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十三章 內 能 全章習題課件 (共5份打包) 人教版(2024) 九年級全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十三章 內 能 全章習題課件 (共5份打包) 人教版(2024) 九年級全冊

資源簡介

(共23張PPT)
(2022年版)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通過實驗,了解比熱容. 1.(重點)了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2.(重點)會使用比熱容表,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3.(重難點)通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4.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閱讀教材P11~P13,可知:
一、比較不同物質吸熱的情況
1.實驗結果表明,不同物質,在質量相等、升高的溫度相同時,吸收的熱量   .
二、比熱容
2.定義:一定質量的某種物質,在溫度升高時吸收的
   與它的   和   的乘積之比,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
 升高的溫度 
 質量 
 熱量 
 不同 
3.符號:   .
4.單位:  ,符號:   .
5.比熱容的表達式:c=(Δt表示   的變化量).
6.水的比熱容為   ,表示質量為
   的水溫度升高(或降低)   吸收(或放出)的熱量為
   .
 4.2×103 J 
 1 ℃ 
 1 kg 
 4.2×103 J/(kg·℃) 
 溫度 
 J/(kg·℃) 
 焦每千克攝氏度
 c 
7.比熱容是反映物質自身性質的物理量,不同物質,比熱容一般   ,同種物質,狀態不同,比熱容一般也
 ,即比熱容的大小與物質的   和   有關.
 狀態 
 種類 
不同 
 不同 
(1)實驗器材:水、食用油、兩個相同規格的電加熱器、秒表、
天平、   、燒杯.
(2)實驗中,使用天平的目的是 .
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質量相同
【例1】[教材重點實驗]在探究“比較不同物質吸熱本領”的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溫度計 
知識點一 比較不同物質吸熱的情況
(3)選用相同的電加熱器的目的是使水和食用油每秒鐘吸收的   相同.實驗通過   (選填“升高的溫度”或“加熱時間的長短”)來反映物質吸收熱量的多少.這里應用的科學方法是   .
 轉換法 
 加熱時間的長短 
 熱量 
①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實驗數據,可以得出初步結論:同種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時,吸收熱量的多少與物質的
   有關.
(4)記錄實驗數據如表所示.
 質量 
物質 實驗次數 質量/kg 升高的溫度/℃ 加熱的時間/min
水 1 0.1 10 2
2 0.2 10 4
食用油 3 0.1 10 1
4 0.2 10 2
5 0.2 20 4
②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實驗數據,可以得出初步結論: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時,加熱時間越長的物質,吸熱能力越   .
物質 實驗次數 質量/kg 升高的溫度/℃ 加熱的時間/min
水 1 0.1 10 2
2 0.2 10 4
食用油 3 0.1 10 1
4 0.2 10 2
5 0.2 20 4
 強 
③分析第2、5次實驗數據,可以得出初步結論: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加熱相同的時間時,溫度變化值越大的物質,吸熱能力越   .
 弱 
物質 實驗次數 質量/kg 升高的溫度/℃ 加熱的時間/min
水 1 0.1 10 2
2 0.2 10 4
食用油 3 0.1 10 1
4 0.2 10 2
5 0.2 20 4
(5)實驗時,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時,通過比較   來判斷物體的吸熱能力,加熱相同的時間時,通過比較   來判斷物質的吸熱能力.這里用到的實驗方法是   .
(6)在水沸騰前,質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溫度,水的加熱時間更長,說明   的吸熱能力更強,
物理學引入   來表示不同物質在
這種性質上的差異.
 比熱容 
 水 
 控制變量法 
 升高的溫度 
 加熱時間 
【例2】兩個相同的容器中分別裝滿了質量相同的甲、乙兩種液體.用同一熱源分別加熱,液體溫度與加熱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如果升高相同的溫度,甲液體吸收的熱量   乙液體吸收的熱量;加熱相同的時間,甲液體吸收的熱量  _
(前兩空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液體吸收的熱量;其中吸熱能力更強的是   液體.
 乙 
 等于
 小于 
(1)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情況,有兩種方法:
①比較相同質量的不同物質在吸收相同的熱量時溫度升高多少,溫度升高得快,說明吸熱能力弱,溫度升高得慢,說明吸熱能力強.
②比較相同質量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時,所需加熱時間的長短,升高相同的溫度,加熱時間長,說明吸熱能力強,加熱時間短,說明吸熱能力弱.(要用相同的熱源)
(2)本實驗運用了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
知識點二 比熱容
【例3】水的比熱容為4.2×103 J/(kg·℃);它的物理意義是
 的水在溫度升高   時,吸收的熱量是 ;若將一杯溫度為15 ℃的水加熱到80 ℃,則比熱容將  _
(選填“改變”或“不變”).
