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5張PPT)
BY YUSHEN
第六周微測試
測試內容:汽化和液化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18分)
1. 實際生活情境(成都中考)學校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項目豐富,體驗感強,深
受同學們喜愛.下列實踐活動中,主要是為了加快水分蒸發的是( D )
A. 給果樹剪掉多余的枝葉
B. 為移栽的瓜苗蓋上地膜
C. 給山坡上的小樹苗澆水
D. 將潮濕的稻谷攤開晾曬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醫生搶救中暑病人時,有時會在病人額頭上大面積地擦酒精.這種療法的依據是
( B )
A. 酒精蒸發會放熱
B. 酒精蒸發會吸熱
C. 酒精液化會放熱
D. 酒精液化會吸熱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下列物態變化中,屬于液化現象的是( A )
A. 壺口“白氣” B. 濃霧消散
C. 屋檐冰凌 D. 冰雪消融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 (蘇州中考)衛星發射時,火箭點火升空的剎那間,可看到發射平臺升騰起大量
白霧,這是噴水系統同步將大量的水噴灑到平臺上所致.該過程涉及的物態變化是
( D )
A. 僅液化 B. 僅汽化
C. 先液化后汽化 D. 先汽化后液化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 當室內溫度為20 ℃時,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溫度計的玻璃泡上,隨著酒
精的迅速蒸發,下列哪幅圖基本反映了溫度計的讀數隨時間的變化( B )
A B C D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 教材素材改編如圖所示是電冰箱工作原理圖,電冰箱工作時利用了一種叫氟利昂
的物質作為熱的“搬運工”,把冰箱冷凍室里的“熱”搬運到冰箱外邊.下面關于
制冷劑在冰箱內循環流動過程中的說法正確的是( D )
A. 制冷劑在進入冷凍室的管子時,發生汽化現象,并放出熱量
B. 制冷劑在進入冷凍室的管子時,發生液化現象,并吸收熱量
C. 制冷劑在進入冷凝器時,發生液化現象,并吸收熱量
D. 制冷劑在進入冷凝器時,發生液化現象,并放出熱量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20分)
7. (益陽中考)夏天的清晨,綠葉上形成露珠是 (填物態變化名稱)現
象,這一過程需要 (選填“吸收”或“放出”)熱量.
8. (恩施州中考)人穿著濕衣服易著涼,是因為水逐漸 (填物態變化名
稱),會 身體的熱量.
液化
放出
汽化
吸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 先進科技在青藏鐵路的建設中,我國科技工作者將“熱棒”插入凍土,成功解決
了“凍土工程”這一世界性難題.如圖所示,熱棒是碗口粗細的鐵棒,高出地面約
2 m,在路基下還埋有5 m,整個棒體是中空的,里面封裝有適量液氨.熱棒的工作原
理是:當路基溫度上升時,液氨 熱量變成氣態氨上升到熱棒的上端;通過
散熱片散熱,氣態氨發生 (填物態變化名稱)又沉入了棒底.這樣不斷循
環,避免凍土融化造成路基崩塌.
吸收
液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 如圖所示,針筒中充滿了氣態乙醚,當向下壓活塞時,會有液態乙醚出現,這
是通過 的方法使氣體 (填物態變化名稱),此過程
(選填“吸收”或“放出”)熱量;使氣態乙醚發生這種物態變化的另一種方法
是 .
壓縮體積
液化
放出
降低溫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實驗探究題(共22分)
11. (10分)(煙臺中考)在“探究水在沸騰前后溫度變化的特點”實驗中:
(1)如圖甲所示,在組裝器材時,應先固定鐵圈A還是鐵圈B? .
鐵圈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調整好器材后,用酒精燈給水加熱,在水溫升高到90 ℃后,每隔1 min記錄一
次溫度,直到水沸騰并持續一段時間.將測得的數據記錄在表格中,請根據表格數
據在圖乙中描點后畫出水沸騰前后溫度與時間的關系曲線.
時間/min 0 1 2 3 4 5 6 7
溫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3)由實驗數據可以得到:水沸騰時的溫度是 ℃,此時當地大氣壓 (選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標準大氣壓.
(4)通過實驗可以得出水在沸騰前、后溫度變化的特點是什么?
.
98
低于
水在沸騰前溫
度不斷升高,沸騰后溫度保持不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12分)在“探究影響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的實驗中,小明同學在4塊相同的
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質量相同的水,進行如圖所示的實驗探究:
(1)小明幫媽媽晾衣服時發現,在炎熱的夏天衣服干得比較快,請你根據此現象
提出一個合理的猜想: ,為了驗證猜想是否正確,
應觀察 兩圖的實驗.
(2)通過甲、丁兩圖的對比,可以驗證液體蒸發快慢與 的
關系.
液體蒸發的快慢與溫度有關
甲、丙
液體表面空氣流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2分)小華通過對比乙、丙兩圖, (選填“能”或“不能”)得出
液體蒸發快慢跟液體表面積有關的結論,原因是 .
(4)請你猜測液體蒸發快慢可能還與 有關,并寫出支持你猜
想的生活現象:
不能
沒有控制液體溫度相同
液體的種類
將相同質量的一滴水和一滴酒精同時滴在手臂上,蒸發快慢
不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Y YUSHEN
同學們我們下次再見!
See you next time, students!(共15張PPT)
BY YUSHEN
第九周微測試
測試內容:光的反射 平面鏡成像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16分)
1. 傳統文化在龍年春晚節目《山河詩長安》中,千人齊俑詩句“君不見,高堂明鏡
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下列成語蘊含的光現象與“明鏡”成像的原理相同的
是( B )
A. 一葉障目 B. 鏡花水月
C. 立竿見影 D. 坐井觀天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如圖所示,是小明在偷偷用鏡子觀察小貓吃東西的情景,圖中∠AOC=∠BOC,
且小貓所在一側為明室,小明所在一側為暗室,則( D )
A. 小貓、小明相互都可以看到
B. 小貓、小明互相看不到
C. 小貓可以看到小明,小明看不到小貓
D. 小貓看不到小明,小明可以看到小貓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武漢中考)一塊儀容鏡如圖甲所示,放在某學校走廊的AB處,儀容鏡靠墻而
立,鏡面與墻壁平行,在另一面墻壁上的O處懸掛一電鈴,如圖乙所示.為了總能看
到電鈴通過儀容鏡所成的像O',小強同學沿著走廊的ae直線走動,若將人和電鈴各
自看作一個點,則小強同學所在的區間是( B )
A. ab B. bc C. cd D. de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 如圖,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將平面鏡和鉛筆豎直放置在水平桌面
上,當鉛筆按圖示箭頭方向轉動,鉛筆的像將( A )
A. 逆時針轉動 B. 順時針轉動
C. 靜止不動 D. 無法確定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16分)
5. (東營中考)教室里,可以從不同方向看到桌椅、書本等物體,是由于這些物體
會對照射到其上的光線產生 (選填“鏡面”或“漫”)反射,這種反射 (選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古人用銅制成的鏡子來整理自己的衣著.銅鏡中的像是
通過光的 形成的,當人遠離銅鏡時,鏡中的像與人之間的距離將會
變 .
漫
遵循
反射
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 古代發明(青海中考)中華民族成就了諸多發明創造,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
獻.如圖所示,“陽燧”是我國光學史上的一項重要發明,其作用相當于凹面鏡,
可以用來點火,俗稱古代“打火機”.由此可知“陽燧”對光有 (選填
“發散”或“會聚”)作用.請你列舉出生活中應用凹面鏡的一個例子
.
會聚
太陽灶
(例子合理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 (綿陽中考)如圖甲所示,塔式太陽能電站把地面上多個平面鏡反射的太陽光會
聚到塔頂,從而利用太陽能發電.如圖乙所示,某塔式太陽能電站的一塊平面鏡在
塔的東邊,下午某時刻,從西向東的太陽光以與水平方向成70°角射向這塊平面
鏡,反射光線與水平方向成30°角,則反射角的度數是 ,平面鏡與水平方
向的夾角度數是 .
20°
4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作圖題(共8分)
9. (4分)(吉林中考)請在圖中畫出反射光線,并標出反射角的大小.
如圖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 (4分)(泰安中考)如圖所示,從光源S發出的一條光線射向平面鏡,經平面
鏡反射后過A點,請作出這條入射光線并完成光路圖.
如圖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四、實驗探究題(共20分)
11. (8分)(內蒙古中考)某學習小組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實驗中,進行了
如下操作和分析:
實驗次序 入射角∠i 反射角∠r
1 20° 20°
2 40° 40°
3 50° 5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如圖甲所示,正確擺放平面鏡和紙板后進行實驗,根據表中數據可得結
論: .
(2)如圖乙所示,把紙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在紙板上 (選填
“能看到”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線.該實驗現象說明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
線都 (選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內.
(3)如果讓光束沿著圖甲中FO的方向射向鏡面,它被反射后沿著 射出(用
圖甲中的字母表示).
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不能看到
在
O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12分)(臨沂中考)敬老愛親的小明跟奶奶拉呱時,發現奶奶一直認為
“人離平面鏡越近,人在鏡中的像越大”,為了糾正奶奶的錯誤認知,小明做
了如下實驗.
(1)如圖所示,將白紙平鋪在水平桌面上,用支架把玻璃板架在白紙上,并讓玻
璃板與紙面 .
(2)將兩支相同的蠟燭A和B分別豎放在玻璃板前后,點燃蠟燭 (選填“A”
或“B”),并移動蠟燭B,直至與蠟燭A的像重合.
