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0張PPT)課時3 分散系及其分類第一章 物質及其變化第一節 物質的分類及轉化學習目標1.通過小組討論、思考交流,能從元素組成(宏觀)和構成微粒(微觀)的角度分析認識物質,并根據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化學物質進行分類。2.通過閱讀教材、歸納小結,認識交叉分類法和樹狀分類法,能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對酸、堿、鹽、氧化物進行分類,感受分類方法對于化學科學研究和化學學習的重要作用。新課導入蛋白質溶液 肥皂水 稀豆漿 FeCl3溶液CuSO4溶液 水 乙醇 泥水你能將這些物質按照一定標準進行分類嗎?教學過程硫酸銅溶液油水混合物泥水活動一、認識分散系及分類任務一、閱讀教材P8第一自然段,判斷下列混合物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分散系的定義是什么?我們都是混合物教學過程硫酸銅溶液油水混合物泥水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___________的混合物—溶液。均一、穩定____________懸浮于液體里形成的混合物—懸濁液。固體小顆粒________分散到液體里形成的混合物—乳濁液。小液滴【相同點】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的混合物。教學過程把一種(或幾種)物質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種(或幾種)物質里所形成的混合物。分散質:分散系中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質。分散劑:分散系中容納被分散的微粒在其中的物質。分散質分散在分散劑里形成分散系:對溶液來說,溶質是分散質,溶劑是分散劑,溶液是一種分散系。乳濁液和懸濁液也各是一種分散系,其中被分散成小液滴或固體小顆粒的物質是分散質,液體是分散劑。分散系定義:教學過程任務二、閱讀P8,結合物質的分類方法,思考如何對分散系進行分類?舉例說明。①依據分散質與分散劑的不同狀態分氣液固氣液固分散劑為氣體有:空氣、云、灰塵、煙等。分散劑為液體有:牛奶、酒精的水溶液、泥水、豆漿等。分散劑為固體有:有色玻璃、珍珠、合金、泡沫塑料等。分散質 分散劑 實例霧煙牛奶教學過程②生活中常見分散系及其組成有:分散質狀態 分散劑狀態 實例氣 氣 空氣液 氣 云、霧、水蒸氣固 氣 大氣中可吸入顆粒氣 液 汽水、自來水、鹽酸液 液 白酒、牛奶、果汁固 液 食鹽水、糖水氣 固 泡沫塑料液 固 珍珠(包藏著水的碳酸鈣)固 固 有色玻璃、合金教學過程1 nm100 nm溶液濁液膠體溶液:分散質粒子直徑小于1nm的分散系。濁液:分散質粒子直徑大于100nm的分散系。②依據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大小分類教學過程(1)定義: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在1-100nm之間的分散系叫膠體。(2)組成:由分散劑和分散質(膠體粒子,簡稱“膠粒”)組成常見的膠體:煙、云、霧、血液、牛奶、豆漿、果凍、蛋清、墨水、肥皂水、有色玻璃、變色玻璃、土壤膠體、淀粉溶液等。活動二:膠體教學過程按照分散劑氣液固三種狀態分類:氣溶膠:液溶膠:固溶膠:云、霧稀豆漿、Fe(OH)3膠體、淀粉溶液有色玻璃(3)分類閱讀P8第三自然段,結合物質的分類方法,思考如何對分散系進行分類?舉例說明。粒子膠體:Fe(OH)3膠體、AgI膠體分子膠體:淀粉膠體、蛋白質膠體根據分散質微粒的構成分:教學過程不同分散系的本質區別:分散質粒子直徑大小不同。膠體的本質特征: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在1~100nm之間。注意:膠體不是一類物質,而是幾乎任何物質都可能形成的一種分散狀態。例如:NaCl溶于水形成溶液,如果分散在酒精中則可形成膠體。