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全冊單元復習檢測(課件)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級上冊(共6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全冊單元復習檢測(課件)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級上冊(共6份打包)

資源簡介

(共27張PPT)
第六章 質量與密度 檢測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小題4分,共2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從生活走向物理】根據小明生活中的相應情景,完成1~3題.
1.小明幫媽媽從超市購買了一箱質量為1 800 g的雞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最符合事實的是(  )
A.一個雞蛋的質量約為50 g
B.雞蛋的密度約為5 g/cm3
C.這箱雞蛋約有100個
D.裝雞蛋的箱子容積約為2 m3
A
2.小明將裝滿水的密封塑料瓶放入冰箱冷凍室內,發現水結冰后,瓶體明顯膨脹,瓶內物質的(  )
A.質量變大 B.質量變小
C.密度變大 D.密度變小
3.小明給一個礦泉水瓶裝滿水,測得瓶中水的質量為500 g.如果用此瓶裝滿植物油,則植物油的質量(ρ水=1 g/cm3,ρ植物油=0.9×103kg/m3)(  )
A.等于500 g B.大于500 g
C.小于500 g D.無法確定
D
C
4.“密度”在社會生活中用途廣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鑒別一個實心的金屬球到底是不是鐵做的,只需測出它的密度即可做出準確的判斷
B.飛機盡可能采用強度高、密度大、性能優良的新材料制造
C.發生火災時為避免吸入燃燒產生的有毒氣體,人應站立逃生
D.拍攝房屋倒塌傷人的特技鏡頭時,為了演員的人身安全,房屋構件的道具常用密度較小的材料制作
D
5.如表給出了在常溫常壓下一些物質的密度,據此判斷下列結論中正確的是(  )
A.固體的密度都比液體的密度大
B.同種物質在不同狀態下,其密度一般不同
C.不同的物質,密度一定不同
D.質量相等的實心銅塊和實心鉛塊,銅塊的
體積比鉛塊小
B
6.如圖所示,三個規格相同的杯子里分別裝有質量相等的水、鹽水和煤油(鹽水的密度為1.1×103 kg/m3,煤油的密度為0.8×103 kg/m3,水的密度為1.0×103 kg/m3),根據杯中液面的位置可以判定(  )
A.甲杯是水,乙杯是鹽水
B.甲杯是鹽水,乙杯是煤油
C.乙杯是鹽水,丙杯是水
D.乙杯是水,丙杯是煤油
C
7.小明研究液體的密度時,用兩個完全相同的容器分別裝入甲、乙兩種液體,并繪制出總質量m與液體體積V的關系圖像,如圖所示,由圖像可知(  )
A.容器的質量是40 kg
B.甲液體的密度是2.5 g/cm3
C.乙液體的密度是1.0 g/cm3
D.用相同容器盛密度為3.0 g/cm3的液
體時,總質量與液體體積的m-V圖線應位于Ⅱ區域
C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空1分,共21分.
8.如圖所示,量筒的測量范圍是_______mL,分度值是___mL,物體的體積是____cm3.
0~50
2
24
9.小明使用天平時,先調節好了天平,如圖甲所示,請你指出小明調節天平平衡的過程中遺漏的操作步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遺漏的操作步驟后,為了調節橫梁平衡,需向____(選填“左”或“右”)調節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到分度盤中央刻度線;用調節好的天平測出一塊小石頭的質量如圖乙所示,則小石頭的質量是______g.
沒有將游碼移至零刻度線處

43.2
10.某品牌調和油瓶上標有“5 L”字樣,已知該調和油的密度為,瓶中油的體積為__________m3,質量為_____kg,油用去一半后,其密度是__________kg/m3.
11.質量為540 g、體積為360 cm3的空心鋁球,空心部分的體積是_____cm3;如果在空心部分注滿水,所需水的質量是_____g,此時球的總質量是_____g.(鋁的密度為2.7×103 kg/m3,水的密度為1.0×
103 kg/m3)
5×10-3
4.5
0.9×103
160
160
700
  【新材料主題】新材料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石,是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請運用有關的物理知識,完成12、13題.
12.最近,科學家們研制出了一種超輕材料“碳海綿”--世界上最輕的一類物質,把一塊“碳海綿”放在狗尾巴草上,狗尾巴草的茸毛幾乎不變形.“碳海綿”比同體積的普通海綿輕得多,說明“碳海綿”這種材料的______較小,將“碳海綿”壓縮80%后仍可恢復原狀, “碳海綿”壓縮前后的密度之比為______.將20 g“碳海綿”從地球帶至月球后,其質量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密度
1∶5
不變
13.如圖所示,泡沫鋼是含有豐富氣孔的鋼材料,可作為防彈衣的內芯.孔隙度是指泡沫鋼中所有氣孔的體積與泡沫鋼總體積之比.已知鋼的密度為8×103 kg/m3,一塊質量為0.8 kg、棱長為0.1 m的正方體泡沫鋼中氣孔的總體積為__________m3,孔隙度是____%.現有一塊實心鋼制防彈盾牌,為了減重,將盾牌部分區域的實
心鋼替換成大小相同、孔隙度為80%的泡沫鋼,
使其質量減小了4 kg,則替換的體積是_____cm3.
9×10-4
90
625
14.有兩個外表完全相同分別由陶瓷和環保樹脂制作的實心工藝品,發現后者更加輕盈.如圖是這兩種材料的質量與體積關系圖線,其中___(選填“a”或“b”)圖線對應的材料是陶瓷.已知陶瓷工藝品的質量為600 g,其體積為_____cm3,由此可以計算出環保樹脂工藝品的質量為_____g.
a
200
200
三、實驗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15.育才學校實驗小組想知道菜籽油的密度,于是他們取了適量菜籽油,帶入實驗室進行測量.
(1)將天平放在______桌面上,把游碼撥到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此時指針偏向分度盤左側,則應該向____(選填“左”或“右”)調節平衡螺母使橫梁平衡.
水平

(2)先用天平稱出空燒杯的質量為31 g,然后將適量菜籽油倒入燒杯中,放在天平的左盤上稱量,天平平衡時右盤中砝碼的質量和游碼的位置如圖甲所示,則燒杯和菜籽油的總質量為_______g.
(3)將燒杯中的菜籽油全部倒入量筒,其示數如圖乙所示,菜籽油的體積為____cm3.
61.8
28
(4)根據測量的數據可得,所測菜籽油的密度為__________kg/m3.
(5)有同學聯想到家中做湯時,菜籽油漂浮在水面上,同學們在討論、交流后認為所測得的菜籽油密度值偏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03
燒杯壁上有菜籽油
殘留,導致測得的菜籽油的體積偏小
16.小明同學用托盤天平、量筒、注射針筒測定某品牌酸奶的密度.
(1)將天平置于水平桌面上,把游碼移到標尺左端的“0”刻度線處,此時天平的指針所指的位置如圖甲所示,要使天平平衡,應將__________向____(選填“左”或“右”)調節.
平衡螺母