 不變
4.2×103 J
 1 ℃ 
1 kg 
A.同一物質發生物態變化后,比熱容不變
B.一桶水的比熱容比一杯水的比熱容大
C.質量相等的銅塊和鉛塊,放出相同的熱量,銅塊降低的溫度多
D.質量相等的水和煤油,溫度都升高1 ℃,水吸收的熱量多
【例4】[教材表格]小紅同學閱讀了下表后,得出了一些結論,其中正確的是( )
D
一些物質的比熱容/[J·(kg·℃)-1]
水 4.2×103 干泥土 0.84×103
冰 2.1×103 銅 0.39×103
煤油 2.1×103 鉛 0.13×103
(1)比熱容的大小與物質的種類、狀態有關,與物體是否吸放熱、質量大小、溫度高低無關.
(2)兩種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吸收(或放出)的熱量相同時,比熱容大的,溫度升高(或降低)得少;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溫度時,比熱容大的,吸(或放)熱較多.
【例5】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
(1)水吸收的熱量越多,比熱容就越大.( )
(2)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每種物質都有自己的比熱容.( )
(3)液體的比熱容一定比固體的比熱容大.( )
(4)物質種類不同,比熱容一定不同.( )


易錯點 對比熱容的概念理解


A.A的比熱容大于B的比熱容
B.加熱t min時,B吸收熱量比A吸收熱量少
C.加熱t min時,B吸收熱量比A吸收熱量多
D.A和B升高相同的溫度,B吸收熱量較多
重難點 與比熱容相關的圖象
【例6】用相同的電加熱器分別對質量相等的A和B兩種液體加熱(不計熱量損失),如圖是A和B的溫度隨加熱時間變化的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方法點撥:(1)等溫分析法:作一條垂直于溫度軸的直線,表示升高相同的溫度,來比較升高相同溫度所需的加熱時間,加熱時間越長,比熱容越大.
(2)等時分析法:作一條垂直于時間軸的直線,表示加熱時間相同,比較溫度升高的多少,溫度升高得越少,比熱容越大.
(1)在組裝器材時應先調整   (選填“A”或“B”)的高度,此時酒精燈應   (選填“點燃”或“不點燃”).
 點燃 
1.[粵滬版教材圖片]小明用相同的酒精燈分別給水和某液體加熱(如圖甲),以探究水和某液體的吸熱能力.
 A 
(2)實驗中用到天平這一測量工具,目的是控制水和液體的
   相同.
(3)實驗是通過   (選填“加熱時間”或“溫度計的示數”)比較物質吸收熱量的多少;通過加熱相同的時間,比較   來判斷物質的吸熱能力.
 升高的溫度 
 加熱時間 
 質量 
(4)根據實驗數據,小明作出了水和某液體的溫度隨加熱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乙所示.由圖象可知,某液體的溫度比水的溫度升高得   (選填“快”或“慢”),這表明_____
(選填“某液體”或“水”)的吸熱本領更強.
 水 
 快 
2.下列各種情況中,物質比熱容會發生變化的是( )
A.一杯水倒掉一半
B.水凝固成冰
C.6 ℃的水變成4 ℃的水
D.將鐵塊挫成鐵球
B
3.(2023深圳期中)已知冰的比熱容是2.1×103 J/(kg·℃),水的比熱容是4.2×103 J/(kg·℃),蓖麻油的比熱容是1.8×103 J/(kg·℃),現使質量相同的冰、水、蓖麻油都從0 ℃升高到10 ℃,吸熱最多的是( )
A.冰 B.水
C.蓖麻油 D.無法判斷
A(共19張PPT)
(2022年版)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1.了解內能和熱量. 2.通過實驗,認識能量可以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他物體,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 3.知道做功的過程就是能量轉化或轉移的過程. 1.(重點)了解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
2.(重點)知道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知道熱量的概念和單位.
3.(重點)通過演示實驗說明做功與物體內能的變化關系.
4.通過查找資料,了解地球的溫室效應.
閱讀教材P7~P10,可知:
一、 內能
1.定義:構成物體的所有分子,其熱運動的   能和
   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2.單位:   ,符號:   .各種形式能量的單位都相同.
 J 
 焦耳 
 分子勢 
 動 
3.特點:一切物體,不論溫度高低,都具有   .
物體溫度降低時內能   ,溫度升高時內能  .
4.機械能和內能:機械能與整個物體的   情況有關,而內能與物體內部分子的   和分子之間的
   情況有關.
 相互作用 
 熱運動 
 機械運動 
增加 
 減少 
 內能 
二、 物體內能的改變
5.(1)   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如冬天用熱水袋取暖,人體逐漸感覺暖和,熱水袋慢慢涼下來;
(2)熱量定義:在熱傳遞的過程中,傳遞   的多少,叫做熱量;
(3)熱量的符號是Q,單位是   ;
(4)物體吸收或放出的熱量越多,它的內能改變得越   .
