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6年中考歷史復習專題二:古代中國的經濟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6年中考歷史復習專題二:古代中國的經濟

資源簡介

2016年中考歷史復習專題二:古代中國的經濟佳題點拔
【例1】某同學舉辦“中國古代重大工程”圖文展覽。“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這首詩與下列哪幅圖片搭配最合適?( )

A.都江堰 B.秦長城C.隋運河 D.趙州橋
【指點迷津】本題考查學生讀圖、解詩分析問題以及對古代重大水利工程的認知能力。
【方法技巧】根據詩句“汴水通淮”指的是大運河連接淮水的河段,故此河指的是隋朝時期興修的大運河。
【參考答案】C
【例2】右圖是唐代三彩駱駝載樂舞俑,駝背上是兩個漢人和三個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組成的樂舞隊。一人表演胡舞,其余樂工在演奏胡樂樂器。從該文物可以獲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
A.藝術的繁榮狀況 B.農業的發展狀況
C.手工業的發展狀況 D.開放的社會局面
【指點迷津】本題考查學生對唐朝手工業——唐三彩的認知能力。
【方法技巧】 右圖是唐三彩,反映了唐朝藝術的繁榮、手工業的發展和唐朝開放的社會局面,但沒有涉及農業生產發展狀況,故選B項。
【參考答案】 B
【例3】表為漢至宋南北方戶數統計表(單位:萬戶)。表中戶數變化最能說明這一時期( )
朝代
地區
西漢(2年)
西晉(280年)
唐代(742年)
宋代(1080年)
北 方
965
149
493
459
南 方
111
65
257
830
A.經濟重心南移 B.政治統治開明
C.城市經濟活躍 D.民族融合加強
【指點迷津】本題考查學生對兩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特征的理解分析能力。
【方法技巧】從表格來看,從西漢到唐代,南方人口少于北方;到了宋代,南方人口是北方的兩倍,說明宋代經濟重心南移。
【參考答案】 A
觸摸中考
1.《 舌尖上的中國 2 》 的熱播,再次引發了人們對美食的關注。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食物種類已大大豐常,有主食,還有副食。他們的主食是( )
A.水稻 B.小麥
C.粟 D.玉米
2.我國古代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司母戊鼎是世界現存最大的青銅器,鼎高1.33米,長1.1米,重832.84千克。這件巨大的青銅器制造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3.在我國古代,人們常以“牛”、“耕”作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馬耕,字子牛;晉國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這反映了牛耕技術在當時備受人們推崇。牛耕的使用開始于( )
A.春秋戰國時期 B.秦漢時期 C.隋唐時期 D.宋元時期
4.某同學在聽課筆記中有如圖記錄,這段文字反映的史實是( )
A.秦孝公打出“尊王攘夷”旗號
B.秦孝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C.商鞅宣布承認土地私有
D.商鞅最早提出使用牛耕
5.2014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之年,杭州推出了“中國大運河·杭州申遺旅游線”。該旅游線路中的杭州段,屬于隋朝大運河四段中的( )
A.永濟渠 B.通濟渠
C.邗溝 D.江南河
6.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如果你生活在當時,可以看到( )
①各種膚色的外國人在長安城內經商 ②農民用曲轅犁在農田里耕地③農民在長安的坊里出售農產品 ④筒車不分晝夜地灌溉田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出現在( )
A.唐朝關中地區 B.北宋四川地區 C.南宋江南地區 D.元朝中原地區
8.有同學在閱讀《可愛的菏澤》一書時發現:宋朝以前,菏澤曾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人才輩出;兩宋以后,經濟落后,杰出人物寥若寒星。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菏澤自然條件優越,經濟發達
B.北方戰亂較多,經濟重心南移
C.黃河改道頻繁,對下游影響大
D.菏澤位置重要,水陸交通發達
9.宋人說:“海舟以福建為上,廣東船次之,溫、明船又次之。”材料反映宋代造船業十分發達,當時造船技術最為精良的是( )
A.泉州 B.廣州
C.溫州 D.明州
10.宋朝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是( )
A.西域都護 B.市舶司
C.行省 D.宣政院
11.《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城州橋夜市每天熱鬧非凡,買賣交易直到凌晨。夏天賣的飲食品種繁多,有沙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材料反映了宋代( )
A.統一國家建立 B.江南地區開發 C.商品經濟繁榮 D.民族政權并立
12.明朝中后期,在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現象,這反映了( )
A.經濟重心的南移 B.江南地區的開發
C.政府重視手工業 D.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13.“康乾盛世”時期,哪座城市絲織生產超過蘇州、杭州,成為新興絲織業中心( )
A.松江 B.廣州
C.南京 C.無錫
14.對清朝前期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的準確理解是( )
A.只許五口通商
B.排斥一切洋務
