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6張PPT)[默寫、古代詩歌閱讀及文言文閱讀對應九上第三單元內容]對點訓練綜合提升2.3 響度與音色第二章 聲音與環境對點訓練知識點 響度及其影響因素1.李白的詩句“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中的“高”描述的是聲音的( )A.音調B.響度C.音色D.頻率B2.醫生為心臟病患者診斷時,常用聽診器聽患者的心跳,這是為了( )A.增大心臟跳動時的振幅 B.加快心臟跳動時的頻率C.縮短人耳與聲源的距離 D.增大人聽到聲音的響度D3.圖1所示是圖書館墻上的標識牌,圖中的“請保持安靜”是指聲音的________(填聲音的基本特性)要小,此特性和聲源振動時的________(選填“頻率”或“幅度”)有關。響度幅度圖14.“以水為禮,擊鼓迎賓。”在杭州第19屆亞運會開幕式上,伴隨著19座“玉琮”形鼓敲響(如圖2),迎賓正式開始。鼓聲是由鼓面的________而產生的,激起的水花越多,說明鼓聲的________越大。我們以___________為單位來計量聲音的大小。圖2振動響度分貝(dB)知識點 音色5.植樹過程中,小明聽到有人叫他過去幫忙,他分辨出這是張老師的聲音,這是根據聲音的( )A.音調B.響度C.音色D.聲速C6. 圖3是我國古代的計程車——記里鼓車。車每行一里,車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車每行十里,車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鈴鐺。人們聽聲音判斷車行駛了一里還是十里,是根據鼓和鈴鐺發聲時有不同的( )A.響度B.音調C.音色D.速度C圖37.古詩詞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很多詩句中都蘊含著物理知識。“夜半鐘聲到客船”中的“鐘聲”是根據聲音的________判斷出來的;“小弦切切如私語”是指聲音的________小;“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彈琵琶之前“轉軸”是為了改變弦的張緊程度,從而改變弦發出聲音的________。(均選填“音調”“響度”或“音色”)音色響度音調知識點 用波形圖比較聲音的特性8.關于圖4所示的聲音的波形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圖4A.響度相同的有甲、乙、丙 B.音調相同的只有甲、乙C.丁的響度最小 D.甲、丁的音色相同B9.圖5所示為某段聲音的波形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區域的響度比B區域的大B.A區域的音調比B區域的高C.A、B區域的音色不同D.A區域的聲速比B區域的慢C圖510.某同學用圖6-甲所示的裝置分別將音叉、鋼琴與長笛發出的聲音信號輸入計算機,計算機的屏幕上先后出現圖6-乙所示的A、B、C三個聲音波形。由圖可知,音調最高的是________聲音,響度最大的是________聲音。(均選填“A”“B”或“C”) BC圖6甲乙綜合提升11.(2023益陽)我國是文明古國,具有光輝燦爛的文化。在距今4 000多年前的黃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笛和大鼓。關于笛聲和鼓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笛聲和鼓聲的音色相同B.笛聲的響度一定比鼓聲的小C.尖細的笛聲比低沉的鼓聲音調高D.響亮的鼓聲比輕細的笛聲傳得遠,是因為鼓聲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大C12.某監測器到發聲體甲、乙的距離相等,其測得甲、乙發出聲音的數據如圖7所示,則0~t1時間內,發聲體甲( )圖7A.振動的幅度比乙大 B.發出聲音的音調比乙低C.發出聲音的響度比乙大 D.每秒振動的次數比乙多D1.B 2.D 3.響度 幅度 4.振動 響度 分貝(dB)5.C 6.C 7.