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章 物態及其變化 訓練課件 北師大版(2024)物理八年級上冊(共5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章 物態及其變化 訓練課件 北師大版(2024)物理八年級上冊(共5份打包)

資源簡介

(共16張PPT)
第三節 汽化和液化
目 錄
快樂預習感知
互動課堂理解
輕松嘗試應用
快樂預習感知
一、了解液態和氣態間的物態變化過程及其吸、放熱情況
物質由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稱為   ,包括     和     兩種方式,需要    熱。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稱為    ,需要    熱。
二、了解液化的兩種方式
閱讀課本第24、25頁,通過壺嘴上方的“白氣”和乙醚蒸氣變成液態乙醚可知,        和        可以使氣體液化。
汽化
 蒸發 
沸騰

液化

降低氣體的溫度
壓縮氣體的體積
互動課堂理解
一、知道沸點、了解沸騰的特點及條件
1.沸騰: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2.探究水沸騰前、后溫度變化的特點。
(1)實驗裝置。
A.組裝順序:自下而上。
B.器材的作用:
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
停表:記錄時間;
陶土網:使燒杯底部受熱均勻。
圖1-3-1
(2)實驗操作與現象。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加熱 ①用酒精燈加熱適量溫水,直至水沸騰,觀察氣泡的變化。 ②當水溫接近85 ℃時,每隔 0.5 min 記錄一次水的溫度 沸騰前:產生氣泡,越往上氣泡越小,水溫越低。
沸騰時:氣泡不斷上升,體積變大,水溫保持不變。

停止加熱 水沸騰 5 min左右停止加熱,移開酒精燈,觀察水是否沸騰 水停止沸騰
(3)實驗結論。
水在沸騰前,吸收熱量,溫度上升;水在沸騰時,繼續吸熱,溫度不變。
3.沸點:各種液體沸騰時都有確定的溫度,這個溫度叫作沸點。
不同液體的沸點不同。液體的沸點與液體表面上方的氣體壓強(第八章內容)有關。液體表面上方的氣體壓強越小,沸點越低;液體表面上方的氣體壓強越大,沸點越高。
水的沸騰條件:達到沸點,繼續吸熱。
【典例分析1】 (2024·江蘇連云港期末)水沸騰的溫度—時間圖像如圖
1-3-2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因供熱不足,水始終沒能沸騰
B.AB段水的溫度不變,不需要吸熱
C.水的沸點低于100 ℃,是因為水量太少
D.OA段表示水沸騰前,此過程中水吸收熱量,溫度升高
答案:D
圖1-3-2
解析:由題圖可知,AB段表示水已經沸騰,A錯誤;AB段表示水沸騰,水吸收熱量,溫度不變,B錯誤;水的沸點與水表面上方的氣體壓強有關,與水量無關,C錯誤;OA段表示水沸騰前加熱的過程,水吸收熱量,溫度升高,D正確。
二、生活中的液化現象
1. 霧、露都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放熱發生液化形成的。
2.冬天,戶外的人口中呼出的“白氣”是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典例分析2】 (2024·廣東深圳期末)氣溫較高時,從冰箱里拿出的蘋果一段時間后表面會出現許多小水珠,小水珠形成的原因是(  )。
A.冰箱內的水蒸氣液化
B.蘋果內冒出的“寒氣”液化
C.蘋果內部的水滲出皮外
D.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
答案:D
解析:從冰箱里拿出的蘋果一段時間后表面會出現許多小水珠,是空氣中熱的水蒸氣遇到冷的蘋果液化形成的,屬于液化現象, D正確。
輕松嘗試應用
1.(2023·陜西安康期末)下列措施能使蒸發減慢的是(  )。
A.給濕頭發吹熱風
B.把盛有酒精的瓶子瓶口蓋嚴
C.把濕衣服晾在通風向陽處
D.將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圍攤開
B