 大 
 焦耳(或“J”) 
 能量 
 熱傳遞 
6.   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如摩擦生熱,外界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會   ;物體對外界做功,物體的內能會   (后兩空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7.總結:改變內能大小的方法:
①   ;②   .
 做功 
 熱傳遞 
 減小 
 增大 
 做功 
知識點一 內能
【例1】關于內能,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0 ℃的物體沒有內能
B.具有機械能的物體不一定具有內能
C.高溫物體的內能一定比低溫物體的大
D.物體具有內能也可以同時具有機械能
D
【例2】質量相同的0 ℃冰、0 ℃水、0 ℃水蒸氣中,它們的內能( )
A.冰的內能最大,水蒸氣的內能最小
B.水蒸氣的內能最大,冰的內能最小
C.一樣大
D.水的內能最大
B
(1)一切物體都有內能,同一物體,溫度越高,內能越大;溫度一定時,同種物質的質量越大,內能越大;
(2)影響內能大小的因素:①質量;②溫度;③狀態等;
(3)比較物體內能大小時,要注意控制變量.
知識點二 物體內能的改變
【例3】[教材圖片]2023年12月中旬,一場突如其來的寒流席卷我國大部分地區,早起鍛煉的小麗和小軍凍得伸不出手.于是小麗把手放在嘴邊“哈氣”取暖,小軍快速搓雙手取暖,如圖所示.從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來看,小麗是通過
 來增加手的內能的,該過程發生了能量的  _ (選填“轉化”或“轉移”);小軍是通過   來增加手的內能的.
 做功 
 轉移
熱傳遞 
【例4】[教材演示實驗]如圖所示,在一個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團硝化棉,當迅速壓下活塞時,可觀察到筒內硝化棉燃燒起來.這是因為活塞對   做功,使它的
   能增加,溫度   ,達到了硝化棉的著火點.
 升高 
 內 
 空氣 
辨識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
【例5】關于溫度、熱量和內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吸收了熱量,溫度一定升高
B.物體內能增加,不一定是從外界吸收了熱量
C.熱量總是從內能大的物體傳遞到內能小的物體
D.溫度高的物體含有的熱量多
易錯點 對內能、熱量、溫度的辨析
B
【例6】生活中的“熱”的含義非常豐富,物理學中,“天氣很熱”中的“熱”是指   高;“兩手相互摩擦手會發熱”的“熱”是指   增加.熱傳遞的“熱”是指
   .(均選填“溫度”“內能”或“熱量”)
 熱量 
 內能 
 溫度 
易錯辨析:(1)物體吸收熱量,內能一定增大,但溫度不一定升高(如晶體熔化),反之亦然;(2)物體溫度升高,內能一定增大,但不一定是吸收了熱量(也有可能是做功),反之亦然;(3)熱量是個過程量,不能說物體“含有”或“具有”熱量,可以說“吸收”或“放出”熱量.
1.[粵滬版教材圖片]四只相同規格的燒杯中裝有水,水量及其溫度如圖所示.則四只燒杯中,內能最小的是   杯中的水,內能最大的是   杯中的水,無法比較內能大小的是   兩杯中的水.
 乙、丙 
 丁 
 甲 
2.下列實例中,通過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的是( )
A.搓手取暖 B.用冷水冷卻熱雞蛋
C.鉆木取火 D.磨刀時刀的溫度會升高
B
A.打氣時,瓶內空氣內能減小
B.打氣時,瓶內空氣溫度降低
C.瓶內的“白氣”是水蒸氣
D.瓶塞跳起時,瓶塞機械能增大
3.[教材演示實驗]如圖所示,向瓶內打氣,當瓶塞跳起時會看到瓶內出現“白氣”.下面相關敘述合理的是( )
D
4.夏季,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內,交警會強制一些重型汽車在降溫池里停留一會,如圖所示.這是因為汽車在高速行駛過程中,通過   的方式增加輪胎的內能,使輪胎的溫度
   (選填“升高”或“降低”);輪胎停在水中,是通過   的方式減少內能,降低溫度,以保行車安全.
 熱傳遞 
 升高 
 做功 
5.我們在珠海的老市場常常能聽見“鏟刀,磨鉸剪——磨鉸剪,鏟刀”的吆喝聲.請你分析:磨刀過程中刀很熱是利用   的方式來改變菜刀的內能,為了把刀降溫,往往向刀上澆涼水,這是通過   的方式來改變刀的內能;在用第二種方式改變刀的內能時,能量發生了   (選填“轉化”或“轉移”).
 轉移 
 熱傳遞 
 做功 (共27張PPT)
斥力
引力
內能
無規則
內能
動 
分子勢 
內能 
溫度 
質量 
狀態 
增大 
減小 
高 
低 
吸熱 
放熱 
4.2×103 J/(kg·℃) 

考點1 分子動理論
解題要點:(1)常見的物質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構成的;
(2)物質內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3)分子之間存在引力和斥力.
