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2022年版)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通過實驗,了解比熱容. 1.(重點)了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2.(重點)會使用比熱容表,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3.(重難點)通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4.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閱讀教材P11~P13,可知:一、比較不同物質吸熱的情況1.實驗結果表明,不同物質,在質量相等、升高的溫度相同時,吸收的熱量 . 二、比熱容2.定義:一定質量的某種物質,在溫度升高時吸收的 與它的 和 的乘積之比,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 升高的溫度 質量 熱量 不同 3.符號: . 4.單位: ,符號: . 5.比熱容的表達式:c=(Δt表示 的變化量). 6.水的比熱容為 ,表示質量為 的水溫度升高(或降低) 吸收(或放出)的熱量為 . 4.2×103 J 1 ℃ 1 kg 4.2×103 J/(kg·℃) 溫度 J/(kg·℃) 焦每千克攝氏度 c 7.比熱容是反映物質自身性質的物理量,不同物質,比熱容一般 ,同種物質,狀態不同,比熱容一般也 ,即比熱容的大小與物質的 和 有關. 狀態 種類 不同 不同 (1)實驗器材:水、食用油、兩個相同規格的電加熱器、秒表、天平、 、燒杯. (2)實驗中,使用天平的目的是 . 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質量相同【例1】[教材重點實驗]在探究“比較不同物質吸熱本領”的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溫度計 知識點一 比較不同物質吸熱的情況(3)選用相同的電加熱器的目的是使水和食用油每秒鐘吸收的 相同.實驗通過 (選填“升高的溫度”或“加熱時間的長短”)來反映物質吸收熱量的多少.這里應用的科學方法是 . 轉換法 加熱時間的長短 熱量 ①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實驗數據,可以得出初步結論:同種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時,吸收熱量的多少與物質的 有關. (4)記錄實驗數據如表所示. 質量 物質 實驗次數 質量/kg 升高的溫度/℃ 加熱的時間/min水 1 0.1 10 22 0.2 10 4食用油 3 0.1 10 14 0.2 10 25 0.2 20 4②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實驗數據,可以得出初步結論: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時,加熱時間越長的物質,吸熱能力越 . 物質 實驗次數 質量/kg 升高的溫度/℃ 加熱的時間/min水 1 0.1 10 22 0.2 10 4食用油 3 0.1 10 14 0.2 10 25 0.2 20 4 強 ③分析第2、5次實驗數據,可以得出初步結論: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加熱相同的時間時,溫度變化值越大的物質,吸熱能力越 . 弱 物質 實驗次數 質量/kg 升高的溫度/℃ 加熱的時間/min水 1 0.1 10 22 0.2 10 4食用油 3 0.1 10 14 0.2 10 25 0.2 20 4(5)實驗時,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時,通過比較 來判斷物體的吸熱能力,加熱相同的時間時,通過比較 來判斷物質的吸熱能力.這里用到的實驗方法是 . (6)在水沸騰前,質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溫度,水的加熱時間更長,說明 的吸熱能力更強,物理學引入 來表示不同物質在這種性質上的差異. 比熱容 水 控制變量法 升高的溫度 加熱時間 【例2】兩個相同的容器中分別裝滿了質量相同的甲、乙兩種液體.用同一熱源分別加熱,液體溫度與加熱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如果升高相同的溫度,甲液體吸收的熱量 乙液體吸收的熱量;加熱相同的時間,甲液體吸收的熱量 _(前兩空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液體吸收的熱量;其中吸熱能力更強的是 液體. 乙 等于 小于 (1)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情況,有兩種方法:①比較相同質量的不同物質在吸收相同的熱量時溫度升高多少,溫度升高得快,說明吸熱能力弱,溫度升高得慢,說明吸熱能力強.