解析:“熱”表明提高了液體的溫度,風使液體表面附近的空氣流動加快,兩種措施都加快了液體的蒸發,A不符合題意;把盛有酒精的瓶子瓶口蓋嚴,酒精表面附近的空氣流動減慢,從而減慢了液體的蒸發,B符合題意;“通風”使液體表面附近的空氣流動加快,“向陽”提高了液體的溫度,兩種措施都加快了液體的蒸發,C不符合題意;將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圍攤開,增大了液體的表面積,加快了液體的蒸發,D不符合題意。
2.關于蒸發和沸騰,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蒸發可以在任何溫度下進行,而沸騰只能在一定溫度下發生
B.蒸發是在液體表面發生的汽化現象,而沸騰是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汽化現象
C.蒸發和沸騰都是汽化現象,比較起來沸騰是劇烈的
D.蒸發是放熱過程,而沸騰是吸熱過程
D
解析:蒸發是在任何溫度下都可以進行的緩慢的汽化現象,發生在液體的表面;沸騰是在一定溫度下進行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既發生在液體表面,也發生在液體內部。汽化需要吸收熱量,即蒸發和沸騰都需要吸收熱量。本題選不正確的,D符合題意。
3.(2023·江蘇蘇州測試)衛星發射時,火箭點火升空剎那間,可看到發射平臺升騰起大量“白霧”,系統噴水后水發生的物態變化是(  )。
A.僅液化     B.僅汽化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
D
解析:水先吸熱汽化成水蒸氣,水蒸氣上升過程中遇冷放熱變成水珠,產生大量“白霧”, D正確。
4.(2023·山東棗莊測試)小明用如圖1-3-3甲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水沸騰的特點。當水沸騰時,溫度計的示數如圖1-3-3乙所示,由此可知實驗環境下水的沸點是    ℃。用酒精燈持續加熱,水的溫度    (選填“升高” “降低”或“不變”)。
圖1-3-3
98
不變
解析:由題圖可得,溫度計的分度值為1 ℃,示數為98 ℃;當水沸騰時,雖然繼續吸收熱量,但溫度不變。
本課結束(共18張PPT)
第四節 升華和凝華
目 錄
快樂預習感知
互動課堂理解
輕松嘗試應用
快樂預習感知
一、了解固態和氣態間的物態變化過程及其吸、放熱情況
1.物質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過程,稱為    ,需要    熱。
2.物質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過程,稱為    ,需要    熱。
二、閱讀課本第29頁,聯系實際,列舉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與同學交流、討論。
升華

凝華

互動課堂理解
了解升華和凝華在生活中的應用
1.防止食品腐爛變質:運輸食品時,為防止食品腐爛變質,利用干冰(固態二氧化碳)升華來吸熱降溫。
2.人工降雨:將干冰噴入空氣中時,干冰迅速升華吸熱,使周圍空氣溫度降低,空氣中的水蒸氣就會凝華成小冰晶或液化成小水滴。
3.舞臺煙霧:干冰升華吸熱,使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成大量小水滴,形成“白霧”。
【典例分析】 (2023·山東棗莊期中)在一些大型演出中,人們會在舞臺上噴撒干冰(固態二氧化碳),制造出“云霧繚繞”的場景。由于干冰發生
    (填物態變化名稱)變成氣態,    (選填“吸收”或“放出”)熱量,使得空氣中的水蒸氣變成了“白霧”。
解析:舞臺上“云霧繚繞”的效果是通過噴撒干冰來實現的,干冰是固態的二氧化碳,它在常溫下會升華為氣態;干冰升華要吸收熱量,使空氣的溫度降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霧”。
升華
吸收
輕松嘗試應用
1.(2023·四川成都測試)水的物態變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霧、霜等千姿百態的現象。關于水的物態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草上露的形成是液化現象
B.樹葉上霜的形成是凝固現象
C.河面上冰的形成是凝華現象
D.群山間霧的形成是升華現象
A