垂直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為了糾正奶奶的錯誤認知,小明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時,需確保
(選填“左右”或“前后”)位置不同.
(4)小明給奶奶變了個戲法:將與蠟燭A的像重合的蠟燭B拿走,并在它的位置處
豎直放一個光屏,讓奶奶透過玻璃板看光屏,光屏上有“蠟燭B”;不透過玻璃板
直接看光屏,光屏上的“蠟燭B”卻消失了.這個小戲法逗得奶奶開懷大笑,同時小
明也給奶奶解釋了玻璃板成 (選填“虛”或“實”)像的道理.
前后
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Y YUSHEN
同學們我們下次再見!
See you next time, students!(共14張PPT)
BY YUSHEN
第七周微測試
測試內容:升華和凝華 探索廚房中的物態變化問題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1. (錦州中考)下列物態變化中,屬于凝華的是( C )
A. 初春,冰雪消融匯成溪流
B. 夏天,清晨河面上出現薄霧
C. 深秋,清晨草葉上出現白霜
D. 冬天,冰雕沒有熔化卻變小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下列關于地球上水循環的部分物態變化中,需要吸熱的是( A )
A. 地表水蒸發到空中
B. 水蒸氣液化成小水滴
C. 小水滴凝固成小冰晶
D. 水蒸氣凝華成霧凇
3. (永州中考)今天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在炎熱的夏天可以吃上遠方的新鮮食
品,人們為了防止食品在長時間運輸中腐爛變質,利用干冰(固態二氧化碳)給食
品降溫,這是因為( C )
A. 干冰熔化吸熱 B. 干冰液化吸熱
C. 干冰升華吸熱 D. 干冰凝華吸熱
A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 媽媽常用蒸鍋在天然氣灶上燒水蒸饅頭,如圖所示.關于蒸饅頭過程中的說話錯
誤的是( C )
A. 用蒸鍋蒸饅頭,是利用水蒸氣液化放熱
B. 水燒開后,繼續加熱,其溫度不變
C. 蒸饅頭時下層的饅頭先熟
D. 通常會在手上沾一些水再去拿饅頭,是利用水汽化吸熱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 (沈陽中考)小組同學做對比實驗,如圖所示,在甲、乙兩個相同的杯子中分別
放入適量的冰塊和干冰塊.放置一段時間后,發現杯內物塊均變小.甲杯內有液體出
現,外壁有小水珠生成;乙杯內仍然是干燥的,外壁有一層薄霜生成.下面分析正
確的是( B )
A. 冰塊變小是凝固現象,干冰變小是升華現象
B. 冰塊變小需要吸熱,干冰變小需要吸熱
C. 小水珠生成是汽化現象,薄霜生成是凝華現象
D. 小水珠生成需要放熱,薄霜生成需要吸熱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24分)
6. 教材素材改編人工降雨對緩解旱情、降低暑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把干冰(固態
二氧化碳)撒到云層中,干冰很快 成氣體,并從周圍 (選填“吸
收”或“放出”)大量的熱,使周圍空氣的溫度急劇 (選填“升高”或
“降低”),高空處水蒸氣就 成小冰晶,這些小冰晶逐漸變大而下降,遇
到暖氣流就 成為雨滴落到地面上.
7. 冬天的清晨,我們經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麗的“冰花”,這是
(選填“室內”或“室外”)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 形成的,此過程
要 熱量.
升華
吸收
降低
凝華
熔化
室內
凝華
放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 英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紙張上的黑色碳粉直
接 為高溫碳蒸氣,字跡消失;經過特殊冷卻裝置,高溫碳蒸氣又直接
為黑色碳粉.這樣,紙張和黑色碳粉都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節約資源并
保護環境.(均填物態變化名稱)
9. 小明在煮餃子時,當煮餃子的水燒開后,媽媽提醒小明在提起鍋蓋時,要防止被
水蒸氣燙傷.這是因為同樣溫度的水蒸氣 成水時會 熱,水蒸氣對人
體造成的燙傷會比沸水嚴重.
升華
凝華
液化
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三、實驗探究題(共21分)
10. (14分)小明在探究物態變化的實驗中,設計了如圖甲、乙所示的兩種探究
“碘的升華”的實驗方案.
(1)已知酒精燈火焰的溫度約為400 ℃,1標準大氣壓下,碘的熔點為113.5 ℃,
上述設計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選填“甲”或“乙”),此方案可防止碘發
生 現象.
乙
熔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為了進一步探究此類現象,小明用干冰(固態二氧化碳)進行了下列實驗:
觀察到盛有干冰的容器外壁出現一層白霜,白霜是 經
過 (填物態變化名稱)形成的.它在形成過程中要 (選填“吸
收”或“放出”)熱量.接著他用鑷子夾取一塊干冰放入裝有常溫水的燒杯中,令
人驚訝的現象出現了,如圖丙所示,水立刻劇烈“沸騰”起來,內部有大量氣泡產
生,這個氣泡是 經過 (填物態變化名稱)形成的.
容器外面空氣中的水蒸氣
凝華
放出
干冰
升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 (7分)學習小組在學校科技比賽中選擇“人工增雨”模型進行研究.下面是項
目研究的實施過程,回答問題.
【項目分解】
(1)查閱資料;(2)項目設計;(3)調試與評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項目實施】
(1)查閱資料: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可以在適合的天氣實施人工增雨來緩解旱情.人工增雨
運用“云降水”物理學知識,通過向云中播撒降雨劑(如干冰、碘化銀),使水滴
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又稱人工增加降水.
一般在自然云已經降水或者接近于降水的條件下,人工增雨的方法才能發揮作
用.當云里已經凝結的水分特別多,但是因為云中某些條件不具備,無法形成降水
降落到地面時,可以用高射炮將帶有干冰的炮彈射入云中爆炸,將干冰播撒向云
中,干冰會迅速升華,使空氣中的水蒸氣進一步凝結成更多更大的水滴或冰晶,降
落到地面形成有效降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項目設計:
a.研究小組根據查閱資料繪制了如圖1所示的流程圖,請將內容補充完整.
① ;② ;④ .(均填物態變化名稱)
b.(2分)研究小組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實驗裝置,燒杯中裝少量水的目的是
.
升華
液化
熔化
提供
充足的水蒸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調試與評估:
實驗時在玻璃板下表面形成較多的霜,較長時間后,才出現水滴:符合圖1中的路
徑 (選填“一”或“二”);若要調整實驗方案,按照另一路徑實現模擬人
工增雨,應如何調整方案: (常見易獲取的材料任
選).
二
干冰換成冰(合理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BY YUSHEN
同學們我們下次再見!
See you next time, students!(共15張PPT)
BY YUSHEN
第五周微測試
測試內容:溫度 熔化和凝固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24分)
1. 適合人喝的溫水的溫度范圍是( C )
A. -10~0 ℃ B. 0~10 ℃
C. 30~40 ℃ D. 90~100 ℃
2. (鎮江中考)測量液體溫度時,下列操作正確的是( C )
A B C D
C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 關于體溫計和實驗室溫度計的區別,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 )
A. 體溫計與實驗室溫度計的區別僅是長度不同
B. 體溫計內有一細管,實驗室溫度計內沒有細管
C. 使用體溫計前,需要用力甩動,把液體甩到35 ℃刻度線以下,實驗室溫度計不
用甩動
D. 使用體溫計測量體溫后,可離開身體讀數,實驗室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物體
讀數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玻璃一般透明而質脆,在被加熱時由脆硬變軟到完全變為液態有一個相當寬的溫
度范圍.利用這個性質可以制作各種玻璃工藝品,如圖所示.關于玻璃的這個性質,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D )
A. 玻璃是晶體,熔化時有確定的溫度
B. 玻璃是非晶體,熔化時有確定的溫度
C. 玻璃是晶體,熔化時沒有確定的溫度
D. 玻璃是非晶體,熔化時沒有確定的溫度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 用兩支體溫計給兩位病人測量體溫,讀數都是37.5 ℃.若在不甩的情況下,直接
給另外兩位病人測量體溫(這兩位病人的實際體溫分別是36.5 ℃和39.5 ℃),則
這兩支體溫計的讀數將分別為( A )
A. 37.5 ℃、39.5 ℃ B. 都是37.5 ℃
C. 都是39.5 ℃ D. 36.5 ℃、39.5 ℃
6. 鑄造青銅器時,工匠將銅料化為銅液注入模具,銅液冷卻成形.下列說法正確的
是( B )
A. 固態銅料化為銅液需要放熱
B. 固態銅料化為銅液是熔化過程
C. 銅液冷卻成形需要吸熱
D. 銅液冷卻成形是熔化過程
A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7. (阜新中考)如圖所示的四幅圖像中,能大致體現液態海波凝固特點的是
( D )
A B C D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 原創題一個熱電偶溫度計的量程是-200~1200 ℃,下表是一些晶體的熔點,你
認為制作這個熱電偶的兩種金屬可能是( D )
晶體 熔點/℃ 晶體 熔點/℃
鎢 3410 銅 1083
鐵 1535 鋁 660
鋼 1515 鉛 328
A. 鋼和鋁 B. 鋁和鉛
C. 鐵和銅 D. 鎢和鐵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2分)
9.1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是 ℃,沸水的溫度是 ℃.北京一
月份的平均氣溫是“-4.7 ℃”,讀作 .
10. 如圖是測量體溫的溫度計,它的示數是 .