音色 響度 音調 8.B 9.C 10.B C11.C 12.D(共24張PPT)[默寫、古代詩歌閱讀及文言文閱讀對應九上第三單元內容]章末總結第二章 聲音與環境大單元整合思維導圖考點精練綜合提升練大單元整合思維導圖振動聲源波介質固體氣體真空種類溫度固體氣體340高低赫茲(Hz)頻率強弱分貝(dB)振幅遠近結構2020 00020 00020信息能量產生傳播人耳消聲吸聲隔聲考點精練考點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例1 下列關于聲現象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只要物體振動,我們就能聽到聲音B.“土電話”通話實驗說明氣體的傳聲效果比固體的好C.吹奏長笛時,笛聲是由空氣柱振動產生的D.聲音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340 m/sC考點 聲音的特性例2 圖1為我國民族吹管樂器——嗩吶,用它吹奏名曲《百鳥朝鳳》時,模仿的多種鳥叫聲悅耳動聽。關于嗩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吹奏時按壓不同位置的氣孔,主要改變聲音的響度B.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變聲音的音調C.用嗩吶聲模仿鳥叫聲,主要是模仿它們的音色D.嗩吶聲向遠處傳播時振幅不變圖1C例3 鋼琴的琴弦在使用過程中容易松弛,影響音準,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調一次音。某次調音中,小剛利用聲音監測裝置測得某根琴弦在校準前、后發出的聲音的部分特性如下表所示。通過比較可知( )A.校準前發出的聲音比校準后的響度大B.校準前發出的聲音比校準后的音調低C.校準后琴弦振動的幅度比校準前的小D.校準后琴弦振動的頻率比校準前的低聲音 聲音強弱等級/dB 頻率/Hz校準前 60 1 000校準后 70 1 100B例4 如圖2所示,兩個完全相同的玻璃瓶中裝有質量不相等的水,用木棍敲擊瓶子的底部,利用示波器得到了圖3中甲、乙、丙三種波形。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甲和丙敲擊的是同一個瓶子B.乙和丙敲擊的是同一個瓶子C.甲和乙敲擊的力度相同D.乙和丙敲擊的力度相同D考點 聲的利用例5 下列事例中,不是依靠聲獲得信息的是____________。(選填序號)①登雪山時大聲喊叫會引起雪崩;②母象與小象通過次聲波交流;③利用超聲波清洗鐘表等精密儀器;④鐵路工人用鐵錘敲擊鋼軌,檢查螺栓是否松動;⑤利用次聲波監測地震;⑥買西瓜時用手拍幾下,判斷西瓜是否成熟;⑦向暖水瓶里灌水時,能聽出暖水瓶是否灌滿;⑧有經驗的養蜂人聽蜜蜂的“嗡嗡”聲就能判斷它是否采了蜜。 ①③例6 圖4是一種聲懸浮儀,它發出的聲波與蝙蝠發出的一致,這種聲波是__________;與人耳能聽見的聲音相比,這種聲波在空氣中具有更大的________(選填“速度”或“頻率”)。將泡沫小球放在聲懸浮儀的兩個發聲體之間,發現小球懸浮在空中振動,這說明聲音可以傳遞________。圖4超聲波頻率能量例7 超聲波能粉碎人體內的結石,說明聲可以傳遞________。粉碎前需要進行B超定位,若某次定位時,探頭緊貼著皮膚向結石部位發出聲波,1.2×10-4 s后收到回聲。已知聲波在人體中的平均速度為1 500 m/s,則聲波通過的路程為________cm,此結石到探頭的距離為________cm。能量189考點 控制噪聲的途徑例8 為了防治噪聲污染,創建文明城市,以下措施合理的是( )A.安裝噪聲監控裝置B.在公路旁種樹C.市民佩戴防噪聲耳罩D.全城禁止機動車鳴笛B例9 小亮同學在家做作業時,突然從旁邊工地上傳來機器的轟鳴聲,影響了他的學習。請你幫他想出一種減弱噪聲的方法: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這種方法是在______________(選填“聲源處”“傳播過程中”或“人耳處”)控制噪聲的。關閉門窗傳播過程中綜合提升練例10 (2021廣東)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問題。超聲波測速超聲波是振動頻率高于20 000 Hz的聲波,它具有指向性好、反射能力強、能量集中等特點,可用于測距、測速等。測距是測速的基礎,如圖5-甲所示,超聲波測速儀向靜止的汽車發射超聲波信號(簡稱信號),同時開始計時,信號傳播過程中遇到汽車會被反射,測速儀接收到返回的信號就停止計時,根據記錄的時間及其與路程、速度的關系,可計算出汽車與測速儀之間的距離。圖5-乙是信號傳播過程的s-t圖像,s表示信號與測速儀之間的距離,t表示信號傳播的時間。