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電是什么汀州夜景汀州夜景電閃雷鳴(1)與頭發摩擦過的塑料尺子能 輕小物體。吸引(2)將與毛皮摩擦過的塑料棒能 輕小物體。吸引一、摩擦起電(3)與毛皮摩擦過的塑料梳子能 輕小物體。吸引(4)將與毛皮摩擦過的塑料棒靠近細水流附近,細水流將會 _____彎曲1、 一些物體被摩擦后,能夠吸引輕小物體。人們就說這些摩擦后的物體帶了“電” ,或者說帶了電荷。2、摩擦起電:用摩擦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叫摩擦起電。3、帶電體的性質:帶電體能吸引輕小物體。一、摩擦起電①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②失去部分電子的物體帶正電,得到多余電子的物體帶等量的負電.摩擦起電的原因:摩擦起電的實質是:電子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 體上,并不是摩擦創造了電荷.原子的核式結構: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繞核高速運轉的電子所組成摩擦起電的原因?相互排斥相互排斥相互吸引二、帶電體的相互作用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2、電荷間相互作用的規律是:1、正電荷和負電荷(1)正電荷:把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上所帶的電荷規定為正電荷 ,用“+”表示。(2)負電荷:把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上所帶的電荷規定為負電荷 ,用“-”表示。思考:1.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相互排斥的物體所帶的是同種電荷?2.異種電荷相互吸引,相互吸引的物體所帶的是異種電荷嗎?1、作用:檢驗物體是否帶電的儀器2、構造:金屬球金屬桿金屬箔絕緣塞三、驗電器——導體和絕緣體3、原理:同種電荷相互排斥加油站(P59):電荷量(Q):物體所帶電荷的多少單位:庫侖(C)4、驗電器的使用結論:物體接觸金屬球,若金屬箔張開一定的角度,說明這個物體帶了電像驗電器這樣與帶電體接觸后帶電的這種現象叫做接觸帶電電子是帶有最小負電荷的粒子,所帶電荷量為任何帶電體所帶電荷量都是e的整數倍。一個帶電的物體與一個不帶電導體相接觸時,由于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會使導體內部的電荷重新分布;異種電荷被吸引到離帶電體近的一端,而同種電荷被排斥到遠離帶電體的一端。這種現象叫靜電感應.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出生于美國麻省波士頓,是美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同時亦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發明家。1752年,富蘭克林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在雷雨天氣中放風箏,以證明“雷電”是由電力造成。富蘭克林曾經進行多項關于電的實驗,并且發明了避雷針,統一了天電和地電。學以致用3課堂小結摩擦起電的原因:電子得失電 荷電荷1.摩擦起電2.兩種電荷正電荷負電荷3.電荷間相互作用規律4.驗電器工作原理5.電荷量:電荷的多少。原子及其結構原子原子核:帶正電電 子:帶負電導體和絕緣體導體常見的導體絕緣體金屬靠自由電子導電常見絕緣體絕緣體中幾乎沒有自由電荷本堂重點:導體和絕緣體本堂難點:摩擦起電的原因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帶電的方法:1、是否能吸引輕小物體;2、是否能使驗電器金屬箔張開一定的角度;3、根據同種電荷相互排斥。與靜電有關的事例:1、在干燥的天氣脫毛衣時會聽到輕微的噼叭聲2、用干凈的塑料梳子梳頭發時,頭發會隨梳子飄起3、化纖衣服穿在身上特別愛吸附灰塵5、嚴禁用塑料桶裝汽油6、油罐車尾拖一根鐵鏈7、地毯中夾雜一些不銹鋼絲4、風扇的扇葉上吸附灰塵典例分析4考點一:電荷間的作用規律【典型例題1】(2024 深圳市)在探究“電荷間的相互作用”的實驗中,用絕緣細線懸掛兩個小球,靜止時的狀態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兩球一定帶同種電荷B. 兩球可能帶異種電荷C. 兩球可能一個帶電,一個不帶電D. 兩球均只受兩個力A【遷移訓練1】(2024 湖北鄂州市)甲、乙、丙三個輕質小球用絕緣細繩懸掛,相互作用情況如圖所示,如果丙帶正電荷,則甲( )A.一定帶正電荷B. 一定帶負電荷C. 可能帶負電荷D. 可能帶正電荷C考點二:導體和絕緣體【典型例題2】( 2024 山東菏澤市)通常情況下,下列物品屬于導體的是( )A.橡膠棒 B.玻璃棒C.陶瓷筷子 D.濕木棒D【遷移訓練2】(2024 樂山)如圖所示,先后將不同材料接在電路的A、B兩點間,閉合開關,能使小燈泡發光的是( )A. 干木條 B. 銅絲C. 塑料棒 D. 陶瓷棒B考點三:摩擦起電的原因【典型例題3】(2024 山西省)小亮將兩只相同的氣球在自己的頭發上摩擦后,就可以讓一只氣球在另一只氣球上方“跳舞”(如圖)。對該現象解釋正確的是( )A.摩擦的方法創造了電荷使兩氣球帶了電B.摩擦的方法使氣球分子發生轉移而帶電C.這種現象與驗電器的工作原理相同D.兩氣球因帶了異種電荷而互相排斥C【遷移訓練3】(2024 內江市) 下列有關電現象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驗電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種電荷互相排斥B. 摩擦起電是利用摩擦的方式創造電荷C. 電荷的移動形成電流D. 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負電荷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