C.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D.嚴禁一切對外貿易
15.改革與創新,是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動力。下列生產工具面世的次序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
16.《天工開物》被外國學者譽為“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它反映了明代( )
①醫學的發展狀況 ②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狀況 ③手工業簡單生產技術的發展狀況 ④航海業的發展盛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人主,可不畏懼!“夫農者,國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議太平。若不由茲,而云太平者,謬矣。”
——《舊唐書》
材料二 “貞觀初,戶不及三百萬,絹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錢,……馬牛被野。”
——《新唐書》
材料三:武則天進號“天后”,上書建言:“勸農桑,薄賦徭……禁浮巧;省功費、力役……”
材料四: 下表據《通典》天寶八年(749年)統計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時按山河地形,分全國為十五道)各倉所儲糧食量。各倉儲糧大致反映各地糧食產量。
(1)材料一體現了唐太宗什么思想?這一思想在他的主政和制度建設中是如何體現的?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現象?材料三表明武則天繼續實行唐太宗時期的政策,據材料概述她的主政措施。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問題?結合唐玄宗前期的主政農業措施簡要說明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
(4)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農業對唐朝盛世局面出現的作用。
18.中國古代采取的不同經濟政策,直接影響著我國古代經濟的發展水平。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勞役。從事商業而貧窮的人,全家罰作奴隸。
——北師大版《歷史》七年級上冊
(1)上述材料是哪次改革的內容?這一內容會產生什么積極影響?
(2)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表現。右圖圖一、圖二是唐朝發明的農業生產工具。他們的名稱分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北宋時期,國家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來自淮河以南地區。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運送糧食六百萬石,絲綢、茶葉等物品也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京城。……南方地區經濟持續發展,支撐了南宋半壁江山。
(3)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到兩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出現了怎樣的變化?概括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清朝……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作出了嚴格的限制。(后)下令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關閉了其他港口。
(4)根據材料分析,清朝實行的是什么政策?該政策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什么嚴重后果?
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漢景帝說:“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國務勸農桑。”
材料二:景帝頒布了詔令:“令田半租”,即收取文帝時十五稅一之半,即三十稅一。從此,這一新的田租稅率成為西漢定制。在降低田租的第二年(前155年),景帝又下令推遲男子開始服徭役的年齡三年,縮短服役的時間。這一規定一直沿用至西漢昭帝時代。在法律上他實行輕刑慎罰的政策。
材料三:文帝、景帝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材料四:文、景時期,社會比較穩定,經濟發展迅速,百姓生活富裕。到漢武帝初年,國家的府庫充實,糧倉里新糧壓著陳糧,溢出倉外,以致發霉腐爛。倉庫里的銅錢長期不用,穿錢的繩子爛了,錢幣散亂,多得無法計算。
(1)材料一反映了漢景帝怎樣的思想理念?
(2)概括材料二漢景帝的治國舉措。
(3)材料三反映了文帝、景帝怎樣主政思想?
(4)材料四反映了漢初的治世局面,歷史上稱作什么?今天我國提倡“節儉”民族風尚,對此你有何看法?
20.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乃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傾鄰國而雄諸侯。
——《漢書·食貨志》
材料二 忽必烈即位之后大力推行以采用漢法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推行重農政策,……取得顯著成效。
請回答:
(1)材料一中“商君”是誰?商鞅變法措施中“重農”政策有哪些?
(2)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舉出兩例說明忽必烈重視農業的主要表現。
(3)綜合上述改革,從中你能得到什么認識?