②比較相同質量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時,所需加熱時間的長短,升高相同的溫度,加熱時間長,說明吸熱能力強,加熱時間短,說明吸熱能力弱.(要用相同的熱源)(2)本實驗運用了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知識點二 比熱容【例3】水的比熱容為4.2×103 J/(kg·℃);它的物理意義是 的水在溫度升高 時,吸收的熱量是 ;若將一杯溫度為15 ℃的水加熱到80 ℃,則比熱容將 _(選填“改變”或“不變”). 不變4.2×103 J 1 ℃ 1 kg A.同一物質發生物態變化后,比熱容不變B.一桶水的比熱容比一杯水的比熱容大C.質量相等的銅塊和鉛塊,放出相同的熱量,銅塊降低的溫度多D.質量相等的水和煤油,溫度都升高1 ℃,水吸收的熱量多【例4】[教材表格]小紅同學閱讀了下表后,得出了一些結論,其中正確的是( )D一些物質的比熱容/[J·(kg·℃)-1]水 4.2×103 干泥土 0.84×103冰 2.1×103 銅 0.39×103煤油 2.1×103 鉛 0.13×103(1)比熱容的大小與物質的種類、狀態有關,與物體是否吸放熱、質量大小、溫度高低無關.(2)兩種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吸收(或放出)的熱量相同時,比熱容大的,溫度升高(或降低)得少;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溫度時,比熱容大的,吸(或放)熱較多.【例5】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水吸收的熱量越多,比熱容就越大.( )(2)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每種物質都有自己的比熱容.( )(3)液體的比熱容一定比固體的比熱容大.( )(4)物質種類不同,比熱容一定不同.( ) √易錯點 對比熱容的概念理解 A.A的比熱容大于B的比熱容B.加熱t min時,B吸收熱量比A吸收熱量少C.加熱t min時,B吸收熱量比A吸收熱量多D.A和B升高相同的溫度,B吸收熱量較多重難點 與比熱容相關的圖象【例6】用相同的電加熱器分別對質量相等的A和B兩種液體加熱(不計熱量損失),如圖是A和B的溫度隨加熱時間變化的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方法點撥:(1)等溫分析法:作一條垂直于溫度軸的直線,表示升高相同的溫度,來比較升高相同溫度所需的加熱時間,加熱時間越長,比熱容越大.(2)等時分析法:作一條垂直于時間軸的直線,表示加熱時間相同,比較溫度升高的多少,溫度升高得越少,比熱容越大.(1)在組裝器材時應先調整 (選填“A”或“B”)的高度,此時酒精燈應 (選填“點燃”或“不點燃”). 點燃 1.[粵滬版教材圖片]小明用相同的酒精燈分別給水和某液體加熱(如圖甲),以探究水和某液體的吸熱能力. A (2)實驗中用到天平這一測量工具,目的是控制水和液體的 相同. (3)實驗是通過 (選填“加熱時間”或“溫度計的示數”)比較物質吸收熱量的多少;通過加熱相同的時間,比較 來判斷物質的吸熱能力. 升高的溫度 加熱時間 質量 (4)根據實驗數據,小明作出了水和某液體的溫度隨加熱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乙所示.由圖象可知,某液體的溫度比水的溫度升高得 (選填“快”或“慢”),這表明_____(選填“某液體”或“水”)的吸熱本領更強. 水 快 2.下列各種情況中,物質比熱容會發生變化的是( )A.一杯水倒掉一半B.水凝固成冰C.6 ℃的水變成4 ℃的水D.將鐵塊挫成鐵球B3.(2023深圳期中)已知冰的比熱容是2.1×103 J/(kg·℃),水的比熱容是4.2×103 J/(kg·℃),蓖麻油的比熱容是1.8×103 J/(kg·℃),現使質量相同的冰、水、蓖麻油都從0 ℃升高到10 ℃,吸熱最多的是( )A.冰 B.水C.蓖麻油 D.無法判斷A(共19張PPT)(2022年版)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1.了解內能和熱量. 2.通過實驗,認識能量可以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他物體,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 3.知道做功的過程就是能量轉化或轉移的過程. 1.(重點)了解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2.(重點)知道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知道熱量的概念和單位.3.(重點)通過演示實驗說明做功與物體內能的變化關系.4.通過查找資料,了解地球的溫室效應.閱讀教材P7~P10,可知:一、 內能1.定義:構成物體的所有分子,其熱運動的 能和 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2.單位: ,符號: .