(2)調節天平平衡后,他先用天平測出空燒杯的質量為30 g,接著他將酸奶倒入燒杯,用天平測量燒杯和酸奶的總質量,天平平衡時的情景如圖乙所示,則燒杯和酸奶的總質量m1=______g;然后他將燒杯中的酸奶倒入量筒中,如圖丙所示,則量筒中酸奶的體積為____cm3.
64.2
30
(3)由于酸奶比較黏稠且不透明,容易粘在筒壁上,對測量影響較大.因此在第(2)步中,他不再利用量筒測體積,而是改用針筒,如圖丁所示.他從燒杯中抽取5 mL酸奶,測量燒杯和剩余酸奶的總質量 m2=58.4 g,則酸奶的密度為______g/cm3.
1.16
(4)細心的小明在實驗中發現5 mL針筒的刻度線前的尖端還有一點“空隙”,“空隙”里也充滿了酸奶,這會導致測得的酸奶密度比實際值______(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偏大
四、計算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7小題12分,第18小題15分,共27分.
17.我國古典名著《西游記》中,齊天大圣孫悟空用來降妖除魔的如意金箍棒本來是東海中的一根“定海神針”.書中寫道“該棒長兩丈多,斗來粗細,有13 500斤.”其體積用國際單位表示大約是0.86 m3
(1斤=0.5 kg).
(1)計算一下如意金箍棒的密度是多大?
解:根據題意可知,金箍棒的質量
m=13 500斤=13 500×0.5 kg=6 750 kg
由ρ=可得,如意金箍棒的密度ρ==≈7.85×103 kg/m3
答:如意金箍棒的密度是7.85×103 kg/m3;
(2)這根金箍棒的大小可以隨意變化,當孫悟空用來降妖除魔時,它的體積只有原來的,而目前已知地球上密度最大的物質是金屬鋨,密度是22.5×103 kg/m3,地球上能找到做成此時的金箍棒的物質嗎?
解:當孫悟空用金箍棒來降妖除魔時,它的體積只有原來的,則V′=V,根據ρ=可得,變化后的金箍棒密度ρ′==
22.5×103 kg/m3
因此,金箍棒的密度比地球上密度最大的物質金屬鋨的密度還大,所以地球上找不到此種物質
答:地球上不能找到做成此時的金箍棒的物質.
18.如圖所示,兩個完全相同的圓柱形容器(厚度不計)A和B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的底面積為2×10-2 m2,容器內水的深度為0.2 m,且兩容器中水和酒精的質量相等.(已知:ρ酒精=0.8×103 kg/m3,ρ水=1.0×103 kg/m3,ρ鋁=2.7×103 kg/m3)求:
(1)A容器中水的質量;
解: A容器中水的體積V水=Sh水=2×10-2 m2×0.2 m=4×10-3 m3
由ρ=可得,A容器中水的質量
m水=ρ水V水=1.0×103 kg/m3×4×10-3 m3=4 kg
答:A容器中水的質量為4 kg;
(2)B容器中酒精的體積;
解:B容器中酒精的質量m酒精=m水=4 kg
則酒精的體積V酒精===5×10-3 m3
答:B容器中酒精的體積為5×10-3 m3;
(3)將一個實心鋁塊浸沒在水中,若兩個容器中的液面一樣高,則實心鋁塊的質量是多少?
解:鋁塊的體積V鋁=V酒精-V水=5×10-3 m3-4×10-3 m3=1×10-3 m3
鋁塊的質量m鋁=ρ鋁V鋁=2.7×103 kg/m3×1×10-3 m3=2.7 kg
答:鋁塊的質量為2.7 kg.(共24張PPT)
第四章檢測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小題4分,共2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從生活走向物理】根據小明生活中的相應情景,完成1~3題.
1.小明一家到西樵山旅游,看到湖里的魚兒在水杉的倒影間嬉戲,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水杉的倒影”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
B.“水杉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看到“嬉戲的魚兒”是魚的虛像
D.看到“嬉戲的魚兒”是魚的實體
C
2.如圖所示,岸上的小明看到水中小魚的光路圖正確的是(  )
B
3.如圖所示,小明測視力時看到視力表的像到他的距離是(  )
A.3 m
B.4 m
C.5 m
D.6 m
C
4.如圖是傳說中的“天狗食月”的過程,其形成的原因是(  )
A.光的直線傳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A
5.下圖中關于光學現象的描述或解釋正確的是(  )
A.圖甲,通過調節,燭焰通過小孔可以成等大、縮小、放大三種虛像
B.圖乙,潛望鏡能看到水面上的景物是因為光的反射
C.圖丙,白光通過三棱鏡后分解成紅、橙、黃、綠、藍、灰、紫七種單色光
D.圖丁,漫反射時反射光線雜亂無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
6.下列事例中,屬于應用紫外線的熒光效應原理來工作的是(  )
A.夜視儀 B.遙控器
C.驗鈔機 D.醫生用B超檢查身體
7.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蘊含了豐富的光學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靜影沉璧”,月亮的影子如玉璧一樣沉在水里是光的直線傳播現象
B.“浮光躍金”,湖面波動的光閃著金色是光的折射現象
C.“皓月千里”,皎潔的月亮是光源
D.“錦鱗游泳”,看到水里的魚是變淺的虛像
C
D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空2分,共42分.
8.在開鑿大山隧道時,常用激光束來引導掘進機,使其沿直線前進,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應用這一規律還能解釋__________、______等.
9.反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為30°時,反射角為____度;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夾角為90°時,入射角為____度;當光垂直射向鏡面時,入射角是___度.
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小孔成像
影子
60
45
0
10.身高為1.70 m的人站在豎直的大平面鏡前3 m處,人與像之間的距離是___m,鏡中的像高______m.當人逐漸遠離平面鏡時,鏡中像的大小將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6
1.70
不變
【杭州亞運會主題】杭州亞運會,既是一次體育盛會,也是一場科技盛宴.請運用有關的物理知識,完成11、12題.
11.2023年9月23日,杭州第19屆亞運
會開幕式上,“數字火炬手”與汪順
共同點燃了主火炬(圖甲).主火炬的圣
火____(選填“是”或“不是”)光源;
全紅嬋站在10 m跳臺上(圖乙),水池深5 m,她與水中像的距離為____m,當她在空中下降過程中,她在水中像的大小______(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20
不變
12.如圖是杭州亞運會期間使用的迎賓機器人,它通過接收人體輻射的________(選填“紅外線”或“紫外線”)來監測體溫.它肚子上的顯示屏畫面豐富多彩,是由紅、____、藍三種色光混合而成的,不同方向的人都能看到機器人,是因為光在它身上發生了____反射.
紅外線


