要用于觀察材料表面的精細形貌。替可見光,設計出世界上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為觀察和認識微觀世界創造了更加優越的條件。科學家還發明了一些新型顯微鏡。如掃描隧道顯微鏡可以直接觀察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以及病毒的結構。學習目標二:認識顯微鏡過渡:今天我們這節課主要來學習下初中常用的單筒式光學顯微鏡。你們能說出它的每個結構名稱嗎?展示單筒式光學顯微鏡結構圖。學生說出單筒式顯微鏡的各個結構名稱:1是目鏡,2是粗準焦螺旋,3是細準焦螺旋,4是鏡臂,5是鏡柱,6是鏡筒,7是轉換器,8是物鏡,9是壓片夾,10是通光孔,11是載物臺,12是遮光器,13是反光鏡,14是鏡座。過渡:同學們識別顯微鏡的各個結構非常精確,這些結構中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光學部分和機械部分,光學部分有目鏡、物鏡、遮光器和反光器,其余部分屬于機械部分。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下各個結構的具體功能吧。展示目鏡和物鏡及不同的鏡頭。過渡:目鏡和物鏡具有什么功能呢?又有什么區別呢?教師引導學生:目鏡和物鏡時負責放大的,目鏡無螺紋,物鏡有螺紋,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過渡: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由什么決定的呢?學生: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由物鏡與目鏡的放大倍數共同決定,是物鏡和目鏡放大倍數的乘積。展示遮光器和反光鏡及結構的具體圖片,教師演示具體調節過程。過渡:遮光器和反光鏡的功能是什么呢?教師引導學生:遮光器和反光鏡與光線調節有關,遮光器是調節光線強弱的,在載物臺的下方,上面有不同大小的圓圈叫做光圈,控制光線進入通光孔的量,反光鏡是反射光線的,分為平面鏡和凹面鏡,平面鏡反射光線,凹面鏡聚集光線。過渡:當室內光線較暗或者較亮時,我們該如何調節光線呢?師生總結:光線較暗是使用遮光器的大光圈和反光鏡的凹面鏡,光線較亮時使用遮光器的小光圈和反光鏡的平面鏡組合。展示粗準焦螺旋和細準焦螺旋圖,教師演示具體調節過程。過渡:這兩個焦螺旋有什么功能呢?學生:粗準焦螺旋負責粗調節,細準焦螺旋負責細調節。過渡:細準焦螺旋調節時可以使物像更加清晰。展示鏡筒、鏡臂、鏡柱和鏡座圖片。過渡:這些結構又有什么功能呢?學生:鏡筒是連接目鏡和物鏡,鏡臂是連接,鏡柱和鏡座是支持顯微鏡。教師總結:因此這四個結構是負責連接、支持。展示轉換器、壓片夾、通光孔、載物臺圖片。過渡:這些結構又有什么功能呢?學生:轉換器是轉換鏡頭,壓片夾是夾持裝片,通光孔是通過光線,載物臺是放置裝片的。學習目標三:使用顯微鏡過渡:光學顯微鏡是精密的生物學實驗器具,我們已經認識了顯微鏡的結構和功能,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如何正確、規范地使用顯微鏡。展示實驗目的、器材和討論問題:練習使用光學顯微鏡目標:練習使用光學顯微鏡。器材:顯微鏡、剪刀、載玻片、蓋玻片、報紙、擦鏡紙、清水等。分析討論:1、在調節粗準焦螺旋使物鏡下降時,為什么要從顯微鏡的一側注視著物鏡?2、通過顯微鏡觀察到的漢字與裝片上的相比,在方向上有什么不同?3、要觀察到放大了100倍或400倍的物像,應該分別選擇放大倍數是多少的目鏡和物鏡?教師講解:顯微鏡使用第一步是取鏡、安放,打開顯微鏡箱,一手握鏡臂,另一手握鏡座。從顯微鏡箱中取出顯微鏡,將顯微鏡放置在離實驗桌偏左位置。切記取顯微鏡時不可單手提取,以免零件脫落或碰撞到其他地方。過渡:接下來我們該如何操作呢?展示顯微鏡的目鏡和物鏡鏡頭,讓學生思考如何選擇鏡筒。引導學生說出第二步是選鏡,選擇較低倍目鏡和轉動轉換器,選擇較低倍物鏡。過渡:為什么初次觀察時,要選擇低倍目鏡和低倍物鏡的組合呢?學生根據預習說出這時顯微鏡下能觀察到的視野比較大,便于找到觀察目標。過渡:第三步是什么?如何操作呢?教師引導學生:第三步是對光,轉動轉換器,選擇合適的光圈(一般是大→?。?,轉動反光鏡,選擇合適的面對準光源(明亮環境時,選平面鏡;較暗環境時,選擇凹面鏡)。直到看從目鏡中可以看見整個視野是明亮的。過渡:第四步是什么?又該如何操作?學生:放置裝片進行觀察。教師總結:如果是臨時裝片,我們可以從報紙上剪下一個漢字,用少量清水蘸濕,使它呈半透明狀態。將這個漢字紙片放到載玻片中央,蓋上蓋玻片,制成臨時裝片(邊說邊演示)。將臨時裝片放到載物臺上,并用壓片夾壓住,移動裝片,使觀察材料位于通光孔的中央。過渡:下面我們就正式進入調節觀察了,那么通過顯微鏡觀察到的漢字與裝片上的相比,在方向上有什么不同?