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課件+教案+導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課件+教案+導學案)

資源簡介

初中部 七年級歷史導學單 姓名: 班級:
第3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導學單
【學習目標】
1.通過對良渚、陶寺遺址的分析,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產生。(史料實證、唯物史觀)
2.通過閱讀教材和研讀文字史料,了解華夏族的形成,概述禪讓制的相關內容,理解禪讓制的含義。(歷史解釋)
3.通過閱讀教材和識讀圖片,認識到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家國情懷)
【自主學習,探究新知】閱讀課本內容,完成下列填空部分并在課本圈劃。
導學一: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大約在 多年前,我國原始的農業、畜牧業有了較大發展,人口顯著增長, 逐步形成。社會分化加劇,出現了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權力的 。以王為首的統治階級對內進行管理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從而形成了 。
、 和 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
導學二:良渚古城與陶寺都城
1、良渚古城遺址:①地點: 省 市 ②時間:距今約 年
③遺址概況:良渚古城的發現反映了良渚社會 。貴族墓地說明當時的 已經相當明顯。考古證實,距今約5000年,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 。
2、陶寺都城遺址:①地點: 省襄汾縣 ②時間:距今約 年③遺址概況:城內墓葬隨葬品的多少說明當時 嚴重。大型墓葬的隨葬品來源十分廣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 。還發現了很有可能是 的觀象臺。這些發現表明當時 地區已經出現了 。
3、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發現,表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具有 的特征。
導學三:遠古的傳說
1、炎黃部落聯盟:(1)部落首領: 帝、 帝、蚩尤(2)戰役:①阪泉之戰:結果:黃帝勝。影響: 形成。② 之戰:結果:炎黃聯盟勝。影響: 逐漸形成,后人尊稱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 ,海內外華人也以“ ”自稱。
2、堯舜禹部落聯盟:(1) 的含義:將聯盟首領傳位給 之人。
(2)堯舜禹的功績:①堯——鼓勵人們 ;②舜——制定 ,完善 ,穩定局勢,派 治水,解除水患;③禹—— 有功,被尊稱為“ ”。
【任務引領,合作探究】
任務一:看圖說史:通過觀察良渚遺址和陶寺遺址的文物,閱讀課本信息,找出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進入早期國家的證據,史論結合加以說明。
材料一:良渚遺址考古發現 材料二:陶寺古城遺址考古發現
示例:我通過XX文物,可以看出XX古城存在XXXX,因此得出XX古城進入了早期國家。
【理清脈絡,建構體系】結合本課所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構建知識體系。
【基礎訓練】
1、[2024內蒙古呼和浩特期末]2023年12月3日,首屆“良渚論壇”在浙江杭州開幕,習近平總書記致賀信指出:“良渚遺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是世界文明的瑰寶。”在良渚文化遺址中,貴族墓葬與平民墓葬在規模、葬具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這說明了( )
A.原始宗教禮儀出現 B.階級分化比較明顯 C.磨制玉器廣泛使用 D.早期國家完全形成
2、[2024遼寧營口期末]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如黃河流域的陶寺都城遺址、長江流域的良渚古城遺址、西遼河流域的牛河梁遺址等,它們凸顯了中華文明起源及發展的特征是( )
A.繼承發揚 B.博大精深 C.一脈相承 D.多元一體
3、[2024福建泉州期末]下圖是傳說中的一場戰爭的形勢圖,這場戰爭推動了( )
A.原始農業發展
B.華夏族的形成
C.禪讓制的實踐
D.早期國家產生
4、大禹采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消除水患,在治水過程中“三過其門而不人”,最后被推舉為黃河流域的部族聯盟首領。從中可以看出禪讓制的選拔標準是( )
A.德才兼備 B.軍功卓著 C.血緣關系 D.門第高低
【鏈接中考、模擬】
5、[2023廣東廣州模擬]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于1978年開始發掘陶寺遺址,在一處墓地已發掘的1300多座墓葬中,近90%是僅能容身、空無一物的小墓,10%左右的墓隨葬幾件乃至一二十件器物,而不足1%的大墓各有隨葬品一二百件。這說明當時( )
A.處舊石器時代 B.社會分化嚴重 C.開始定居生活 D.墓葬文化濃厚
6、[2023重慶中考A卷]據古文獻記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時候,都把本族來源與黃帝族系聯系起來,自認為是黃帝的后裔。這表明( )