解析:小草上的露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A正確;樹葉上的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華而成的,B錯誤;河面上的冰是水凝固而成的,C錯誤;群山間的霧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D錯誤。
2.(2024·山東臨沂期末)下列現象的相關解釋錯誤的是(  )。
A.早市上可看到各個攤位向上冒“白氣”,“白氣”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
B.街邊的樹枝上掛滿了針狀“霧凇”,針狀“霧凇”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華形成的
C.松花江上驚現“雪人群”,造“雪人群”的雪主要是水蒸氣凝華形成的
D.玻璃窗上出現了美麗的“冰窗花”,“冰窗花”是水汽化形成的
D
解析:“冰窗花”是室內水蒸氣遇到冷的玻璃形成的小冰晶,屬于凝華現象,D錯誤。
3.(2024·廣東汕頭期末)在密閉的錘形玻璃泡內裝入少量的碘顆粒(也稱“碘錘”),將“碘錘”浸入開水中,可觀察到碘顆粒減少,同時彌漫著紫色的碘蒸氣,碘的這種物態變化屬于    ,需要    熱;為避免碘先熔化后汽化,須控制加熱的溫度    (選填“高于”“低于”或“等于”)碘的熔點。
解析:固態的碘顆粒變成紫色的碘蒸氣的過程屬于升華,升華需要吸熱。碘是晶體,碘的溫度達到熔點時開始熔化,為避免先熔化后汽化,須控制加熱的溫度低于碘的熔點。
升華

低于
第五節 設計海水淡化裝置
一、認識自然界
的水循環
水循環示意圖
圖1-5-1
1.水循環的三個關鍵環節為降水、蒸發、徑流。
2.水循環可以分為海上內循環、海陸間循環、陸上內循環等形式。
3.水循環中存在植物的蒸騰作用。
二、認識海水曬鹽過程中的物態變化
1.我國古代沿海居民利用海水來制取食鹽,把海水引入鹽田,利用日光和風力蒸發濃縮海水,進一步使鹽結晶出來。這種方法在化學上稱為蒸發結晶。
2.海水曬鹽過程中的物態變化:汽化。
3.氣溫高、濕度低、風力大、雨量少、陽光充足有利于水的蒸發,有利于海水曬鹽。
三、設計并制作海水淡化裝置
1.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常用的方法有冷凍法、反滲透法和蒸餾法。
2.冷凍法涉及的物態變化:凝固。
四、提升訓練
1.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5%,所以我們應該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下列做法錯誤的是(  )。
A.工業廢水未經過處理直接排放到河水中
B.洗完菜的水用來沖廁所
C.使用節水器具
D.及時修理漏水的水龍頭
A
2.水是人類寶貴的資源,地球上可供人類使用的淡水只有總水量的1%左右。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環,同時發生著物態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自然界的水在不停地循環,總量也基本不變,因此不需要節約用水
B.陽光使海洋變暖,海水吸熱蒸發成為水蒸氣并上升到空中
C.水蒸氣在寒冷的高空急劇降溫凝固成小冰晶
D.小冰晶在降落過程中遇到熱氣流會液化成雨滴
B
解析:自然界的水在不停地循環,總量也基本不變,但是淡水資源缺乏,因此我們應該節約用水,A錯誤;陽光使海洋變暖,海水吸熱蒸發成為水蒸氣并上升到空中,海水變為水蒸氣是從液態變為氣態,是汽化現象,B正確;水蒸氣變成小冰晶是從氣態變為固態,是凝華現象,C錯誤;小冰晶變成雨滴是熔化現象,D錯誤。
3.關于地球的水循環,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海水吸熱,汽化成水蒸氣
B.水蒸氣與冷空氣接觸,液化成小水滴
C.水蒸氣遇到更冷的氣流,凝固成小冰珠
D.小冰珠在降落過程中,熔化成雨水
C
解析:海水由水變成水蒸氣的汽化過程需要吸熱,A正確;水蒸氣與冷空氣接觸時,放熱液化成小水滴,B正確;水蒸氣遇到更冷的氣流時,直接變成小冰珠,是凝華過程,C錯誤;小冰珠在降落過程中,吸熱熔化,變成雨水,D正確。本題選不正確的,C符合題意。
4.下列有關資源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海水可以直接飲用
B.海水中多種元素濃度遠超過飲用水的標準
C.地球上淡水很少,僅占全球總水量的25%左右
D.利用河水曬鹽,是人類利用海洋資源的重要方式