0
100
零下4.7攝氏度(或負4.7攝氏度)
36.5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1. 小制作牛牛自制了一支溫度計,如圖所示.在制作過程中,在小瓶里裝
(選填“一些”或“滿”)帶顏色的水,給小瓶配一個橡皮塞,橡皮塞上插進一根
玻璃管,用橡皮塞塞住瓶口;將小瓶放入熱水中,觀察到玻璃管中液柱
(選填“升高”“不變”或“降低”);該自制溫度計是利用液體 的
性質工作的;為了提高該溫度計的精確度,可以換用內徑更 (選填“粗”或
“細”)的玻璃管.
滿
升高
熱脹冷縮
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 我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基地——中國南極長城站的平均氣溫為-25 ℃,最低
氣溫可達-88.3 ℃,依據表格提供的數據,在南極長城站測氣溫時應選用
(選填“酒精”和“水銀”)溫度計.這是因為 .
物質 熔點 沸點
酒精 -107 ℃ 78 ℃
水銀 -39 ℃ 357 ℃
13. 寒假期間,小華去滑雪場滑雪時,看到滑雪場正在利用造雪機來實現人工造雪.
人工造雪時“雪”是霧化后的小水滴 (填物態變化名稱)成冰晶形成的,
這個過程會放出熱量.人工造雪時,氣溫需要 (選填“高于”或“低
于”)0 ℃,才可能實現造雪.
酒精
酒精的凝固點低
凝固
低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三、實驗探究題(共24分)
14. (12分)(荊州中考)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探究某物質的熔化規律.
(1)組裝器材時,應先固定 (選填“A”“B”或“C”).
(2)下列措施不能使物質受熱均勻的是 .
A. 加熱過程中不斷攪拌
B. 通過水給試管加熱
C. 溫度計的玻璃泡完全浸沒在物質中
C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加熱到某一時刻溫度計示數如圖乙所示,其溫度為 ℃.
(4)根據實驗數據繪出該物質的溫度—時間圖像如圖丙所示,該物質是
(選填“晶體”或“非晶體”).
(5)(4分)另一小組同學用相同物質進行實驗,繪制出的溫度—時間圖像中沒有
出現明顯的水平段,原因可能是 .(寫出一種原因即可)
38
晶體
加熱時間不夠長,溫度未達到熔點(合理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 質疑創新(12分)冬天下大雪時,小華看到護路工人往路面撒上大量的鹽,他
了解到道路結冰會對行車安全造成危害,撒鹽可以使路面的冰雪熔化.小華不禁產
生了疑問,在相同的氣溫下,為什么撒了鹽后的冰就會熔化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小華回家后進行了探究,他從冰箱里取出一些冰塊,分別放入甲、乙兩個相
同的易拉罐中,并在乙罐中加入適量的鹽,用筷子攪拌一段時間(如圖1).當兩罐
內 時,用溫度計分別測出罐內混合物的溫度(示數如
圖2),乙罐中混合物的溫度為 .對比甲罐溫度,小華得出相同的氣溫下
撒了鹽后的冰會熔化的原因是 .
(2)小華還發現,一個易拉罐罐外壁出現了白霜,而另一個外壁出現的是小水
珠,出現小水珠的是 (選填“甲”或“乙”)罐.
混合物處于固液共存狀態
-6 ℃
鹽降低了冰的熔點
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Y YUSHEN
同學們我們下次再見!
See you next time, students!(共16張PPT)
BY YUSHEN
第十周微測試
測試內容:光的折射 光的色散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1. 下列四個現象中,形成原因與其他三個不同的是( A )
A. 平靜水面下樹木的倒影
B. 雨后天空出現美麗的彩虹
C. 放在水中的鉛筆看起來彎折
D. 沙漠中出現的海市蜃樓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北京中考)一束單色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的情境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B )
A. BO是入射光,OA是反射光
B. AO是入射光,OC是折射光
C. ∠AOM是入射角,∠BON是反射角
D. 光若沿CO入射,將沿OA和OB射出
3. 光的世界精彩紛呈,絢麗多彩,下列有關光學知識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C )
A. 光在同種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B. 光的三原色是紅、黃、藍
C. 張志和在《玄貞子》中記載“背日噴乎水,成虹霓之狀”是光的色散
D. 蓮花湖濕地公園岸邊的美景在湖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教材素材改編紅外線和紫外線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下列關于紅外線和紫外線
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C )
A. 紅外線是指紅色的光
B. 紅外線可使鈔票上的防偽熒光物質發光
C. 紫外線可以殺死微生物,醫院常用來滅菌
D. 全自動感應水龍頭利用了紅外線的熱效應
5. 如圖所示為軍事觀察孔,人可以通過孔觀察外面,現在在孔中嵌入玻璃磚后觀察
的范圍將( A )
A. 變大 B. 變小
C. 不變 D. 無法確定
C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20分)
6. 如圖所示,將一束太陽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鏡上,在棱
鏡后側光屏上AB范圍內觀察到不同顏色的光,這個現象稱為光的 ;由上至
下排列為:紅、橙、黃、綠、藍、 、紫.
色散
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傳統文化“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中,詩人觀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陽的
實際位置,而是光線經過不均勻大氣時發生 而形成的像.
折射
8. 如圖所示,MN是兩種均勻介質的分界面,已知兩種介質其中一種是空氣.一束光
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則入射角大小等于 度,其中界面MN的
(選填“左”或“右”)側是空氣.
40
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有時人們能看到太陽的周圍出現一個彩色的光圈,如圖.這是一種罕見的天象—
—日暈,它是光透過高空云層中的冰晶 形成的,這種現象說明太陽光 (選填“是”或“不是”)單色光.
折射
不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如圖甲是漁民在河中叉魚的情景,漁民站在船上看到河水中的魚比魚的實際位
置要 (選填“深”或“淺”)一些,這是由于光從水中射向空氣時發生 .圖乙光路圖能表示水中魚看到人的是 .
淺
折射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三、作圖題(共7分)
11. (3分)(蘇州中考)圖中,光線AO自空氣斜射向水面,畫出其反射光線和折
射光線的大致位置.
如圖所示.
第11題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4分)如圖所示,一束光垂直射向三棱鏡,請畫出這束光通過三棱鏡后的大致
光路圖.
如圖所示.
第12題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四、實驗探究題(共14分)
13. 小明為探究光的折射規律設計了下面兩個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
其中光屏F可繞直徑NOM前后折轉.
(1)實驗時,先讓光屏E、F位于同一平面內,一束激光貼著光屏E從空氣斜射入水
中,在光屏F上可以看到折射后的光束,觀察發現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位于法
線 ;小明將光屏F向后折轉一定角度后,在光屏F上不能看到折射光,說明
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 (選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內.
兩側
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小明將光屏F恢復原狀,保持入射光不動,繼續加水,會看到杯底的亮斑B
向 (選填“左”“右”或“上”)移動.
(3)小明繼續用另一支激光筆讓光沿著BO射向水面時,可看到折射光沿OA射出,
這說明在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是 .
左
可逆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小明讓一束光強不變的激光從某玻璃斜射向空氣(如圖乙、丙),不斷調整
入射角,通過實驗得到如下表格:
入射角α 折射角β 反射能量
0° 0° 5%
10° 15.2° 7%
20° 30.9° 26%
30° 48.6° 43%
40° 81° 84%
41.8° 90° 100%
50° 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①光的折射現象一般都會伴隨著反射現象的發生,當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折射光線的能量 (選填“增大”
“減小”或“不變”).
②當入射角α≥41.8°時,折射光線消失,反射光線會變得更亮,即發生光的
全反射現象.圖像丁中的圖線 (選填“a”或“b”)反映了上述實驗中的
兩角關系.
增大
減小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五、解答題(共4分)
14. (青島中考)“若在水邊走,安全記心頭”.看起來不深的池水,也不要
貿然下去.
(1)如圖所示,來自池底A點的光,從水中斜射向空氣時,在水面處發生
現象,岸上的人,當眼睛位于B處時,逆著射入眼睛的光看去,感覺A升高到A'的位
置,即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 .
折射
淺
(2)(2分)請在圖中畫出上述現象的光路圖,并標出入射角i.
如圖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BY YUSHEN
同學們我們下次再見!
See you next time, students!(共18張PPT)
BY YUSHEN
第十一周微測試
測試內容:透鏡 生活中的透鏡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24分)
1. 單反相機鏡頭由多種光學器件組成,其中較為重要的是透鏡組,如圖所示透鏡組
中屬于凹透鏡的是( B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 下列關于透鏡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
A. 焦距越長,透鏡對光的折射作用越弱
B. 凸透鏡只對平行光有會聚作用
C. 凹透鏡兩個焦點之間的距離叫作焦距
D. 平行光經過凸透鏡折射后一定會聚于焦點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 如圖所示,能正確表示照相機成像原理的是( D )
A B
C D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 下列關于實像與虛像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C )
A. 虛像是沒有實際光線進入人眼,實像是有實際光線進入人眼
B. 虛像就是影子,實像是由實際光線形成的亮斑
C. 實像能在光屏上呈現,虛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現
D. 光線經折射后總是成實像,經平面鏡反射后總是成虛像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 小明對觀察虛像的方法不是很理解,同桌小麗知道后,從實驗室找來器材讓小明
進行實踐,下列小明觀察燭焰成虛像的情形正確的是( C )
A B
C D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6. 如圖所示,虛線框內有一透鏡,讓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該透鏡的鏡面,在墻壁上
得到了一個較大的光斑.關于虛線框內的透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 一定是凹透鏡,它對光有發散作用
B. 一定是凸透鏡,它對光有會聚作用
C. 可能是凹透鏡,它對光有會聚作用
D. 可能是凸透鏡,它對光有會聚作用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7. 教材圖片改編如圖所示,早期照相館里攝影師取景時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有幾位
同學對此現象展開了討論:
甲:照相機的鏡頭是凹透鏡
乙:兩位照相人到鏡頭比較遠,像是縮小的
丙:要使人像更亮,必須在兩位照相的人身后進行“補光”
丁:現在的相機利用光學或電子技術,把倒立的像轉變成正立的,便于觀察
這些說法中,正確的是( C )
A. 甲與乙 B. 甲與丙
C. 乙與丁 D. 丙與丁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8. 平靜的湖面上映出了正在空中飛翔的一只小鳥,正在湖邊散步的小紅說:“快來
看,小鳥和魚在水中比賽呢!”關于她看到的“鳥”和“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
A. 魚和鳥都是虛像 B. 鳥是虛像,魚是實像
C. 魚和鳥都是實像 D. 鳥是實像,魚是虛像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22分)
9. 如圖所示,在粗測凸透鏡焦距時,將一個凸透鏡正對太陽光,其下方20 cm處的
白紙上出現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說明凸透鏡對光有 作用;此透鏡的焦
距約等于 cm.
