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第一章 機械運動第 4 節 速度的測量 關于“超速”的判斷,誰說的對呢?新課導入(間接測量)依據什么(實驗原理)測量什么(實驗目的)__________測什么量(過程量)____ 用什么工具測?___________ 用什么工具測?_______st刻度尺秒表v 一、實驗目的:測量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st 其他器材:小車、斜面、木塊、金屬擋板。新知探究s1、t1s2、t2s、t 思考:小車通過的路程是這段距離嗎?以車身上某一固定點為參照確定路程。平均速度 v平均速度 v路程 s路程 s時間 t時間 t/m/m/s/s/(m·s-1)/(m·s-1) 實驗記錄表格的制定要先于實驗步驟。 思考:實驗記錄表格應該怎樣設計呢? 實驗步驟:“用______工具測量______物理量記為______符號。” ①將長木板一端用木塊墊起,搭建一個斜面,使它保持一定的坡度。 ②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用_______測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記為_______。 ③釋放小車,用_______測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記為_______。 ④根據測量數據,用公式_______計算出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v ,并記錄在表格中。刻度尺小車通過斜面全s秒表小車通過斜面全程所用的tv=st程的路程時間 進行實驗路程 s/m 時間 t/s 平均速度 v/(m·s-1)0.7 實驗評估:哪個物理量的測量誤差較大?如何改進? 減小坡度、增加斜面長度、采用更精密的測時工具、多次測量求平均值。10.7 減小坡度再次實驗路程 s/m 時間 t/s 平均速度 v/(m·s-1)0.72.40.29 思考:小車在下滑的過程中速度如何變化?如何驗證你的猜想?BAC 二、測量同一小車通過同一斜面前半程及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請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及實驗數據記錄表格。前半程:測量小車從 A 點由靜止出發,到達 C 點的路程 s2 和時間 t2 。方案討論 1后半程:測量小車從 C 點由靜止出發,到達 B 點的路程 s3 和時間 t3 。 思考:這種方案是否正確?s1、t1s2、t2s3、t3BACv2=s2t2v3=s3t3方案討論 2s1、t1s2、t2s3、t3BAC前半程:后半程:小車從 A 點由靜止出發,經過 C 點開始計時,到達 B 點停止計時,此為通過后半程的時間 t3 。 思考:這種測量方法在實際操作中是否可行呢?測量小車從 A 點由靜止出發,到達 C 點的路程 s2 和時間 t2 。v2=s2t2v3=s3t3 可以在視頻錄像中定格畫面找時間差,估算平均速度。v上=s上t上=0.35 m1.6 s≈0.22 m/sv下=s下t下=0.35 m2.35 s-1.6 s0.35 m0.75 s=≈0.47 m/s 實驗:前半程路程 s/m 時間 t/s全程 0.7 2.4前半程 0.35 1.5后半程 0.350.9平均速度 v/(m·s-1)0.290.230.39t3=t1-t2 思考: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否等于上、下半程速度的平均值? 借助現有器材,你認為該如何測出下半程的平均速度?道路上的區間測速導航顯示速度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示意圖)超聲波傳感器測速儀 1. 實驗目的 2. 實驗原理 3. 實驗器材 4. 實驗步驟 5. 實驗數據記錄表格 6. 實驗結果 7. 實驗評估測量小車通過全程、上半程、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所需的數據測量工具和輔助器材。規范用語:用什么工具,測什么物理量,記為什么符號。過程量+測量量+單位。分析誤差來源,減小誤差。減小坡度、增加斜面長度、采用更精密的測時工具、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實驗進行的操作要點和正確測量、記錄實驗數據的方法。v=stv下>v全>v上,正確地表述實驗結果。課堂小結 1. 測量自己和同學步行、騎自行車等運動的平均速度,并與課本速度表中的數據進行對比。 2. 用手機和刻度尺記錄乒乓球下落 2 m 的過程,并估測其通過上、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課后任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