B
解析:海水不可以直接飲用,A錯誤;海水中多種元素濃度遠超過飲用水的標準,B正確;地球上的水主要為海水,淡水僅占全球總水量的2.5%左右,C錯誤;利用海水曬鹽,是人類利用海洋資源的重要方式,D錯誤。
5.江、河、湖、海、濕地和植被在水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關于降雨和地球水循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地表水和海水放出熱量后,汽化成水蒸氣
B.部分上升的水蒸氣與冷空氣接觸,會液化成小冰晶
C.高空的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氣流時放出熱量,凝華成小冰晶
D.小冰晶在降落過程中吸收熱量熔化成雨水
D
解析:地表水和海水吸熱由液態汽化為水蒸氣,A錯誤;由水蒸氣變成固態的小冰晶,是凝華現象,B錯誤;小水滴由液態放熱變成固態的小冰晶,是凝固現象,C錯誤;小冰晶在降落的過程中會吸收熱量,由固態變成液態小水滴,是熔化現象,D正確。
6.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霜等現象,都是水的物態變化形成的。其中霧和露都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    (填物態變化名稱,下同)形成的小水滴;雪和霜都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    形成的小冰晶;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    (選填“吸熱”或“放熱”)后又會分別發生    和
    (填物態變化名稱),形成水蒸氣。
解析:霧和露都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雪和霜都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形成的小冰晶。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吸熱后又會分別發生汽化和升華形成水蒸氣。
液化
凝華
吸熱
汽化
升華
本課結束(共21張PPT)
第二節 熔化和凝固
目 錄
快樂預習感知
互動課堂理解
輕松嘗試應用
快樂預習感知
一、了解固態和液態間的物態變化過程及其吸、放熱情況
1.物質由固態變為液態的過程,稱為    ,需要    熱。
2.物質由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稱為    ,需要    熱。
二、了解常見固態物質的分類
閱讀課本第17頁,常見固態物質根據有無熔點和凝固點,可以分為幾類 分別是什么
熔化

凝固

分為兩類,分別為晶體和非晶體。
互動課堂理解
一、熔化和凝固的條件及溫度特點
1.探究不同物質熔化的特點。
(1)實驗裝置。(圖1-2-1)
A.組裝順序:自下而上。
B.器材的作用:
攪拌勺:攪拌;
陶土網:使燒杯底部受熱均勻。
C.加熱方法:水浴法。
圖1-2-1
(2)實驗操作與現象。
比較項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海波 ①用酒精燈利用水浴法緩慢持續加熱試管中的海波(蜂蠟),同時用攪拌勺進行攪拌。 ②待海波(蜂蠟)的溫度升至40 ℃左右,每隔1 min記錄一次溫度計的示數。 ③在海波(蜂蠟)完全熔化后,再記錄幾次溫度計的示數 海波由固態變為固液共存態,再變為液態;溫度計示數逐漸升高,再保持不變,后繼續升高
蜂蠟 蜂蠟慢慢地變軟、變稀,逐漸變為液態;溫度計示數逐漸升高
(3)實驗圖像。(圖1-2-2)
圖1-2-2
(4)實驗結論。
①海波在熔化過程中不斷吸熱,溫度保持不變。
②蜂蠟在熔化過程中不斷吸熱,溫度不斷上升。
2.晶體和非晶體的比較。
比較項 晶體 非晶體
定義 有確定熔化溫度的固體 沒有確定熔化溫度的固體
熔化特點 不斷吸熱,溫度保持不變 不斷吸熱,溫度不斷上升
常見物質 冰、海波、常見的各種金屬 蜂蠟、松香、玻璃
固定熔點 (凝固點) 有 無
【典例分析1】 (2023·湖南湘西期末)春節期間,小明游玩時看到民間藝人制作“糖畫”:取適量白糖放入勺中,點燃酒精燈,用外焰加熱勺子底部,同時用攪拌棒輕輕攪動糖液,使其均勻受熱,防止糊底變焦。待糖完全化掉、顏色變黃后,根據設計好的圖形和線條走向作畫,作畫的時候要注意繪制速度要快、各部件保持連接、注意填補空白、巧妙設計粘貼點。關于“糖畫”的制作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糖的物態變化是先熔化后凝固
