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湘科版 五年級上冊 《沉與浮》單元 1. 誰沉誰浮 教學設計單元 《沉與浮》 課題 1. 誰沉誰浮 課時 1核心 概念 3.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學習內容及要求 3.1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7~9年級 ⑩通過實驗認識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條件,并解釋生產生活中的有關現象。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對客觀事物的總體認識) 科學思維(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方式) 探究實踐(科學探究能力 技術與工程實踐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 態度責任(科學態度 社會責任)科學觀念 1.知道物體在水中受到豎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 2.知道上浮能力與物體的材料有關系。 科學思維 運用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實驗的方法,探究沉浮現象。 探究實踐 1.通過實驗,對物體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進行驗證。 2.通過分析、歸納,知道沉浮與物體的材料有關系。 態度責任 1.樂于觀察,發現與沉浮相關的現象。 2.善于對比,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3.傾聽不同的觀點,與同學共同探討。教學 重點 本課必須掌握的東西,如:科學原理需要掌握的,動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保護腦健康的主要措施。教學 難點 學生難以掌握的東西,如:難理解什么?難操作什么?通過睡眠調查,知道睡眠對保護腦的重要作用。教學 準備 教師:1.愛牛課件優化 教師:2.學生實驗材料一套。學生:塑料杯,沉浮材料,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墊片;學生活動手冊。教學過程教學 環節 教學活動 設計思路 教學備注上課 儀式 教師自我介紹: 同學們好! ……一、聚焦(預設5分鐘) 觀察導入[材料準備:PPT] 演示浮沉現象 提問1:猜一猜,蘋果放入水中是沉還是浮?你的依據是什么? 提問2:猜一猜,回形針放入水中是沉還是浮?你的依據是什么? 提問3:哪些物體在水中會沉?哪些物體在水中會浮呢?二、探索(預設25分鐘) 1.觀察分類 [材料準備:PPT] 提問1:這些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并按沉浮分類。 小組活動,教師巡視。 全班交流、分析。 提問2:在水中沉的物體與浮的物體有什么不同嗎? 比較兩類物體。 小組活動,教師巡視。 全班交流、分析。(板書:形狀 體積 輕重) 小結:通過比較我們發現沉與浮的物體在形狀、體積、輕重都不相同。 2.比較漂浮能力 [材料準備:塑料杯,沉浮材料,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墊片;PPT] 提問1:形狀和體積都相同的材料,誰的漂浮能力更強呢? 提問2:如何設計實驗呢?怎樣寫出實驗方案。 小組活動,教師巡視。 提問3:設計實驗要考慮哪些問題? 全班交流、分析。 小結:設計實驗要明確以下幾方面問題: 研究的問題 我們的猜想 需要的材料 實驗的方法 實驗的步驟 實驗的記錄 請根據實驗的基本要求寫出實驗方案。 小組活動,教師巡視。 全班交流、分析。 提問4:這個實驗方案還存在什么問題? 全班交流、分析。 提問5:在對比中,哪些是不能改變的因素,哪些是可以改變的因素? 全班交流、分析。 提問6:為什么實驗物體的“材料”可以改變,而實驗物體的其他因素都要相同呢? 全班交流、分析。 小結:在對比實驗中,與研究的問題相關的只有一個因素可以改變,其他因素都不能改變,否則,就無法通過比較找到原因了。 提問7:根據實驗數據,你發現什么?哪種材料上的墊片數最多? 全班交流、分析。 小結:物體在水中沉浮能力,與物體的材料有關系。三、研討和交流(預設5分鐘) 1.提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什么有關系? 2.提問:輕的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3.提問:怎樣判斷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求其說明理由,訓練學生有理有據說明想法的能力,培養學生用證據證明的實證意識。四、練一練 一、選擇題 1.下列物體中,在水中浮的是( )。 A.蘋果 B.蘋果皮 C.回形針 D.雙耳夾 2.下列物體中,在水中沉的是( )。 A.泡沫球 B.塑料球 C. 玻璃球 D.棉花球 3. 下列物體中,在水中浮的是( )。 A.干燥的一張大紙 B.濕潤的一張大紙 C.濕潤的小紙片 D.濕潤的紙屑 4.下列同體積物體中,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小的是( )。 A. 高出水面5厘米 B. 高出水面4厘米 C.高出水面3厘米 D. 高出水面2厘米 5.下列物體中,漂浮能力最強的是( )。 A. 木板 B. 泡沫 C. 塑料 D. 金屬 二、判斷題 1.物體放入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 2.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物體的大小沒有關系。( ) 3.形狀和體積相同的物體,輕的浮在水面。( ) 4.回形針沉入水底與它的形狀有關系。( ) 5.物體在水中沉浮,與物體的材料有關系。( ) 參考答案: 1.A 2.C 3.A 4.D 5.B 1.√ 2.√ 3.× 4.× 5.√五、整理 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 培養學生使用材料的好習慣。六、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