A.夏、商、周均秉承“無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動十分頻繁
C.推崇“君權神授”是先秦政治特點 D.中華民族同宗共祖意識源遠流長
7、遠古傳說蘊含著歷史留下的印跡。圖1、圖2的傳說共同體現了( )
A.中國原始農業的興起 B.先民與洪水作斗爭的場面
C.商周世襲制度的作用 D.民族優秀品質悠久的歷史
【自我評分】我認為我這節課表現能夠打_______分(1-10分)(共27張PPT)
1、課本、導學案、練習冊
2、雙色筆(黑色+紅色/藍色)+默寫本
3、調整為上課狀態的你
請做好課前準備!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
史前時期
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一部分:文明之源---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第二部分:文明之現---良渚古城與陶寺都城
第三部分:文明之魂---遠古的傳說
文明之源
——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探究一:閱讀教材,歸納我國早期國家和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1.原始社會的農業、畜牧業有了較大發展。
生產力發展,貧富分化導致階級分化。
浙江義烏橋頭遺址 出土的炭化稻粒
半坡遺址出土的粟
2.人口顯著增長并開始向區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3.社會分化加劇,一部分人從生產勞動中脫離出來。出現了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等專門從事管理權力的王。
高聳的城墻、寬闊的城壕、大型水利設施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城市也為國家的產生提供了基本場所和必要。
以王為首的統治階級依靠社會規范和暴力對內進行管理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
早期城市遺址
私有制、階級出現
早期國家形成
一、文明之源: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1.早期國家的產生
私有制、階級、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
生產力發展
人口增長
早期城市形成
剩余
產品
私有制
貧富
分化
階級
統治者
階級
矛盾
被統治者
征服者
部落
戰爭
被征服者
政府
軍隊監獄
公共權力
古國產生
早期國家是如何產生的?
國家形成的標志為:一是階級的存在,二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設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一、文明之源: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觀看視頻《牛河梁遺址》,思考從遺址當中我們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考古證明,早在5000年前,社會形態就已經發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國階段。
文明之現
——良渚古城與陶寺都城

自主學習:結合良渚古城復原圖、陶寺遺址平面示意圖與課本內容,將表格信息補充完整。(課本劃出并標注題目即可)
良渚古城 陶寺古城
地點 地點
年代 年代
組成 面積
規模 構成
水利 經濟 良渚古城復原圖
陶寺遺址平面示意圖
二、文明之現:良渚古城與陶寺都城
1.良渚古城
地點 浙江余杭
年代 距今約5300一4300年
組成 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
規模 內城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外城面積約630萬平方米,規模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
水利 城的北面有一個復雜的水利系統,由人工修建的水壩和自然山體組成,是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經濟 內城中部,有一個人工堆筑的高臺,上面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高等級建筑,附近還出土了約20萬千克炭化稻谷。
這些反映了良渚社會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統治者較強的調動、組織能力。
二、文明之現:良渚古城與陶寺都城
2.陶寺都城
陶寺遺址平面示意圖
地點 山西襄汾
年代 距今約4300——4000年
面積 280萬平方米
構成 城內有圍墻環繞的宮城。宮城內有多處高等級建筑基址,以及陶質的建筑材料。
【任務引領,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
通過觀察良渚遺址和陶寺遺址的文物,閱讀課本信息,找出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進入早期國家的證據,史論結合加以說明。
溫馨提示:
示例:我通過XX文物,可以看出XX古城存在XXXX,因此得出XX古城進入了早期國家。
【評價標準】
①四人小組相互探討,每個小組推薦一人發言,簡潔明了、自信大方地表達觀點(討論過程中認真的小組+1分;發言小組+2分)
②發言時能從教材中準確找出支撐觀點的相應知識點,即形成學科語言(小組+3分)
二、文明之現:良渚古城與陶寺都城
1.良渚古城
合作探究:依據下列良渚遺址考古發現,你獲得了哪些歷史信息?