13.如圖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的“天眼”.它由許多個反射面組成,其外形相當于________(選填“凸面鏡”或“凹面鏡”),此種鏡面對光有______(選填“會聚”或“發散”)作用.“天眼”其實不是“看”,而是主要用以接收天體射電波段的輻射,它的觀察范圍超過了137億光年,光年是表示______
(選填“距離”或“時間”)的單位.
凹面鏡
會聚
距離
14.學面鏡成像特點的知識后,小明站在銀行的自動感應門前,觀察到了自己在感應門中的像,這是由于光在門上發生了______.當他靠近玻璃門時,他在玻璃門中的像的大小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玻璃門平行于小明自動平移的過程中,他通過玻璃門所成的像將______(選填“隨”或“不隨”)門平移.
反射
不變
不隨
三、作圖題:本題10分.
15.(1)(3分)在圖甲中,畫出入射光線的反射光線,并標明反射角的大小.
如圖所示
答案圖
(2)(3分)一束光由空氣斜射入水中,請在圖乙中畫出反射光線及折射光線的大致位置,并標出反射角的大小.
如圖所示
答案圖
(3)(4分)室內有一個吸頂燈S,人從平面鏡MN中能夠看到吸頂燈.請在圖丙中畫出人眼A經平面鏡MN看到吸頂燈的完整光路圖.
如圖所示
答案圖
四、實驗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6小題6分,第17小題8分,共14分.
16.圖甲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實驗裝置,其中ABCD是用白色硬紙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ON折轉,ON垂直于CD.
(1)實驗時,將光屏______放置在平面鏡上,讓一束光緊貼著光屏射向鏡面上的O點,可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如圖甲所示;將光屏的右半部分向后折轉任意角度,光屏上則看不到反射光,如圖乙所示,說明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在____________.
垂直
同一平面內
(2)某同學的實驗數據如表所示,其中有一組數據測錯了,這組數據是第___次實驗的,原因可能是將反射光線與________的夾角當成了反射角.
(3)圖甲中,若讓一束光沿FO方向射向平面鏡,反射光將沿______方向射出,這說明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______.
實驗次數 1 2 3 4 5 6
入射角 60° 50° 40° 30° 20° 0°
反射角 60° 50° 40° 60° 20° 0°
4
平面鏡
OE
可逆
17.我校的小明同學自備器材,主動探究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其情形如圖所示,他先把一塊玻璃板B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準備兩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樣的蠟燭A、C,然后把點燃的蠟燭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蠟燭C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動蠟燭C的位置,使它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
(1)小明同學在做探究實驗時用透明玻璃板B代替平面鏡是為了_______
_____________.
(2)蠟燭C與蠟燭A的大小、外形完全一樣是為了比較像與物體的______關系.
(3)如果把蠟燭A向玻璃板移動一段距離,又移動蠟燭C去與蠟燭A的像比較,發現蠟燭A的像的大小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便于確
定像的位置
大小
不變
(4)如果在蠟燭A的像的位置放一個光屏,則光屏上______(選填“會”或“不會”)承接到像,這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____(選填“虛”或“實”)像.
(5)為了便于觀察實驗現象,該實驗最好在較______(選填“明亮”或“黑暗”)的環境中進行.
(6)如果有5 mm厚和2 mm厚的兩塊玻璃板,則選擇___mm厚的玻璃板做實驗較好.
不會

黑暗
2
(7)為證實上述有關成像特點是否可靠,你認為應采取下列哪一項操作?答:____(填序號).
①保持A、C兩支蠟燭的位置不變,多次改變玻璃板的位置進行觀察
②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變,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進行與上述(3)相同的操作

五、計算題:本題6分.
18.太陽發出的光要經過大約8 min才能達到地球.
(1)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約是多少?
解: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約是3×108 m/s
答: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約是3×108 m/s;
(2)請你估算太陽到地球的距離是多少?(設光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與真空中傳播的速度相同)
解:太陽到地球的距離s=vt=ct=3×108 m/s×8×60 s=1.44×1011 m
答:太陽到地球的距離是1.44×1011 m.(共26張PPT)
第三章 物態變化 檢測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小題4分,共2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
【從生活走向物理】根據小明生活中的相應情景,完成1~3題.
1.小明學習溫度后,對生活中的溫度產生以下理解,其中說法正確的是(  )
A.0 ℃的冰比0 ℃的水冷
B.-6 ℃讀作“零下6攝氏度”
C.正常情況下,人的體溫約為25 ℃
D.任何情況下,水的沸點都是100 ℃
B
2.中華古詩詞博大精深,在語文課上,小明讀到“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其中“湯沸”過程屬于(  )
A.汽化現象 B.液化現象
C.升華現象 D.凝華現象
A
3.如圖是小明家中常備的兩種溫度計,下列他對溫度計的認識正確的是(  )
A.使用前,應把體溫計放入100 ℃的沸水中消毒
B.在甲、乙溫度計的液泡上蘸酒精,酒精蒸發過程中,甲、乙溫度計示數都下降
C.甲、乙溫度計都可以脫離被測物體讀數
D.為了提高溫度計的精確度,最好減小細管內徑
D
4.自然界的水循環過程包含很多物態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雪山上的冰雪在溫度升高時逐漸消融--液化
B.海洋里的水經太陽曬變成水蒸氣--升華
C.水蒸氣在高空中遇冷空氣形成小水滴--液化
D.水蒸氣在寒冷的高空急劇降溫形成雪--凝固
C
5.小明對某一固態物體加熱直至沸騰,并根據記錄的數據繪制了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確的是(  )
A.該物質在BC段為固態,DE段為氣態
B.該物質熔化過程所用的時間為6 min
C.該物質只在AB段和CD段吸熱
D.該物質的熔點是0 ℃,沸點是100 ℃
D
6.詩詞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之一,對下列詩句中所包含的物理現象分析正確的是(  )
A.“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霜”的形成是凝華現象,需要吸熱
B.“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現象,需要放熱
C.“白日黃流漲渭城,三更風紫盡成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現象,需要放熱
D.“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淚”的形成是熔化現象,需要放熱
C
7.火鍋,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是中國獨創的美食之一.如圖所示,它可根據個人喜好加入不同湯料和食物,使得眾口可調、老少皆宜.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冰凍肥牛卷”放置一段時間會變軟,該過
程需要吸熱
B.湯汁沸騰后,改用更大火加熱,湯汁溫度
繼續升高
C.手不能太靠近蒸氣,因為蒸氣液化放熱會燙傷皮膚
D.在煮食物的過程中,湯汁會越來越少,該過程需要不斷吸熱
B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空1分,共21分.
8.家庭和實驗室里常用的溫度計是根據液體__________的規律制成的;在標準大氣壓下,把______的溫度規定為100 ℃.三位同學練習觀察溫度計的方法如圖所示,其中甲同學的讀數與正確值相比______(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熱脹冷縮
沸水
偏大
【古代科技主題】《天工開物》是我國古代科技著作,記錄了我國古代的傳統手工技術.請運用有關的物理知識,完成9、10題.
9.如圖是《天工開物》中描述的古代勞動人民
在田間割稻、脫粒的情景.夏天的清晨,稻葉
上的露珠是______(填物態變化名稱)形成的.脫
粒后攤開稻草晾曬是為了加快水的______,此
過程中水需要______熱量.
液化
蒸發
吸收
10.如圖為我國古代書籍《天工開物》中記錄的
“鑄釜”的過程,其中“鐵化如水”描述的物態
變化是______,將鐵水倒入制好的模子后,冷卻
下來后就制成了釜,該過程中發生的物態變化是
______,發生這一物態變化的過程需要______熱
量.
熔化
凝固
放出
11.游泳者出水后,由于水分蒸發______,身體會感到冷,此時他會不由自主地將身體蜷縮起來,這其實是為了______(選填“加快”或“減慢”)水分蒸發;北方的冬天,在菜窖里放幾桶水,是利用水__________(填物態變化名稱及“吸熱”或“放熱”),使窖內溫度不會太低.
吸熱
減慢
凝固放熱
12.甲、乙兩種物質熔化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從圖中給出的信息,我們可以判斷____物質是晶體,該晶體的熔點是___℃,該晶體加熱____min后開始熔化.