各種形式能量的單位都相同. J 焦耳 分子勢 動 3.特點:一切物體,不論溫度高低,都具有 .物體溫度降低時內能 ,溫度升高時內能 . 4.機械能和內能:機械能與整個物體的 情況有關,而內能與物體內部分子的 和分子之間的 情況有關. 相互作用 熱運動 機械運動 增加 減少 內能 二、 物體內能的改變5.(1) 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如冬天用熱水袋取暖,人體逐漸感覺暖和,熱水袋慢慢涼下來; (2)熱量定義:在熱傳遞的過程中,傳遞 的多少,叫做熱量; (3)熱量的符號是Q,單位是 ; (4)物體吸收或放出的熱量越多,它的內能改變得越 . 大 焦耳(或“J”) 能量 熱傳遞 6. 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如摩擦生熱,外界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會 ;物體對外界做功,物體的內能會 (后兩空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7.總結:改變內能大小的方法:① ;② . 做功 熱傳遞 減小 增大 做功 知識點一 內能【例1】關于內能,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0 ℃的物體沒有內能B.具有機械能的物體不一定具有內能C.高溫物體的內能一定比低溫物體的大D.物體具有內能也可以同時具有機械能D【例2】質量相同的0 ℃冰、0 ℃水、0 ℃水蒸氣中,它們的內能( )A.冰的內能最大,水蒸氣的內能最小B.水蒸氣的內能最大,冰的內能最小C.一樣大D.水的內能最大B(1)一切物體都有內能,同一物體,溫度越高,內能越大;溫度一定時,同種物質的質量越大,內能越大;(2)影響內能大小的因素:①質量;②溫度;③狀態等;(3)比較物體內能大小時,要注意控制變量.知識點二 物體內能的改變【例3】[教材圖片]2023年12月中旬,一場突如其來的寒流席卷我國大部分地區,早起鍛煉的小麗和小軍凍得伸不出手.于是小麗把手放在嘴邊“哈氣”取暖,小軍快速搓雙手取暖,如圖所示.從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來看,小麗是通過 來增加手的內能的,該過程發生了能量的 _ (選填“轉化”或“轉移”);小軍是通過 來增加手的內能的. 做功 轉移熱傳遞 【例4】[教材演示實驗]如圖所示,在一個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團硝化棉,當迅速壓下活塞時,可觀察到筒內硝化棉燃燒起來.這是因為活塞對 做功,使它的 能增加,溫度 ,達到了硝化棉的著火點. 升高 內 空氣 辨識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例5】關于溫度、熱量和內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吸收了熱量,溫度一定升高B.物體內能增加,不一定是從外界吸收了熱量C.熱量總是從內能大的物體傳遞到內能小的物體D.溫度高的物體含有的熱量多易錯點 對內能、熱量、溫度的辨析B【例6】生活中的“熱”的含義非常豐富,物理學中,“天氣很熱”中的“熱”是指 高;“兩手相互摩擦手會發熱”的“熱”是指 增加.熱傳遞的“熱”是指 .(均選填“溫度”“內能”或“熱量”) 熱量 內能 溫度 易錯辨析:(1)物體吸收熱量,內能一定增大,但溫度不一定升高(如晶體熔化),反之亦然;(2)物體溫度升高,內能一定增大,但不一定是吸收了熱量(也有可能是做功),反之亦然;(3)熱量是個過程量,不能說物體“含有”或“具有”熱量,可以說“吸收”或“放出”熱量.1.[粵滬版教材圖片]四只相同規格的燒杯中裝有水,水量及其溫度如圖所示.則四只燒杯中,內能最小的是 杯中的水,內能最大的是 杯中的水,無法比較內能大小的是 兩杯中的水. 乙、丙 丁 甲 2.下列實例中,通過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的是( )A.搓手取暖 B.用冷水冷卻熱雞蛋C.鉆木取火 D.磨刀時刀的溫度會升高BA.打氣時,瓶內空氣內能減小B.打氣時,瓶內空氣溫度降低C.瓶內的“白氣”是水蒸氣D.瓶塞跳起時,瓶塞機械能增大3.[教材演示實驗]如圖所示,向瓶內打氣,當瓶塞跳起時會看到瓶內出現“白氣”.下面相關敘述合理的是( )D4.夏季,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內,交警會強制一些重型汽車在降溫池里停留一會,如圖所示.這是因為汽車在高速行駛過程中,通過 的方式增加輪胎的內能,使輪胎的溫度 (選填“升高”或“降低”);輪胎停在水中,是通過 的方式減少內能,降低溫度,以保行車安全. 熱傳遞 升高 做功 5.我們在珠海的老市場常常能聽見“鏟刀,磨鉸剪——磨鉸剪,鏟刀”的吆喝聲.請你分析:磨刀過程中刀很熱是利用 的方式來改變菜刀的內能,為了把刀降溫,往往向刀上澆涼水,這是通過 的方式來改變刀的內能;在用第二種方式改變刀的內能時,能量發生了 (選填“轉化”或“轉移”). 