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3張PPT)第二節 氯及其化合物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鈉和氯第3課時 氯氣的性質認識黃綠色的氣體——氯氣01氯氣與金屬、非金屬單質的反應02氯氣與水、堿的反應03鞏固提升04考點 · 突破Exam PointsBreakthrough05探究氯水的成分與性質EPB考點突破01認識黃綠色的氣體——氯氣【問題探究】【情境】1.氯氣的發現18世紀70年代,瑞典化學家舍勒(K.W.Scheele,1742—1786)將軟錳礦(主要成分是MnO2)與濃鹽酸混合加熱,產生了一種能溶于水的黃綠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受當時流行學說的影響,舍勒未能確認這種氣體。2.氯氣的命名1810年,英國化學家戴維(S.H.DaVy,1778—1829)以大量事實為依據,確認這種黃綠色氣體是一種新元素組成的單質,并將這種元素命名為chlorine。這一名稱來自希臘文,有“綠色”的意思。中文譯名曾為“綠氣”,后改為“氯氣”。氯氣性質的相關數據:相對分子量:71 熔 點:-101℃ 沸 點: -34 ℃ 密 度:3.21kg/m (0℃)1.依據上述信息中提供的氯氣的性質,你如何收集一瓶這種黃綠色氣體?【解析】因Cl2的密度大于空氣的密度,故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但不能用排水法收集。2.氯氣有毒,若遇到氯氣泄漏,你應如何處理?【解析】逆風向高處撤離并報警。3.從氯氣的發現到氯被確認為一種新元素,時間長達三十多年,其間經歷了數位科學家的不懈探索。你從這一史實中得到什么啟示?【解析】①科學研究需要有正確的理論做指導,錯誤的理論只能浪費時間和精力;②科學研究需要以大量事實為依據,只有大量事實才能推翻錯誤的理論,建立正確的理論或推動科學理論的發展;③科學研究需要有熱愛科學的思想和奉獻科學的精神。歸納總結2.氯的原子結構氯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為 ,氯原子的最外層上有7個電子,在化學反應中很容易得到1個電子,使最外層達到8個電子的穩定結構。因此,氯氣是很活潑的非金屬單質,具有強氧化性。3.氯氣的物理性質狀態 顏色 氣味 溶解性 密度氣態 黃綠色 刺激性 能溶于水 大于空氣易錯點(1)聞氣體時的操作方法如右圖所示。用手輕輕在集氣瓶口扇動,使極少量的氣體飄進鼻孔。(2)低溫和加壓的條件下,氯氣(Cl2)可轉變為液態(稱為液氯)和固態,二者都是純凈物。(3)氯氣有毒,人吸入少量氯氣會使鼻和喉頭的黏膜受到刺激,引起咳嗽和胸部疼痛,吸入大量氯氣會中毒致死。因此做氯氣相關實驗時要注意安全。課堂練習1.下列關于氯氣或氯元素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Cl2以液態形式存在時可稱作氯水 B.氯氣有毒,氯離子無毒C.氯離子和氯氣均有刺激性氣味 D.液氯中含有大量的氯離子【答案】B【解析】A.Cl2的水溶液可稱作氯水,Cl2以液態形式存在時可稱作液氯,故A錯誤;B.氯氣有毒,氯離子無毒,故B正確;C.氯離子無味、氯氣有刺激性氣味 ,故C錯誤;D.液氯中只含有大量的氯氣分子,故D錯誤; 選B。2.將氯氣通過軟管灌入田鼠洞中可用于消滅田鼠,這是利用了Cl2的哪些性質( )①黃綠色 ②密度比空氣大 ③有毒 ④容易液化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選B 氯氣可以用來消滅田鼠利用了它的毒性,使田鼠中毒死亡;將氯氣通過軟管灌入田鼠洞中,氯氣的密度比空氣的大,與空氣混合時,在混合氣體的下部,所以能夠被田鼠吸入,從而達到滅鼠的目的。3.Cl2是有毒氣體,遇到少量Cl2泄漏時,下列措施或解釋不合理的是A.用浸有濃NaOH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因為NaOH能吸收Cl2B.人群向逆風方向疏散,利用風吹動氣體移動,使人群脫離Cl2氣流C.人群向高處疏散,因為Cl2密度比空氣大,低處濃度高,高處濃度小D.向泄露地點灑石灰,因為Cl2能與Ca(OH)2反應,可降低危害【答案】A【解析】A.氯氣溶于水,且也能與堿或堿性溶液反應,氯氣泄漏時,用浸有水或弱堿性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但NaOH有較強的腐蝕性,不能用濃NaOH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A不合理;B.氯氣朝順風擴散較快,為避免中毒,人群朝逆風向疏散,B合理;C.氯氣密度大于空氣,有少量氯氣泄露時,氯氣向下沉,人群應向高處疏散,C合理;D.氯氣與石灰(CaO)反應而被吸收,故D合理;故答案選A。EPB考點突破02氯氣與金屬、非金屬單質的反應【情境】[實驗1] 探究氯氣與金屬單質的反應白棕褐棕黃【問題探究】(1)能否通過兩種單質直接化合的方法制取FeCl2?