教師放“生物”兩個字,教師初步調節,讓學生先看字,得出顯微鏡成像是倒像的結論。過渡: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的物像、視野、亮度如何變化呢?教師演示,請學生看目鏡鏡頭,觀察低倍到高倍的變化。得出倍數越大,物像越大、模糊,細胞數目越少,視野越小、越暗的結論。展示圖①到④,顯微鏡該如何調節呢?師生共同討論,總結:①→②向左移動玻片標準,②→③可以轉動轉換器,由低倍物鏡到高倍物鏡,③→④調節遮光器選擇較大光圈和選擇凹面鏡對準光源,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因此物像偏移時需同向移動。過渡:從我剛剛的操作過程,你們能說出調節觀察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嗎?教師引導學生:粗調節:調節粗準焦螺旋時,先從顯微鏡的一側注視著物鏡,使物鏡緩慢下降并靠近裝片。再通過目鏡觀察,同時調節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細調節: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過渡:在調節粗準焦螺旋使物鏡下降時,為什么要從顯微鏡的一側注視著物鏡?學生:防止壓碎玻片標本。過渡:小明在觀察顯微鏡時,看到視野中出現一個污點,如何判斷污點的位置呢?教師請學生上講臺先使用顯微鏡嘗試,說出污點可能存在的部位。引導學生說出污點一般存在的三個部位是玻片標本、目鏡、物鏡。教師邊演示邊總結:移動玻片時,污點動了,說明在在玻片上,不動可能在物鏡或目鏡上,我們再移動目鏡,污點動了就是在目鏡上,不在的話,就在物鏡鏡頭上。過渡:最后我們做完實驗后,該如何處理顯微鏡呢?學生說出放回到顯微鏡鏡箱中。教師總結:顯微鏡使用后,我們應該收鏡,先把顯微鏡擦拭干凈(如需擦拭鏡頭,必須用擦鏡紙);然后轉動轉換器,使物鏡偏離通光孔,再將鏡筒緩慢下降到最低處;最后把顯微鏡放入顯微鏡箱。下面我們請同學們一起來操作顯微鏡。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糾錯并改正措施。歸納總結:隨著顯微鏡及相關技術的發展,生物學研究已經從個體水平深入到細胞水平或更微觀的水平。顯微鏡及相關技術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推動了生物學和其他學科的發展。【課堂總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顯微鏡的結構和功能,初步學會了如何使用顯微鏡來觀察臨時裝片,希望后期你們都能熟練地使用它去探索更多的微觀世界。【課堂練習】1、將寫有“生物”字樣的臨時玻片標本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正確操作應看到的圖像是(D )2.某同學用顯微鏡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當他把物鏡由10倍換成40倍后,視野中的細胞體積和數目的變化是(B)A.變大、變多 B.變大、變少C.變小、變多 D.變小、變少3.用目鏡為5x,物鏡為40x的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結構,觀察到的物象放大的倍數(ID)A.5 B.40 C.45 D.2004.右圖中表示具有放大功能的部分是(B)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④⑤5.下列有關顯微鏡對光操作,正確的是(A)A.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B.光線較亮時使用凹面鏡C.較小光圈對準通光孔 D.先放置玻片標本后對光6.實驗課上,小明在低倍鏡下看清洋蔥表皮細胞結構后,小紅將顯微鏡輕移至自己面前觀看,但看到的視野較暗。此時,她應該(C)A.縮小光圈 B.移動玻片C.轉動反光鏡 D.更換高倍鏡7.下圖是顯微鏡操作的幾個步驟。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A.圖甲所示的是對光,操作該步驟時應將高倍鏡正對通光孔B.進行圖乙所示操作時眼要注視圖示部位,其目的是防止壓壞標本并損壞物鏡C.三個圖所示步驟的操作順序是甲→乙→丙D.圖乙、丙所示載物臺上放置的觀察材料,必須薄而透明8.要把顯微鏡視野中的物像“P”從下圖甲所示狀態轉變成下圖乙所示狀態,正確的操作步驟是(B)A.先將④往右上方移動,再轉動①,把②換成③B.先將④往左下方移動,再轉動①,把③換成②C.先將④往右上方移動,再轉動①,把③換成②D.先將④往左下方移動,再轉動①,把②換成③【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