轉移 熱傳遞 做功 (共27張PPT)斥力引力內能無規則內能動 分子勢 內能 溫度 質量 狀態 增大 減小 高 低 吸熱 放熱 4.2×103 J/(kg·℃) 慢考點1 分子動理論解題要點:(1)常見的物質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構成的;(2)物質內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3)分子之間存在引力和斥力.【從生活走向物理】小明在家里準備自制一杯糖水,請根據有關的物理知識,完成1~2題.1.小明發現將食糖放在熱水中溶解得更快,這主要是因為溫度較高時,食糖( )A.分子間的作用力減小 B.分子的擴散運動加快C.分子間的平均距離增大 D.加快分子的減少B2.喝完糖水,小明洗干凈杯子,發現杯中的水怎樣倒也倒不干凈,杯壁上沾有水珠,這是由于( )A.分子之間存在斥力 B.分子之間有間隙C.分子之間存在引力 D.水分子很多CA.這是一種擴散現象B.這是由于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產生的C.溫度越高,香味越濃D.溫度越高,香味越淡3.做完廣播體操后,來到餐廳,媽媽為小明端上香噴噴的早餐.關于人能聞到食物的香味,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D4.[教材圖片]如圖所示,圖甲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觸水面,向上拉動時會發現彈簧測力計示數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玻璃板的重力,說明分子間存在 ,圖乙中把水倒入酒精后水和酒精的總體積變小,說明分子間存在 . 間隙 引力 大于 考點2 溫度、內能、熱量和做功之間的關系解題要點:(1)物體溫度升高(降低),內能一定增加(減少),但不一定是吸收(放出)熱量,因為用做功的方法也可以使物體的溫度升高(降低),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的內能來說是等效的.(2)物體吸收(放出)了熱量,不一定使物體的溫度升高(降低).因為在物態變化的某些過程中(如晶體的熔化、凝固等),物體吸收(放出)熱量,但溫度卻保持不變.(3)溫度高的物體內能不一定大,因為內能不僅與溫度有關,還與其他因素,如質量、體積、物態等有關.5.下列關于溫度、熱量和內能的說法正確的是( )A.熱傳遞過程中,熱量由高溫物體傳向低溫物體B.物體吸收熱量,內能增大,溫度一定升高C.60 ℃的水一定比30 ℃的水含有的熱量多D.物體的內能增加,一定是從外界吸收了熱量A6.相同質量的0 ℃的冰和0 ℃的水,它們的內能________(選填“相等”或“不相等”).將0 ℃的水放在陽光下一會兒,水的溫度升高到10 ℃,這是用 的方式將太陽能 (選填“轉移”或“轉化”)為水的內能. 轉移 熱傳遞 不相等 7.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圖所示,寒冷的冬天,小聰用熱水為媽媽泡腳的過程中( )A.通過熱傳遞增加了腳的內能B.熱量由腳傳遞給了水C.水的溫度降低,水的比熱容減小D.水的溫度降低,所含的熱量減少A考點3 比熱容的應用與計算解題要點:(1)同一種物質在狀態不變時,比熱容是一個確定的值.比熱容與物體質量大小、是否吸(放)熱、溫度變化情況無關;(2)水的比熱容較大,可以用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及生活、生產中的現象;(3)比熱容的相關計算公式:Q=cmΔt,要注意單位的統一.8.用相同的電加熱器分別對質量相同的甲、乙兩種液體加熱(不計熱量損失).如圖所示是甲、乙兩種液體的溫度隨加熱時間變化的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0~8 min內,甲吸收的熱量多B.0~8 min內,乙吸收的熱量多C.甲、乙兩液體的比熱容之比為1∶2D.甲、乙兩液體的比熱容之比為2∶1C9.(2023河北)“早穿皮襖午穿紗”表明沙漠地區晝夜溫差大,而沿海地區則晝夜溫差小,這是因為水比沙石的 大,樓房中的“暖氣”用水作為介質,正是利用了水的這一特性.某同學家“暖氣”管道中500 kg的水從65 ℃降低到35 ℃,放出的熱量為 J,這一過程中水的內能減少.除熱傳遞外, 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c水=4.2×103 J/(kg·℃)] 做功 6.3×107 比熱容 10.在燒瓶中盛有初溫為10 ℃、質量是0.5 kg的某種液體,用酒精燈加熱,在液體沸騰之前,液體吸收了4.2×104 J的熱量,此時液體的溫度升高到 ℃.這種液體的吸熱能力比水 (選填“強”或“弱”),這些熱量可讓_____kg的水溫度升高50 ℃.[液體的比熱容為2.8×103 J/(kg·℃),水的比熱容為4.2×103 J/(kg·℃)] 0.2 弱 40 11.天氣轉涼,喝牛奶前,可先放進熱水中水浴加熱.用60 ℃的熱水加熱200 g的袋裝牛奶,使牛奶的溫度由15 ℃升高到45 ℃.已知牛奶的比熱容為2.1×103 J/(kg·℃),包裝袋吸熱及其他熱損失忽略不計.求:(1)牛奶吸收的熱量;(2)加熱牛奶至少需要60 ℃的熱水的質量.