測速儀測量汽車速度的原理:測速儀向運動的汽車先后發射兩次信號,根據汽車在兩次遇到信號之間所通過的路程及所用的時間,由速度公式可得出汽車的平均速度。測速儀在公路上對某跑車進行測速時,向勻速駛來的跑車發射兩次信號,兩次發射信號的時間間隔是1.0 s,第一次發射信號到接收用時0.6 s,第二次發射信號到接收用時0.3 s。經測速儀測定,該跑車超速,駕駛員將受到交警部門處罰。(超聲波速度取340 m/s)圖5(1)人耳________(選填“能”或“不能”)聽到超聲波,超聲波測速是利用了超聲波的指向性好、能量集中、________________等特點。(2)如圖5-乙所示,若t0=0.4 s,則靜止的汽車與測速儀之間的距離為________m。不能反射能力強68(3)通過計算,在圖5-丙中,大致畫出測速儀對該跑車發射的兩次信號傳播過程的s-t圖像(t從第一次發射信號開始計時)。跑車在兩次遇到信號之間通過的路程為________m,跑車的速度大小為________m/s。5160如答圖1所示答圖1思維導圖①振動 ②聲源 ③波 ④介質 ⑤固體 ⑥氣體 ⑦真空⑧種類 ⑨溫度 ⑩固體 氣體 340 高低 赫茲(Hz) 頻率 強弱 分貝(dB) 振幅 遠近 結構 20 20 000 20 000 20 信息 能量產生 傳播 人耳 消聲 吸聲 隔聲212223242526262728293031考點精練例1 C 例2 C 例3 B 例4 D 例5 ①③例6 超聲波 頻率 能量 例7 能量 18 9例8 B 例9 關閉門窗 傳播過程中綜合提升練例10 (1)不能 反射能力強 (2)68(3)如答圖1所示 51 60答圖1(共20張PPT)[默寫、古代詩歌閱讀及文言文閱讀對應九上第三單元內容]2.4 讓聲音為人類服務第二章 聲音與環境對點訓練綜合提升素養培優對點訓練知識點 聲音與建筑1.圖1是北京天壇公園里堪稱聲學建筑奇觀之一的圜丘。當游客站在圜丘頂層的天心石上說話時,會感到聲音特別洪亮,這是因為( )A.游客的說話聲變成了超聲波B.圜丘上裝有擴音器C.聲的傳播速度變快D.回聲與原聲混在一起,聲音得到了加強圖1D知識點 聲音的利用2.海上發生風暴時會產生次聲波,次聲波在空氣和海水中傳播的速度比風暴移動的速度快,次聲波接收處理設備就是利用這一特點提前感知并預報海上風暴的。關于次聲波,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風暴發生時,“轟隆隆”的聲音是次聲波B.次聲波的傳播速度比超聲波的大C.蝙蝠靠次聲波發現昆蟲D.次聲波可用于地震監測D3.圖2所示是一種超聲波電動牙刷,它能發出超聲波,直達牙刷刷毛刷不到的地方,讓牙齒刷得更干凈。下列關于超聲波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超聲波能傳遞能量B.超聲波不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C.超聲波的音調很低,所以人聽不到D.刷牙時,人聽不到超聲波,是因為超聲波不能在空氣中傳播圖2A4.圖3所示的事例中,不能說明聲音具有能量的是( )A.甲:發聲的音叉將乒乓球彈開B.乙:超聲波焊接機焊接塑料制品C.丙:運動員聽到槍聲后起跑D.丁:喇叭前的燭焰隨音樂節奏跳動圖3C5.在學校的防震逃生演練活動中,同學們聽到廣播中的警報聲后,迅速有序地離開教室,這說明聲音可以傳遞________(選填“信息”或“能量”);同學們在奔跑時,脈搏會迅速提高到每分鐘120次,此時脈搏頻率為________Hz,這種頻率的聲波是________(選填“超聲波”或“次聲波”)。信息2次聲波6.倒車雷達可以測量出車尾到障礙物的距離,并在距離小于設定值時發出警報聲來提醒司機。倒車雷達是利用________聲波來測量車尾與障礙物間的距離的。若倒車雷達發出的聲信號經0.1 s 返回到接收器,則車尾到障礙物的距離為________m。(聲波在空氣中的速度為340 m/s)超17知識點 噪聲及其控制7.(2023綿陽)如圖4-甲、乙所示的兩幅聲音波形,可能是鋼琴聲音波形或泡沫塑料塊刮玻璃時產生的噪聲波形。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甲是噪聲波形,乙是鋼琴聲音波形B.甲是鋼琴聲音波形,乙是噪聲波形C.甲、乙都是鋼琴聲音波形D.甲、乙都是噪聲波形圖4B8.圖5是殲-15戰機從遼寧艦上起飛時的情景。指揮員在指揮時要戴防噪聲耳罩,這是為了( )A.防止噪聲產生B.檢測噪聲的強弱C.減小噪聲的傳播速度D.防止噪聲進入人耳圖5D9.