專題二 古代中國的經濟
1.C 【解析】 本題是一道熱點鏈接題型。根據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分析判斷。半坡人主要種植粟,因此他們的主食是粟,選C項。
2.B 【解析】 中國古代青銅技術產生和發展于夏、商時期,,其中商、周青銅器鑄造業規模宏大,工藝高超,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商代司母戊鼎是世界現存最大的青銅器,代表了我國古代青銅工藝水平,故選B項。
3.A 【解析】在春秋趙國時期就開始出現了牛耕。
4.C 【解析】 根據右圖聽課筆記的內容來分析判斷。A項錯誤,因為打出“尊王攘夷”旗號的是齊桓公;B項秦孝公不是“春秋五霸”之一;D項錯誤,因為早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了牛耕。
5.D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大運河段的識別能力。根據《隋朝大運河》分布圖可知,杭州段屬于江南河,故選D項。
6.D 【解析】坊是宋代才出現的,故唐朝無法看到。
7.B 【解析】 宋代商業繁榮,經濟發展空前。在北宋時期,四川地區出現了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8.B 【解析】本題考查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根據題中材料的閱讀可知,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條件原因、戰爭影響原因等要素,其中北方戰亂,大量人口南遷,帶來了先進技術和勞動力,加強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發展超過了北方。
9.A 【解析】 根據題中材料來看,反映宋朝造船業發展狀況。宋代造船重心主要有泉州、廣州、明州等,其中泉州造船技術最為精良,故選A項。
10.B 【解析】 宋朝時期,商業繁榮,海外貿易發達,宋政府設置了市舶司,管理和保護對外貿易。
11.C 【解析】 題干反映了東京城市商品經濟繁榮,主要表現有夜市、曉市;商品買賣多樣化,故選C項。
12.D 【解析】題中“機戶”就是早期資本家;“機工”就是早期雇傭工人,這反映了當時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13.C 【解析】 我國資本主義萌芽于明清之際,當時手工業發達,其中南京是最大的絲織業中心,故選C項。
14.C 【解析】 清朝前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即嚴格限制對外貿易,但不是完全禁絕對外貿易,對外貿易只允許廣州十三行代理,既嚴厲控制外國商人來華貿易,又限制中國商民出海,故選C項。
15.A 【解析】 本題考查古代生產工具的革新與演變。①出現于戰國時期;②耬車,出現于西漢;③筒車,出現于唐朝時期;④水排,出現于東漢時期,按時間先后順序為:①——②——④——③,故選A項。
16.B 【解析】 《天工開物》主要記述了農業、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和生產過程,,還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手工作坊的生產面貌。根據選項來看,①不正確,因為它是醫學方面的內容;④錯誤,因為它是航海方面的內容,故選B項。
17.(1)民本思想、以農為本、重農思想。唐太宗在經濟上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同時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減輕人民負擔。
(2)出現了五谷豐登、百姓安居樂業的太平景象或貞觀之治。武則天繼續推行唐太宗的重農政策:重視農業生產,多次勸課農桑:輕徭薄賦;禁止濫施政令等。
(3)反映了河南、河北兩道是全國重要產糧區。唐玄宗的重農政策:重視農業生產,在全國各地大興屯田,共修建四十多處水利工程;推廣農耕技術等。
(4)無農不穩,農業的發展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18.(1)商鞅變法;重視農業生產(或促進農業、手工業發展或使秦國富強起來。)
(2)曲轅犁;筒車。
(3)經濟重心南移(或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北方人口南遷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南方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南方有利的自然環境;統治者有利的經濟發展政策。
(4)閉關政策(或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國在世界上落伍;不能抵擋殖民勢力的侵略。
19.(1)以農為本的民本思想。
(2)減輕賦稅和徭役,田賦為三十稅一;推遲和縮短兵役時間;寬減刑法。
(3)勤儉治國,以民為本,以身作則的思想。
(4)“文景之治”。看法:要勤儉治國,厲行節約,反對奢侈浪費;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等;認識到節儉關乎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性。
20.(1)商鞅或公孫鞅;“重農”政策:獎勵耕織,生產好的農戶,可以免除徭役等。
(2)忽必烈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做牧場,又設立大司農司,專管勸導、督察農事,并將“戶口增,田野辟”作為考核官吏的標準。
(3)改革應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改革推動社會發展,應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右玉县| 明溪县| 台湾省| 阿瓦提县| 三原县| 江孜县| 塘沽区| 乳山市| 莱西市| 上杭县| 开化县| 嘉定区| 宝清县| 呼伦贝尔市| 汾西县| 龙山县| 平江县| 肃南| 新野县| 红桥区| 新田县| 吴旗县| 襄垣县| 繁昌县| 宁陵县| 济源市| 新密市| 醴陵市| 西华县| 阿城市| 嘉禾县| 辉县市| 自贡市| 莱芜市| 靖西县| 莲花县| 静宁县| 张家口市| 荥经县| 陇西县| 南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