第9題圖
會聚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0. 如圖所示,一束光經過一個透鏡后會聚于主光軸上的點A,取掉透鏡后,這束
光會聚于B點,則該透鏡起到 (選填“會聚”或“發散”)作用,
是 透鏡.
第10題圖
11. 清晨,露珠下面的草木葉脈更加清晰,這是因為露珠起到了 鏡的作用.
看到的葉脈是 、 的虛像.
發散
凹
放大
正立
放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第12題圖
12. 投影儀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來自投影儀的光通過鏡頭形成一個
(選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實像,為使我們能在前方屏幕上看到像,在
鏡頭的上方安裝了一個平面鏡,它的作用是 .
倒立
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3. 如圖所示,在鑒定文物時,考古學家常用放大鏡觀察文物的細微部分,這時放
大鏡距文物的距離應 (選填“很近”或“很遠”).文物通過放大鏡 (選填“放大”或“縮小”)后,看得很清晰.
第13題圖
很近
放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三、作圖題(共4分)
14. (2分)(西寧中考)請將光路圖補充完整.
如圖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5. (2分)(重慶中考)請在圖中畫出入射光線經凹透鏡折射后的光線.
如圖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四、實驗探究題(共10分)
16. 如圖甲所示,一束平行光經過中間開有圓孔的硬紙板(屏障)后依然平行照射
在光屏上,當將凸透鏡放在屏障后時如圖乙所示,當將凹透鏡放在屏障后時如圖丙
所示.
(1)圖乙中移動光屏,觀察到光屏上圓形光斑的面積隨著光屏與凸透鏡的距離增
大而 ,說明凸透鏡對光線有 .
(2)圖丙中移動光屏,觀察到光屏上圓形光斑的面積隨著光屏與凹透鏡的距離增
大而 ,說明凹透鏡對光線有 .
先減小后增大
會聚作用
增大
發散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如果光線逆著圖乙的折射光線的方向入射,將會觀察到
.
光線經凸透鏡折射
后變為平行光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Y YUSHEN
同學們我們下次再見!
See you next time, students!(共16張PPT)
BY YUSHEN
第四周微測試
測試內容:聲的利用 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制作隔音房間模型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24分)
1. 噪聲是當今世界四大污染之一,目前有科學家已研制出利用噪聲發電的裝置,這
種裝置一定利用了噪聲的( B )
A. 頻率 B. 能量 C. 速度 D. 音色
2. (攀枝花中考)下列事例中,主要利用了聲傳遞能量的是( D )
A. 用聽診器給病人診病
B. 用超聲波給工件探傷
C. 用次聲波預報海嘯
D. 用超聲波清洗眼鏡
B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教材素材改編天壇公園內的圜丘是我國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跡,如圖所示,當有人
在臺中心喊叫一聲,會覺得聲音格外響亮,這是因為圜丘能( A )
A. 讓聲音反射使原聲增強
B. 改變聲音的音色
C. 提高聲音的音調
D. 改變聲音的傳播速度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非洲草原上,一群大象停下腳步,在無聲無息中一起改變了行進方向,關于這個
過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C )
A. 大象之間交流沒有依靠聲音
B. 大象之間的交流不需要介質
C. 大象通過次聲波傳遞信息
D. 大象依靠心靈感應傳遞信息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青海中考)如圖所示,為保障藏羚羊順利遷徙,在三江源國家自然保護區某路
段設有“禁止鳴笛”的警示牌.“禁止鳴笛”是通過什么途徑控制噪聲的( C )
A. 防止噪聲進入耳朵
B. 阻斷噪聲傳播
C. 防止噪聲產生
D. 以上都不符合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學校圖書館內安裝了一個噪音監測儀,顯示界面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B )
A. 當表盤顯示0 dB,表示圖書館內沒有聲音
B. 分貝值越高表示圖書館內聲音的響度越大
C. 安裝噪音監測儀后可以減弱噪聲
D. 為了同學們正常學習,圖書館里聲音不能超過90 dB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綿陽中考)如圖甲、乙所示的兩幅聲音波形,可能是鋼琴聲音波形或泡沫塑料
塊刮玻璃時產生的噪聲波形.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B )
A. 甲是噪聲波形,乙是鋼琴聲音波形
B. 甲是鋼琴聲音波形,乙是噪聲波形
C. 甲、乙都是鋼琴聲音波形
D. 甲、乙都是噪聲波形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各種噪音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隔音房間可以給人們提供一個相對安靜的
生活環境.如圖是某產品隔音房間,采用11層環保隔音材料+三層中空鋼化玻璃,
內吸音外隔音,防火防潮,穩固耐用.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C )
A. 聲音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氣體都能作為介質傳聲
B.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一般來說v固>v液>v氣
C. 采用不同材料復合制作隔音墻體,聲音無法在隔音材料中傳播
D. 隔音房間是讓聲音在不同材料之間轉換傳播從而達到削弱的效果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16分)
9. 教材圖片改編如圖,蝙蝠在飛行時會發出 (選填“超聲波”或“次聲
波”), 這些聲波碰到昆蟲會反射回來,根據回聲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說明聲
音可以傳遞 .
第9題圖
超聲波
信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先進科技(婁底中考)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機器人送餐成為時尚.如圖所示,
機器人可以靈活地避開障礙物是通過體內的雷達發射 ,然后接收障礙物
的反射波,確定障礙物的位置.客人可以通過語言來操控機器人,說明聲可以傳
遞 .
第10題圖
超聲波
信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綏化中考)為了使教室內的學生免受環境噪聲干擾,我們在教學樓周圍植
樹,這是在 (選填“聲源處”“傳播過程中”或“人耳處”)減弱
噪聲;外科醫生常利用超聲波振動除去人體內結石,這是利用了聲波能傳遞 .
12. (蘇州中考)人們能分辨出不同樂器的演奏聲,是因為它們所發聲音的 不同.小明學習時,聽到鄰居家傳來的鋼琴聲,這屬于 (選填“樂音”或
“噪聲”).
傳播過程中
能量
音色
噪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三、實驗探究題(共14分)
13. 在比較材料的隔聲性能實驗中:
(1)小明和小強在家中用手機鈴聲作為聲源開展探究,他們準備利用人剛聽不到
聲音時人與聲源的距離來進行比較,實驗過程中他們應將手機鈴聲響度
(選填“調大”“調小”)一些,同時在比較不同材料時手機鈴聲響度應
(選填“隨材料而改變”“保持不變”或“根據實驗情形而改變”).
調小
保持不
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實驗中小明選用了報紙、羽絨服、塑料袋、泡沫板等材料,把手機用不同材
料包裹好塞滿鞋盒,逐步遠離聲源,直至聽不見聲音為止.實驗中將鞋盒塞滿的原
因是可以有效地控制不同材料的厚度 .他們通過探究得到下表實驗數據,
根據數據可分析出這些材料中隔聲性能最好的是 .
材料 報紙 羽絨服 塑料袋 泡沫板
人聽不到聲音的距離/m 8 4 7 5
(3)兩同學觀察后發現粗糙材料比平滑材料的隔音性能 (選填“好”或“差”),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聲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 (選填“強”或
“弱”).
(4)如果再給你一塊海綿材料,你認為其隔聲性能與報紙相比, (選填
“報紙”或“海綿”)的隔聲性能好一點.
相等
羽絨服
好
強
海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四、計算題(共6分)
14. 如圖是我國“奮斗者”號無人潛水器.在某次下潛實驗中,潛水器從接觸
水面開始以20 m/s的速度勻速下潛,50 s時懸停在海中某一深度,并向海底發
射一束超聲波,12 s后收到海底反射回來的回波.已知超聲波在海水中的傳播
速度是1500 m/s,求:
(1)潛水器下潛50 s的深度.
解:(1)潛水器下潛50 s的深度:s=vt=20 m/s×50 s=1000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此海域的深度.
解:(2)聲音傳播的距離:s聲=v聲t聲=1500 m/s×12 s=18000 m,
潛水器到海底的距離:
s1=s聲=×18000 m=9000 m,
此海域的深度:h=s+s1=1000 m+9000 m=10000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BY YUSHEN
同學們我們下次再見!