232
15
13.在試管中放入少量碘顆粒,塞緊蓋子后放在熱水中,發現試管中充滿了碘蒸氣,可判定碘發生了______(填物態變化名稱)現象,原因是熱水的溫度低于碘的______,碘顆粒不會發生______(填物態變化名稱).(已知碘的熔點是114 ℃,沸點是184 ℃)
升華
熔點
熔化
14.喜歡動手實驗的小明,把干冰放入小瓶中,在瓶口套上氣球(圖甲),過了一會兒發現氣球鼓起來了,同時在瓶子底部的外壁上出現了白霜(圖乙).這是由于瓶中干冰______(填物態變化名稱)成氣態,吸收大量熱使周圍溫度降低,瓶外水蒸氣遇冷后____(選填“吸”或“放”)熱,______(填物態變化名稱)形成霜.
升華

凝華
三、實驗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5題8分,第16題16分,第17題14分,共38分.
15.(1)圖甲溫度計的示數是_____℃.圖乙溫度計的示數是____℃.
(2)一位粗心的護士給小明測完體溫后忘甩了,又接著給小華、小剛測體溫,三人測量結果相同,均如圖丙所示,示數是______℃,則小明______(選填“可能”或“一定”)發燒了.
-3
14
38.5
一定
16.在探究海波和石蠟的熔化規律時,兩個實驗小組分別選擇了圖1中甲和乙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實驗.
(1)圖乙器材組裝過程中,a、b、c三個裝置
正確安裝順序依次為_________.
c、b、a
(2)下表為實驗過程中所記錄的數據,請在圖2坐標系中畫出0~9 min內海波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
加熱時間/min 0 1 2 3 4 5 6
石蠟的溫度/℃ 40 41 42 44 46 47 48
海波的溫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加熱時間/min 7 8 9 10 11 12 7
石蠟的溫度/℃ 49 51 52 54 56 59 49
海波的溫度/℃ 48 48 48 50 53 59 48
如圖所示
答案圖
(3)由表中數據可知海波熔化過程經歷了 5 min,在此過程中,海波______(選填“吸收”或“放出”)熱量,溫度______(選填“上升”“下降”或“不變”);石蠟在熔化過程中______(選填“吸收”或“放出”)熱量,溫度______(選填“上升”“下降”或“不變”).
(4)海波所代表的這類固體叫作______,石蠟所代表的這類固體叫作________.(均選填“晶體”或“非晶體”)
吸收
不變
吸收
上升
晶體
非晶體
17.小明利用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觀察水的沸騰.
(1)組裝器材時,應先固定圖甲中的____(選填“A”或“B”).
(2)安裝好實驗器材后,為縮短實驗時間,小明在燒杯中倒入熱水,此刻溫度計的示數如圖乙所示,為______℃.
B
68
(3)在水溫升高到90 ℃后,小明每隔1 min觀察1次溫度計的示數,并記錄在下表中.
①第7 min時小明忘記記錄數據,此時的水溫應為______℃;
②水沸騰的過程中,要不斷________,溫度________;
時間/min 0 1 2 3 4 5 6 7 8
溫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吸熱
不變
③小明觀察到:沸騰時水中氣泡的情形如圖丙中_____(選填“a”或“b”)所示;
④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可判斷該地區的氣壓______(選填“高于”或“低于”)標準大氣壓.
a
低于
四、綜合能力題:本題13分.
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電冰箱
電冰箱的制冷劑,過去常用氟利昂,由于這種物質一旦泄露,會對大氣中的臭氧層產生很大的破壞作用,所以現在的冰箱常用環戊烷這種新型制冷劑進行替代.制冷劑是冰箱的熱量搬運工,把冰箱里的熱搬運到冰箱的外面,它是一種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質,
汽化時它吸熱,液化時它放熱,使冰箱內溫度降
低.如圖是電冰箱的構造和原理圖.液態的制冷
劑經過很細的毛細管進入冰箱內冷凍室,在這里
汽化、吸熱,使冰箱內溫度降低.之后生成的蒸
氣又被壓縮機壓入冷凝器,在這里液化并把冰箱
內帶來的熱通過冰箱壁上的散熱管放出.制冷劑
這樣循環流動,冰箱冷凍室里就可以保持相當低
的溫度.
(1)氟利昂能作為制冷劑使用,它需要具備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氟利昂之所以被新型制冷劑環戊烷替代,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電冰箱的冷凍室的毛細管內,制冷劑發生的物態變化是______,該過程會____(選填“吸”或“放”)熱.
既容易汽化又容易
液化
氟利昂
一旦泄露,會對大氣中的臭氧層產生很大的破壞作用
汽化

(3)制冷劑流入冷凝器后,發生的物態變化是______,該過程會____(選填“吸”或“放”)熱.
(4)若將一臺冰箱放進一個密閉的房間,打開冰箱門讓其正常工作,過一段時間,房間內空氣的平均溫度______(選填“會”或“不會”)降低.
液化