【從生活走向物理】小明在家里準備自制一杯糖水,請根據有關的物理知識,完成1~2題.
1.小明發現將食糖放在熱水中溶解得更快,這主要是因為溫度較高時,食糖( )
A.分子間的作用力減小 B.分子的擴散運動加快
C.分子間的平均距離增大 D.加快分子的減少
B
2.喝完糖水,小明洗干凈杯子,發現杯中的水怎樣倒也倒不干凈,杯壁上沾有水珠,這是由于( )
A.分子之間存在斥力 B.分子之間有間隙
C.分子之間存在引力  D.水分子很多
C
A.這是一種擴散現象
B.這是由于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產生的
C.溫度越高,香味越濃
D.溫度越高,香味越淡
3.做完廣播體操后,來到餐廳,媽媽為小明端上香噴噴的早餐.關于人能聞到食物的香味,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D
4.[教材圖片]如圖所示,圖甲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觸水面,向上拉動時會發現彈簧測力計示數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玻璃板的重力,說明分子間存在
   ,圖乙中把水倒入酒精后水和酒精的總體積變小,說明分子間存在   .
 間隙 
 引力 
 大于 
考點2 溫度、內能、熱量和做功之間的關系
解題要點:(1)物體溫度升高(降低),內能一定增加(減少),但不一定是吸收(放出)熱量,因為用做功的方法也可以使物體的溫度升高(降低),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的內能來說是等效的.
(2)物體吸收(放出)了熱量,不一定使物體的溫度升高(降低).因為在物態變化的某些過程中(如晶體的熔化、凝固等),物體吸收(放出)熱量,但溫度卻保持不變.
(3)溫度高的物體內能不一定大,因為內能不僅與溫度有關,還與其他因素,如質量、體積、物態等有關.
5.下列關于溫度、熱量和內能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熱傳遞過程中,熱量由高溫物體傳向低溫物體
B.物體吸收熱量,內能增大,溫度一定升高
C.60 ℃的水一定比30 ℃的水含有的熱量多
D.物體的內能增加,一定是從外界吸收了熱量
A
6.相同質量的0 ℃的冰和0 ℃的水,它們的內能________
(選填“相等”或“不相等”).將0 ℃的水放在陽光下一會兒,水的溫度升高到10 ℃,這是用   的方式將太陽能   (選填“轉移”或“轉化”)為水的內能.
 轉移 
 熱傳遞 
 不相等 
7.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圖所示,寒冷的冬天,小聰用熱水為媽媽泡腳的過程中( )
A.通過熱傳遞增加了腳的內能
B.熱量由腳傳遞給了水
C.水的溫度降低,水的比熱容減小
D.水的溫度降低,所含的熱量減少
A
考點3 比熱容的應用與計算
解題要點:(1)同一種物質在狀態不變時,比熱容是一個確定的值.比熱容與物體質量大小、是否吸(放)熱、溫度變化情況無關;(2)水的比熱容較大,可以用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及生活、生產中的現象;(3)比熱容的相關計算公式:Q=cmΔt,要注意單位的統一.
8.用相同的電加熱器分別對質量相同的甲、乙兩種液體加熱(不計熱量損失).如圖所示是甲、乙兩種液體的溫度隨加熱時間變化的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0~8 min內,甲吸收的熱量多
B.0~8 min內,乙吸收的熱量多
C.甲、乙兩液體的比熱容之比為1∶2
D.甲、乙兩液體的比熱容之比為2∶1
C
9.(2023河北)“早穿皮襖午穿紗”表明沙漠地區晝夜溫差大,而沿海地區則晝夜溫差小,這是因為水比沙石的
   大,樓房中的“暖氣”用水作為介質,正是利用了水的這一特性.某同學家“暖氣”管道中500 kg的水從65 ℃降低到35 ℃,放出的熱量為   J,這一過程中水的內能減少.除熱傳遞外,   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c水=4.2×103 J/(kg·℃)]
 做功 
 6.3×107 
 比熱容 
10.在燒瓶中盛有初溫為10 ℃、質量是0.5 kg的某種液體,用酒精燈加熱,在液體沸騰之前,液體吸收了4.2×104 J的熱量,此時液體的溫度升高到   ℃.這種液體的吸熱能力比水   (選填“強”或“弱”),這些熱量可讓_____
kg的水溫度升高50 ℃.[液體的比熱容為2.8×103 J/(kg·℃),水的比熱容為4.2×103 J/(kg·℃)]
 0.2 
 弱 
 40 
11.天氣轉涼,喝牛奶前,可先放進熱水中水浴加熱.用60 ℃的熱水加熱200 g的袋裝牛奶,使牛奶的溫度由15 ℃升高到45 ℃.已知牛奶的比熱容為2.1×103 J/(kg·℃),包裝袋吸熱及其他熱損失忽略不計.求:
(1)牛奶吸收的熱量;
(2)加熱牛奶至少需要60 ℃的熱水的質量.
