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課時2 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課題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課型 新授課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1-12頁內容教學目標 1.能初步區分物質的哪些性質屬于物理性質,哪些屬于化學性質。 2.明確物質用途所運用的性質,判斷該性質屬于物理性質還是化學性質。教學重點 理解物質的兩種性質。教學難點 運用性質判斷物質的用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驗儀器及試劑等。教 學 過 程 備注一、情境設計,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上節課學習了“蠟燭在燃燒”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變化?(課件再次演示) 指名學生進行回答。 教師引導:同學們想一想,這些變化說明蠟燭具有什么樣的性質?(給予提示,如顏色、狀態、可以燃燒等) 教師:有些性質可以直接觀察到,如顏色、狀態;有些性質不能直接觀察到,如燃燒。那么這些性質如何分類呢?(板書:一、物質的性質) 【情境導入】一瓶酒精。(課件展示) 教材:讓學生觀察一瓶酒精,學生依據觀察和生活經驗,說出酒精有哪些性質?(給予提示,如顏色、狀態、可以燃燒等) 點撥:燃燒是通過化學變化才能觀察到的。 那么性質跟變化是否一樣分為兩類呢?(板書:一、物質的性質) 二、自主活動,探索新知 【回憶閱讀】回憶實驗1-1和P11“二、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教師】在上一節課做過的實驗中,硫酸銅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有藍色沉淀生成;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有二氧化碳氣體生成。這種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作化學性質。而“水的沸騰”“石蠟的熔化”沒有新物質生成,這種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叫作物理性質。 【板書】 1.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2.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 【提問】上一節做到實驗中,各種物質具有哪些物理性質,哪些化學性質? 【學生討論】列舉實例。例如,膽礬是藍色的固體、水是無色液體、大理石能與稀鹽酸反應、硫酸銅溶液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等。 【小結、板書】化學性質常見的有可燃性、穩定性、毒性、酸堿性、助燃性、腐蝕性、金屬活動性等。 物理性質常見的有顏色、氣味、熔點、沸點、密度、溶解性、揮發性、導熱性、導電性、延展性等。 【學生討論、歸納對比】在敘述物質的“性質”時,往往有下列字詞:能、易、難、會、可以等。(板書)例如: 化學變化: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 化學性質:大理石能與稀鹽酸反應。 【指導閱讀】課本中熔點、沸點、密度的相關內容; PPT簡單介紹,強調記憶水的密度。 【演示】實驗1-2(或視頻播放) 【提問】氧氣和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質,如何區分?如何鑒別O2和CO2兩種氣體。 學生舉手回答,或指定某些學生回答。 【小結】歸納學生的總結。 【板書】3.聞氣體氣味的方法:用手輕輕地在瓶口扇動,使極少量的氣體飄進鼻孔。 【引導提問】實驗1-2中燃燒的木條在二氧化碳中熄滅了,那么該性質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學生討論】滅火。 【講解、板書】二、性質與用途的關系 性質 用途 三、當堂訓練 1.下列是一些物質的自我介紹,其中介紹自己化學性質的是( ) A.我是紅色的固體 B.我在自然界硬度最大 C.我會生銹 D.我在常溫下是氣體 2.下列物質的性質中,屬于物理性質的是( ) A.穩定性 B.酸堿性 C.可燃性 D.揮發性 3.銅是人類發現最早的金屬之一,也是較好的純金屬之一。①呈紅色光澤;②熔點為1 083.4 ℃;③沸點為2 567 ℃;④密度8.9 g/cm3;⑤具有很好的延展性;⑥導電、導熱性較好,但含雜質時則導電性大受影響;⑦在干燥的空氣里很穩定;⑧在潮濕的空氣里表面可生成一層綠色物質,俗稱銅綠;⑨高溫時可被氧化,生成一層黑色氧化銅; ⑩銅溶于硝酸和熱濃硫酸。閱讀完這段話后,請回答下列問題: (1)銅的物理性質有 (填序號,下同); (2)銅的化學性質有 。 4.將A.物理變化 B.物理性質 C.化學性質 D.化學變化 填入下列空格內: (1)硫是淡黃色固體_____。 (2)將少量硫粉放入燃燒匙中,將燃燒匙放在酒精燈上火焰加熱,硫粉熔化_____。 (3)繼續加熱,硫在空氣中燃燒_____。 (4)硫能燃燒_____。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我們不僅要掌握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判斷,并能區分物質的變化和性質,這就需要課后多做一些練習鞏固知識。、 再就是利用性質判斷物質的用途。 五、布置作業 課本第13頁練習與應用4題、5題、6題。 《初中學霸創新題》第3頁1-9題。 復習舊知,引入新課。先讓學生自主思考,再集中交流 閱讀思考,回顧知識 教師要適時引導,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各為哪些 讓學生對比記憶 觀察現象,盡可能多的描述物質的性質 關注學生的易錯點,讓學生知道錯在哪里板書 設計 課題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一、物質的性質 1.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常見的有可燃性、穩定性、毒性、酸堿性、助燃性、腐蝕性、金屬活動性等。 2.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 常見的有顏色、氣味、熔點、沸點、密度、溶解性、揮發性、導熱性、導電性、延展性等。 描述性質時有能、易、難、會、可以等字詞。 3.問氣體氣味的方法:用手輕輕地在瓶口扇動,使極少量的氣體飄進鼻孔。 二、性質與用途的關系 性質 用途教后 反思 本節課學生初步認識物質的性質與變化的聯系,還沒有養成觀察實驗的習慣和化學思維的思考方式,在學習過程中要循序漸進,逐步鋪墊,才能讓學生慢慢理解概念間的區別和聯系。本節課的難點有兩處:一是對于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的本質區別不能準確地把握;二是變化與性質的區分,性質通常指物質可以、易、能夠發生什么變化,或者是包含相似意思的表述,變化指過程,是物質發生變化的整個過程,學生較難理解,需要重點幫助學生掌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