解:(1)牛奶的質量:m牛奶=200 g=0.2 kg,牛奶吸收的熱量:Q吸=c牛奶m牛奶(t-t0)=2.1×103 J/(kg·℃)×0.2 kg×(45 ℃-15 ℃)=1.26×104 J;(2)若不計包裝袋吸熱及其他熱損失,熱水放出的熱量:Q放=Q吸=1.26×104 J,由Q放=c水m水(t0'-t)得,至少需要60 ℃熱水的質量:m水==0.2 kg.答:(1)牛奶吸收的熱量是1.26×104 J;(2)加熱牛奶至少需要60 ℃的熱水的質量為0.2 kg.考點4 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情況12.實驗小組為了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用相同的酒精燈和相同的溫度計同時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實驗.(1)實驗前,在兩個相同的燒杯中分別裝入初溫相同且 相等的甲、乙兩種液體. 質量 (3)實驗中,用相同酒精燈加熱甲、乙兩種液體,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觀察 來比較甲、乙兩種液體的吸熱能力. (2)組裝實驗裝置時,應按 (選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順序安裝;加熱時,緩慢地攪動玻璃棒,這是為了使甲、乙兩種液體 . 溫度計示數的變化 受熱均勻 自下而上 (4)在圖1、2裝置中,用相同酒精燈給兩種液體加熱相同的時間,甲液體吸收的熱量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液體吸收的熱量. 等于 (5)經實驗得到了如表格記錄的兩組數據,分析實驗數據可知, 液體的吸熱能力更強; 液體更適合作為發動機的冷卻液.(均選填“甲”或“乙”) 乙 乙 加熱時間/min 0 2 4 6 8溫度/℃ 甲液體 20 22 24 26 28乙液體 20 21 22 23 2413.在“走進分子世界”探究選擇一種分子模型的活動中,張老師向一端封閉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然后再注入染成紅色的酒精直至充滿,可以觀察到分層現象(圖a).用食指堵住管口,將玻璃管反復翻轉,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發現剛開始時管內出現大量小“氣泡”逐漸聚集成一個大“氣泡”,“氣泡”上升時會越來越大(圖b).最后張老師松開手,發現玻璃管被“吸”掛在食指上(圖c).(1)將酒精染成紅色,是為了 ; (2)“氣泡”越來越大,說明混合后酒精和水的總體積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混合前酒精和水的總體積;此實驗 (選填“能”或“不能”)說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能 小于 便于觀察實驗現象 (3)為了便于學生了解分子模型,張老師分別用細顆粒小米和大顆粒鷹嘴豆分別裝滿兩個杯子(圖d),接著將小米和鷹嘴豆混合后再分裝,發現裝不滿兩杯(圖e),該實驗 (選填“模擬”或“證明”)了分子之間有空隙,這里張老師運用了 (選填“控制變量”“轉換”或“類比”)的方法. 類比 模擬 14.[教材P13圖片]小方同學用溫度傳感器代替溫度計,用紅外加熱器代替酒精燈,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將盛有水和色拉油的兩個相同試管放入同一個紅外加熱器中,兩只溫度傳感器通過數據采集線與計算機相連,采集數據,得到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乙所示.(1)取初溫相同、質量相等的水和色拉油進行實驗,目的是 . (2)實驗過程中可以通過比較 來比較液體吸收熱量的多少,這種實驗方法叫 . 轉換法 加熱時間 方便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3)根據圖象可知,水和色拉油的比熱容關系是c水= c色拉油,進一步計算可得,色拉油的比熱容為___________J/(kg·℃).[已知水的比熱容是4.2×103 J/(kg·℃)] 2.1×103 2 (共21張PPT)(2022年版)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1.知道常見的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 2.知道自然界和生活中簡單的熱現象.了解分子熱運動的主要特點,知道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 3.知道物質在不停地運動. 1.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2.(重點)能識別擴散現象,并能用分子熱運動的觀點進行解釋.3.知道分子熱運動的快慢與溫度的關系.4.(重難點)知道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力.5.