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7張PPT)第二章 機械振動第4節 科學測量:用單擺測量重力加速度學習目標1.知道用單擺測重力加速度的實驗思路并能正確進行實驗。2.會測量實際單擺的擺長,會測量單擺振動的時間,會用平均值法求周期。3.會用平均值法、圖像法(圖像)求重力加速度。測量重力加速度的物理意義了解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對地球物理學、航空航天技術及大地測量等領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就需要了解測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惠更斯惠更斯在推導出單擺的周期公式后,用一個單擺測出了巴黎的重力加速度。我們也可以采用同樣的辦法,測量所在地區的重力加速度數值。當擺角較小時,單擺做簡諧運動,根據其周期公式可得想一想,要根據上式測量重力加速度,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應該如何設計實驗裝置、選擇實驗器材?怎樣才能減小實驗誤差?【實驗思路】【實驗目的】(1)用單擺測量重力加速度。(2)會使用秒表測量時間。(3)能分析實驗誤差的來源,并能采用適當方法減小測量誤差。【實驗原理與設計】用秒表測量30~50次全振動的時間,計算平均做一次全振動的時間,得到的便是振動周期。單擺做簡諧運動時,由周期公式T=2π,可得g=。因此,測出單擺擺長和振動周期,便可計算出當地的重力加速度。思考與討論1:線有粗細、長短的不同,伸縮性也有區別。不同的小球,質量和體積有差異。想一想,應如何選擇擺線和擺球?思考與討論2:右圖畫出了細線上端的兩種不同的懸掛方式。應該選用哪種方式?細線上端的兩種懸掛方式擺線長度要遠大于擺球直徑,且擺線無明顯伸縮性,另外擺球要選取密度大且質量分布均勻的鋼球。乙用秒表測量 30-50 次全振動的時間,計算平均做一次全振動的時間,得到的便是振動周期。(積累法)思考與討論3:如何較準確的測量振動周期呢?【實驗步驟】( 1 ) 取長約 1 m 的細線,細線的一端連接小球,另一端用鐵夾固定在鐵架臺上,讓擺球自由下垂,如圖 所示。( 2 ) 用刻度尺測擺線長度l線 ,用游標卡尺測小球的直徑 d。測量多次,取平均值,計算擺長( 4 ) 改變擺長,重復實驗多次。( 5 ) 將每次實驗得到的l、T 代入計算重力加速度,求平均值。( 3 ) 將小球從平衡位置拉至一個偏角小于5°的位置并由靜止釋放,使其在豎直面內振動。待振動穩定后,從小球經過平衡位置時開始用秒表計時,測量N次全振動的時間t,則周期T=t/N。如此重復多次,取平均值.1.平均值法每改變一次擺長,將相應的代入公式 中求出值,最后求出的平均值。設計如表所示實驗表格【數據分析】數據處理:實驗次數 擺長l(m) 周期T(s) 加速度g(m/s2) g的平均值1232.圖像法由π 得 ,作出圖像,即以為縱軸,以為橫軸。其斜率 ,由圖像的斜率即可求出重力加速度。注意事項(1)實驗時,擺線長度要遠大于擺球直徑,且擺線無明顯伸縮性,另外擺球要選取密度大且質量分布均勻的鋼球。(2)單擺擺球應在堅直平面內擺動,且擺角應小于5°。(3)測擺長l時,應為懸點到球重心的距離,球質量分布均勻時等于擺線長加上小球半徑。(4)應從擺球經過平衡位置時開始計時,以擺球從同一方向通過平衡位置時計數。(5)適當增加全振動的測量次數,以減小測量周期的誤差,一般30~50次即可。誤差分析((1)測擺長時只測量出細線長,沒有加上小球的半徑,使得所測擺長偏小,的側量值偏小。(2)測擺動周期時,將N次全振動誤記為次全振動,使所測周期偏小,的側量值偏大。(3)實驗時,擺角較大,使得擺動實際周期與 有偏差。1.(多選)在“用單擺測重力加速度”的實驗中,下列措施中可以提高實驗精度的是 ( )A.選細線作為擺線B.單擺擺動時保持擺線在同一豎直平面內C.拴好擺球后,令其自然下垂時測量線長為擺長D.計時起止時刻,選在最大擺角處 AB2.(多選)在“探究單擺周期與擺長關系”的實驗中,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 )A.應選擇伸縮性小、盡可能長的細線做擺線B.用刻度尺測出細線的長度并記為擺長lC.在小偏角下讓單擺擺動D.當單擺經過平衡位置時開始計時,測量一次全振動的時間作為單擺的周期T AC3.某實驗小組在利用單擺測定當地重力加速度的實驗中,(1)用游標卡尺測定擺球的直徑,測量結果如圖所示,則該擺球的直徑為________cm。 (2)測得擺線長為89.2 cm,然后用秒表記錄了單擺振動30次全振動所用的時間如圖甲中秒表所示,則:該單擺的擺長為________cm,秒表所示讀數為________s。 (3)為了提高實驗精度,在實驗中可改變幾次擺長,測出相應的周期,從而得出一組對應的l與T的數值,再以為橫坐標,為縱坐標,將所得數據連成直線如圖乙所示,則測得的重力加速度=________m/s2。(π取3.14,計算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 9.860.9789.68557.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