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課題2 水的組成人教版九年級上冊 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知識目標新課導入課程講授習題練習新課導入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都曾將水作為一種“基本元素”,直至18世紀末,人們通過對水的生成和分解實驗的研究,才最終認識了水的組成。課程講授知識目標初步認識1.了解氫氣的性質,認識氫氣是一種環保燃料。2.根據氫氣的燃燒實驗和電解水實驗推斷出水的元素組成。氫氣課程講授初步認識研究氫氣的燃燒實驗是人們認識水組成的開始。物理性質:氫氣是無色、無臭、難溶于水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的小。化學性質:氫氣具有可燃性,在空氣中燃燒時火焰呈淡藍色,不純的氫氣遇明火會發生爆炸,因此點燃前必須驗純。氫氣課程講授初步認識實驗現象:燒杯壁上有水珠生成。氫氣+氧氣 水點燃實驗4-4 氫氣在空氣中燃燒課程講授新課推進探究:水的組成及變化【問題】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在通電時發生了什么變化?【實驗】在電解器玻璃管里加滿水,接通直流電源,觀察并記錄兩個電極附近和玻璃管內的現象。課程講授新課推進電解水實驗現象 與電源正極相連 與電源負極相連電極附近 玻璃管內 電極附近 玻璃管內比較兩個玻璃管內現象的差異探究:水的組成及變化產生氣泡的速度慢產生氣泡的速度快液面下降的慢液面下降的快產生的氣體的體積負極是正極的2倍課程講授新課推進切斷電源后,用燃著的木條檢驗電解反應產生的氣體。實驗內容 檢驗與電源正極相連的玻璃管內的氣體 檢驗與電源負極相連的玻璃管內的氣體現象解釋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能燃燒,發出淡藍色的火焰產生的氣體是氧氣產生的氣體是氫氣電解水實驗探究:水的組成及變化課程講授新課推進水 氫氣 + 氧氣通電說明,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電解水實驗探究:水的組成及變化課程講授新課推進電解水實驗的發展1789年,楊·魯道夫·德曼和阿德里安·派斯·范·特魯斯維克通過靜電裝置發電利用金電極把萊頓瓶中的水電解成氣體。1800年,亞歷山德羅·伏特發明了伏打電池,并于數周后,被威廉·尼克森和安東尼·卡萊爾用于電解水。1869年格拉姆發明直流發電機后,電解水逐漸引人關注成為一種廉價制氫的方法。萊頓瓶課程講授小結1. 氫氣具有可燃性,在空氣中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2. 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在通電條件下水可以發生分解反應。學完本課題你應該知道習題練習1.氫氣不同于其他氣體的最顯著特點是 ( )A.無色、無味 B.難溶于水C.可以燃燒 D.密度最小D習題練習2.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電解水實驗,有以下描述: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使水電解產生氣體的速率加快;②甲、乙兩試管內收集到的氣體的質量比約為2∶1;③甲試管內產生的氣體能燃燒;④該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氫分子和氧分子。以上描述中正確的是 ( )BA.①②③④ B.①③C.①② D.②④習題練習3.理論上電解水得到氧氣和氫氣的體積比為1:2。某同學用碳棒作電極進行電解水實驗,得到氧氣和氫氣的體積比小于1:2,對產生此現象原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 )A.部分氧氣溶于水B.部分氧氣與碳棒反應C.部分氧氣被碳棒吸附D.部分氧氣與氫氣反應重新生成了水D4.如圖是水的電解實驗裝置圖。(1)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鈉溶液或氫氧化鈉溶液的目的是 。 (2)該實驗中,與a管相連接的是電源 (填“正”或“負”)極,a管與b管所產生的氣體的體積比約為 ;a、b管內生成的氣體聚集在上部的原因是 _ 。 密度均比水小,且氫氣難溶于水,氧氣不易溶于水 氫氣和氧氣的2∶1 負 增強導電性 (3)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該反應屬于 反應。 (4)將燃著的木條分別放在兩個玻璃管尖嘴口檢驗電解水反應中產生的氣體,在a玻璃管處可觀察到 ;b玻璃管處可觀察到 。 (5)該實驗證明了水是由 組成的。氫元素和氧元素 木條燃燒更旺 氣體燃燒,發出淡藍色火焰 分解 水 氫氣+氧氣 5.理論上電解水得到氧氣和氫氣的體積比為1∶2。某同學用碳棒作電極進行電解水實驗,得到氧氣和氫氣的體積比小于1∶2,對產生此現象原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 )A.部分氧氣溶于水B.部分氧氣與碳棒反應C.部分氧氣被碳棒吸附D.部分氧氣與氫氣反應重新生成了水D6.加熱到2 400 ℃時水能分解,其微觀過程如圖所示,請按要求回答下列問題。(1)水分解過程示意圖的正確排列順序是 (填字母序號)。 (2)水分解過程中不發生變化的微粒是 。 原子(或氧原子、氫原子) cab (3)2400 ℃時水分解的客觀事實說明 (填序號)。 ①通常情況下水的性質穩定②水由氫氣和氧氣組成③化學變化需要一定條件①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