See you next time, students!(共14張PPT)
BY YUSHEN
第一周微測試
測試內容: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運動的描述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32分)
1. 機械運動是自然界一種最簡單、最普遍的運動形式.下列描述的不是機械運動的
是( D )
A. 南轅北轍 B. 夸父逐日
C. 順水推舟 D. 心潮澎湃
2. (聊城中考)生活中常用人體的某個部位來估測長度,如成年人兩臂左右平伸
時,兩手中指尖之間的距離為1庹(tuǒ).按此規定,“1庹”的長度最接近
( C )
A. 17 mm B. 17 cm C. 17 dm D. 17 m
D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 (陜西中考)在體育活動中,同學們經常使用到下列球類器材,其中直徑最接近
4 cm的是( A )
A. 乒乓球 B. 實心球
C. 排球 D. 籃球
4. 關于誤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C )
A. 利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辦法,可以避免誤差
B. 誤差是測量時未遵守操作規則引起的
C. 改進方法,用精密的測量儀器,可以減小誤差
D. 測量時的錯誤會造成誤差太大
A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 傳統典故(齊齊哈爾中考)《呂氏春秋·察今》記錄了“刻舟求劍”的典故.學習
物理知識后使我們懂得,要確定劍落水的實際位置,應選擇的參照物是( A )
A. 岸邊的樹 B. 舟
C. 舟上的標記 D. 水流
6. (徐州中考)小華到云龍山游玩,乘坐纜車上山時,如果說小華是靜止的,則所
選擇的參照物是( C )
A. 山上的樹木 B. 路上的游人
C. 乘坐的纜車 D. 山頂的觀景臺
A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7. (四川中考)如圖所示,熱愛運動的小剛同學正在晨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B )
A. 以遠處的山為參照物,小剛是靜止的
B. 以遠處的山為參照物,小剛是運動的
C. 以小剛為參照物,路旁的樹是靜止的
D. 以小剛為參照物,迎面跑來的同學是靜止的
第7題圖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8. 如圖所示,小明和小紅坐在停靠在站臺上還未開動的同一節火車車廂里,他們分
別向各自所在這一側窗外看,小明說火車是靜止的,小紅說火車是運動的.下列說
法正確的是( A )
A. 他們選擇的參照物一定不同
B. 小明可能是以窗外行駛的火車為參照物
C. 小紅可能是以站臺為參照物
D. 以小明為參照物,小紅是運動的
第8題圖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6分)
9. 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 ,符號是 ;如圖所示是一種神奇的
“納米紙”.水在“納米紙”表面呈露珠狀,紙的厚度約為3×10-8 m,
合 nm.
10. (達州中考)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如圖是某同學使用刻度尺測量某一物
體長度的情景,則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被測物體的長度是 cm.
米
m
30
1
3.5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1. 如圖所示,木塊的長度為 cm,機械秒表的讀數為 s.
12. 我國成功發射了第57、58顆北斗導航衛星.在進入地球同步軌道后,以地面為參
照物,該衛星是靜止的,這說明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 (選填“相對”或
“絕對”)的.
2.80
338.5
相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3. 如圖所示,用甲、乙兩把刻度尺分別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圖甲中讀數方式正確
的是 (選填“A”或“B”).使用 (選填“甲”或“乙”)刻度尺測量
的結果更精確,是因為 .
B
甲
甲刻度尺的分度值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4. 教材習題改編中國空間站的夢天實驗艙和核心艙成功對接,形成空間站“T”
字基本構型.在夢天實驗艙靠近天和核心艙的過程中,以天和核心艙為參照物,夢
天實驗艙是 的.對接完成后,仍以天和核心艙為參照物,夢天實驗艙
是 的.若以地面指揮中心為參照物,夢天實驗艙是 的.(均選填
“運動”或“靜止”)
運動
靜止
運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5. 新情境(常州中考)如圖甲所示,西班牙制造的新式列車車廂的寬度l=3.500 m.為判斷新式列車車廂能否通過一處老式隧道,技術人員分別測量了隧道內部三處
的寬度,如圖乙所示,測量結果為:l1=3.600 m、l2=3.480 m、l3=3.540 m.技術
人員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為 ,新式列車車廂 (選填“能”或“不
能”)通過該隧道.
1 cm
不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三、實驗探究題(共12分)
16. 同學們練習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1)有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學選用同一把刻度尺測同一支鋼筆的長度,測
得的結果分別是12.82 cm、12.83 cm、12.82 cm、14.82 cm、12.80 cm.則鋼筆的
長度應該記錄為 cm.
(2)如圖甲所示,用刻度尺測量亞運會吉祥物宸宸的長度為 cm.
12.82
28.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一條紙帶厚薄均勻,若把紙帶緊密地環繞在圓柱形鉛筆上,如圖乙所示,紙
帶在鉛筆上環繞了n圈,則紙帶的厚度是 (用D1、D2和n的表示).如果在
實驗時紙帶沒有緊密地環繞在鉛筆上,會使測量值 (選填“偏大”“偏
小”或“不變”).
偏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Y YUSHEN
同學們我們下次再見!
See you next time, students!(共12張PPT)
BY YUSHEN
第二周微測試
測試內容:運動的快慢 速度的測量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24分)
1. 下列關于速度公式v=的理解中,正確的是( C )
A. 物體運動的路程越長,它的速度越大
B. 物體運動的時間越長,它的速度越小
C. 物體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越短,速度越小
D. 速度大的物體通過的路程一定比速度小的物體通過的路程多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如圖所示是利用每秒閃光10次的照相機裝置拍攝的四個物體的頻閃照片,其中可
能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是( D )
A B C D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傳統文化“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出自荀子的《勸
學》.意思是說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的,沒有小步的積累,是不可能
走完千里之途的.步在古代是一種長度單位,有關步的物理知識,正確的是
( A )
A. 中學生走一步的距離約為75 cm
B. 中學生步行的速度約為5 m/s
C. 正常人健步走100 m用時約10 min
D. 正常人步行1 min經過的距離約為 6 m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 方程式賽車在比賽中半小時沖刺了175 km;我國殲20戰機在一次地面滑行測試
中,2 s滑行了200 m;彈弓是非常危險的,射出的彈珠可以在0.3 s內擊中前方24 m
處目標;武術是我國四大國粹之一,回馬槍尤被津津樂道,一根三米長的紅纓槍,
武術家可以在0.2 s內把槍尖從前方轉到后方刺擊目標,此過程槍尖劃過5 m的距離.
以上描述的過程中,運動最快的是( B )
A. 沖刺的方程式賽車 B. 滑行的殲20戰機
C. 彈弓射出的彈珠 D. 回馬槍中的槍尖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 甲、乙兩名同學從同一起點出發,沿平直公路運動到相同終點.甲在前一半時間
里以2 m/s做勻速直線運動,后一半時間里以1 m/s做勻速直線運動;乙在前一半路
程中以1 m/s做勻速直線運動,后一半路程中以2 m/s做勻速直線運動,則甲、乙到
達終點的時間之比為( C )
A. 1∶1 B. 9∶8 C. 8∶9 D. 4∶3
6. 甲、乙兩車從同一地點沿同一方向運動,兩車通過的路程和所用時間的關系如圖
所示.關于甲、乙兩車的運動情況,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C )
A. 0~5 s,甲車速度是乙車速度的4倍
B. 經過15 s,甲、乙兩車相距36 m
C. 經過18 s,甲、乙兩車相距4 m
D. 5~25 s,乙車做勻速直線運動
C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16分)
7. 教材素材改編(益陽中考)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比較相同時
間內物體經過的路程;另一種方法是 .若甲物體
在5 s內通過的路程是60 m,乙物體在7 s內通過的路程為80 m,運動較快的是
物體.
8. 如圖是一輛汽車上的速度計,此時的速度是 ;按照這個速度走了2 h,通過的路程是 km.
比較通過相同路程所用的時間
甲
80 km/h
16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 教材素材改編如圖記錄了甲、乙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時,通過的路程隨時
間變化的情況.其中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是 車,前30 s運動較快的是 車.
10. 傳統文化荀子《勸學篇》中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商鞅規定:單腳邁
出一次為“跬”,雙腳相繼邁出為“步”.按此規定,某人1 min邁出120“跬”,則
此人積 “步”,如果以“步/秒”為步頻單位,則此人行走的步頻
為 “步/秒”.
甲
甲
60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實驗探究題(共12分)
11. 頻閃拍攝是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之一.某科創小組用頻閃拍攝的方法來“測量小
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如圖所示,他們用相機每隔0.5 s曝光一次,拍攝了小車在斜
面上下滑的頻閃照片.請根據照片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本實驗中刻度尺是測量 的工具,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
(2)小車從A點到C點的路程為 cm,從A點運動到C點所用時間為 s,
小車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cm /s.
(3)根據照片信息可判斷小車做 (選填“勻速”或“變速”)直線運動.
長度
1
40.0
1
40.0
變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四、計算題(共8分)
12. 教材習題改編株洲南站到長沙站的S7908次城際列車的運行時刻表如表所示,根
據此表回答下列問題.
車站 到達 發車 里程/km
株洲南 始發站 07:44 0
株洲 07:50 07:52 8
大豐 07:57 07:58 13.5
田心東 08:01 08:03 16
…… …… …… ……
長沙 08:54 終點站 5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列車從株洲南站發車到達株洲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1)由列車運行時刻表知,從株洲南站07:44發車,07:50到達株洲站,用
時t=07:50-07:44=6 min=0.1 h,
行駛路程s=8 km,則列車從株洲南站到株洲的平均速度:v===80 km/h.