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提高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并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閱讀教材P2~P5,可知:一、物質的構成1.物質是由極其微小的 、 構成的,人們通常以 為單位來量度分子,分子、原子要用 觀察,人們用肉眼和光學顯微鏡 (選填“能”或“不能”)分辨它們. 不能 電子顯微鏡 10-10 m 原子 分子 二、分子熱運動2. 物質在 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做擴散現象.擴散現象可以發生在氣體之間,也可以發生在液體之間, 之間也能發生擴散. 3.擴散現象表明: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________運動,叫做分子的 ;分子熱運動越劇烈,物體溫度越 . 4.從擴散現象還可以看出,物體的分子不是緊密地擠在一起,而是彼此間存在 . 間隙 高 熱運動 無規則 固體 互相接觸 不同的 三、分子間的作用力5.(1)分子之間既有 又有 ;當固體被壓縮時,分子之間的作用力表現為 力,當固體被拉伸時,分子之間的作用力表現為 力,引力和斥力同時存在,只是有時引力起主要作用,有時斥力起主要作用.這與分子間的 有關. 距離 引 斥 斥力 引力 (3)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①常見的物質是由大量的 、 構成的;②物質內的分子在 做無規則的運動;③分子之間存在 和 . 引力 斥力 不停地 原子 (2)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的微觀特性和宏觀特性:分子 物態 微觀特性 宏觀特性分子間距離 分子間 作用力 有無一定 形狀 有無一定體積固態 ① _ 很大 ② _ ③ _液態 較大 較大 ④ _ ⑤ _ 氣態 很大 ⑥ _ ⑦ _ ⑧ _ 無 有 無 無 有 有 很小 很小【例1】[教材演示實驗]如圖所示的兩只集氣瓶,一瓶裝有無色透明的空氣,另一瓶裝有紅棕色的二氧化氮氣體(密度比空氣大).為了研究擴散現象,應選擇圖 所示的方案,抽去玻璃隔板后,下瓶中的氣體顏色逐漸變 _ (選填“深”或“淺”),從微觀角度來看,說明氣體分子 . 在不停做無規則運動 淺知識點一 物質的構成與分子熱運動 乙 拓展設問:氣體混合均勻后,氣體分子 (選填“繼續”或“停止”)運動;若實驗溫度分別為①0 ℃、②4 ℃、③20 ℃、④30 ℃,則在 (選填序號)溫度下氣體擴散最快. ④ 繼續 (1)擴散現象是物質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是自發進行的,無需外力;(2)在任何溫度下,構成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僅是運動速度不同.不能錯誤地認為0 ℃以下的物質的分子不運動.【例2】已知分子直徑的數量級為10-10 m,流感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飛沫直徑為1×10-6~5×10-6 m,由此可知流感病毒的傳播 (選填“是”或“不是”)分子熱運動;配制消毒酒精時,將酒精和水混合在一起時,發現混合液的總體積小于酒精與水的體積之和,原因是分子間有 ;用擴散現象說明看不見的分子在運動,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 . 轉換法 間隙 不是 知識點二 分子間的作用力【例3】下列關于分子間的作用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一根鐵棒很難被拉斷,這說明鐵棒的分子間只存在引力B.液體非常容易流動,這說明液體分子間沒有引力C.氣體很容易被壓縮是因為氣體分子間沒有作用力D.分子間的距離減小,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D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時存在的,分子間作用力的對外表現形式取決于分子間距離的大小.當固體被拉伸時,分子間距離變大,作用力表現為引力;當固體被壓縮時,分子間距離變小,作用力表現為斥力.【例4】下列關于分子動理論的說法,正確的是( )A.分子間的作用力只能表現為引力或者斥力,且不能同時存在B.用糖醋湯汁腌制糖蒜利用的是擴散現象C.“破鏡難圓”說明分子間存在斥力D.溫度升高時,每個氣體分子的運動速度都增大B知識點三 物質的微觀狀態【例5】如圖所示是同種物質的三種不同狀態下的分子結構,其中圖丙表示物質處于 (選填“固”“液”或“氣”)態,物質從圖丙變化到圖乙時,組成物質的體積變大,分子間的作用力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在這一變化過程中要 (選填“吸收”或“放出”)熱量. 吸收 變小 液 易錯點一 對分子動理論的理解有誤【例6】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酒精和水混合后體積減小,說明分子間存在斥力.