B.糖的物態變化是先凝固后熔化
C.糖的溫度一直在升高
D.糖的溫度一直在降低
【思路引導】 明確物質的物態變化過程。制作糖畫時,糖的物態變化:固態→液態→固態。
答案:A
解析:常溫下糖是固態,由題意知,糖先由固態變為液態,作畫后又冷卻變為固態,所以糖的物態變化是先熔化后凝固,A正確,B錯誤。糖是晶體,熔化前溫度升高,熔化時溫度不變,熔化后溫度繼續升高;凝固前溫度降低,凝固時溫度不變,凝固后溫度繼續降低,C、D錯誤。
二、吸、放熱的應用及圖像分析
1.熔化:吸熱,如加冰塊給飲料降溫。
2.凝固:放熱,如北方的冬天,為了保存蔬菜,在菜窖里放幾桶水。
3.熔化和凝固的圖像。(圖1-2-3)
物質熔化的溫度變化曲線
物質凝固的溫度變化曲線
圖1-2-3
【典例分析2】 (2023·陜西期末)加熱甲、乙兩種物質使之熔化時,兩者的溫度隨加熱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1-2-4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物質是晶體,乙物質是非晶體
B.甲物質的熔點為210 ℃
C.在第3 min時,乙物質處于固液共存狀態
D.乙物質在BC段停止吸熱,溫度不變
答案:C
圖1-2-4
解析:甲物質沒有固定的熔化溫度,即沒有熔點,所以甲物質是非晶體;乙物質在BC段溫度保持不變,即有熔點,所以乙物質是晶體,A錯誤。乙物質在BC段保持不變的溫度即其熔點,為210 ℃;甲物質沒有固定的熔點,B錯誤。因為晶體有確定的熔點,在熔化過程中處于固液共存狀態,乙物質在BC段是熔化的過程,故在第3 min時,乙物質處于固液共存狀態,C正確。乙物質在BC段是熔化的過程,此時需要繼續吸收熱量,但溫度不變,D錯誤。
輕松嘗試應用
1.(2023·陜西榆林期中)下列各組固體均屬于非晶體的是(  )。
A.海波、蠟      B.冰、瀝青
C.松香、玻璃 D.鐵、銅
C
2.(2023·山東青島期中)在“天宮課堂”中,航天員把一個液態球變成了固態球,摸到此球時竟然還有發熱的感覺。這一過程中發生的物態變化和吸、放熱情況是(  )。
A.熔化放熱 B.熔化吸熱
C.凝固放熱 D.凝固吸熱
C
3.(2023·陜西榆林期中)凍豆腐內部有許多小孔,做菜時這些小孔飽含湯和佐料,因而味道鮮美。這些小孔的成因是(  )。
A.豆腐自身凍縮
B.外界的冰雪扎進豆腐里
C.豆腐自身膨脹
D.豆腐里的水先凝固成冰、冰再熔化成水
D
4.(2023·江蘇常州階段考試)小明同學在-9 ℃的室外玩肥皂泡泡,他發現肥皂泡泡在很冷的室外會迅速結冰,掉落在地面上如同散落的玻璃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這是凝固現象,需要放熱
B.這是凝固現象,需要吸熱
C.這是熔化現象,需要吸熱
D.這是熔化現象,需要放熱
A
解析:肥皂泡泡在很冷的室外會迅速結冰,由液態變成固態,為凝固現象,凝固需要放熱,A正確。
5.(2023·湖南邵陽期末)小明用圖1-2-5甲的裝置探究某種物質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根據實驗測得的數據作出的圖像如圖1-2-5乙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圖1-2-5
A.可以用酒精燈直接加熱該物質進行探究
B.該物質的熔點為30 ℃
C.該物質的熔化過程用時20 min
D.該物質在第5 min時為固態
D
解析:該實驗不可以用酒精燈直接加熱該物質,若用酒精燈直接加熱該物質,會導致物質受熱不均勻且溫度升高過快,不便于觀察,A錯誤;從題圖乙看,BC段圖像溫度不變,所以該物質是晶體,有確定的熔點,熔點為60 ℃,B錯誤;該物質從第6 min開始熔化,到第13 min熔化完畢,熔化時間為7 min,C錯誤;該物質在第5 min時是熔化前的加熱過程,處于固態,D正確。
本課結束(共20張PPT)
本章整合
目 錄
知識建構導圖
本章歸納復習
知識建構導圖
本章歸納復習
一、溫度計的讀數、使用
1.圖1-1是用溫度計測量水溫的實驗操作片段,正確的是(  )。
圖1-1
B
解析: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溫度時,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能接觸容器底或容器壁,讀數時視線與液柱的上表面相平。B正確。