反山墓葬
玉琮王及其上的神人獸面紋
玉鉞
社會階級分化明顯
王權、軍權的象征
當時社會有著高度一致的宗教信仰。
農業及經濟發展水平高,城市規模大
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
墓葬遺址分布
觀象臺遺址復原圖
獸面型玉飾
銅環
石磬
朱書扁壺
有階級分化的等級社會
陶寺都城遺址的發現,表明當時黃河中游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
已會觀測天象,確定節氣,制定歷法。
目前所能確認的最早的文字,對研究古代文字起源具有重要意義。
二、文明之現:良渚古城與陶寺都城
3. 特征
探究三:結合材料,歸納概括中華文明起源的特征?
相對于世界其他幾大歷史文化系統而言,中國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國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發展不是一條線貫徹始終,而是多條線互有交錯的網絡系統,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區系既相對穩定,又不是封閉的……
—蘇秉琦《關于重建中國史前的思考》
1.從南到北,分布廣泛;
2.多元一體,中原核心;
3.自成一系(本土性)
4.具有開放性、包容性;
多元:分布廣泛,各具特色
一體:相互融合、相互影響
多元一體
文明之魂
——遠古的傳說

三、文明之魂---遠古的傳說
1. 部落聯盟時期:
(1)五六千年前,中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相傳,當時黃河流域活動著幾個較大的部落,如炎帝、黃帝、蚩尤部落。
黃帝
炎帝
蚩尤
三、文明之魂---遠古的傳說
三、文明之魂---遠古的傳說
三、文明之魂---遠古的傳說
4. 華夏族形成:
華夏族
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
——梁啟超《太古及三代載記》
思考: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華夏民族形成有什么特點?
材料研讀
華夏民族是眾多錯居雜處的民族在不斷交往、交流過程中逐漸融合形成。
三、文明之魂---遠古的傳說
5. 堯舜禹的禪讓制:
鼓勵人們開墾農田,發展歷法,適時耕種。
古書上記載,堯吃的是粗米飯野菜湯。但他對百姓的生活非常關心,部落里有人挨餓受凍,他就覺得是自己沒有盡到責任,是自己的過錯。唐堯在帝位70年,90歲禪讓于舜,118歲時去世。
百姓悲哀,如喪父母。
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
——《史記 五帝本紀》
(1)堯的事跡
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定局勢,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虞舜耕田
舜帝陵雕像(湖南)
虞舜,姓姚,名重華。父瞽瞍( gǔ sǒu)頑,母握登賢而早喪。后母嚚( yín ),弟象傲,常謀害舜。舜孺慕號泣,如窮人之無所歸。負罪引慝( tè ),孝感動天。嘗耕于歷山,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帝堯聞之,妻以二女,歷試諸艱。天下大治,因禪焉。
——二十四孝之《虞舜耕田》
三、文明之魂---遠古的傳說
5. 堯舜禹的禪讓制:
(1)舜的事跡:
三、文明之魂---遠古的傳說
5. 堯舜禹的禪讓制:
(3)大禹治水
堯在位時,天降大雨,黃河發生了嚴重水患。禹的父親鯀(gǔn)主持治理黃河水患。
我可是個建筑系高材生,城墻就是我發明的!
那么你打算怎么治理水患呢?
砌墻!砌墻!砌墻!
“三達「三仞」的高度,而不疏導河道,水無歸宿。”
——《淮南子·原道訓》
鯀用了9年的時間都沒有成功,后被處死。
治水的重任來到了鯀的兒子——禹的身上。
看來老爹的方法不行!
那么你打算怎么治理水患呢?
于是……
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降通漻水以導河,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
——《呂氏春秋》
創新精神、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斗爭精神,
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根據材料思考禹的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三、文明之魂---遠古的傳說
5. 堯舜禹的禪讓制:
(3)大禹治水
三、文明之魂---遠古的傳說
5. 堯舜禹的禪讓制:
(4)禪讓制
部落推舉
部落推舉



禪讓制
實質:民主推選
賢德
遠古傳說和真實歷史之間是什么關系?