解:(1)牛奶的質量:m牛奶=200 g=0.2 kg,牛奶吸收的熱量:
Q吸=c牛奶m牛奶(t-t0)=2.1×103 J/(kg·℃)×0.2 kg×(45 ℃-15 ℃)=1.26×104 J;
(2)若不計包裝袋吸熱及其他熱損失,熱水放出的熱量:
Q放=Q吸=1.26×104 J,由Q放=c水m水(t0'-t)得,至少需要60 ℃熱水的質量:
m水==0.2 kg.
答:(1)牛奶吸收的熱量是1.26×104 J;(2)加熱牛奶至少需要60 ℃的熱水的質量為0.2 kg.
考點4 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情況
12.實驗小組為了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用相同的酒精燈和相同的溫度計同時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實驗.
(1)實驗前,在兩個相同的燒杯中分別裝入初溫相同且
   相等的甲、乙兩種液體.
 質量 
(3)實驗中,用相同酒精燈加熱甲、乙兩種液體,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觀察   來比較甲、乙兩種液體的吸熱能力.
(2)組裝實驗裝置時,應按   (選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順序安裝;加熱時,緩慢地攪動玻璃棒,這是為了使甲、乙兩種液體   .
 溫度計示數的變化 
 受熱均勻 
 自下而上 
(4)在圖1、2裝置中,用相同酒精燈給兩種液體加熱相同的時間,甲液體吸收的熱量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液體吸收的熱量.
 等于 
(5)經實驗得到了如表格記錄的兩組數據,分析實驗數據可知,   液體的吸熱能力更強;   液體更適合作為發動機的冷卻液.(均選填“甲”或“乙”)
 乙 
 乙 
加熱時間/min 0 2 4 6 8
溫度/℃ 甲液體 20 22 24 26 28
乙液體 20 21 22 23 24
13.在“走進分子世界”探究選擇一種分子模型的活動中,張老師向一端封閉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然后再注入染成紅色的酒精直至充滿,可以觀察到分層現象(圖a).用食指堵住管口,將玻璃管反復翻轉,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發現剛開始時管內出現大量小“氣泡”逐漸聚集成一個大“氣泡”,“氣泡”上升時會越來越大(圖b).最后張老師松開手,發現玻璃管被“吸”掛在食指上(圖c).
(1)將酒精染成紅色,是為了   ;
(2)“氣泡”越來越大,說明混合后酒精和水的總體積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混合前酒精和水的總體積;此實驗   (選填“能”或“不能”)說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能 
 小于 
 便于觀察實驗現象 
(3)為了便于學生了解分子模型,張老師分別用細顆粒小米和大顆粒鷹嘴豆分別裝滿兩個杯子(圖d),接著將小米和鷹嘴豆混合后再分裝,發現裝不滿兩杯(圖e),該實驗   (選填“模擬”或“證明”)了分子之間有空隙,這里張老師運用了
   (選填“控制變量”“轉換”或“類比”)的方法.
 類比 
 模擬 
14.[教材P13圖片]小方同學用溫度傳感器代替溫度計,用紅外加熱器代替酒精燈,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將盛有水和色拉油的兩個相同試管放入同一個紅外加熱器中,兩只溫度傳感器通過數據采集線與計算機相連,采集數據,得到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乙所示.
(1)取初溫相同、質量相等的水和色拉油進行實驗,目的是
   .
(2)實驗過程中可以通過比較   來比較液體吸收熱量的多少,這種實驗方法叫   .
 轉換法 
 加熱時間 
 方便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3)根據圖象可知,水和色拉油的比熱容關系是c水=   c色拉油,進一步計算可得,色拉油的比熱容為___________
J/(kg·℃).[已知水的比熱容是4.2×103 J/(kg·℃)]
 2.1×103 
 2 (共21張PPT)
(2022年版)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1.知道常見的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 2.知道自然界和生活中簡單的熱現象.了解分子熱運動的主要特點,知道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 3.知道物質在不停地運動. 1.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2.(重點)能識別擴散現象,并能用分子熱運動的觀點進行解釋.
3.知道分子熱運動的快慢與溫度的關系.
4.(重難點)知道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力.
5.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提高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并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閱讀教材P2~P5,可知:
一、物質的構成
1.物質是由極其微小的   、   構成的,人們通常以   為單位來量度分子,分子、原子要用
 觀察,人們用肉眼和光學顯微鏡   (選填“能”或“不能”)分辨它們.