(2)比較列車在“株洲南—株洲”段的運行速度與在“株洲—田心東”段的速度
大小.
解:(2)由列車運行時刻表知,07:52從株洲站發車,08:01到達田心東站,用
時:t'=08:01-07:52=9 min=0.15 h,通過的路程s'=16 km-8 km=8 km,則
列車在“株洲—田心東”段的平均速度:v'==≈53.3 km/h,因此列車在
“株洲南—株洲”段的運行速度比在“株洲—田心東”段的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Y YUSHEN
同學們我們下次再見!
See you next time, students!(共13張PPT)
BY YUSHEN
第十二周微測試
測試內容: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眼睛和眼鏡 制作望遠鏡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18分)
1. (長春中考)在人的眼球中,晶狀體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當于一個( C )
A. 平面鏡 B. 玻璃磚
C. 凸透鏡 D. 凹透鏡
2. 物理課上,同學們用凸透鏡觀察周圍的物體,透過凸透鏡不能看到的像是
( B )
A. 正立、放大的像 B. 正立、縮小的像
C. 倒立、放大的像 D. 倒立、縮小的像
C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望遠鏡是用兩組凸透鏡組成的,下面關于望遠鏡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C )
A. 目鏡和物鏡的直徑相同
B. 目鏡和物鏡的焦距相同
C. 物鏡的直徑比目鏡的直徑大,目的是為了會聚更多的光
D. 通過目鏡看到天體的像比實際的天體大
4. 小制作(雅安中考)如圖是愛動手的小雅利用手機和透鏡自制的簡易投影儀,它
能將手機上的畫面放大投影到墻壁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 制作簡易投影儀的鏡頭是凹透鏡
B. 投影儀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虛像
C. 透鏡到墻壁的距離應大于透鏡的2倍焦距
D. 手機應放置在透鏡的焦距以內
C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煙臺中考)近視是影響青少年健康的重大問題,保護視力、科學用眼已成為社
會共識.下列有關眼睛和眼鏡的說法正確的是( B )
A. 物體在正常眼睛的視網膜上成倒立、縮小的虛像
B. 近視眼看遠處的物體時,像成在視網膜的前方
C. 矯正近視眼的方法是配戴合適度數的凸透鏡
D. 矯正近視眼前,像離視網膜越近配戴眼鏡的度數越高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創新小組的同學制作了一個焦距可調節的水透鏡,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當
蠟燭、水透鏡、光屏位置如圖所示時,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D )
A. 此時水透鏡的焦距是20 cm
B. 用注射器注入一些水,水透鏡的焦距變大,會聚作用變強
C. 若從水透鏡中抽出一些水,則光屏向左移動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D. 若繼續向水透鏡內注水,移動光屏,光屏上所成的像會變小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30分)
7. (吉林中考)手機的鏡頭相當于 ,增大手機與景物的距離,景物所成
的像將 .
8. (阜新中考)如圖所示,凸透鏡的焦距是 cm,把一個物體放到距離該
凸透鏡25 cm處時,在凸透鏡另一側的光屏上成一個倒立、 的實像,此成
像原理與 的工作原理相同.
凸透鏡
變小
10.0
縮小
照相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攀枝花中考)正常眼睛觀察近距離物體的明視距離約為25 cm.小剛看書時,把
書本放在眼睛前15 cm處,為了看清書上的文字,晶狀體將會變厚,焦距
(選填“不變”“變大”或“變小”),長此以往,就可能會形成 (選填
“近”或“遠”)視眼.
10. 如圖所示,小明用兩個焦距不同的放大鏡來模擬望遠鏡,他一只手握住一個,
通過調整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來觀察遠處的物體,其中靠近物體的放大鏡叫作
物鏡,物體通過物鏡成倒立、 的實像,若他想使看到的物體變大,調節的
方法是: .
變小
近
縮小
保持物鏡不動,將靠近眼睛的放大鏡遠離物鏡一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中學生近視發生率急劇上升,且低齡化.讀書寫字時,睫狀肌收縮,晶狀體的焦
距 (選填“變短”或“變長”),近處物體反射的光就可以會聚在視網膜
上;長時間觀看近處的物體,睫狀肌的彈性減弱,導致的視力缺陷與圖 原理
相符;通過手術 (選填“加強”或“減弱”)晶狀體及角膜構成的“透
鏡”對光的偏折能力,可以讓患近視眼的人摘掉眼鏡.
變短
乙
減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模型建構如圖所示,將圓柱形玻璃瓶中裝滿水,把一支鉛筆貼近玻璃瓶放置
時,透過玻璃瓶,可以看到鉛筆的像,將鉛筆由緊貼玻璃瓶的位置向遠處緩慢移
動,透過玻璃瓶看到鉛筆筆尖的像會 (選填“變長”“變短”或“不
變”),繼續移動鉛筆到某一位置后,筆尖方向突然改變,此時筆尖的像為 (選填“實像”或“虛像”),繼續向遠處移動,筆尖的像會 (選填
“變長”“變短”或“不變”).
變長
實像
變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三、實驗探究題(共12分)
13. (丹東中考)小潘同學選用焦距為15 cm的凸透鏡,做“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
律”的實驗.
(1)(1分)實驗在 (選填“較暗”或“較亮”)的環境中進行,現象更
明顯.
(2)(1分)小潘將蠟燭、凸透鏡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點燃蠟燭后,調整蠟
燭、凸透鏡和光屏的高度,使燭焰、凸透鏡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這
樣做的目的是使像呈現在 .
較暗
光屏的中央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小潘將蠟燭放在10 cm刻度線處,移動光屏到如圖所示位置,光屏上恰好呈現
一清晰的像,該像的性質是倒立、 (選填“放大”“縮小”或“等大”)
的實像.
(4)保持凸透鏡位置不變,小潘將蠟燭移動到25 cm刻度線處,若想在光屏上得到
清晰的像,應把光屏向 (選填“左”或“右”)移動,像將 (選填
“變大”“變小”或“不變”).
縮小
右
變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保持凸透鏡位置不變,小潘將蠟燭移動到40 cm刻度線處,無論怎樣移動光
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清晰的像,當小潘的眼睛在凸透鏡的右側,透過凸透鏡觀察
到燭焰 (選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像,生活中的
(選填“照相機”“投影儀”或“放大鏡”)就是利用這樣的成像原理工作的.
正立
放大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BY YUSHEN
同學們我們下次再見!
See you next time, students!(共12張PPT)
BY YUSHEN
第三周微測試
測試內容: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聲音的特性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18分)
1. 下列有關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描述正確的是( B )
A. 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B. 正在發聲的物體一定在振動
C.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最快的
D. 只要物體在振動,就一定能聽到聲音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在不同的介質中,聲音的傳播速度差異很大.在一根很長的自來水鐵管一端敲一
下,另一端的人會聽到三次敲擊聲,請判斷傳來的三次響聲的介質按照先后依次是
( B )
A. 水、空氣、鐵管 B. 鐵管、水、空氣
C. 水、鐵管、空氣 D. 空氣、水、鐵管
3. (襄陽中考)小明在球場上踢足球時,聽到物理老師在喊他.他判斷是物理老
師,是依據聲音的( C )
A. 音調 B. 響度 C. 音色 D. 聲速
B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 (常州中考)正常灰鯨的發聲頻率范圍為15~25 Hz.生物學家發現變異灰鯨
Alice,其發聲頻率為52 Hz,導致正常灰鯨“聽不見”Alice的聲音.如圖所示為海豚
的發聲頻率和聽覺頻率范圍,灰鯨與海豚同屬海洋哺乳動物.由此推理:正常灰鯨
的聽覺頻率范圍(灰色橫條)很可能是( C )
A B
C D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 如圖所示是幾種聲音輸入示波器上時顯示的波形,音調和響度都相同的兩種聲音
是( C )
A. 甲和丙 B. 乙和丙 C. 丙和丁 D. 甲和乙
6. 跨學科綜合(陜西中考)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它不僅文字優美,
還蘊含著許多物理知識.下列詩句中有關聲現象的分析正確的是( B )
A. “轉軸撥弦三兩聲”中的聲音是由空氣振動產生的
B. “忽聞岸上踏歌聲”中聽到的歌聲是通過空氣傳播的
C.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中的高指的是聲音的音調高
D. “夜半鐘聲到客船”中的鐘聲是根據響度辨別的
C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18分)
7. (武威中考)發聲的音叉放入水中濺出水花,說明聲音是由于物體 產生
的,物理學中把這種研究方法叫作 (選填“等效替代法”“轉換法”或
“控制變量法”).
8. 科學家研究發現,切斷番茄植株的莖,用人耳傾聽沒有聽到任何的聲音,但在靠
近切口處放置錄音機錄音,然后用超大音量、超低速播放,居然能清晰地聽到“尖
叫”聲.這說明番茄植株遭受傷害后,會發出強度很小的 (選填“超聲
波”或“次聲波”),超低速播放實際上是改變了聲音的 (選填“音調”
或“傳播速度”).
振動
轉換法
超聲波
音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 (廣東中考)用古琴彈奏名曲《高山流水》時,琴聲是由琴弦的 產生,
經 傳播到聆聽者耳中.演奏者不斷撥動同一根琴弦,使其振幅越來越大,
琴弦發出聲音的響度變 .