文字發明以前人們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是先民們對上古洪荒時代歷史的一種夸張的記述。
真實存在的客觀事實
蘊含比較可靠的歷史史實
考古挖掘證實傳說的某些成分
傳說是人們口口相傳的歷史,可為研究歷史提供參考,但其真實性需借助其他考古發現進行論證。
口述史料
實物史料
問題思考
私有制、階級、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
涿鹿之戰后,炎黃部落聯盟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后人尊稱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
長江流域——良渚古城遺址
黃河流域——陶寺都城遺址
炎黃部落聯盟
堯舜禹部落聯盟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
中華文明起源
城市出現,有大型高等級建筑,社會階級分化明顯。
通過禪讓制,將部落聯盟首領傳位給賢德之人。
大禹治水
部落聯盟
早期國家出現
課堂小結
【溫馨提示】
1.自主完成題目;
2.在題干中標記關鍵詞,再做題。
3.完成后小組互批訂正答案,出錯問題小組互助,疑難問題教師講解。
4.做題五分鐘,互批講解三分鐘。
【反饋學習,鏈接中考】
答案:BDBA
BDD
完成導學單【基礎訓練】【鏈接中考 】初中部備課紙 姓名: 組長簽字:
課題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課時 1
課程標準:通過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的文化遺存,知道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產生;通過古代文獻中記述的黃帝、炎帝等神話傳說,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
學習目標: 1.通過對良渚、陶寺遺址的分析,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產生。(史料實證、唯物史觀) 2.通過閱讀教材和研讀文字史料,了解華夏族的形成,概述禪讓制的相關內容,理解禪讓制的含義。(歷史解釋) 3.通過閱讀教材和識讀圖片,認識到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家國情懷)
學習重難點 重點:了解良渚古城、陶寺都城遺址、禪讓制。 難點:認識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
預習任務
閱讀課本內容,在課本圈點、勾劃、批注以下問題,并完成【課前導學】部分內容。
1.我國早期國家產生的時間、重要特征、以及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
2.良渚遺址和陶寺遺址存在的時間、地點、重要特征和意義。 3.簡述華夏族形成的過程,炎帝和黃帝對中華文明做出的貢獻。
4.堯舜禹時期實行什么制度?百姓為什么熱愛這三位首領? 【課前導學】 導學一: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大約在 多年前,我國原始的農業、畜牧業有了較大發展,人口顯著增長, 逐步形成。社會分化加劇,出現了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權力的 。以王為首的統治階級對內進行管理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從而形成了 。 、 和 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 導學二:良渚古城與陶寺都城 1、良渚古城遺址 ①地點: 省 市 ②時間:距今約 年 ③遺址概況:古城等多組高等建筑反映了良渚社會 。貴族墓地說明當時的 已經相當明顯。考古證實,距今約5000年,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 。 陶寺都城遺址 ①地點: 省襄汾縣 ②時間:距今約 年 ③遺址概況:城內墓葬隨葬品的多少說明當時 嚴重。大型墓葬的隨葬品來源十分廣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 。還發現了很有可能是 的觀象臺。這些發現表明當時 地區已經出現了 。 3、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發現,表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具有 的特征。 導學三:遠古的傳說 1、炎黃部落聯盟 ①部落首領:炎帝、 帝、蚩尤 ②戰役 阪泉之戰:結果:黃帝勝 影響: 形成。 之戰:結果:炎黃聯盟勝 影響: 逐漸形成,后人尊稱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 ,海內外華人也以“ ”自稱 2、堯舜禹部落聯盟 ① 的含義:將聯盟首領傳位給 之人。 ②堯舜禹的功績 堯——鼓勵人們 ; 舜——制定 ,完善 ,穩定局勢,派 治水,解除水患 禹—— 有功,被尊稱為“ ” 【評價標準】:①認真閱讀課本,能在課本中找到四個問題的具體位置,并做好標注。(老師不斷巡視教室,關注每一個同學的學習狀態) ②學生通過預習,主動為大家展示問題的答案(踴躍發言+2分) 【方法指導】 ①在課本上準確找出相關歷史信息,并勾畫、標記出來。 ②能聲音洪亮,吐字清晰,條理明確的回答上述問題。
導入設計
導入設計 思考:我們經常提及自己是炎黃子孫,那么炎黃子孫的由來究竟是什么呢?