1 nm100 nm溶液濁液膠體教學過程分散系 溶液 膠體 濁液分散質粒子直徑 <10-9 m 10-9~10-7 m >10-7 m分散質粒子種類 單個小分子或離子 多分子集合 體或高分子 巨大數目的集合體性質 外觀特征 均一、透明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穩定性 穩定 較穩定(介穩定) 不穩定能否透過濾紙 能 能 不能能否透過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溶液、膠體和濁液三類分散系的比較課堂達標1、判斷正誤 (1)氯化鈉溶液均一、穩定、透明,不是分散系 ( ) (2)“冰水混合物”是--種分散系( ) (3)分散系有的是純凈物,有的是混合物( ) (4)分散系可以是固態、液態或氣態( ) (5)油水混合物屬于乳濁液( ) (6)直徑為1~100 nm的粒子稱為膠體( )答案:錯,錯,錯,對,對,錯課堂達標2、溶液、膠體和獨液三種分散系的本質區別是( )A.是否是大量分子或離子的集合體B.是否能通過濾紙C.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D.是否均一、透明、穩定教學過程活動三、氫氧化鐵膠體的制備思考:小組討論,設計實驗制備氫氧化鐵膠體?請寫出反應原理。FeCl3 + 3NaOH =Fe(OH)3↓ + 3NaCl×√教學過程教學過程任務一、制備Fe(OH)3膠體:結合教材P9頁【實驗1-1】完成實驗。步驟 實驗內容 現象 原理及裝置步驟1 取100mL小燒杯,加入40ml的蒸餾水加熱至沸騰。步驟2 向沸水中滴加5-6滴飽和FeCl3溶液步驟3 繼續煮沸至液體呈紅褐色,停止加熱。沸騰,產生氣泡。溶液由無色變成淺黃色。淺黃色溶液變成紅褐色液體。FeCl3+3H2OFe(OH)3(膠體)+3HCl紅褐色液體,透明教學過程任務二:討論結論:結合上述實驗討論交流Fe(OH)3膠體的制備要注意哪些問題?★Fe(OH)3膠體的制備注意事項!①必須選用氯化鐵飽和溶液而不能用氯化鐵稀溶液。因溶液濃度過低,不利于氫氧化鐵膠體的形成。②向沸水中滴加FeCl3飽和溶液,而不是直接加熱FeCl3飽和溶液,否則會因溶液濃度過大直接生成Fe(OH)3沉淀。③實驗中必須用蒸餾水,而不能用自來水。原因是自來水中含較多的雜質,易使制備的膠體發生聚沉。④往沸水中滴加氯化鐵飽和溶液后,可稍微加熱煮沸,但不宜長時間加熱。原因是長時間加熱將導致氫氧化鐵膠體聚沉。⑤要邊加熱邊搖動燒杯,但不能用玻璃棒攪拌,否則會使Fe(OH)3膠粒碰撞成大顆粒形成沉淀。教學過程如何證明反應生成了Fe(OH)3膠體?分別用激光筆照射盛有Cu(SO4) 2溶液和Fe(OH)3膠體的燒杯,觀察現象。教學過程丁達爾效應: 當一束強光通過膠體時,膠體粒子對光線產生散射作用,從與光線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有一條光亮的通路。活動四:膠體的性質教學過程膠體產生丁達爾現象的原因?丁達爾效應產生的原因:膠體中分散質微粒對可見光(波長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利用丁達爾現象可以區分溶液和膠體——物理方法教學過程美麗的大自然成就了我們多彩的生活!教學過程思考:如何分離提純制備得到的氫氧化鐵膠體?滲析法(半透膜:只允許小分子、離子透過,而膠體不能透過)半透膜實驗證明:膠體的粒子直徑>溶液粒子的直徑課堂練習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質微粒直徑最大的是( )A.新制氫氧化銅懸濁液 B.淀粉溶液C.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D.豆漿A。解析:A為濁液,B、D為膠體,C為溶液,答案選A。課堂練習2、下列關于氫氧化鐵膠體制備的說法正確的是( )A.將氯化鐵稀溶液慢慢滴入沸騰的自來水中,繼續加熱煮沸B.將氯化鐵飽和溶液慢慢滴入沸騰的蒸餾水中,并用玻璃棒攪拌C.將氫氧化鈉溶液慢慢滴入飽和的氯化鐵溶液中D.在沸騰的蒸餾水中慢慢滴入氯化鐵飽和溶液,繼續煮沸至溶液呈紅褐色D。解析:制備氫氧化鐵膠體時,若選用自來水、氫氧化鈉溶液,或用玻璃棒攪拌、長時間加熱等,都會容易產生氫氧化鐵沉淀,而不能得到氫氧化鐵膠體。課堂練習3、氯化鐵溶液與氫氧化鐵膠體具有的共同性質是( )A.分散質粒子直徑在1~100 nm之間B.都是混合物C.都是無色、透明的溶液D.都呈紅褐色B。解析:氯化鐵溶液與氫氧化鐵膠體兩種分散系,都屬于混合物;氯化鐵溶液為棕黃色,其分散質粒子直徑小于1 nm;氫氧化鐵膠體為紅褐色,其分散質粒子直徑在1~100 nm之間。