說明理由。【解析】不能;因為Fe與Cl2化合生成的是FeCl3而不是FeCl2。(2)常溫下,能不能用鋼瓶儲運液氯?說明理由。【解析】能;原因是常溫下,干燥的Cl2與Fe不反應。[實驗2] 探究氯氣與非金屬單質(如H2)的反應蒼白白霧【問題探究】(1)在點燃氫氣前,需要進行的實驗操作是什么?【解析】檢驗氫氣的純度。(2)通過H2在Cl2中的燃燒,你對燃燒的條件及其本質有什么新的認識?【解析】H2在O2中可以燃燒,在Cl2中也可以燃燒,由此可知燃燒不一定有O2參加,燃燒的本質是氧化還原反應,所有的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還原反應都稱為燃燒。歸納總結氯氣與單質的反應易錯點(1)Cl2是具有強氧化性的非金屬單質,與變價金屬反應時,生成高價態的金屬氯化物,如與Fe反應生成FeCl3而不是FeCl2,Cu與Cl2反應生成的是CuCl2而不是CuCl(氯化亞銅)。(2)任何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還原反應都稱為燃燒。(3)描述現象時,固體小顆粒分散在空氣中形成“煙”,液體小液滴分散在空氣中形成“霧”。課堂練習1.下列氯化物既可以由氯氣與金屬反應制得,又可以由金屬與鹽酸反應制得的是A.FeCl2 B.NaCl C.AgCl D.CuCl2【答案】B【解析】A.氯氣與鐵共熱發生化合反應只能生成氯化鐵,不能生成氯化亞鐵,故A錯誤;B.鈉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鈉,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氫氣,故B正確;C.銀是不活潑金屬,不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銀,故C錯誤;D.銅是不活潑金屬,不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銀,故D錯誤;故選B。【答案】C【解析】A.鮮花中含有水分,氯氣可能先溶解在鮮花內的水中,與水反應的產物使鮮花褪色,所以不能證明氯氣有漂白作用,A正確;B.除去氯氣中的少量HCl,試劑X應具有吸收HCl但不吸收Cl2的性質,所以可選用飽和食鹽水,B正確;C.氫氣在氯氣中劇烈燃燒,生成的HCl在瓶口遇到水蒸氣,從而產生白霧,C不正確;D.氯氣具有強氧化性,鐵絲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鐵,D正確;故選C。3.下列實驗現象描述中,正確的是A.硫在純凈氧氣中燃燒,發出淡藍色的火焰B.鐵絲在氯氣中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顆粒C.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的火焰為蒼白色,瓶口有白色的煙生成D.銅絲在氯氣中燃燒產生棕黃色的煙,產物溶于少量水中呈藍綠色溶液【答案】D【解析】A.硫在純凈氧氣中燃燒,發出藍紫色火焰,A錯誤;B.鐵絲在氯氣中燃燒,產生紅棕色煙,B錯誤;C.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發出蒼白色火焰,瓶口上方有白霧,C錯誤;D.銅在氯氣中燃燒,產生棕黃色煙,產物溶于水,氯化銅溶液呈藍綠色,D正確;答案選D。4.下列關于對燃燒現象的認識中,不正確的是( )A.燃燒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B.燃燒一定發光放熱C.燃燒一定是化學反應D.燃燒一定有氧氣參與【解析】選D 燃燒是劇烈的發光、發熱的氧化還原反應,故A、B、C正確;但燃燒不一定有氧氣參與,如鐵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鐵,故D錯誤。EPB考點突破03氯氣與水、堿的反應【問題探究】【情境】(一)氯氣與水的反應探究氯水的漂白性1.為什么干燥的Cl2無漂白性,濕潤的Cl2有漂白性?【解析】濕潤的Cl2有漂白性的原因是Cl2與水反應生成了HClO,HClO具有強氧化性,能漂白有色物質。不褪色褪色褪色無有有2.能否用pH試紙測定氯水的pH?為什么?【解析】不能;因為氯水中含有HClO,能將pH試紙漂白,不能測得溶液的pH。3.Cl2與H2O的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嗎?若是,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分析氧化劑、還原劑分別是什么物質?【解析】Cl2與H2O的反應中存在元素化合價的變化,是氧化還原反應,發生化合價升高和降低的都是氯元素,故Cl2既是氧化劑又是還原劑。化學方程式為Cl2+H2O===HCl+HClO。【情境】(二)氯氣與堿的反應【問題探究】1.