新知建構
問題(任務) 學習活動(對應學習目標,教師高精點撥的預設及嵌入評價雙色筆標注)
評價任務一: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是如何產生的? 評價任務二:通過閱讀教材和識讀圖片,認識到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評價任務三:通過閱讀教材和研讀文字史料,了解華夏族的形成,概述禪讓制的相關內容,理解禪讓制的含義。 一、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 活動一:閱讀教材,歸納我國早期國家和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問題1】距今約5000年,隨著農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社會發生了哪些變化?(學生自主閱讀并歸納課本15頁的內容) 【學法指導】①在課本上準確找出相關歷史信息,并勾畫、標記出來。②能聲音洪亮,吐字清晰,條理明確的回答上述問題。 【評價標準】①認真閱讀課本,能在課本中找到問題的答案。②能用學科專業術語回答問題。(踴躍發言+2分) 教師指導:何為國家?何為文明? 國家形成的標志為:一是階級的存在,二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設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人類學者指出了將文明與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文化區別開來的一些特征。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確立的國家的政治權力、納貢或稅收、文字、社會分為階級或等級、巨大的建筑物、各種專門的藝術和科學等等。——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師生共同歸納:私有制、階級、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 教師總結:在父系氏族社會中,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勞動成果有了剩余,一些人開始占有他人的勞動成果。于是,出現貧富差別,私有財產開始萌芽。貧富懸殊的變化是階級產生的基礎,到父系氏族社會后期,氏族社會走向瓦解,階級社會開始出現,早期國家形成。 二、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自主學習:觀看視頻《牛河梁遺址》,思考從遺址當中我們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答案提示:牛河梁遺址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階層分化,這也證明,早在5000年前,社會形態就已經發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國階段。 活動二:結合良渚古城復原圖、陶寺遺址平面示意圖與課本內容,將良渚古城和陶寺遺址的信息補充完整。(課本劃出并標注題目即可) 活動三——合作探究:看圖說史:通過觀察良渚遺址和陶寺遺址的文物,閱讀課本信息,找出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進入早期國家的證據,史論結合加以說明。【史料實證】 例:我通過XX文物,可以看出XX古城存在XXXX,因此得出XX古城進入了早期國家。 答案提示:①社會階級分化明顯②王權、軍權的象征③當時社會有著高度一致的宗教信仰;④農業及經濟發展水平高。(5)有階級分化的等級社會;(6)已會觀測天象,確定節氣,制定歷法;(7)目前所能確認的最早的文字,對研究古代文字起源具有重要意義。 教師指導:良渚古城遺址的許多內涵和細節,尚未得到完整、清晰的揭示與呈現,但它由城址、外圍水利系統、分等級墓地(含祭壇)等系列遺址、體現用玉制度的精致極致的良渚玉器等4類主要人工遺存。共同揭示出了復雜的社會分工、階層分化與城市文明、并擁有著統一信仰、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等特征的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的中心所在。 教師指導:陶寺遺址不僅成為黃河流域迄今發現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而且是中國發現的首個一座城墻、宮殿、王陵等各種功能要素齊備的早期(東周之前)都城遺址,通過發掘出的圭表系統測定,證實了陶寺就是《堯典》中記載的“地中之國”,就是最早的中國之所在,證實了“堯都平陽”的真實存在,在中國文化遺產中具有突出的價值。對于國家的形成標志,一些學者提出其標志應當包括文字、城市、大型禮儀性建筑以及青銅器等。而在分析陶寺已發現的遺存之后,可以發現這些文明因素在陶寺遺址中都可可以找到原型。而且中國古代的巫文化崇拜、祖先崇拜以及禮樂典章制度的發達也應當肇始于陶寺文化。 答案提示:良渚古城遺址和陶寺都城遺址都出現了宮殿等大型公共建筑。