不會(共23張PPT)
第一章 機械運動 檢測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小題4分,共2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從生活走向物理】根據小明生活中的相應情景,完成1~3題.
1.如圖為小明正在用的智能手機,手機的寬度大約是(  )
A.76 m
B.76 dm
C.76 cm
D.76 mm
D
2.小明周末去逛商場,他乘坐觀光電梯時,看到對面豎直掛著一條條幅,從上到下寫著“廣州荔灣歡迎您”,小明先后拍了兩張照片如圖所示,則(  )
A.小明相對于條幅向下運動
B.小明相對于觀光電梯向上運動
C.觀光電梯相對于條幅向上運動
D.條幅相對于觀光電梯向上運動
C
3.小明從家中出發到車站,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騎自行車.其路程s與時間t的圖像如圖所示,則(  )
A.小明一直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B.AB 段速度較慢,是小明的步行圖像
C.0~25 min的平均速度為72 m/s
D.全程的平均速度為2 m/s
D
4.下列關于誤差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誤差是由于操作不規范造成的
B.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但不能避免誤差
C.改進實驗方法,采用精密儀器,便可消除誤差
D.態度認真,正確使用測量工具,就可以避免誤差
B
5.如圖記錄了甲、乙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時,某段時間內的運動過程.關于甲、乙兩車的運動情況,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前10 s內甲車運動的路程大
于乙車運動的路程
B.乙車到達600 m處所用的時
間大于甲車到達此處所用的時間
C.乙車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D.甲、乙兩車在40 s內的平均速度相同
C
6.小明經常騎自行車上學,某一次他從家到學校騎行的s-t圖像如圖所示,則小明從家到學校的平均速度是(  )
A.135 m/s
B.168.75 m/s
C.2.25 m/s
D.2.81 m/s
C
7.甲、乙兩車的s-t圖像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甲車做加速直線運動,乙車做勻速直線運動
B.乙車在4 s內運動了8 m
C.甲、乙兩車在4 s時速度相同
D.甲車的平均速度為2 m/s
D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空1分,共21分.
8.測量長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長度的國際單位是_________,實驗室常用______測量時間.
9.小明同學對同一物體的長度進行了四次測量,記錄數據分別是
17.32 cm、17.62 cm、17.33 cm、17.32 cm,這組數據明顯有誤的一項是____cm,剔除錯誤數據,多次測量求平均值,他這樣處理____(選填“能”或“不能”)避免誤差;經過分析可知,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
刻度尺
米(或m)
秒表
17.62
不能
1 mm
10.我國古代詩詞里描述相對運動的例子有很多.“不疑行舫動,唯看遠樹來”是南北朝時期梁元帝蕭繹《早發龍巢》中的兩句.“遠樹”迎面而來是以______為參照物的;以______(前兩空選填“行船”或“河岸”)為參照物,“遠樹”也可以看成是靜止的.可見,選擇的參照物不同,對同一物體運動狀態的描述可能不同,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________.
行船
河岸
相對性
【杭州亞運會主題】杭州亞運會,既是一次體育盛會,也是一場科技盛宴.請運用有關的物理知識,完成11、12題.
11.在杭州第19屆亞運會田徑女子100米欄決賽中,
林雨薇奪冠.比賽中,位于賽道左側軌道上的同步
攝像機全程“緊盯”林雨薇.以林雨薇為參照物,
看臺上的觀眾是______的,同步攝像機是______(前
兩空選填“運動”或“靜止”)的.杭州亞運會吉祥
物徽章的高度如圖所示,為__________________cm.
運動
靜止
3.70(3.69~3.71)
12.杭州亞運會男子百米決賽中,謝震業以9秒97的成績奪冠,比賽全程他做______(選填“勻速”或“變速”)運動;他百米賽跑的平均速度為____m/s(保留整數);終點裁判員是通過________________(選填“相同路程比時間”或“相同時間比路程”)的方法來判斷謝震業奪得冠軍.
變速
10
相同路程比時間
13.甲、乙兩個同學在平直的路面上同時同向行進,他們運動的s-t圖像如圖所示.分析圖像可知,甲同學的速度是_____m/s,10 s后兩人相距____m;若以甲同學為參照物,乙同學是______(選填“運動”或“靜止”)的.
7.5
50
運動
14.如圖所示,甲、乙兩個圖像分別描述了從同一地點同時出發的做勻速直線運動的兩個物體A、B的運動情況,物體A的速度是___m/s.若在圖乙中畫出物體A運動的s-t圖線,則圖線應位于____(選填“①”或“②”)區域.當A、B經過相同路程時,它們所用的時間之比tA∶tB=______.
3

2∶3
三、實驗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5小題6分,第16小題10分,第17小題14分,共30分.
15.某同學將一段細銅絲在一支鉛筆上單層緊密纏繞了25圈,形成如圖甲所示的銅絲圈,再用一把刻度尺測量該銅絲圈的長度L=______cm,則該細銅絲的直徑為_______cm;圖乙中秒表的示數為_______s.
3.60
0.144
275.1
16.如圖是小明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的實驗裝置.
(1)該實驗的原理是_________.
(2)該實驗需要的測量工具有________、______.
v=
刻度尺
秒表
(3)請在圖中畫出小車運動的路程s(用“ ”表示).
(4)如果小車過了起點才開始計時,會使測得的平均速度______(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偏大
如圖所示
答案圖
17.小明在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實驗中,使小車從帶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靜止下滑,如圖所示.
(1)該實驗的原理是_________.
(2)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使
斜面的坡度較____(選填“大”
或“小”).
(3)請根據圖中信息回答:
sAC=______cm,小車在AC段
的平均速度vAC=____cm/s.
v=