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 ,工業制取該漂白液的化學方程式為Cl2+2NaOH===NaCl+NaClO+H2O。2.漂白粉的成分是 ,有效成分是 ,工業制取漂白粉的化學方程式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NaClOCaCl2、Ca(ClO)2Ca(ClO)23.漂白粉應密封并置于陰涼處保存的原因是什么?【解析】Ca(ClO)2與空氣中的CO2和水反應生成不穩定的HClO而變質失效。4.工業上制取漂白粉是將Cl2通入澄清石灰水還是石灰乳中?為什么?【解析】將Cl2通入石灰乳中;原因是Ca(OH)2微溶于水,澄清石灰水中Ca(OH)2的量少,不適合工業大規模生產。歸納總結1. 氯氣與H2O的反應(2)氯水的性質2.氯氣與堿溶液的反應(1)與NaOH溶液的反應:Cl2+2NaOH===NaCl+NaClO+H2O,利用此反應原理可以吸收尾氣中的有毒氣體Cl2,也可以制取漂白液,這種液體的主要成分是NaCl和NaClO,有效成分是NaClO。(2)與石灰乳反應: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利用此反應原理可以制取漂白粉,其主要成分是CaCl2和Ca(ClO)2,有效成分是Ca(ClO)2。如果Cl2與Ca(OH)2反應充分,并使Ca(ClO)2成為主要成分,則得到漂粉精。3.漂白液和漂白粉的漂白原理及保存(1)均利用“強酸制弱酸”的反應原理使其有效成分NaClO或Ca(ClO)2與較強的酸反應轉化為HClO來進行漂白或消毒,如Ca(ClO)2+CO2+H2O===CaCO3↓+2HClO,Ca(ClO)2+2HCl===CaCl2+2HClO。(2)由于漂白液和漂白粉中的有效成分NaClO或Ca(ClO)2能夠與空氣中的CO2和H2O反應生成不穩定的HClO,漂白液和漂白粉應密封、避光并置于陰涼干燥處保存。4.氯氣的用途(1)用于工業制鹽酸;(2)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3)用于自來水的殺菌、消毒;(4)用作制取其他含氯工業產品的原料。易錯點(1)實驗室中氯水需現用現配。保存氯水時,應避免光照、受熱,實驗室通常將氯水置于棕色試劑瓶中密封保存。(2)光照氯水,淺黃綠色逐漸褪去,溶液的pH逐漸減小(HClO能轉化為強酸HCl):2HClO2HCl+O2↑。(3)Cl2可使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其原因是Cl2與水反應生成的HCl使藍色石蕊試紙變紅,具有強氧化性的HClO又將變色后的石蕊試紙氧化褪色(漂白)。(4)在Cl2與堿溶液的反應中,Cl2既是氧化劑又是還原劑。(5)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既可作漂白棉麻、紙張的漂白劑,又可用作游泳池等場所的消毒劑。課堂練習1.下列關于氯氣、液氯、氯水敘述正確的是A.干燥氯氣能使干燥有色紙花褪色 B.液氯為混合物C.新制氯水中只存在2種分子 D.新制氯水長期放置在空氣中,酸性增強2.在新制氯水中存在多種分子和離子,它們在不同的反應中表現出各自的性質。下列實驗現象和結論一致且正確的是A.新制氯水呈淺黃綠色,且有刺激性氣味,說明溶液中有HCl分子存在B.用強光照射新制氯水一段時間后,溶液pH增大,說明溶液中有HCl存在C.將鐵片加入新制氯水中,有無色氣泡產生,說明溶液中有HCl存在D.Na2S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生成淡黃色的單質硫沉淀,說明新制氯水中有HClO存在EPB考點突破04探究氯水的成分與性質【情境】【問題探究】1.2 mL新制氯水呈黃綠色,說明氯水中含有什么物質?【解析】Cl2呈黃綠色,說明新制氯水中含有Cl2。2.實驗一中產生氣泡的成分是什么?由實驗一中的現象,說明氯水中含有的微粒是什么?寫出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3.由實驗二中的現象,說明氯水有哪些性質?【解析】氯水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說明氯水具有酸性,一段時間后紅色褪去,說明氯水具有漂白性。4.實驗三中2 mL新制氯水在太陽光下放置發生的反應是什么?實驗中“紅色不褪去”的原因是什么?【解析】氯水中的HClO光照發生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ClO 2HCl+O2↑;長時間放置氯水中無HClO,失去漂白性,故紅色不褪去。5.由實驗四中的現象,說明氯水中含有的微粒是什么?寫出反應的離子方程式。【解析】Cl-,Ag++Cl-===AgCl↓。歸納總結1.新制氯水的性質在不同的反應中,新制氯水中起作用的成分不同2.次氯酸的漂白作用3.液氯、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的比較易錯點課堂練習EPB考點突破05鞏固提升01練習與應用1.