某公路旁安裝的噪聲監測裝置如圖6所示,它監測的是噪聲的________(填聲音的特性),它________(選填“能”或“不能”)控制噪聲;當有重型汽車通過時,顯示屏上的數據將會__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圖6響度不能變大10.防治噪聲污染,改善聲環境質量,是事關人民群眾利益的重要工程。居民小區禁止汽車鳴笛,這是從________________減弱噪聲;靠近路邊的窗戶常用雙層真空玻璃制成,這是利用了聲不能在________中傳播的原理,從而在________________減弱噪聲。聲源處真空傳播過程中綜合提升11.圖7是人和一些動物的發聲和聽覺的頻率范圍,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人類能夠發出真正的海豚音B.狗既能聽到次聲波,又能聽到超聲波C.蝙蝠之間的“交談”,只能利用超聲波D.人的發聲頻率在人的聽覺頻率范圍之內,所以人一定能聽到別人發出的聲音圖7B12.圖8是某主動降噪耳機的消音原理圖,該耳機能根據外界噪聲情況產生相應的反噪聲聲波,將噪聲中和,實現降噪效果,則該耳機的消音原理是( )A.在聲源處降噪B.在聲音傳播過程中降噪C.通過改變噪聲的響度實現降噪D.通過改變噪聲的音調實現降噪圖8C13.某測量船利用回聲探測海洋深度。某次測量中,該船垂直海面向下發出聲波信號,儀器記錄的從發聲到接收到回聲的時間t的數據如下表所示,則下圖中能大致描述海底起伏狀況的是( )采樣位置 A B C D E F Gt/s 0.15 0.10 0.10 0.15 0.20 0.05 0.15ABCDC素養培優14.近幾年,一些城市道路由從前的水泥路面改成了瀝青路面,如圖9所示。小明發現汽車駛過時產生的噪聲比從前小多了,他猜測汽車行駛時產生的噪聲大小可能與路面的材料有關。為此,小明讓爸爸駕駛同一輛汽車分別駛過水泥、瀝青路面,他們測得的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實驗 次數 車速/(km·h-1) 水泥路面 噪聲大小 瀝青路面噪聲大小1 72 85.4 78.52 108 92.6 80.6圖9(1)請指出該表格設計中的一個不足之處: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表中的數據,可得出影響汽車行駛時產生噪聲大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3)請你繼續猜想:除上述因素外,汽車行駛在路面上產生的噪聲大小還可能跟_______________有關。(寫出一個因素)缺少噪聲大小的單位車速路面的材料路面的干濕程度實驗 次數 車速/(km·h-1) 水泥路面 噪聲大小 瀝青路面噪聲大小1 72 85.4 78.52 108 92.6 80.61.D 2.D 3.A 4.C 5.信息 2 次聲波 6.超 177.B 8.D 9.響度 不能 變大10.聲源處 真空 傳播過程中11.B 12.C 13.C14.(1)缺少噪聲大小的單位 (2)車速 路面的材料(3)路面的干濕程度(共17張PPT)對點訓練綜合提升2.1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第二章 聲音與環境對點訓練知識點 聲音的產生1. 圖1所示是甲骨文“殸”,字同“聲”,意指手持長柄,敲擊樂器發聲。這說明古人很早便知道聲音與碰擊有關,聲音是由物體________產生的。圖1振動2.下列物體中不是聲源的是( )A.掛在床頭的吉他B.發出悠揚聲音的笛子C.在空中“嗡嗡”飛行的蜜蜂D.在池塘邊“呱呱”叫的青蛙A3. 圖2所示是我國元代的吹口哨雕磚俑,該俑右手兩指插入口中,作口哨狀。將手指插入口中,用力吹氣就能發出哨聲,這是因為( )A.舌頭在振動B.空氣在振動C.手指在振動D.牙齒在振動圖2B4.小明在敲鐘時發現,停止撞擊大鐘后,大鐘“余音未止”,其根本原因是( )A.鐘不振動也能發聲B.鐘還在振動C.鐘周圍的空氣還在振動D.人的聽覺發生了“延長”B知識點 聲音的傳播5.下列事例中,能說明“液體可以傳播聲音”的是( )A.人在小溪邊聽到“嘩嘩”的流水聲B.我們聽到樹枝上小鳥的“嘰喳”聲C.將要上鉤的魚被岸邊的說話聲嚇跑D.我們聽到雨滴打在雨傘上的“嗒嗒”聲C6.如圖3所示,兩位同學用棉線和紙杯制作出“土電話”。他們能通過“土電話”進行對話,說明聲音可通過________傳播;他們的講話聲以________的形式傳到對方的耳朵里。圖3固體波7.小亮同學利用課余時間,創作了一部科幻小說《太空漫游記》。