90.0
30
(4)如果不小心讓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則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會______(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5)下列圖像中能正確反映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情況的是____(填字母).
(6)小明進一步實驗,測得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時,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為v1,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為v2,則小車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_
(用字母v1和v2表示).
偏大
B
四、計算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8小題11分,第19小題10分,共21分.
18.小明一家駕車外出旅游.經過某段路時,
小明發現一個標志牌,如圖所示.
(1)數字“50”表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km”表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汽車駛過標志牌時,標志牌相對于小明是______(選填“運動”或“靜止”)的.
這段路程的行駛速度不能超過50 km/h
從該標志牌到昆明還有15 km
運動
(2)若小明爸爸駕車通過這段路程用了0.5 h,則汽車行駛的平均速度為多少?
解:汽車行駛的平均速度v===30 km/h
答:汽車行駛的平均速度為30 km/h;
(3)在遵守交通規則的前提下,從標志牌到昆明最快需要多長時間?
解:從標志牌到昆明最快需要的時間t′===0.3 h
答:從標志牌到昆明最快需要0.3 h.
19.電動汽車綠色、環保,越來越受人們的喜愛,某景區巡警也用上了電動汽車巡邏,如圖所示.問:
(1)在某次巡邏中,巡警駕車以5 m/s的平均速度繞景區行駛一圈,用
時40 min,則巡警駕車繞景區一圈的路程為多少?
解:由題可知,速度v=5 m/s,行駛一圈所用的時間t=40 min=2 400 s
根據s=vt可得巡警駕車繞景區一圈的路程
s=vt=5 m/s×2 400 s=12 000 m=12 km
答:略
(2)若某次巡邏中,巡警駕車繞景區一圈用時0.3 h,則巡邏車行駛的平均速度為多少?
解:繞景區一圈的路程s=12 km,該次巡警駕車所用的時間t1=0.3 h
由公式s=vt可知,巡邏車行駛的平均速度v1===40 km/h
答:略(共26張PPT)
第五章檢測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小題4分,共2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如圖所示的透鏡中,屬于凸透鏡的是(  )
B
【從生活走向物理】根據小明生活中的相應情景,完成2~4題.
2.如圖是患有近視眼的小明檢查視力時的情景,小明通過觀察視力表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來完成檢查.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
A.視力表與它在平面鏡中所成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B.視力表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比實際視力表小
C.近視眼形成的原因是晶狀體太厚,對光的折射能力
太弱
D.近視眼應該用度數合適的凸透鏡來矯正
A
3.桌面上放有一只離墻很近的盛滿水的玻璃杯,小明無意中發現玻璃杯后方白墻上出現窗外景物清晰的像.下列光學儀器中應用了該現象成像原理的是(  )
A.放大鏡 B.照相機
C.投影儀 D.潛望鏡
B
4.小明通過焦距為10 cm的凸透鏡看到了提示牌上“關燈”兩字放大的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關燈”兩字放大的像是實像
B.提示牌上“關燈”兩字在凸透鏡的焦點上
C.提示牌上“關燈”兩字到凸透鏡的距離小于10 cm
D.提示牌上“關燈”兩字到凸透鏡的距離大于20 cm
C
5.如圖是小明制作的望遠鏡,它由兩組凸透鏡組成,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使遠處的物體在焦點附近成實像的物鏡相
當于投影儀
B.物鏡的直徑比我們眼睛的瞳孔大很多,主
要目的是使像更清晰
C.用該望遠鏡可以直接觀察太陽
D.制作望遠鏡時目鏡、物鏡間的距離可隨意選取
B
6.如圖所示,在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當燭焰、透鏡及光屏處在如圖所示的位置時,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的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此成像規律的應用是照相機
B.此成像規律的應用是投影儀
C.蠟燭移到凸透鏡前16 cm時成
倒立、等大的實像
D.要想使光屏上的像大一點,光屏要靠近凸透鏡
A
7.如圖所示,紙筒A的一端蒙了一層半透明紙,紙筒B的一端嵌了一個凸透鏡,兩紙筒套在一起組成了一個照相機模型,為了在紙筒A的半透明紙上得到清晰的像,要適當調整A、B的位置,這時(  )
A.眼睛應從B端向筒內觀察,觀察像是否清楚
B.在半透明紙上觀察到的像是倒立的
C.觀察像時,應把紙筒A朝著明亮的室
外,B端朝著較暗的室內,否則看不清楚
D.在清晰地觀察近處物體后,再看遠處
物體時就應該增加紙筒A、B間的距離
B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空1分,共21分.
8.如圖為激光分別射向甲、乙兩透鏡后光的傳播路徑,由圖可知,甲透鏡應該是____透鏡,乙透鏡應該是____(前兩空選填“凹”或“凸”)透鏡;在防盜門上安裝一只“貓眼”,屋內的人通過“貓眼”能看清屋外的人的正立、縮小的像,由此判斷這個“貓眼”由____(選填“甲”或“乙”)透鏡制成.



9.香水的主要成分是易燃酒精.如圖為三瓶香水,透明玻璃瓶蓋形狀各異,容易在陽光下引發火災的有____(填字母),因為它們對光線有______作用.上課時,小明的視線從黑板轉移到課本上時,他的晶狀體的焦距____(選填“會”或“不會”)變化.
ac
會聚

10.中國青銅時代始于公元前2000年,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如圖所示,考古家用焦距為10 cm的放大鏡觀察出土的青銅器件,他看到的是正立、______的____(選填“虛”或“實”)像,此時該物件與放大鏡的距離應______(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 cm.
放大

小于
【杭州亞運會主題】杭州亞運會既是一次體育盛會,也是一場科技盛宴.請運用有關的物理知識,完成11、12題.
11.如圖是杭州亞運會期間使用的迎賓機器人,它的攝
像頭相當于________(選填“凸透鏡”或“凹透鏡”),
通過攝像頭所成的像是一個倒立、______(選填“放大”
或“縮小”)的像,當被拍攝的人遠離機器人的鏡頭時,
人經鏡頭成的像將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
“不變”).
凸透鏡
縮小
變小
12.如圖所示,將印有杭州亞運
會圖案的透明膠片,貼在發光手
電筒前端玻璃上,正對著焦距為
10 cm的凸透鏡調整位置,墻上
出現一個清晰放大的“像”,該“像”相對于膠片上的圖案是______(選填“正立”或“倒立”)的,墻壁到凸透鏡的距離滿足的條件是______(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0 cm.該成像原理與________(選填“照相機”“投影儀”或“放大鏡”)的成像原理相同.
倒立
大于
投影儀
13.如圖1所示,小明拿出手機對著關閉的屏幕,看到了自己的____(選填“虛”或“實”)像.開啟手機利用相機功能進行拍照時,通過鏡頭成______(選填“正立”或“倒立”)、縮小的實像.由于不合理使用手機,小明患上了近視眼,圖2中____(選填“甲”或“乙”)是近視眼的光路示意圖.

倒立

14.商業街上經常能看到廣告投影燈,其內部結構如圖所示.若投影燈鏡頭的焦距為20 cm,則廣告片到鏡頭的距離u應滿足___________
________(選填“u>40 cm”或“20 cm<u<40 cm”).若希望投出的廣告商標更大一點,則應該把投影燈放得____(選填“高”或“低”)一點,然后適當______(選填“增大”或“減小”)廣告片到鏡頭的距離.
20 cm<u<
40 cm

減小
三、作圖題:本題7分.
15.(1)(2分)如圖甲所示,完成四束光的折射光路圖.
如圖所示
答案圖
(2)(2分)如圖乙所示,F是凸透鏡的焦點,請畫出發光點S經凸透鏡后的出射光線,并確定發光點S的像點S′.
如圖所示
答案圖
(3)(3分)如圖丙所示,從水中向空氣中發出一條光線,折射光線為OA,OA又剛好射向凹透鏡另一側的虛焦點,請作出水中的入射光線和經過凹透鏡后的折射光線.
如圖所示
答案圖
四、實驗題:本題28分.
16.小明同學利用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等實驗器材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1)如圖甲所示,小明將一束平行光正對凸透鏡,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形成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該凸透鏡的焦距為______cm.
10.0
(2)實驗時,把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50 cm刻度線處,應將燭焰、凸透鏡和光屏三者中心調到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將蠟燭移至光具座20 cm刻度線處,如圖乙所示,移動光屏,直到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則該像是倒立、______的實像.生活中的________(選填“放大鏡”“投影儀”或“照相機”)就是利用這種成像規律工作的.
同一高度
使像呈現在光屏中央
縮小
照相機
(4)接著,小明保持凸透鏡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動,如果僅將圖乙中蠟燭和光屏的位置互換,發現光屏上仍能觀察到燭焰清晰的像,此時的像是倒立、 ______的實像.生活中的________(選填“放大鏡”“投影儀”或“照相機”)就是利用這種成像規律工作的.這是因為在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______.
放大
投影儀
可逆
(5)在圖乙所示情況下,將蠟燭向右移動一段距離后,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應將光屏______(選填“向左”或“向右”)移動;將蠟燭移動到標尺45 cm處,光屏上______(選填“能”或“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如圖乙所示實驗情形下,如果保持凸透鏡和光屏的位置不變,將蠟燭適當遠離凸透鏡,發現光屏上燭焰的像變得模糊不清,此現象可以體現________(選填“近視眼”或“遠視眼”)的成像情況.
向右
不能
物體在一倍焦距內成虛像
近視眼
(7)如果用不透明紙板將凸透鏡的上半部分遮住,結果____(填字母) .
A.沒有影響 B.不能成像   
C.成一半的像 D.仍能成完整的像,但亮度變暗
(8)實驗過程中蠟燭燃燒變短,此時蠟燭的像成在光屏中心的上方,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只調節凸透鏡,應將凸透鏡向____(選填“上”或“下”)調.
D