教學過程膠體粒子的布朗運動(1)布朗運動是指花粉懸浮在水中進行的無秩序、不停的運動(2)膠體粒子在作不停地、無規則地運動介穩性:膠體的穩定性介于溶液和濁液之間,在一定條件下能穩定存在,屬于介穩體系。膠體粒子可以通過吸附作用而帶有電荷,同種膠體粒子的電性相同,在通常情況下,它們之間的相互排斥阻礙了膠體粒子變大,使它們不易聚集。此外膠體粒子所作的毫無規則的布朗運動也使得它們不易聚成較大的顆粒而沉降。所以,膠體具有介穩性教學過程教學過程電泳-----外加電場作用下,帶電膠粒的定向移動膠粒是帶電的,膠體是電中性的。原因:膠體分散質微粒細小,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單位質量具有的表面積),能較強地吸附電性相同的離子,從而形成帶電微粒(膠粒)。教學過程教學過程膠體的介穩性被破壞,膠體粒子聚集成為較大的顆粒(懸浮粒子)而以沉淀形式從分散劑中析出。聚沉聚成的方法——思路:帶不同電荷的膠體微粒相互吸引發生電性中和,從而在膠粒碰撞時發生凝聚,形成沉淀。②加入膠粒帶相反電荷的膠體①加入少量電解質(能電離出陰陽離子的物質)——思路:中和膠體微粒表面吸附的電荷,減弱膠粒間的電性排斥,從而使之聚集成大顆粒沉淀下來。教學過程③加熱——思路:加速膠粒碰撞,減弱膠粒的吸附能力,使得膠粒在碰撞時容易結合成大顆粒,形成沉淀。膠體的吸附性(凈水)從微觀角度嘗試解釋說明鐵鹽的凈水原理:生成的膠體粒子表面積較大,具有物理吸附作用課堂練習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用Fe(OH)3膠體作電泳實驗,陰極附近顏色變深,說明Fe(OH)3膠體帶正電荷B.將飽和FeCl3溶液直接加熱至沸騰可制得Fe(OH)3膠體C.用濾紙可以分離膠體和懸濁液D.膠體與溶液的本質區別為是否具有丁達爾效應C。解析: A項,膠體不帶電,錯誤;B項,Fe(OH)3膠體制備過程是向沸水中逐滴加入飽和FeCl3溶液并加熱至出現紅褐色液體,錯誤;C項正確;D項,膠體與溶液的本質區別是分散質粒子直徑的大小不同。課堂練習2、下列事實與膠體性質無關的是( )A.水泥廠和冶金廠常用高壓直流電除去大量煙塵,減少對空氣的污染B.向飽和氯化鐵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會出現紅褐色沉淀C.一束平行光線射入氫氧化鐵膠體里,從側面可以看到一條光亮的通路D.氫氧化鐵膠體中滴入稀硫酸,先看到有紅褐色沉淀生成而后溶解B。解析:A項是膠體的電泳;C項是膠體的丁達爾效應;D項是膠體的聚沉。課堂練習3、某同學在實驗室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實驗,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X、Z燒杯中分散質相同B.利用過濾的方法,可將Z中固體與液體分離C.Y中產生的氣體為CO2D.Z中分散系能產生丁達爾效應答案 A解析 X是氯化鐵溶液,分散質是氯離子和三價鐵離子,Z是氫氧化鐵膠體,分散質是氫氧化鐵膠粒,故A錯誤。教學過程膠體的應用(1)農業生產:土壤的保肥作用。土壤膠粒帶負電荷能吸附NH4+,可防止銨鹽隨雨水流失(2)醫療衛生:血液透析(滲析);血清上的電泳實驗;利用電泳分離氨基酸和蛋白質;特制的膠體還能黏合傷口,有效止血;不同血型的人不能相互輸血(膠體聚沉)(3)日常生活中膠體聚沉的應用:制豆腐、豆漿、牛奶、粥;明礬凈水;兩種型號的墨水不能混用教學過程(4)自然地理:江河入海口處形成三角洲。其形成原理是海水中的電解質使江河泥沙所形成的膠體發生聚沉(5)工業生產:制有色玻璃;工業制皂的鹽析(膠體聚沉);冶金廠、水泥廠、硫酸廠等工廠除塵(膠體電泳)(6)科技領域:由于納米粒子的直徑與膠體粒子的直徑大致相當,故膠體化學與高科技緊密聯系到一起課堂總結1、分散系定義:把一種(或多種)物質分散在另一種(或多種)物質中所得到的體系。分類:按照分散質與分散劑的不同狀態分,可分為9種分散系。2、膠體制備Fe(OH)3膠體方法:飽和飽和FeCl3溶液滴加到煮沸的蒸餾水中,繼續加熱至紅褐色。原理:FeCl3+3H2O Fe(OH)3(膠體)+3HCl。性質丁達爾效應—鑒別溶液和膠體。滲析—分離和提純膠體、血液透析等。電泳與聚沉—靜電除塵、凈水和制豆腐等。謝 謝 觀 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