小說中有這樣的描寫:小明駕駛“女媧號”飛船在太空漫游,突然聽到空中傳來“隆隆”的雷聲。請你從物理學的角度,指出這段文字中的錯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斷依據: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聽到空中傳來“隆隆”的雷聲真空不能傳聲知識點 聲速及回聲8.課堂上,學生聽不到老師講課的回聲,這是因為( )A.老師講課的聲音太小B.回聲太小,人耳聽不到C.教室的空間太小,不能產生回聲D.回聲和原聲混在一起,人耳不能區分D9.表中是一些介質中的聲速,下列判斷錯誤的是( )A.聲速大小可能跟溫度有關B.聲速大小可能跟介質種類有關C.固體中的聲速一定比液體中的聲速大D.軟橡膠是優質的隔音材料介質 v/(m·s-1) 介質 v/(m·s-1)水(5 ℃) 1 450 冰 3 230水(15 ℃) 1 470 軟橡膠(常溫) 40~50水(20 ℃) 1 480 軟木 500海水(25 ℃) 1 531 鐵(棒) 5 200C10.我國古書《夢溪筆談》中記載:行軍宿營,士兵枕著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較早聽到夜襲的敵人的馬蹄聲。這是利用了聲音在________體中比在________體中傳播得快的原理。11.某次打雷后,小明經5 s聽到雷聲,則小明到雷電發生處的距離為________m。(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 m/s)固氣1 700知識點 人怎樣聽見聲音12.小麗嚼口香糖時感到聲音很大,但同桌的小明卻只看到她的嘴在動,幾乎聽不到聲音,其主要原因是( )A.小明離小麗較遠B.聲音不集中,被分散了C.小麗主要靠骨傳導聽到自己的聲音D.氣體的傳聲效果比固體的好C綜合提升13.(2023安徽)圖4為一種身高測量儀,其頂部的感應器豎直向下發射超聲波信號,經下方物體反射后返回,被感應器接收。某同學站上測高臺,感應器記錄信號從發射到接收所經歷的時間為5×10-3s。已知感應器距測高臺的高度為2.5 m,空氣中的聲速取340 m/s,則該同學的身高為( )A.1.70 mB.1.65 mC.0.85 mD.0.80 m圖4B14.如圖5所示,將豎直懸掛的乒乓球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會看到乒乓球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該實驗運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選填“轉換法”或“科學推理法”)。請你再設計一個顯示聲源振動的實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圖5被反復彈起轉換法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紙屑,用力敲桌子時可以看到小紙屑跳起(合理即可)1.振動 2.A 3.B 4.B 5.C 6.固體 波7.聽到空中傳來“隆隆”的雷聲 真空不能傳聲8.D 9.C 10.固 氣 11.1 700 12.C 13.B14.被反復彈起 轉換法 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紙屑,用力敲桌子時可以看到小紙屑跳起(合理即可)(共19張PPT)對點訓練綜合提升素養培優2.2 音調第二章 聲音與環境對點訓練知識點 音調1.舞臺上,兩個女高音歌手正在合唱歌曲《青藏高原》,這里女高音的“高”是指________高。音調2.如圖1所示,甲、乙兩個音叉分別標有“128”“512”的字樣,均表示音叉產生聲音的頻率,則“128”“512”的單位是________(填符號);敲擊兩音叉時,音叉________(選填“甲”或“乙”)產生聲音的音調較高。圖1Hz乙3.如圖2所示,用同一張硬卡片以相同的速度撥動甲、乙兩梳齒,撥動甲梳齒時( )A.發出聲音的音調較高B.發出的聲音較尖銳C.發出聲音的頻率較高D.硬卡片每秒振動的次數較少圖2D4.根據圖3所給的信息,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大象可以發出頻率為1 000 Hz的聲音B.人能聽到大象發出的部分頻率的聲音C.人能聽到頻率為100 kHz的聲音D.人的聽覺頻率范圍比大象的大圖3B知識點 用波形比較頻率5.