五、綜合能力題:本題16分.
17.如圖是人的眼睛的結構圖,當我們看遠近不同的物體時,通過睫狀體的伸縮來調節晶狀體的彎曲程度,從而改變晶狀體的焦距,使物體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像.
(1)人眼的________相當于凸透鏡,人眼的________相當于光屏.
(2)人眼通過自動調節晶狀體可以實現的是____(填字母).
A.看清不同亮度的物體
B.看清不同顏色的物體
C.看清不同大小的物體
D.看清不同距離的物體
晶狀體
視網膜
D
(3)若人眼長期觀察____(選填“近”或“遠”)處物體,會造成晶狀體過度彎曲,形成________(選填“遠視眼”或“近視眼”),這種情況下當我們看遠處物體時,像會成在視網膜的____(選填“前”或“后”)方,此時應佩戴________制成的眼鏡來矯正.而老年人為看清近處物體所佩戴的眼鏡是________制成的.(后兩空選填“凸透鏡”或“凹透鏡”)

近視眼

凹透鏡
凸透鏡(共30張PPT)
第二章 聲現象 檢測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小題4分,共2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從生活走向物理】根據小明生活中的相應情景,完成1~3題.
1.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淮劇在央視《非遺里的中國》節目里播出.小明收看節目時將音量調大,是改變聲音的(  )
A.音調 B.響度
C.音色 D.聲速
B
2.“小明,上學啦!”家住一樓的小強大聲喊著三樓的小明,邀他一起上學.對這一過程中的聲現象的解釋錯誤的是(  )
A.小強的喊聲不是振動產生的
B.小明能聽到樓下的喊聲,說明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
C.小明從喊聲中聽出是小強,他是根據聲音的音色來判斷的
D.小明的媽媽提醒他下樓時腳步要輕些,這是為了減小噪聲
A
3.“雙減”后,社團活動豐富多彩,校園更加活躍.如圖是小明和同學們課后表演樂器的場景.下列關于聲現象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琴聲是由空氣振動產生的
B.彈琵琶時改變手指按壓弦的位置,是為了改
變聲音的音調
C.同學們掌聲越大,掌聲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
就越快
D.優美的樂聲一定不屬于噪聲
B
4.下列關于聲音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聲紋門鎖”是依據聲音的響度來識別的
B.“低聲細語”是指聲音的頻率很低
C.“禁止鳴笛”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
D.“引吭高歌”是指聲音的音調很高
C
5.下列事例中,屬于利用聲傳遞能量的是(  )
A.醫生用聽診器為病人檢查身體
B.用聲吶探測海底深度
C.用超聲波清洗眼鏡
D.隆隆的雷聲預示著可能要下雨
C
6.中華古詩詞、俗語中蘊含著豐富的聲學知識,下列有關理解正確的是(  )
A.“聞其聲而知其人”是根據聲音的響度來辨別的
B.“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說明聲音可傳遞信息
C.“誰家玉笛暗飛聲”中的笛聲由笛管的振動產生
D.“響鼓還要重錘敲”說明聲音的音調與振幅有關
B
7.下列有關聲現象的實驗中,能用來“探究影響音調高低的因素”的是(  )
A.①中手指蘸水摩擦杯口發聲,同時增加杯中的水量
B.②中響鈴時,不斷抽出瓶內的空氣
C.③中喇叭播音時,喇叭前方的燭焰搖晃
D.④中敲鼓時用大小不同的力
A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空1分,共21分.
8.“石磬”是我國古代石制打擊樂器,被稱為“古樂之祖”,演奏時用木槌敲擊,“石磬”由于______而發出古樸典雅的樂曲聲.如圖所示,用同樣的力敲擊長短不同的石磬,所產生聲音的______不同.我們能夠區分“石磬”和古箏的聲音是因為它們的______不同.(后兩空填聲音特性的名稱)
振動
音調
音色
【杭州亞運會主題】杭州亞運會,既是一次體育盛會,也是一場聽覺盛宴.請運用有關的物理知識,完成9、10題.
9.2023年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上,主題曲《同愛同在》萬人同唱響徹亞洲大地,歌聲是由人們的聲帶______產生的;聽眾在歌聲中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夙愿,唱出了亞洲人民的共同心聲,這說明聲音能傳遞______;現場觀眾把手機關機或調成靜音,這是在________減弱噪聲.
振動
信息
聲源處
10.2023年第19屆亞運會開幕式上,演員用弦樂器彈奏的優美音樂聲通過______傳播到現場觀眾的耳中,演員不斷用手指按壓琴弦的不同位置,這是為了改變聲音的______.如圖所示,演員們以水為禮,擊鼓迎賓,用力擊打鼓面,是為了增大鼓聲的______.(后兩空選填“音調”“響度”或“音色”)
空氣
音調
響度
11.口琴與吉他同時演奏C調的“do”音時,它們發出聲音的______相同.在小錘的敲擊下,某金屬片3 s內振動了720次,此時,金屬片的振動頻率為_____Hz,人耳____(選填“能”或“不能”)聽到金屬片振動發出的聲音.
音調
240

12.生活中青少年常使用耳機聽音樂,聲音強度過高會對聽力造成傷害,因此專家建議青少年使用耳機時,需要合理控制音量大小,這是從________減弱噪聲.如圖是一款骨傳導式耳機,使用時耳機是不入耳的,這說明了______可以傳播聲音;“雙耳效應”的優點是可以判斷聲源的______.
聲源處
固體
方位
13.如圖是甲、乙兩個音叉發聲的波形圖,根據波形圖可知____(選填“甲”或“乙”)的聲音的響度大.甲、乙兩個音叉1秒內振動的次數相同,則音調______(選填“相同”或“不同”).這個實驗說明了______(選填“振幅”或“頻率”)越大,響度越大.