2.(2023·陜西西安模擬)如圖1-2所示溫度計的示數為    ℃。
圖1-2
答案:-15
解析:溫度計示數自下而上數值減小,說明液柱在0 ℃以下,且溫度計的分度值為1 ℃,此時溫度計的示數為-15 ℃。
二、三態六變化
1.(2023·陜西咸陽三模)下列與熱現象有關的說法正確的是(  )。
圖1-3
A.霜的形成需要吸收熱量
B.濕衣服變干是凝固現象
C.圖1-3甲中,BC段物質停止吸熱
D.圖1-3乙中,水沸騰后吸收熱量,溫度不變
D
解析:霜是水蒸氣凝華形成的,形成過程中需要放出熱量,A錯誤;濕衣服變干是液態的水變成氣態的水蒸氣,是汽化現象,B錯誤;由題圖甲知,BC段是晶體的熔化過程,晶體熔化時吸收熱量、溫度不變,C錯誤;水沸騰后,吸收熱量但溫度不變,D正確。
2.(2023·陜西渭南二模)火鍋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是中國獨創的美食之一。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煮火鍋時,紅油鍋比清湯鍋先沸騰,說明油的沸點比水低
B.“冰凍肥牛卷”放置一段時間會變軟,該過程需要放熱
C.手不能太靠近鍋上方的熱氣,因為水蒸氣液化放熱會燙傷皮膚
D.在煮食物的過程中,湯汁會越來越少,這是因為發生了升華現象
C
解析:紅油鍋比清湯鍋先沸騰,不能說明油的沸點比水低,A錯誤;“冰凍肥牛卷”放置一段時間會變軟,該過程需要吸熱,B錯誤;手不能太靠近鍋上方的熱氣,因為水蒸氣液化放熱,會燙傷皮膚,C正確;在煮食物的過程中,湯汁會越來越少,這是因為發生了汽化現象,D錯誤。
三、實驗圖像問題
(2023·山東青島中考)小海在勞動課實踐中
發現,水滴入熱油鍋中,油花四濺。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 小海用圖1-4甲所示裝置進行如下探究。
圖1-4
將溫度計插入試管中,從水溫達到90 ℃開始,每隔1 min記錄一次溫度,直至水沸騰并持續加熱一段時間。
(1)小海根據實驗數據,在坐標系中描出了相應的點,如圖1-4乙所示。
①請你根據圖1-4乙中描出的點,畫出水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
②根據繪制的圖像,可知當地水的沸點是    ℃。
(2)水沸騰時會產生大量的水蒸氣,如果被這樣的水蒸氣燙傷往往比被開水燙傷更嚴重,這是因為水蒸氣    (填物態變化名稱)成同溫度的水會
    大量的熱。
(3)小海發現,當試管內的水沸騰時,燒杯中的食用油卻沒有沸騰,由此可知食用油的沸點比水的沸點    ,所以水滴入熱油中會迅速汽化,引起油花四濺。
見解析
100
液化
放出

解析:(1)①如圖D-1-1所示。
圖D-1-1
②根據繪制的圖像,在加熱過程中,水的溫度上升到100 ℃后不再上升,可知當地水的沸點是100 ℃。
(2)水蒸氣在人體皮膚表面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放出熱量,所以比同溫度的開水燙傷更嚴重。
(3)當試管內的水沸騰時,燒杯中的食用油卻沒有沸騰,表明油沸騰時的溫度比水沸騰時的要高一些,所以水滴入熱油中會迅速汽化,引起油花四濺。
專題 物態變化圖像和實驗探究
一、熔化實驗圖像
【典例分析1】 (2023·湖北荊州中考)用如圖Z-1-1甲所示的裝置探究某物質的熔化規律。
圖Z-1-1
(1)圖Z-1-1甲中組裝器材時,應先固定   (選填“A”“B”或“C”)。
(2)下列措施不能使物質受熱均勻的是    (選填選項字母)。
A.加熱過程中不斷攪拌 B.通過水給試管加熱
C.溫度計的玻璃泡浸沒在物質中
(3)加熱到某一時刻溫度計的示數如圖Z-1-1乙所示,為    ℃。
(4)根據實驗數據繪出該物質的溫度—時間圖像如圖Z-1-1丙所示,該物質是     (選填“晶體”或“非晶體”)。
(5)另一小組同學用相同物質進行實驗,繪制出的溫度—時間圖像中沒有出現明顯的水平段,原因可能是
         。(寫出一種即可)
C
C
38
晶體
物質受熱不均勻,導致溫度測量不準確(合理即可)
二、凝固實驗圖像
【典例分析2】 (2023·陜西西安期中)小明發現冬季水缸里的水結冰了,但腌菜缸里的鹽水卻沒有,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別的物質后,會對其凝固點產生影響。為了驗證這一猜想,他將一些鹽放入水中,并把鹽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鹽水的凝固過程。每隔一定時間,小明就觀察鹽水狀態、測出溫度,并將凝固過程記錄的溫度數據繪成了凝固圖像,如圖Z-1-2甲所示。