( )(2)海綿容易被壓縮,說明分子間有間隙.( )(3)紅墨水在水中散開,說明分子間有斥力.( )(4)吸盤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說明分子間存在引力.( )(5)物體熱脹冷縮,是因為分子的大小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 ) 【例7】下列現象不能說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是( )A.碟子中的酒精蒸發變少B.空氣中PM2.5超標形成霧霾C.腌雞蛋,雞蛋變咸D.墨水在清水中擴散易錯點二 無法分辨機械運動和分子的熱運動B易錯辨析: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與外力作用下的機械運動是不同的,兩者的比較如下: 分子熱運動 機械運動研究對象 微觀分子 宏觀物體運動情況 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靜止或運動可見度 肉眼無法直接觀察 肉眼可直接觀察1.吸煙和被動吸煙都有害健康,因此我們在公共場所禁止吸煙,可以防止人們被動吸食“二手煙”.“二手煙”被吸食的主要原因是煙的( )A.分子很小 B.分子的體積發生變化C.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D.分子間有引力C2.“端午濃情,粽葉飄香”.“粽葉飄香”是 現象;用注射器取水后封住前端,用力推活塞,水很難被壓縮,說明分子間存在 ;若把分子看成一個小球,則一般分子直徑的數量級為10-10 m,合 nm. 0.1 斥力 擴散 3.下列現象中不能說明分子間存在作用力的是( )A.兩鉛塊能被壓合在一起 B.鋼繩不易被拉斷C.水不容易被壓縮 D.空氣容易被壓縮D4.如圖所示,把干凈的玻璃板吊在彈簧測力計的下面,讀出測力計的示數,使玻璃板水平接觸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將會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說明玻璃分子和水分子之間存在 .這個原理可以用來解釋固體很難被_______(選填“拉伸”或“壓縮”)的原因. 拉伸 引力 變大 5.如圖所示,先后將50 mL的水和50 mL的酒精倒入玻璃管中,反復翻轉幾次后,可發現水和酒精的總體積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0 mL,這說明分子間有 .為使實驗現象更明顯,應選用內徑較 (選填“細”或“粗”)的玻璃管. 細 間隙 小于 (共19張PPT)(2022年版)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能運用比熱容說明簡單的自然現象. 1.(重點)能根據比熱容進行簡單的熱量計算.2.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閱讀教材P12~P14,可知:一、比熱容特性的應用1.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當吸收或放出同樣熱量時,比熱容較大的物質溫度變化較 (選填“大”或“小”),因此比熱容大的物質對調節溫度有很好的作用. 2.水的比熱容較 (選填“大”或“小”),因而在生活中有很多應用,如暖氣用水作介質、汽車冷卻液、調節溫度等. 大 小 二、熱量的計算3.吸熱公式:Q吸=cm,放熱公式:Q放=cm,其中c表示 ,m表示物體的 ,t0表示物體的初溫,t表示物體的末溫. 4.在計算熱量過程中,常常用Δt表示溫度的變化量,上述兩個公式可以統一寫成Q= . cmΔt 質量 比熱容 5.熱平衡狀態:溫度不同的兩個物體在相互接觸時會發生熱傳遞,最終兩個物體溫度相同時,熱傳遞停止.若不計熱量損失,高溫物體放出的熱量等于低溫物體吸收的熱量,即Q吸=Q放.【例1】[新課標P23例1]由于海水的比熱容 (選填“大于”或“小于”)陸地上沙石的比熱容,所以在沿海地區海水表面的氣溫比陸地上的氣溫變化 (選填“大”或“小”).當出現如圖所示的風向,通常發生在________(選填“夜晚”或“白天”). 夜晚 小 知識點一 比熱容特性的應用 大于 【例2】在生產和生活中,常見到“水的比熱容較大”這一特性的應用事例,以下事例中與這一特性無關的是( )A.夏天在房間內灑水降溫 B.用循環水冷卻汽車發動機C.讓熱水流過散熱器供暖 D.晚間,在春播秧田里灌水保溫A水的比熱容較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水的溫度變化小:一定質量的水與同樣質量但比熱容較小的物質相比,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水的溫度變化小,有利于調節氣溫;(2)水的吸、放熱本領強:一定質量的水與同樣質量但比熱容較小的物質相比,升高(或降低)相同溫度時,水吸熱(或放熱)多,適合用水作為冷卻劑或取暖.知識點二 熱量的計算【例3】給質量為10 kg的水加熱,水的溫度從30 ℃升高到50 ℃,水吸收的熱量為 J.