相同
振幅
14.運用聲吶系統可以探測海洋的深度.在與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聲吶向海底發射______波.如果經4 s接收到來自海底的回波信號,則該處的海深為_______m(海水中聲速是1 500 m/s).但是,超聲波聲吶卻不能用于太空測距(比如地球與月球的距離),這是因為___________
_____.
超聲
3 000
真空不能傳

三、實驗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15.如圖所示,用鋼尺做探究實驗,把鋼尺的一端緊按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邊,撥動鋼尺聽它發出的聲音,同時注意觀察鋼尺振動的快慢.改變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再次撥動,使鋼尺每次振動的幅度大致相同.保持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不變,一次輕撥鋼尺,另一次用力撥動鋼尺,聽聲音的不同.實驗發現:
(1)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越長,鋼尺振動得越____,發出聲音的音調越____.說明音調的高低與__________有關.
(2)保持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一定,用越大的力撥動鋼尺,鋼尺振動的幅度越____,發出聲音的響度越____;站在離鋼尺越近的地方,聽到鋼尺振動的聲音的響度越____.說明響度的大小與______和__________
有關.


振動頻率



振幅
聲源的距離
16.探究聲音的產生與特性,過程與結論如圖甲
所示,用音叉和乒乓球進行如下實驗.
(1)輕敲256 Hz的音叉,用懸吊著的乒乓球接觸發
聲的叉股,發現乒乓球被彈開,說明聲音是由物
體______產生的,乒乓球在實驗中起到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該方法是______法.
(2)用力敲同一音叉,聽到更大的聲音,同時發現乒乓球被彈開得更遠,說明聲音的響度與發聲體的______有關.
振動
把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
轉換
振幅
(3)換用512 Hz的音叉重復實驗,聽到聲音的音調更高,說明音調與發聲體的______有關.
(4)如圖乙所示,敲擊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會把乒乓球彈起,這個現象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一條即可).
頻率
空氣可以傳聲(或聲可以傳遞能量)
17.小明觀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樂器的琴弦振動時猜想:在弦張緊程度相同的條件下,發聲音調
的高低可能與弦的粗細、長短及
弦的材料有關.于是他想通過實
驗來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
確,如表是他在實驗時控制的琴
弦條件.
(1)如果想探究弦發聲的音調與弦的粗細的關系,你認為他應該選用表中編號為________(填字母)的弦,由生活經驗猜想,弦的音調與其粗細______(選填“有關”或“無關”).
(2)想探究弦的音調與弦的長度的關系,應選________;想探究弦的音調與弦的材料的關系,應選 ________.
(3)本實驗中對選中同一組材料進行多次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選填“減小誤差”或“得到普遍規律”).
D、E
有關
B、C
A、B
得到普遍規律
(4)探究過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驟:A.設計并進行實驗;B.分析與論證;C.提出問題;D.猜想與假設;E.得出結論等,你認為小明要完成本實驗探究的過程,所采用的合理順序應該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CDABE
四、計算題:本題15分.
18.有一個山谷,兩旁都是峭壁,為了粗略測量山谷的距離,地質員在山谷內敲打石塊,0.4 s后他聽到從左峭壁反射回來的第一次回聲,又過了0.6 s聽到第二次回聲,若當時的聲速為340 m/s.聲音傳播路徑如圖所示,求:
(1)聲音從敲石處傳到左峭壁的時間;
解:根據題意可知,聽到反射回來的第一次回聲的時間為0.4 s,則聲音從敲石處傳播到左峭壁的時間t1=×0.4 s=0.2 s
答:聲音從敲石處傳播到左峭壁的時間為0.2 s;
(2)敲石處距左峭壁的距離;
解:敲石處距左峭壁的距離s1=vt1=340 m/s×0.2 s=68 m
答:敲石處距左峭壁的距離為68 m;
(3)山谷的寬度.
解:聲音從敲石處傳到右峭壁再返回的時間t=0.4 s+0.6 s=1 s
則聲音從敲石處傳到右峭壁的時間t2=×t=×1 s=0.5 s
敲石處到右峭壁的距離s2=vt2=340 m/s×0.5 s=170 m
這個山谷的寬度s=s1+s2=68 m+170 m=238 m
答:山谷的寬度為238 m.
五、綜合能力題:本題12分.
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次聲波
次聲波的特點是來源廣、傳播距離遠、且能夠繞過障礙物.次聲的聲波頻率很低,一般在20 Hz以下,波長卻很長.它比一般的聲波、光波和無線電波都要傳得遠.例如,頻率低于1 Hz的次聲波,可以傳到幾千甚至上萬千米以外的地方.次聲波不僅能穿透大氣、海水、土壤,還能穿透堅固的鋼筋水泥構成的建筑物,甚至連坦克、軍艦、潛水艇和飛機都不在話下.次聲波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為340 m/s,
由于次
聲波頻率很低,大氣對其吸收甚小,當次聲波傳播幾千千米時,其吸收還不到萬分之幾,所以它傳播的距離較遠,能傳到幾千米至十幾萬千米以外.1883年8月,南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的克拉卡托火山爆發,產生的次聲波繞地球3圈,全長十多萬公里,歷時108 h.1961年,蘇聯在北極圈內新地島進行核試驗激起的次聲波繞地球轉了5圈.
7 000 Hz的聲波用一張紙即可阻擋,而7 Hz的次聲波可以穿透十幾米厚的鋼筋混凝土.許多災害性現象,如火山噴發在發生前可能會輻射出次聲波,因此有可能利用這些前兆現象預測災害事件.地震或核爆炸所產生的次聲波可將地面上的房屋摧毀.
次聲波如果和周圍物體發生共振,能放出相當大的能量,如4~
8 Hz的次聲波能在人的腹腔里產生共振,可使心臟出現強烈共振和肺壁受損,也可以用以摧毀特定目標.
(1)以下不屬于次聲波的特點的是____(填字母).
A.傳播遠 B.能夠繞過障礙物
C.頻率高 D.穿透力強
(2)次聲波頻率范圍一般在____________,頻率越____的次聲波穿透力越強.
(3)在海洋中,次聲波比超聲波能夠傳播的更____(選填“遠”或“近”).
C
20 Hz以下


(4)克拉卡托火山爆發產生的次聲波繞地球3圈,時間約為100 h,則這次次聲波傳播的路程約為____________km.(設此時聲速為340 m/s)
(5)______Hz的次聲波能在人的腹腔里產生共振,可使心臟出現強烈共振和肺壁受損.
1.224×105
4~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西县| 化州市| 沙河市| 勃利县| 仙游县| 出国| 临颍县| 昔阳县| 曲沃县| 兴化市| 盐山县| 屏东县| 陆丰市| 报价| 四会市| 乌鲁木齐县| 石河子市| 田林县| 水富县| 穆棱市| 云浮市| 咸阳市| 深水埗区| 鸡东县| 泗洪县| 连江县| 新昌县| 包头市| 积石山| 青海省| 师宗县| 长垣县| 常熟市| 连南| 鹤山市| 彰化县| 济阳县| 宜宾市| 临洮县| 河北区| 扎兰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