圖4所示是幾種聲音在同一示波器上的波形圖,其中音調相同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圖4甲乙知識點 探究影響樂器音調的因素6.如圖5所示,用同種瓷磚切成寬度相同而長度不同的磚條,用小錘敲擊時,它們能發出悅耳動聽的音樂聲。當用相同的力敲擊不同磚條時,它們發出聲音的________不同,圖中的磚條________(選填“A”或“B”)發出聲音的音調最高。圖5音調A7.某小組將圖6所示的幾種琴弦固定在“音箱”上,探究“音調和哪些因素有關”,圖中琴弦的直徑大小(即粗細)關系為da=dc=dd<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張緊程度相同。(1)若要探究“音調的高低與琴弦長度的關系”,則他們應選擇琴弦_____(選填字母)。(2)選擇琴弦a、b進行實驗,是為了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述實驗中用到的實驗方法是______________。圖6a、d音調的高低與琴弦粗細的關系控制變量法(4)某同學想用琴弦b、c來探究“音調的高低與琴弦材料的關系”,你認為他的方法________(選填“可行”或“不可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行沒有控制琴弦的粗細相同綜合提升8.圖7所示的二胡是中國的民族樂器,其有粗(內弦)、細(外弦)兩根弦,拉弓時馬尾和弦摩擦發出聲音。下列做法不能改變二胡音調的是( )A.按壓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B.按壓位置相同,從摩擦內弦換為摩擦外弦C.加大摩擦弦的力度D.調整弦的張緊程度C圖79.樂理中,音名、唱名和頻率的關系如下表所示,則( )A.相比D音,發G音時音調較低B.唱名為Mi的音,每分鐘振動320次C.音名為C的音,頻率最高D.相比A音,發B音時每秒振動次數較多音名 C D E F G A B唱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頻率/Hz 256 288 320 341.3 384 426.7 480D10.將香樟樹葉卷成圓筒,再把其中一端稍稍捏扁,就可吹響。吹出的聲音主要是由________(選填“樹葉”或“空氣柱”)振動產生的。同一片葉子既可以卷成較小的筒,也可以卷成較大的筒,兩者相比,用較小的筒吹出聲音的音調________(選填“較高”“較低”或“相同”)。空氣柱較高11.琴弦A的振動頻率是180 Hz,琴弦B每5秒振動1 800次,則琴弦B的振動頻率是________Hz,琴弦________(選填“A”或“B”)發出聲音的音調較高。將琴弦A、B發出的聲音輸入到示波器上,顯示的波形圖如圖8所示,則圖________是琴弦A發聲的波形圖。 圖8360B甲12.在一次實踐活動中,某同學敲擊如圖9所示的3個瓶子,它們從左到右依次發出“do”“re”“mi”的聲音(音調逐漸變高),請在圖中大致畫出另外兩個瓶子的水位線。圖9答圖1如答圖1所示素養培優13.(2023常州)正常灰鯨的發聲頻率范圍為15~25 Hz。生物學家發現變異灰鯨Alice的發聲頻率為52 Hz,導致正常灰鯨“聽不見”Alice的聲音。圖10所示為海豚的發聲頻率和聽覺頻率范圍,灰鯨與海豚同屬海洋哺乳動物。由此推理:正常灰鯨聽覺頻率范圍(黑色橫條)很可能是( )A.B.C.D.圖10C1.音調 2.Hz 乙 3.D 4.B 5.甲 乙 6.音調 A7.(1)a、d (2)音調的高低與琴弦粗細的關系(3)控制變量法 (4)不可行 沒有控制琴弦的粗細相同8.C 9.D 10.空氣柱 較高 11.360 B 甲12.如答圖1所示13.C答圖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1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課件 2024-2025學年物理滬粵版八年級上冊.pptx 2.2 音調 課件 2024-2025學年物理滬粵版八年級上冊.pptx 2.3 響度與音色 課件 2024-2025學年物理滬粵版八年級上冊.pptx 2.4 讓聲音為人類服務 課件 2024-2025學年物理滬粵版八年級上冊.pptx 第二章 聲音與環境 章末總結 課件 2024-2025學年物理滬粵版八年級上冊.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