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5張PPT)第一節(jié) 鈉及其化合物一、舊知回顧化學式 俗名 用途碳酸鈉 Na2CO3 蘇打、純堿 紡織、制皂、造紙、制玻璃碳酸氫鈉 NaHCO3 小蘇打 制藥、焙制糕點二、碳酸鈉、碳酸氫鈉的水溶性及酸堿性的實驗探究①觀察碳酸鈉、碳酸氫鈉的外觀并進行描述Na2CO3NaHCO3②向以上兩支試管中分別滴入幾滴水,振蕩,觀察現(xiàn)象;將溫度計分別插入其中,溫度計的示數(shù)有何變化Na2CO3NaHCO3③繼續(xù)向②中的試管中分別加入5mL水,用力振蕩,有何現(xiàn)象Na2CO3NaHCO3④分別向③所得溶液中滴入1~2滴酚酞溶液,有何現(xiàn)象Na2CO3NaHCO3碳酸鈉 碳酸氫鈉①觀察碳酸鈉、碳酸氫鈉的外觀并進行描述 白色粉末 細小的白色晶體②向以上兩支試管中分別滴入幾滴水,振蕩,觀察現(xiàn)象;將溫度計分別插入其中,溫度計的示數(shù)有何變化 加水后結(jié)塊變成晶體,溫度計示數(shù)升高 加水后部分溶解,溫度計示數(shù)降低③繼續(xù)向②中的試管中分別加入5mL水,用力振蕩,有何現(xiàn)象 振蕩一段時間后可溶解 固體量減少④分別向③所得溶液中滴入1~2滴酚酞溶液,有何現(xiàn)象 溶液變紅,溶液堿性較強 溶液變淺紅,溶液堿性較弱初步結(jié)論 碳酸鈉、碳酸氫鈉均易溶于水,在水中的溶解度:Na2CO3>NaHCO3,Na2CO3溶于水放熱,NaHCO3溶于水吸熱,水溶液均顯堿性,堿性:Na2CO3>NaHCO3 【實驗2-4】三、碳酸鈉、碳酸氫鈉熱穩(wěn)定性的實驗探究實驗裝置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jié)論澄清石灰水不變渾濁 Na2CO3很穩(wěn)定,受熱不易發(fā)生分解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NaHCO3不穩(wěn)定,受熱容易分解我不是胖,是"知識"使我膨脹!烤面包是怎么變得如此蓬松的?思考制作面團時,向其中加入了適量的小蘇打,在烤制過程中,小蘇打受熱會分解產(chǎn)生CO2四、碳酸鈉、碳酸氫鈉與酸、堿的反應碳酸鈉 碳酸氫鈉鹽酸 √ √氫氧化鈉溶液 × √分別寫出各個反應的離子方程式五、鈉及其化合物的轉(zhuǎn)化一塊金屬鈉長期暴露在空氣中最終會轉(zhuǎn)變?yōu)槭裁矗?br/>NaNa2O/Na2O2NaOHNaCl+O2+H2O+Cl2+H2O+HCl+HCl+HClNa2CO3+CO2NaHCO3+CO2+NaOH/+CO2六、深度思考【深度思考】1.(1)向Na2CO3溶液、NaHCO3溶液中逐滴滴入稀鹽酸并振蕩。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解釋原因?(2)向鹽酸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的現(xiàn)象呢?試用離子方程式及必要文字解釋原因?開始即有大量氣泡,由于鹽酸量多,直接發(fā)生CO32-+2H+=H2O+CO2↑向Na2CO3溶液逐滴滴入稀鹽酸過一會有大量氣泡產(chǎn)生;向NaHCO3溶液逐滴滴入稀鹽酸馬上有大量氣泡產(chǎn)生(3)試著利用圖像粗略描述上述兩種情況,Ⅰ.向Na2CO3溶液中逐滴滴入鹽酸 Ⅱ.向鹽酸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深度思考】【深度思考】2.(1)Na2CO3和NaHCO3相互轉(zhuǎn)化的方法?(2)能否用加Ba(OH)2的方法鑒別Na2CO3、NaHCO3溶液?均有白色沉淀,所以不能鑒別。NaHCO3+CO2Na2CO3【深度思考】3.如何鑒別碳酸鈉和碳酸氫鈉?pH法:溶液堿性強的是碳酸鈉【深度思考】4.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混合物的除雜混合物(括號內(nèi)為雜質(zhì)) 除雜方法及試劑碳酸鈉固體(碳酸氫鈉) 加熱至恒重碳酸氫鈉溶液(碳酸鈉) 通入足量二氧化碳氣體碳酸鈉溶液(碳酸氫鈉) 加入適量氫氧化鈉溶液七、科學拓展八、焰色實驗(1) 定義很多 在灼燒時都會使火焰呈現(xiàn)出特征顏色。根據(jù)火焰呈現(xiàn)的特征顏色,可以判斷試樣所含的金屬元素,化學上把這樣的定性分析操作稱為焰色試驗,是物理變化金屬或它們的化合物(2) 操作(3) 幾種金屬的焰色九、課堂練習1.下列關(guān)于Na2CO3和NaHCO3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均為鈉鹽 B.受熱均易分解C.焰色試驗均為黃色 D.均能與鹽酸反應2.下列物質(zhì)的溶液,能與小蘇打溶液發(fā)生化學反應,既無氣體生成也無沉淀生成的是( )A.蘇打 B.氯化氫 C.熟石灰 D.燒堿BD3.不能用來鑒別Na2CO3和NaHCO3兩種白色固體的實驗操作是( )A.分別加熱這兩種固體物質(zhì),并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B.分別在這兩種物質(zhì)的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C.分別把等質(zhì)量的這兩種固體物質(zhì)加入同濃度的稀鹽酸中D.分別在這兩種物質(zhì)的溶液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