同時根據遺址墓葬區的隨葬品可知已產生了明顯的階級分化。 教師指導:考古發現證明當時的長江下游地區與黃河中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 【學法指導】①在課本上準確找出相關歷史信息,并勾畫、標記出來。②能聲音洪亮,吐字清晰,條理明確的回答上述問題。 【評價標準】①四人小組相互探討,每個小組推薦一人發言,簡潔明了、自信大方地表達觀點(討論過程中認真的小組+1分;發言小組+2分) ②發言時能從教材中準確找出支撐觀點的相應知識點,即形成學科語言(小組+3分) 【時空定位、家國情懷】觀察左圖,說一說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有何特征? 答案提示: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教師指導:我國在古遺址分布廣泛,說明中華文明具有多元性,多樣性。而它們又在發展中相互交流交融,共同構成了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體,中原地區更是吸收了各地文明的要素迅速崛起,在持續的發展中,走向一體,所以說中華文明具有一體化的特點。因此我們總結出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化的特點。 三、遠古的傳說 1、教師指導:何為部落?何為部落聯盟? 答案提示:部落是由若干血緣相近的宗族、氏族結合而成的集體,形成于原始社會晚期(即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部落聯盟是原始社會末期幾個親近部落由于某種需要結成的暫時或者永久性的聯盟的社會組織。 教師指導:距今五六千年前,中國進入部落聯盟時代。中國古籍記載的黃帝、炎帝、蚩尤、以及堯、舜、禹都是部落聯盟的首領。 2、自主學習:閱讀教材,將思維導圖的內容補充完整。 答案提示: 教師指導:從地圖可知當時的地理環境,炎黃部落興起于黃河南北岸,后經過聯盟,實力迅猛發展。而蚩尤部落興起于黃河下游,由于當地的地理、氣候、水源等優越條件開始由采集、漁牧、游牧向農業發展,文明發展遠遠超過其他部落。而為了爭奪這適宜生存的土地,部落之間爆發戰爭。炎黃聯盟大敗蚩尤,隨著炎黃部落聯盟勢力的增加,逐漸形成為華夏族,炎帝和黃帝也成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家國情懷】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華夏民族形成有什么特點? 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梁啟超 答案提示:是眾多民族在不斷交往、交流過程中逐漸融合形成。 教師指導:我們華夏民族,本來不是一個民族演化而來。自遠古時代,各諸侯雜居交融,去除了各自差異,留存了共通之處,逐漸演化形成一個民族----華夏,也就是后人所謂的諸夏。 4、自主學習:在黃帝之后比較有名的部落首領有哪幾個?他們是通過什么制度產生的?該制度的標準是什么? 答案提示:堯、舜、禹、禪讓制、賢德 教師指導:禪讓制,是為了讓更賢能的人統治國家,本質上是以傳賢為宗旨的民主選舉首領制度。 【家國情懷】大禹是如何治水的?他治水的事跡體現了中華民族什么樣的精神品質? 禹的父親鯀(Gun)曾主持治理黃河水患,他用了9年時間都沒有成功,后被處死。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總結教訓,開鑿河渠疏導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10多年的努力,終于消除了水患。 答案提示:①疏導 ②創新、無私奉獻、堅持不懈,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教師指導: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 大禹從父親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率領民眾,改"堵"為“疏”,依靠艱苦奮斗、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征。 知識拓展:遠古傳說和真實歷史之間是什么關系? 答案提示:事實與傳說,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傳說中被考古資料證明的部分是可信的;沒有被證明的就是暫時不可信的內容。 【課堂小結】 中國早期人類遺址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分布廣泛,中華文明的起源如同滿天星斗。中華文明的發展在不同區域是不平衡的,也是兼容并蓄的,中華文明在形成過程中吸收周邊地區先進文化因素,造就了中華文化的豐富與長久生命力。中國原始社會時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進入晚期后社會逐步分化,出現了權貴階層及相應的禮儀制度,開始向早期國家過渡。這一時期奠定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基礎。
