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師一上《我上學啦》 第3課時 我們的操場課題 我們的操場 課型 新授課教材分析 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探索精神,感受學習的樂趣。學情分析 本單元是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培養學生的比較和推理能力。對于多少、大小、輕重長短,學生并不陌生。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對數學的學習態度和習慣、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基礎等差異較大,針對這些情況,在學習活動中,要讓學生仔細觀察,動手操作,要特別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鼓勵學生認真傾聽、大膽嘗試操作、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教學策略 談話法、啟發法、討論法教學目標 1.能夠在具體情境中比較兩個物體的大小、多少、長短、高矮、輕重,積累一些簡單的比較方法。 2.通過與他人交流比較的方法,嘗試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通過簡單的推理活動,發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 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養成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教學重點 能夠在具體情境中比較兩個物體得大小、多少、長短、高矮、輕重,發展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學難點 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比較的方法和結果。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相應學具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環節 導學案一、創設情境 巧設情境—引“探究” 1.導語:同學們,下課了,操場上真熱鬧呀!一起來做游戲吧! 2. 認真觀察,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找一找。 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美麗的校園。(板書課題)二、探究體驗經歷過程 新知探究—習“方法” 我們的操場 1.課件出示情境圖。 2. 認識左右。 (1)交流:女孩在用左腳踢毽子,男孩用的是右腳!。 (2)小結:通常我們用筷子和拿筆的手是右手,和右手在一邊的腳就是右腳。 3.誰高?誰矮? (1)交流:比較高矮需要站在同一個起點。 (2)和自己的同桌比一比身高,注意比較的方法喲! 4.誰長?誰短? 交流方法:先將跳繩的一端對齊,再拉直,看另一端有沒有剩余的長! 5.比多少。 交流:10比8多,女孩跳得多! 6.比遠近。 交流方法:離起點的距離長就遠,離起點的距離短就近。三、生活交流 達標練習—活“應用” 哪根繩子最長?畫“√”。 想一想,說一說,誰最高?誰最矮? 比一比,填一填。四、課堂小結 親愛的小朋友們:比較物體的長短時可以先將一端對齊,看另一端來比較。在不能直接比較的情況下,也可以借助工具進行間接比較。五、教學板書 板書設計: 我們的操場六、教學反思 本課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操作、游戲中去領悟比較高矮、長短、大小、輕重等的方法,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實際體驗,注重的不僅是比較的結果,更應注重比較的過程和方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