 不能 
電子顯微鏡 
 10-10 m 
 原子 
 分子 
二、分子熱運動
2.   物質在   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做擴散現象.擴散現象可以發生在氣體之間,也可以發生在液體之間,   之間也能發生擴散.
3.擴散現象表明: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________
運動,叫做分子的   ;分子熱運動越劇烈,物體溫度越   .
4.從擴散現象還可以看出,物體的分子不是緊密地擠在一起,而是彼此間存在   .
 間隙 
 高 
 熱運動 
 無規則  
 固體 
 互相接觸 
 不同的 
三、分子間的作用力
5.(1)分子之間既有   又有   ;當固體被壓縮時,分子之間的作用力表現為   力,當固體被拉伸時,分子之間的作用力表現為   力,引力和斥力同時存在,只是有時引力起主要作用,有時斥力起主要作用.這與分子間的   有關.
 距離 
 引 
 斥 
 斥力 
 引力 
(3)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①常見的物質是由大量的
 、   構成的;②物質內的分子在  做無規則的運動;③分子之間存在   和   .
 引力 
 斥力 
不停地 
 原子 
(2)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的微觀特性和宏觀特性:
分子 
物態 微觀特性 宏觀特性
分子間距離 分子間 作用力 有無一定 形狀 有無一定
體積
固態 ①  _ 很大 ②  _ ③  _
液態 較大 較大 ④  _ ⑤  _
氣態 很大 ⑥  _ ⑦  _ ⑧  _
 無
 有
 無
 無
 有
 有
 很小
 很小
【例1】[教材演示實驗]如圖所示的兩只集氣瓶,一瓶裝有無色透明的空氣,另一瓶裝有紅棕色的二氧化氮氣體(密度比空氣大).為了研究擴散現象,應選擇圖   所示的方案,抽去玻璃隔板后,下瓶中的氣體顏色逐漸變  _ (選填“深”或“淺”),從微觀角度來看,說明氣體分子
   .
 在不停做無規則運動 
 淺
知識點一 物質的構成與分子熱運動
 乙 
拓展設問:氣體混合均勻后,氣體分子   (選填“繼續”或“停止”)運動;若實驗溫度分別為①0 ℃、②4 ℃、③20 ℃、④30 ℃,則在   (選填序號)溫度下氣體擴散最快.
 ④ 
 繼續 
(1)擴散現象是物質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是自發進行的,無需外力;(2)在任何溫度下,構成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僅是運動速度不同.不能錯誤地認為0 ℃以下的物質的分子不運動.
【例2】已知分子直徑的數量級為10-10 m,流感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飛沫直徑為1×10-6~5×10-6 m,由此可知流感病毒的傳播   (選填“是”或“不是”)分子熱運動;配制消毒酒精時,將酒精和水混合在一起時,發現混合液的總體積小于酒精與水的體積之和,原因是分子間有   ;用擴散現象說明看不見的分子在運動,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
   .
 轉換法 
 間隙 
 不是 
知識點二 分子間的作用力
【例3】下列關于分子間的作用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一根鐵棒很難被拉斷,這說明鐵棒的分子間只存在引力
B.液體非常容易流動,這說明液體分子間沒有引力
C.氣體很容易被壓縮是因為氣體分子間沒有作用力
D.分子間的距離減小,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
D
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時存在的,分子間作用力的對外表現形式取決于分子間距離的大小.當固體被拉伸時,分子間距離變大,作用力表現為引力;當固體被壓縮時,分子間距離變小,作用力表現為斥力.
【例4】下列關于分子動理論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分子間的作用力只能表現為引力或者斥力,且不能同時存在
B.用糖醋湯汁腌制糖蒜利用的是擴散現象
C.“破鏡難圓”說明分子間存在斥力
D.溫度升高時,每個氣體分子的運動速度都增大
B
知識點三 物質的微觀狀態
【例5】如圖所示是同種物質的三種不同狀態下的分子結構,其中圖丙表示物質處于   (選填“固”“液”或“氣”)態,物質從圖丙變化到圖乙時,組成物質的體積變大,分子間的作用力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在這一變化過程中要   (選填“吸收”或“放出”)熱量.