知識結構化或思維圖示:
達標證據設計: 1、[2024廣東汕頭期末]在恩格斯看來,“國家并不是從來就有的...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必然使社會分裂為階級時,國家就由于這種分裂而成為必要了”。恩格斯旨在強調( ) A.政治斗爭推動階級分化 B.階級分化推動國家產生 C.經濟發展導致戰爭頻繁 D.國家出現推動階級分化 2、[2024內蒙古呼和浩特期末]2023年12月3日,首屆“良渚論壇”在浙江杭州開幕,習近平總書記致賀信指出:“良渚遺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是世界文明的瑰寶。”在良渚文化遺址中,貴族墓葬與平民墓葬在規模、葬具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這說明了( ) A.原始宗教禮儀出現 B.階級分化比較明顯 C.磨制玉器廣泛使用 D.早期國家完全形成 3、[2024河南新鄉期末]陶寺都城遺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約4300-4000年,被納人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該遺址已陸續發掘出城墻、宮殿區、大型宗教禮制建筑、王陵區、政府掌控的大型倉儲區等。該遺址的發掘可以用來研究( ) A.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B.早期國家的產生 C.長江流域的原始農業 D.部落聯盟的興起 4、[2024遼寧營口期末]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如黃河流域的陶寺都城遺址、長江流域的良渚古城遺址、西遼河流域的牛河梁遺址等,它們凸顯了中華文明起源及發展的特征是( ) A.繼承發揚 B.博大精深 C.一脈相承 D.多元一體 5、[2024福建泉州期末]下圖是傳說中的一場戰爭的形勢圖,這場戰爭推動了( ) 原始農業發展 B.華夏族的形成 C.禪讓制的實踐 D.早期國家產生
6、[2024 四川自貢期末飛炎帝陵和黃帝陵是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圣地,千百年來到這里掃墓祭奠的人絡繹不絕。這是因為炎帝和黃帝( ) A.賢能高德創禪讓制 B.禮賢下士選賢與能 C.大敗蚩尤走向聯合 D.聯盟形成華夏民族 7、大禹采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消除水患,在治水過程中“三過其門而不人”,最后被推舉為黃河流 域的部族聯盟首領。從中可以看出禪讓制的選拔標準是( ) A.德才兼備 B.軍功卓著 C.血緣關系 D.門第高低 8、禹的父親鯀曾主持治理黃河水患,他用了多年時間都沒有成功,后被處死。禹接受治 水的重任后,總結教訓,經過10多年的努力,終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眾愛戴, 被尊稱為“大禹”。從以上敘述中,我們能得到的歷史信息是( ) A.禹是法力無邊的天神下凡 B.禹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C.上古時期,黃河曾經水患嚴重 D.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9、[2023廣東廣州模擬]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于1978年開始發掘陶寺遺址,在一處墓地已發掘的1300多座墓葬中,近90%是僅能容身、空無一物的小墓,10%左右的墓隨葬幾件乃至一二十件器物,而不足1%的大墓各有隨葬品一二百件。這說明當時( ) A.處舊石器時代 B.社會分化嚴重 C.開始定居生活 D.墓葬文化濃厚 10、[2023重慶中考A卷]據古文獻記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時候,都把本族來源與黃帝族系聯系起來,自認為是黃帝的后裔。這表明( ) A.夏、商、周均秉承“無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動十分頻繁 C.推崇“君權神授”是先秦政治特點 D.中華民族同宗共祖意識源遠流長 11、遠古傳說蘊含著歷史留下的印跡。圖1、圖2的傳說共同體現了 A.中國原始農業的興起 B.先民與洪水作斗爭的場面 C.商周世襲制度的作用 D.民族優秀品質悠久的歷史
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湖市| 达日县| 肇州县| 邮箱| 莱阳市| 射洪县| 林芝县| 布拖县| 周至县| 抚顺市| 富顺县| 顺平县| 饶平县| 承德县| 宁德市| 大英县| 阿勒泰市| 武山县| 连山| 右玉县| 鄂伦春自治旗| 察隅县| 张家川| 盐津县| 大竹县| 进贤县| 青浦区| 永和县| 景泰县| 白玉县| 常宁市| 呼和浩特市| 莱阳市| 潼关县| 象山县| 张家港市| 南通市| 宜丰县| 黄龙县| 郁南县| 湛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