振動
空氣
大
10. 小天和小海同學想測量聲音在金屬管中的傳播速度,于是他們找來一根長為
510 m的空金屬管,小天在空金屬管的一端敲一下,小海把耳朵靠近管子的另一端,
聽到兩聲,時間間隔為1.4 s.則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時間是 s,在此金屬管中
的傳播速度是 m/s.(設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 m/s)
1.5
5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實驗探究題(共24分)
11. 教材素材改編(10分)小明同學找來7個相同的啤酒瓶,裝入不同高度的水,如
圖所示,用嘴貼著瓶口吹氣,發現能吹出“1、2、3、4、5、6、7”的聲音來.
(1)用嘴貼著瓶口吹氣,發出的聲音是由瓶內 的振動引起的.小明聽到
的聲音主要是靠 傳到耳朵里的.
(2)吹 (填序號)瓶時,發出的聲音音調最高,其原因是該瓶內空氣柱振
動 高,所以發聲的音調最高.如果用小棒來敲擊這些瓶子,敲 (填序
號)瓶時,音調最高.
空氣柱
空氣
G
頻率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14分)以下是同學們學習物理以來,研究聲現象時的部分場景,請你根據自
己學習時對生活現象的觀察、動手實踐的經驗以及在物理課中所學到的知識,將圖
中的有關聲現象實例的描述補充完整.
(1)如圖甲所示,大澤利用鋼尺探究音調與振動頻率的關系.
①把鋼尺緊按在桌面上,如圖所示,撥動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聽鋼尺振動發出聲音
的 (選填“高低”或“大小”),同時觀察鋼尺振動的快慢.
②通過多次改變 來改變鋼尺振動的快慢,保持其振動幅度
相同,仿照步驟①進行多次實驗,并得出結論.
高低
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③用這些器材能不能探究“聲音的響度與振動幅度的關系”? (選填“能”
或“不能”).如果不能,請說明理由;如果能,請說明如何操作:
.
能
使鋼尺伸出
桌面的長度不變,用大小不同的力撥動鋼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3分)如圖乙所示,敲擊右邊的音叉,發現左邊的乒乓球跳起,說明
.
(3)(3分)如圖丙所示,為證明桌子能夠傳聲,小明和小華進行了以下實驗:
①小明用手輕劃桌面,使坐在桌子左側耳朵靠近桌面但不接觸桌面的小華在空氣中
不能聽到劃桌子聲.
②控制聲音的大小和聲音傳播的距離不變,小華把耳朵貼在桌面上,能夠聽到劃桌
子聲.
以上證明了桌子能夠傳聲.其中進行實驗操作步驟①的目的是:
.
空氣
可以傳聲
排除小華聽到的
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而來的可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Y YUSHEN
同學們我們下次再見!
See you next time, students!(共14張PPT)
BY YUSHEN
第十三周微測試
測試內容:質量 密度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1. 勞育(永州中考)在勞動實踐課上,同學們扛上鋤頭去菜地挖地種菜,請你估測
一把鋤頭的質量最接近( B )
A. 1500 mg B. 1500 g
C. 1500 kg D. 1500 t
2. 教材內容改編(牡丹江中考)下列關于托盤天平的使用,正確的是( A )
A. 稱量前,游碼放到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
B. 稱量時,物體放在右盤,砝碼放在左盤
C. 稱量時,若橫梁不平衡,應調節平衡螺母
D. 讀數時,被測物體的質量與砝碼的質量一定相等
B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前幾天小澤媽媽買了一個水果蘿卜,結果蘿卜“糠”了,但是看上去和新買時沒
什么兩樣,只是變輕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C )
A. “看上去和新買時沒什么兩樣”說的是蘿卜的體積沒有改變
B. “變輕了”說的是蘿卜的質量變小了
C. 雖然“糠”了的蘿卜“變輕了”,但密度沒有改變
D. “糠”了的蘿卜密度變小了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 密度公式ρ= 因能被寫成如圖所示的樣式,而被稱為“物理最美公式”.下列關
于密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D )
A. 物體的密度隨位置的變化而變化
B. 質量越大的物體,密度越大
C. 體積越大的物體,密度越大
D. 一杯水喝掉一半,密度不變
5. 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從長期來看,火星是一個可供人們移居的星球.火
星和地球的體積之比為2∶3,質量之比為1∶2,則火星和地球的密度之比為
( C )
A. 3∶2 B. 2∶3 C. 3∶4 D. 4∶3
D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22分)
6. 有一枚北京奧運會紀念幣,它的質量是16.1 g,體積為1.8 cm3,則這枚紀念幣的
密度是 g/cm3(保留到小數點后一位).將它從地球帶到月球上,其質量
(選填“變化”或“不變化”).
7. 國貨之光,民族良心企業娃哈哈,最近成為全網最火的公司,其旗下產品供不應
求.該公司的一款產品“娃哈哈AD鈣奶”,其密度ρ=1.05×103 kg/m3,則它所示
的物理含義是 .它的包裝盒上標注了
凈含量450 mL,瓶中所裝AD鈣奶的質量為 g,若將此瓶AD鈣奶喝掉一半
以后,剩余AD鈣奶的密度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8.9
不
變化
每立方米的娃哈哈AD鈣奶為1.05×103 kg
472.5
不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 先進科技浙江大學的科學家們研制出的全碳氣凝膠,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輕的固
態材料.這里的“最輕”是指它的 (選填“質量”或“密度”)小.已知一
塊體積為100 cm3的全碳氣凝膠的質量只有0.016 g,則它的密度為 kg/m3.
9. 充滿氧氣的鋼瓶,其總質量為70 kg,瓶內氧氣的密度為6 kg/m3;使用1 h后,總
質量變為40 kg,瓶內氧氣的密度變為3 kg/m3,此時瓶內剩余氧氣的體積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再用一段時間后,當總質量變為30 kg,則
此時瓶內的氧氣密度為 kg/m3.
密度
0.16
不變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次序 液體的體積V/cm3 容器和液體的總質量m/g
1 58 79
2 107 128
10. (濟寧中考)在測定某液體的密度時,小明做了兩次實驗并做了如下記錄,則
液體的密度ρ= g/cm3,容器的質量m= g.
1
2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實驗探究題(共14分)
11. 在“探究固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實驗中,小明用3個鋁塊和3個松木塊進行
實驗.
(1)調節天平平衡后,小明用天平測量體積為10 cm3的鋁塊的質量,如圖所
示,這一操作中的錯誤是 ,改正錯誤后,繼
續進行實驗.
稱量過程中用手調節平衡螺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實驗數據記錄如下表所示.
物質 實驗序號 m/g V/cm3 /(g·cm-3)
鋁塊 1 27 10 2.7
2 54 20
3 108 40 2.7
松木塊 4 108 216 0.5
5 32 64 0.5
6 10 20 0.5
①表中空格處數據應為 .
2.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②根據1、2、3三次實驗數據,可得出結論: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 (選填“相同”或“不同”)的.
③比較鋁塊和松木塊的實驗數據,可得出結論: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般
是 (選填“相同”或“不同”)的.
④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反映的是物質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中把它定義為物質的 .
相同
不同
密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對本實驗的研究中,我們需要進行多次測量,這是為了
(選填“減小誤差”或“尋找普遍規律”).
(4)小明發現實驗桌上還有一個未知實心物塊,他通過實驗測得其質量為32.4 g,
體積為12 cm3,通過計算他判斷該物塊可能是 (選填“鋁塊”或“松木
塊”).
尋找普遍規律
鋁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四、計算題(共9分)
12. 建筑工地需要400 m3的沙石,為了估測沙石的密度,用一只空桶平裝滿一桶沙
石,測得桶中的沙石的質量為52 kg,再用這只桶裝滿一桶水,測得桶中水的質量為
20 kg,ρ水=1.0×103 kg/m3.求:
(1)桶的容積是多少?
解:(1)由ρ=可得,桶的容積:V=V水===2×10-2 m3.
(2)沙石的密度是多少?
解:(2)桶中沙石的體積:V0=V=2×10-2 m3,
沙石的密度:ρ===2.6×103 kg/m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若用一輛載質量為4000 kg的卡車將沙石運送到工地,至少要運多少車?
解:(3)由ρ=可得,沙石的總質量:m總=ρV總=2.6×103 kg/m3×400 m3=
1.04×106 kg,若用一輛載質量為4000 kg的卡車將沙石運送到工地,至少要運:n=
==260(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Y YUSHEN
同學們我們下次再見!
See you next time, students!(共15張PPT)
BY YUSHEN
第八周微測試
測試內容:光的直線傳播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24分)
1. 下列關于光源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D )
A. 能被眼睛看到的物體都是光源
B. 天空中的星星都是光源
C. 發光的電燈不是光源
D. 點燃的蠟燭是光源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下列關于光的直線傳播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D )
A. 光在同種介質里沿直線傳播
B. 光在透明介質里沿直線傳播
C. 光只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
D. 光在同種均勻介質里沿直線傳播
3. 下列關于聲和光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
A. 聲的傳播需要介質,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
B. 光速和聲速一樣大
C. 光在水中的傳播速度大于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D. 光年是天文學上使用的時間單位
D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夜晚散步的人,經過一盞路燈時,燈光照射下所形成的影子長度變化( D )
A. 逐漸變短 B. 逐漸變長
C. 先變長后變短 D. 先變短后變長
5. 生活應用如圖所示,當人從停放在路邊的A車前橫穿馬路時,行駛的B車內駕駛
員由于存在盲區,容易引發交通事故,圖中B車內駕駛員的視線盲區指的位置是
( D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D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在探究樹蔭下光斑的綜合實踐活動中,為了研究孔的大小對光斑形狀的影響,小
華設計了四種有不同形狀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張卡片乙覆蓋在甲上,如圖所示.