[c水=4.2×103 J/(kg·℃)] 8.4×105 【例4】(2023珠海期中)小明在探究“物質的放熱能力與哪些因素有關”時,用質量均為0.5 kg的水和食用油進行對比實驗,并用圖象對實驗數據進行了處理,如圖所示.實驗過程中,水和食用油在相同時間內放出的熱量相等,分析圖象可知 (選填“甲”或“乙”)物質為水,食用油的比熱容為 J/(kg·℃),食用油在0~20 min內放出的熱量為 J.[c水=4.2×103 J/(kg·℃)] 5.25×104 2.1×103 甲 【例5】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質量為1 kg、初溫為80 ℃的水吸收1.26×105 J熱量.求:[c水=4.2×103 J/(kg·℃)](1)水的末溫;解:(1)由Q吸=cmΔt得水吸收熱量后升高的溫度:Δt水==30 ℃,水的初溫為80 ℃,升高30 ℃后,水的溫度為110 ℃,因為在1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為100 ℃,并且沸騰時水的溫度不變,所以水的末溫為100 ℃;(2)若這些熱量被5 kg的銅塊吸收,則銅塊升高的溫度.[c銅=0.39×103 J/(kg·℃),結果保留一位小數](2)由Q吸=cmΔt得銅塊升高的溫度:Δt銅=≈64.6 ℃.答:(1)水的末溫為100 ℃;(2)銅塊升高的溫度為64.6 ℃.【例6】質量為1 kg的金屬鍋中放有2 kg的水,現把它們從20 ℃加熱到70 ℃,金屬鍋和水一共吸收了4.43×105 J的熱量.求:[c水=4.2×103 J/(kg·℃)](1)水吸收的熱量;(2)金屬鍋的比熱容.解:(1)水吸收的熱量:Q吸=c水m水(t-t0)=4.2×103 J/(kg·℃)×2 kg×(70 ℃-20 ℃)=4.2×105 J;(2)金屬鍋吸收的熱量:Q吸'=Q總-Q吸=4.43×105 J-4.2×105 J=2.3×104 J,由Q吸=cm(t-t0)可知,金屬鍋的比熱容:c鍋==0.46×103 J/(kg·℃).答:(1)水吸收的熱量是4.2×105 J;(2)金屬鍋的比熱容是0.46×103 J/(kg·℃).(1)在計算熱量時,要注意單位統一;(2)要正確區分“升高了”“升高到”“降低了”“降低到”這幾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所表示的物理意義;(3)要注意物體吸收或放出的熱量與物體的質量、物質的比熱容及溫度的改變量有關,分析熱量的變化時應兼顧三者;(4)計算液體的末溫時,要考慮液體的沸點,末溫不能超過沸點.1.(2024汕頭開學)近年來,各地政府實施“退田還湖”的政策,推進水系治理,修復湖泊生態,已初步形成“七彩之光”的美麗景象.在炎炎烈日下,行走在湖水邊時,會感覺涼快,這是因為水的( )A.內能大 B.熱值大 C.溫度低 D.比熱容大D2.[教材習題改編]夏天在海邊玩耍,感覺沙子燙腳而海水卻是涼的,這是因為在同樣的太陽光照射條件下,沙子與海水吸收的熱量大致相同,沙子的比熱容比海水的 _ (選填“大”或“小”), 的溫度升高得更多.到了晚上,兩者放出相同的熱量,比熱容大的物體溫度降低得 (選填“多”或“少”). 少 沙子 小3.在完全隔熱的裝置內,用一熱源給100 g水和100 g油加熱,其溫度隨加熱時間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100 g水每分鐘吸收的熱量為 J,100 g油每分鐘吸收的熱量為 J,油的比熱容為 J/(kg·℃).[c水=4.2×103 J/(kg·℃)] 2.1×103 1 050 1 050 4.鐵塊和鐵絲的質量之比是3∶1,當它們升高相同的溫度時,吸收的熱量之比是 ,它們的比熱容之比是 ,若它們放出相等的熱量,降低的溫度之比是 . 1∶3 1∶1 3∶1 5.寒冷的冬天,我們都用熱水洗臉,當我們打來一盆質量為4 kg、溫度為85 ℃的熱水時,為了節約時間,向熱水中加入初溫為10 ℃的冷水,當溫度穩定后,水的溫度變為40 ℃,c水=4.2×103 J/(kg·℃),不計熱量損失.求:(1)熱水放出的熱量;(2)加入冷水的質量.解:(1)熱水放出的熱量:Q放=cm1(t0-t)=4.2×103 J/(kg·℃)×4 kg×(85 ℃-40 ℃)=7.56×105 J;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3.1 分子熱運動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級全一冊.pptx 13.2 內能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級全一冊.pptx 13.3 比熱容(第1課時 比熱容的概念)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級全一冊.pptx 13.3 比熱容(第2課時 比熱容的相關計算及應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級全一冊.pptx 《第十三章 內能》復習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級全一冊.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