 吸收 
 變小 
 液 
易錯點一 對分子動理論的理解有誤
【例6】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
(1)酒精和水混合后體積減小,說明分子間存在斥力.( )
(2)海綿容易被壓縮,說明分子間有間隙.( )
(3)紅墨水在水中散開,說明分子間有斥力.( )
(4)吸盤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說明分子間存在引力.( )
(5)物體熱脹冷縮,是因為分子的大小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 )





【例7】下列現象不能說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是( )
A.碟子中的酒精蒸發變少
B.空氣中PM2.5超標形成霧霾
C.腌雞蛋,雞蛋變咸
D.墨水在清水中擴散
易錯點二 無法分辨機械運動和分子的熱運動
B
易錯辨析: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與外力作用下的機械運動是不同的,兩者的比較如下:
分子熱運動 機械運動
研究對象 微觀分子 宏觀物體
運動情況 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靜止或運動
可見度 肉眼無法直接觀察 肉眼可直接觀察
1.吸煙和被動吸煙都有害健康,因此我們在公共場所禁止吸煙,可以防止人們被動吸食“二手煙”.“二手煙”被吸食的主要原因是煙的( )
A.分子很小 B.分子的體積發生變化
C.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D.分子間有引力
C
2.“端午濃情,粽葉飄香”.“粽葉飄香”是   現象;用注射器取水后封住前端,用力推活塞,水很難被壓縮,說明分子間存在   ;若把分子看成一個小球,則一般分子直徑的數量級為10-10 m,合   nm.
 0.1 
 斥力 
 擴散 
3.下列現象中不能說明分子間存在作用力的是( )
A.兩鉛塊能被壓合在一起 B.鋼繩不易被拉斷
C.水不容易被壓縮 D.空氣容易被壓縮
D
4.如圖所示,把干凈的玻璃板吊在彈簧測力計的下面,讀出測力計的示數,使玻璃板水平接觸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將會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說明玻璃分子和水分子之間存在   .這個原理可以用來解釋固體很難被_______
(選填“拉伸”或“壓縮”)的原因.
 拉伸 
 引力 
 變大 
5.如圖所示,先后將50 mL的水和50 mL的酒精倒入玻璃管中,反復翻轉幾次后,可發現水和酒精的總體積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 mL,這說明分子間有
 .為使實驗現象更明顯,應選用內徑較   (選填“細”或“粗”)的玻璃管.
 細 
間隙 
 小于 (共19張PPT)
(2022年版)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能運用比熱容說明簡單的自然現象. 1.(重點)能根據比熱容進行簡單的熱量計算.
2.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閱讀教材P12~P14,可知:
一、比熱容特性的應用
1.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當吸收或放出同樣熱量時,比熱容較大的物質溫度變化較   (選填“大”或“小”),因此比熱容大的物質對調節溫度有很好的作用.
2.水的比熱容較   (選填“大”或“小”),因而在生活中有很多應用,如暖氣用水作介質、汽車冷卻液、調節溫度等.
 大 
 小 
二、熱量的計算
3.吸熱公式:Q吸=cm,放熱公式:Q放=cm,其中c表示   ,m表示物體的   ,t0表示物體的初溫,t表示物體的末溫.
4.在計算熱量過程中,常常用Δt表示溫度的變化量,上述兩個公式可以統一寫成Q=   .
 cmΔt 
 質量 
 比熱容 
5.熱平衡狀態:溫度不同的兩個物體在相互接觸時會發生熱傳遞,最終兩個物體溫度相同時,熱傳遞停止.若不計熱量損失,高溫物體放出的熱量等于低溫物體吸收的熱量,即Q吸=Q放.
【例1】[新課標P23例1]由于海水的比熱容   (選填“大于”或“小于”)陸地上沙石的比熱容,所以在沿海地區海水表面的氣溫比陸地上的氣溫變化   (選填“大”或“小”).當出現如圖所示的風向,通常發生在________
(選填“夜晚”或“白天”).
 夜晚 
 小 
知識點一 比熱容特性的應用
 大于 
【例2】在生產和生活中,常見到“水的比熱容較大”這一特性的應用事例,以下事例中與這一特性無關的是( )
A.夏天在房間內灑水降溫 
B.用循環水冷卻汽車發動機
C.讓熱水流過散熱器供暖 
D.晚間,在春播秧田里灌水保溫
A
水的比熱容較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水的溫度變化小:一定質量的水與同樣質量但比熱容較小的物質相比,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水的溫度變化小,有利于調節氣溫;(2)水的吸、放熱本領強:一定質量的水與同樣質量但比熱容較小的物質相比,升高(或降低)相同溫度時,水吸熱(或放熱)多,適合用水作為冷卻劑或取暖.
知識點二 熱量的計算
【例3】給質量為10 kg的水加熱,水的溫度從30 ℃升高到50 ℃,水吸收的熱量為   J.[c水=4.2×103 J/(kg·℃)]
 8.4×105 
【例4】(2023珠海期中)小明在探究“物質的放熱能力與哪些因素有關”時,用質量均為0.5 kg的水和食用油進行對比實驗,并用圖象對實驗數據進行了處理,如圖所示.實驗過程中,水和食用油在相同時間內放出的熱量相等,分析圖象可知
   (選填“甲”或“乙”)物質為水,食用油的比熱容為
   J/(kg·℃),食用油在0~20 min內放出的熱量為
   J.[c水=4.2×103 J/(kg·℃)]
 5.25×104 
 2.1×103 
 甲 
【例5】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質量為1 kg、初溫為80 ℃的水吸收1.26×105 J熱量.求:[c水=4.2×103 J/(kg·℃)]
(1)水的末溫;
解:(1)由Q吸=cmΔt得水吸收熱量后升高的溫度:
Δt水==30 ℃,
水的初溫為80 ℃,升高30 ℃后,水的溫度為110 ℃,
因為在1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為100 ℃,并且沸騰時水的溫度不變,所以水的末溫為100 ℃;
(2)若這些熱量被5 kg的銅塊吸收,則銅塊升高的溫度.[c銅=0.39×103 J/(kg·℃),結果保留一位小數]
(2)由Q吸=cmΔt得銅塊升高的溫度:
Δt銅=≈64.6 ℃.