接著,從圖示位置沿箭頭方向水平移動乙,觀察光斑形狀的變化情況,圖中合乎要
求的是( A )
A B
C D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2分)
7. 為了便于描述光傳播的路徑,在物理學中用一條帶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線,這里采
用了 (選擇“等效替代”或“建立模型”)的方法;這里表示的光
線 (選填“是”或“不是”)真實存在的.
8. 傳統文化(鎮江中考)《墨經》中最早記載了小孔成像現象,該現象由于光
的 形成.如圖為書中繪制的示意圖,要讓室內墻壁上的像看得更清
楚,房間的亮度應較 .當室外的人靠近小孔時,他在墻壁上所成像的大小將
變 .
建立模型
不是
直線傳播
暗
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日環食這一難得的景象,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下圖中能描述其形成原因的是
圖 (選填“甲”或“乙”).
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 m/s,從地面向月球發射的激光到達月球并
返回地面約需要2.6 s,則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是 km.
11. 教材素材改編傍晚正在看書的小明被煙花爆竹聲干擾,他是根據聲音的 判斷出爆竹聲;當他透過玻璃窗觀看遠處的煙花時,總是先看到亮光后聽到聲
音,這是因為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
于”)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小明想象如果有一種玻璃,光在這種玻璃中的運
動速度較慢,通過半厘米需要10年,小明同學這樣幻想的依據是
,如果真實現了,這種玻璃可以有什么作用?提出一個設
想: (合理即可).
3×108
3.9×105
音色
大于
光在不同介質中
的傳播速度不同
人們可以用慢玻璃欣賞十年前的景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三、作圖題(共4分)
12. (郴州中考)“井底之蛙”這個成語大家都很熟悉,圖中M點表示青蛙.請根據
光的直線傳播知識畫圖說明為什么“坐井觀天,所見甚小”.(溫馨提示:必須標
出光的傳播方向)
如圖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四、實驗探究題(共20分)
13. (8分)如圖所示,利用塑料吸管和激光筆,探究光在空氣中是否沿直線傳播.
(1)激發筆發出的光,集中較高的 ,對著眼睛照射, (選填
“會”或“不會”)損害眼睛.
(2)將塑料吸管拉直,打開激光筆,由吸管的一端照射,吸管的另一端對著墻
壁,觀察到墻壁上出現一個 ,表明激光筆發出的光通過 ,光是
沿 傳播的.
能量
會
亮斑
吸管
直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彎曲吸管的一端,用激光筆從吸管的一端照射,吸管的另一端對著墻壁,觀
察到墻壁上沒有出現 ,表明激光筆發出的光 ,光不會
沿 傳播.
光斑
沒有通過吸管
曲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12分)在“制作小孔成像觀察儀”活動中,需要把制作好的圓筒插入易
拉罐中:
(1)如圖所示,由于像的亮度較暗,所以圓筒的 (選填“A”或“B”)端是
用半透明薄紙制成的光屏.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觀察儀觀察點燃的蠟燭時,燭焰在塑
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選填“正立”或“倒立”)的 (選填“實
像”或“虛像”);其成像的原理是 .
A
倒立
實像
光的直線傳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蠟燭在塑料薄膜上成像,則他在半透明紙上
看到的像是 .
A. 三角形光斑 B. 圓形光斑
C. 蠟燭的正立像 D. 蠟燭的倒立像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4分)若將蠟燭向右上方移動,則它在薄膜上的像將向 方移動.若
將蠟燭在孔前繞順時針旋轉,則它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將 (選填“順”或
“逆”)時針旋轉.
(4)若僅移動圓筒位置,增大光屏與小孔之間距離,則光屏上像將 (選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若僅將易拉罐底部三角形的小孔改成方形,則
他在半透明紙上看到的像將 (選填“改變”或“不變”).
(5)如果小孔變大,它在薄膜上所成的像將 .
左下
順
變大
不變
變模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BY YUSHEN
同學們我們下次再見!
See you next time, students!(共15張PPT)
BY YUSHEN
第十四周微測試
測試內容: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 密度的應用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1. 小明為了檢驗運動會中獲得的銅牌是否由純銅制成,下列方法中最合理的是
( A )
A. 測銅牌的密度 B. 測銅牌的質量
C. 測銅牌的體積 D. 觀察銅牌的顏色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如圖所示是四川三星堆遺址考古中發掘的黃金面具殘片,其質量大約是280 g,
根據殘片體積推測完整面具的質量會超過500 g.推測的主要依據是完整面具和殘片
具有相同的( B )
A. 質量 B. 密度 C. 體積 D. 溫度
第2題圖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如圖為1 kg的水的密度在0~10 ℃范圍內隨溫度變化的圖像,根據圖像信息判斷
正確的是( D )
A. 溫度為4 ℃時,水的體積最大
B. 溫度升高,水的體積不變
C. 由1 ℃升高到8 ℃,水的密度一直變小
D. 1 ℃時水的密度比5 ℃時的小
第3題圖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 安全教育冬季氣候干燥,容易發生火災.如若被困火災現場,建筑物內受困人員
應捂鼻、彎腰迅速撤離火場,這是因為發生火災時,燃燒產生的有毒有害氣體與空
氣相比( D )
①溫度較低 ②密度較大 ③溫度較高 ④密度較小
A. 只有①②正確 B. 只有②③正確
C. 只有①④正確 D. 只有③④正確
5. 下列關于密度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C )
A. 鹽水選種時,漂在液面上的種子更加飽滿
B. 可以利用密度來鑒別物質,因為不同物質的密度一定不同
C. 拍攝影視劇房屋倒塌鏡頭,常選用密度小的材料做道具,以確保拍攝效果
D. 北方冬天水管凍裂是由于水管自身熱脹冷縮造成的
D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2分)
6. 如圖所示的量筒,其量程是 mL,分度值是 mL. 三名同學在用量
筒測液體體積時,讀數情況如圖所示,其中 同學讀數正確,量筒中液體體積
為 mL.
第6題圖
0~100
2
乙
6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如果甲、乙兩個實心物體的密度之比為9∶4,乙的體積是甲的3倍,則甲、乙兩
物體的質量之比是 .質量、外形和體積完全相同的鐵球、木球和鋁球(ρ木
<ρ鋁<ρ鐵),如果其中只有一個球是實心的,那么這個球一定是 球,同時空
心部分最大的球是 球.
8. 如圖,點燃蠟燭會使它上方的扇葉旋轉起來,是因為一定質量的氣體受熱膨脹
后,密度變 ,熱空氣 (選填“上升”或“下降”)形成氣流,推動
扇葉轉起來.根據以上原理,在長途運輸海鮮時,冰塊放置在海鮮的 (選
填“上方”或“下方”)保鮮效果更好.
3∶4
木
鐵
小
上升
上方
第8題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 我國自主研發的國產大飛機C919為了減重,使用了大量新型合金材料,該新型
合金材料應具有密度 (選填“較大”或“較小”)的特性.飛機某合金部
件由甲、乙兩種密度不同的金屬構成,已知甲、乙按體積比1∶3混合后的密度是乙
材料的密度的1.5倍,混合過程中兩材料的總體積不變,則甲、乙的密度之比
為 .
較小
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三、實驗探究題(共28分)
10. (12分)學習小組的小明使用天平和量筒測量石塊的密度.
(1)將天平放在水平臺面上,如圖甲所示,是小明剛調節完天平平衡的情形.請你
指出他調節過程中遺漏的操作步驟: .補上遺漏步驟
后,為使天平重新平衡,應將平衡螺母向 調節.
將游碼移至零刻度線處
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用調好的天平稱石塊的質量,測量結果如圖乙所示,則石塊的質量
為 g.接著他在量筒中倒入30 mL的水,再將石塊浸沒在水中,水面位置如
圖丙所示,則石塊的密度為 g/cm3.
(3)(多選)以下操作會導致石塊密度的測量值偏大的有 (填字母序號).
A. 讀取量筒示數時視線俯視液面
B. 先測石塊的體積后測石塊的質量
C. 石塊放入量筒時有部分水濺起附在量筒壁上
28.4
2.84
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同組的小紅在測礦石的密度時,先用天平測出礦石的質量,再按圖丁所示的
步驟測出礦石的體積,由于取出礦石時帶出一部分水,所以測得的密度與實際值相
比 (選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偏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 (16分)媽媽制作了一杯奶茶,小明想知道奶茶的密度,他將奶茶帶到實驗室
進行了測量.
(1)將托盤天平放在 工作臺上,將游碼移至標尺左端的
處,當橫梁靜止時,指針位置如圖甲所示,應將平衡螺母向 調節,直到指針
對準分度盤的中央刻度線.
水平
零刻度線
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②將燒杯中的部分奶茶倒入量筒中,如圖乙所示,測出奶茶的體積V= mL.
③用托盤天平測量燒杯和剩余奶茶的質量,如圖丙所示,m2= g.
80
104.2
(2)小明進行了如下操作:
①將適量奶茶倒入燒杯中,用托盤天平測出奶茶和燒杯的質量m1=188.2 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根據實驗數據,計算出奶茶的密度ρ= g/cm3.
(4)在步驟②中,有少量的奶茶附著在量筒液面上方的內壁上,測得的奶茶密度
比真實值 (選填“大”或“小”),燒杯中剩余奶茶的密度 (選填
“變大”“變小”或“不變”).
1.05
大
不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BY YUSHEN
同學們我們下次再見!
See you next time, students!
展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