下列關于氯氣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常溫常壓下是黃綠色氣體 B.能溶解于水且與水發生反應C.相同條件下,密度比空氣小 D.有刺激性氣味,有毒【答案】C【解析】A.常溫常壓下氯氣是黃綠色氣體,A正確;B.氯氣能溶于水,并能與水反應生成鹽酸和次氯酸,B正確;C.相同條件下氯氣的密度比空氣大,C錯誤;D.氯氣是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黃綠色有毒氣體,D正確;故選C。練習與應用022.下列物質中,不能由單質直接化合生成的是A.CuCl2 B.FeCl2 C.HCl D.AlCl3【答案】B【解析】A.單質Cu與單質Cl2在加熱條件下能直接化合成CuCl2,A項不符合題意;B.單質Fe與單質Cl2在加熱條件下能直接化合生成FeCl3,不能化合成FeCl2,B項符合題意;C.單質H2和單質Cl2在點燃或光照下能直接化合成HCl,C項不符合題意;D.單質Al和單質Cl2在加熱條件下能直接化合成AlCl3,D項不符合題意;答案選B。03練習與應用03練習與應用【答案】C【分析】從A處通入新制備的Cl2,關閉B閥時,C處的干燥紅色布條看不到明顯現象;當打開B閥后,C處的紅色布條逐漸褪色,可知D中溶液可干燥氯氣或與氯氣反應,以此來解答。【解析】①濃硫酸可干燥氯氣,關閉B閥時,C處的干燥紅色布條看不到明顯現象,故①正確;②NaOH溶液與氯氣反應,關閉B閥時,C處的干燥紅色布條看不到明顯現象,故②正確;③水與氯氣反應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關閉B閥時,c處的干燥紅色布條褪色,故③錯誤;④飽和NaCl溶液與氯氣不反應,且氯氣與水反應生成的HClO具有漂白性,關閉B閥時,C處的干燥紅色布褪色,故④錯誤;故選:C。練習與應用04練習與應用04練習與應用05【答案】C【解析】能使干燥的藍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說明該物質具有酸性和漂白性,①氯氣不是酸性氣體,也不具有漂白性,不能使干燥的藍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②液氯為液態的氯氣,沒有酸性,也不具有漂白性,不能使干燥的藍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③新制氯水中含有鹽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則能使干燥的藍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④NaClO溶液是堿性的,不能使干燥的藍色石蕊試紙變紅,溶液中含有HClO具有漂白性,能使干燥的藍色石蕊試紙褪色;⑤鹽酸具有酸性,但沒有漂白性,只能使干燥的藍色石蕊試紙變紅,不能褪色;⑥鹽酸與少量漂白粉的混合溶液顯酸性,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鈣,可與氫離子結合形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則能使干燥的藍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綜上分析,能使干燥的藍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的是③⑥,答案選C。練習與應用06練習與應用06【答案】A【解析】A.無水氯化鈣主要是干燥氯氣,堿石灰會與氯氣反應,因此脫脂棉中的無水氯化鈣不能用堿石灰代替,故A錯誤;B.從左邊出來的干燥氯氣,先與干燥品紅接觸,品紅不褪色,說明干燥的氯氣沒有漂白作用,故B正確;C.由于HCl易揮發,因此揮發的HC l使濕潤石蕊試紙先變紅,因此不能說明生成了酸性物質,故C正確;D.淀粉碘化鉀試紙先變藍,是碘離子被氯氣氧化為單質碘,單質碘遇淀粉變藍,說明氯氣將I-氧化,故D正確;綜上所述,答案為A。07練習與應用07練習與應用07練習與應用①結合化學方程式解釋新制氯水光照一段時間后,pH減小的原因 。②Ⅰ中白色沉淀為AgCl,試劑a為 。③對比實驗Ⅱ、Ⅲ、Ⅳ,可以得到的結論是 。(7)根據(6)的結論,設計提高P中所得產物漂白效果的方案: 。07練習與應用07練習與應用07練習與應用(7)由分析可知,P中所得溶液為氯化鈉和次氯酸鈉的混合溶液,由(6)的結論可知次氯酸具有漂白性,由次氯酸的酸性弱于碳酸可知,可向向P中所得溶液中通入過量的二氧化碳,將溶液中的次氯酸鈉轉化為次氯酸,使溶液的漂白性增強,由于次氯酸鈉具有強氧化性,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氯氣,所以不能向P中所得溶液中加入鹽酸將次氯酸鈉轉化為次氯酸,故答案為:向P中所得溶液中通入過量CO2。THANK YOU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