答:(1)水的末溫為100 ℃;(2)銅塊升高的溫度為64.6 ℃.
【例6】質量為1 kg的金屬鍋中放有2 kg的水,現把它們從20 ℃加熱到70 ℃,金屬鍋和水一共吸收了4.43×105 J的熱量.求:[c水=4.2×103 J/(kg·℃)]
(1)水吸收的熱量;
(2)金屬鍋的比熱容.
解:(1)水吸收的熱量:Q吸=c水m水(t-t0)=4.2×103 J/(kg·℃)×2 kg×(70 ℃-20 ℃)=4.2×105 J;
(2)金屬鍋吸收的熱量:
Q吸'=Q總-Q吸=4.43×105 J-4.2×105 J=2.3×104 J,
由Q吸=cm(t-t0)可知,金屬鍋的比熱容:c鍋==0.46×103 J/(kg·℃).
答:(1)水吸收的熱量是4.2×105 J;
(2)金屬鍋的比熱容是0.46×103 J/(kg·℃).
(1)在計算熱量時,要注意單位統一;(2)要正確區分“升高了”“升高到”“降低了”“降低到”這幾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所表示的物理意義;(3)要注意物體吸收或放出的熱量與物體的質量、物質的比熱容及溫度的改變量有關,分析熱量的變化時應兼顧三者;(4)計算液體的末溫時,要考慮液體的沸點,末溫不能超過沸點.
1.(2024汕頭開學)近年來,各地政府實施“退田還湖”的政策,推進水系治理,修復湖泊生態,已初步形成“七彩之光”的美麗景象.在炎炎烈日下,行走在湖水邊時,會感覺涼快,這是因為水的( )
A.內能大 B.熱值大 C.溫度低 D.比熱容大
D
2.[教材習題改編]夏天在海邊玩耍,感覺沙子燙腳而海水卻是涼的,這是因為在同樣的太陽光照射條件下,沙子與海水吸收的熱量大致相同,沙子的比熱容比海水的  _ (選填“大”或“小”),   的溫度升高得更多.到了晚上,兩者放出相同的熱量,比熱容大的物體溫度降低得
   (選填“多”或“少”).
 少 
 沙子 
 小
3.在完全隔熱的裝置內,用一熱源給100 g水和100 g油加熱,其溫度隨加熱時間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100 g水每分鐘吸收的熱量為   J,100 g油每分鐘吸收的熱量為   J,油的比熱容為   J/(kg·℃).[c水=4.2×103 J/(kg·℃)]
 2.1×103 
 1 050 
 1 050 
4.鐵塊和鐵絲的質量之比是3∶1,當它們升高相同的溫度時,吸收的熱量之比是   ,它們的比熱容之比是   ,若它們放出相等的熱量,降低的溫度之比是   .
 1∶3 
 1∶1 
 3∶1 
5.寒冷的冬天,我們都用熱水洗臉,當我們打來一盆質量為4 kg、溫度為85 ℃的熱水時,為了節約時間,向熱水中加入初溫為10 ℃的冷水,當溫度穩定后,水的溫度變為40 ℃,c水=4.2×103 J/(kg·℃),不計熱量損失.求:
(1)熱水放出的熱量;
(2)加入冷水的質量.
解:(1)熱水放出的熱量:
Q放=cm1(t0-t)=4.2×103 J/(kg·℃)×4 kg×(85 ℃-40 ℃)=7.56×105 J;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禄丰县| 永胜县| 玉屏| 改则县| 乐山市| 余江县| 全椒县| 巴中市| 沈阳市| 松原市| 樟树市| 分宜县| 丰县| 叶城县| 资兴市| 嘉荫县| 新绛县| 大邑县| 盘山县| 潼南县| 太仆寺旗| 华阴市| 宕昌县| 潞西市| 辽阳县| 洛隆县| 桦甸市| 潼南县| 外汇| 乌兰察布市| 内丘县| 汾西县| 辽阳市| 香河县| 吐鲁番市| 营山县| 蛟河市| 井研县| 灯塔市| 兴业县| 宁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