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微小世界》復習資料一、基礎知識:1.人的最高視力也只能看清楚約0.1毫米大小的微小物體。2.放大鏡又叫凸透鏡,特點是①中間厚、邊緣薄;②透明。放大鏡的作用是放大物體的圖像。只要具備這兩個特點的物體(如:裝水的塑料袋、玻璃杯、燒瓶、露珠等)都有放大圖像的功能。3.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與鏡片凸度有關,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4.將兩個凸透鏡的鏡面平行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這就是顯微鏡的原理。5.自制組合凸透鏡中,平行組合的兩個凸透鏡之間的距離會影響圖像的放大倍數和清晰度。6.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它的發明拓寬了觀察領域。7.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大,通過顯微鏡看到的視野越小。8.受昆蟲啟發的發明創造:①昆蟲頭上的觸角就是它們的“鼻子”。人類模仿蒼蠅的觸角研制出“蠅式氣味分析監視儀”。②根據蠅眼“復眼”的視覺原理,人類研制出“蠅眼照相機”,“蠅眼雷達”和“蠅眼探測系統”。③蝴蝶的翅膀有許多細小的鱗片組成。根據此,人造衛星的控溫系統被制成了溫度敏感的百葉窗樣式。9.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包括五個步驟:安放→對光→上片→調焦→觀察。10.用顯微鏡觀察,看到的圖像和被觀察的物體是:上下相反,左右相反的。移動載玻片的方向和在目鏡中看到的圖像移動方向是相反的。11.第一個發現細胞的人:羅伯特·胡克。他用顯微鏡觀察軟木片,發現木片看上去像有一間間長方形的小房間,就命名為細胞。胡克觀察的細胞是死細胞,只有細胞壁,沒有其他的細胞結構。12. 洋蔥表皮細胞看上去是長格子形,其中有細胞核,細胞膜和細胞壁。13.除病毒外,自然界絕大多數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14.綠色植物的葉肉細胞中含有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15.自然界中大多數生物體都是由多細胞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們只有一個細胞,稱為單細胞生物。16.細胞的作用主要有:生長、發育、遺傳、繁殖、消化、排泄、運動、呼吸等。17.植物和動物的細胞都有:細胞核、細胞質和細胞膜,動物沒有細胞壁。18.我們可以取一些池塘、溪溝或魚缸中的水倒進放有干草的培養皿里來培養微小的生物。19.為了抑制微小生物的運動,可以在載玻片上放少量的脫脂棉纖維,也可以用吸水紙吸走多余的水。20.生物基本特征:對環境有一定的需求、對外界刺激有反應、能生長發育、會繁殖等。21.隨著顯微鏡的發明和不斷改進,科學家發現疾病的元兇原來是細菌和病毒。22.利用微生物可以處理有機垃圾和污水;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幫助我們生產食物,有些能引起霉變。23.科學家與他們的成就①羅伯特·胡克——發現并命名細胞 ②簡·施旺麥丹——發現血液紅細胞③安東尼·范·列文虎克——首次在顯微鏡下發現微生物 ④弗萊明——發現了青霉素⑤巴斯德——把微生物和疾病聯系起來,巴氏滅菌法 ⑥愛德華·琴納——第一支疫苗,牛痘⑦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24.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 肉眼 → 放大鏡 → 光學顯微鏡 → 電子顯微鏡 → 掃描隧道顯微鏡觀察物體:0.1毫米→小昆蟲等 → 細胞、微小生物 → 細菌、病毒 →原子、分子二、識圖:1.昆蟲的觸角類型:2.顯微鏡的結構: 3.認識常見的細胞:4.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步驟:5.常見的微生物:凸度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