圖Z-1-2
(1)從圖Z-1-2甲中可以看出第5 min時,鹽水的狀態是    態。
(2)從圖Z-1-2甲中得到鹽水在凝固時的溫度將    (選填“升高”“降低”或“不變”)。
(3)鹽水的凝固點為    ℃,由此證明了小明的猜想是    (選填“正確”或“錯誤”)的,所以冬天人們會采取在雪上撒鹽的方法,使雪在較低氣溫下熔化。
(4)如果將一個裝有冰水混合物的試管放入正在熔化的鹽冰水混合物中,如圖Z-1-2乙所示,試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會    (選填“變多”“變少”或“不變”)。

不變
-2
正確
變多
三、沸騰實驗圖像
【典例分析3】 物理學習小組在做“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實驗時,裝置如圖Z-1-3所示。
圖Z-1-3
(1)安裝實驗器材應按照       (選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順序。
自下而上
(2)在水溫升高到85 ℃后,每隔1 min讀取一次溫度計的示數,直到水沸騰并持續一段時間,將所得數據記錄在下表中,由實驗可知:水沸騰時需要
    (選填“吸熱”或“放熱”),但溫度    。
時間/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溫度/℃ 85 86 88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98
(3)在本次實驗中,水的沸點是   ℃,由此可知當地大氣壓    (選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01×105 Pa。
吸熱
不變
98
低于
本課結束(共16張PPT)
第1節 物態變化 溫度
目 錄
快樂預習感知
互動課堂理解
輕松嘗試應用
快樂預習感知
一、能描述三種物態的基本特征
1.冰化成水是從    態變為    態,水結冰是從    態變為
    態。
2.物質由一種狀態變為另一種狀態的過程稱為      。




物態變化
二、知道溫度的概念、了解溫度計的原理
1.閱讀課本第8頁,思考:憑感覺判斷物體的溫度可靠嗎

物理學中用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在國際單位制中,溫度的量度使用熱力學溫標。在日常生活中,溫度的量度使用攝氏溫標,曾規定:在大氣壓為1.01×105 Pa時,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攝氏度,把水沸騰的溫度規定為100攝氏度;把0攝氏度到100攝氏度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稱為1攝氏度。
3.常見的溫度計是利用水銀、酒精、煤油等液體      的性質制成的。
不可靠。
熱脹冷縮
互動課堂理解
一、溫度計的使用
會選 選擇量程和分度值合適的溫度計
會放 溫度計的玻璃泡與被測物體充分接觸,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會讀 (1)溫度計的玻璃泡在被測物體中保持足夠長的時間,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
(2)在讀取數據時,溫度計的玻璃泡不能離開被測物體,視線應正對溫度計中的液柱頂端且與溫度計垂直
會記 測量結果由數值和單位兩部分組成
【典例分析1】 (2023·陜西咸陽月考)使用溫度計時,首先要觀察它的量程、認清它的     。小強在用溫度計測量燒杯中液體的溫度時讀取了四次數據,每次讀數時溫度計的位置如圖1-1-1(1)所示,其中正確的是
    (選填選項字母);圖1-1-1(2)甲、乙是用溫度計分別測得的冰和水的溫度,那么冰的溫度是    ℃,水的溫度是    ℃。
圖1-1-1
分度值
D
-22
38
【思路引導】 溫度計讀數三“注意”:一“分度值”;二“零上零下”;三“不估讀”。
解析:使用溫度計測量物體的溫度,要先觀察它的量程、認清它的分度值。使用溫度計時,溫度計的玻璃泡應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D符合題意。題圖中溫度計的分度值是1 ℃,測量冰的溫度時,溫度計刻度值“上小下大”,溫度為零下,示數為-22 ℃;測量水的溫度時,溫度計刻度值“上大下小”,溫度為零上,示數為38 ℃。
二、體溫計的使用
1.量程:35~42 ℃。
2.分度值:0.1 ℃。
3.特殊構造: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間有特殊結構的狹道。
4.使用特點:可以離開人體讀數。
5.使用方法:使用前,拿著體溫計有刻度的一端用力向下甩,使水銀柱降至35 ℃刻度線以下;使用時,將前端玻璃泡與人體充分接觸并保持足夠長的時間,待示數穩定后再讀數。
【典例分析2】 如圖1-1-2所示,關于此體溫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圖1-1-2
A.每次使用后必須用沸水消毒
B.讀數時不能離開人體
C.分度值是1 ℃
D.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
答案:D
解析:在大氣壓為1.01×105 Pa時,水的沸點為100 ℃,超出了體溫計的測量范圍,所以體溫計不能用沸水消毒,A錯誤;由于體溫計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間有特殊結構的狹道,讀數時能離開人體,B錯誤;題圖中體溫計上1 ℃分成10等份,1份代表0.1 ℃,所以此體溫計的分度值為0.1 ℃,C錯誤;體溫計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D正確。
輕松嘗試應用
1.下列物質在通常情況下具有固定體積而沒有固定形狀的是(  )。
A.玻璃 B.露珠
C.空氣 D.霜
B
2.下列物體的溫度值不符合實際的是(  )。
A.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6.5 ℃
B.寶雞地區冬季的日平均氣溫在21 ℃左右
C.在大氣壓為1.01×105 Pa時,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是0 ℃
D.高壓鍋內沸水的溫度高于100 ℃
B
解析:正常情況下,人的體溫在36.5 ℃左右,變化幅度很小,A不符合題意;寶雞地區冬季日平均氣溫通常在-1~8 ℃,B符合題意;在大氣壓為1.01×105 Pa時,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是0 ℃,C不符合題意;在大氣壓為1.01×105 Pa時,沸水的溫度是100 ℃,高壓鍋內的氣壓高于1.01×105 Pa,所以高壓鍋內沸水的溫度高于100 ℃,D不符合題意。
3.將下列物質按通常情況下的狀態分類:糖、醬油、橡皮、氧氣、酒精、鉛球。
(1)屬于固態的有        ;
(2)屬于液態的有        ;
(3)屬于氣態的有        。
糖、橡皮、鉛球
醬油、酒精
氧氣
4.(2023·陜西西安期中)如圖1-1-3所示溫度計的分度值為   ,示數為
    ℃。
圖1-1-3
1 ℃
-3
5.圖1-1-4中體溫計的示數為   ℃。若該體溫計沒有甩過(但經消毒)就用來給一個體溫(36.5 ℃)正常的同學量體溫,則體溫計的示數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圖1-1-4
解析:題圖中體溫計的示數為(37+0.1×8) ℃=37.8 ℃。根據體溫計的特點,使用前用力甩幾下,水銀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沒有甩過的體溫計的示數是37.8 ℃,將其直接用來測量人的體溫,若體溫高于37.8 ℃,則體溫計的示數將變大;若體溫低于或等于37.8 ℃,則體溫計的示數將不變。
37.8
不變
本課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乐县| 东城区| 普陀区| 北辰区| 永城市| 罗江县| 白朗县| 亚东县| 色达县| 平邑县| 安庆市| 河曲县| 彝良县| 安远县| 太白县| 星子县| 葵青区| 永顺县| 华池县| 分宜县| 西安市| 华池县| 奈曼旗| 临安市| 宜阳县| 宁阳县| 南昌市| 灵璧县| 巴彦县| 霍山县| 瑞昌市| 吐鲁番市| 连山| 津市市| 新平| 怀远县| 兴业县| 长阳| 大宁县| 牙克石市| 宁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