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時間名稱地點內容意義1921.7.23中共一大上海黨的任務: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階級差別黨的中心任務:領導工人運動宣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922中共二大上海黨的最低綱領(民主革命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最高綱領:實現共產主義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1924國民黨一大廣州會議同意共產黨員可以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國民革命運動由此興起1927.8.7八七(漢口)會議武漢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第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給中國共產黨指明了前進的方向1931.11月中華蘇維埃全國一大江西瑞金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性質:工農革命政權大會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1935.1月遵義會議貴州1.從軍事上和組織上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2.軍事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3.組織上選舉毛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二次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義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妥善處理黨內長期存在的矛盾與分歧,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1935.八一宣言陜北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35.12瓦窯堡會議陜北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1937.8洛川會議陜北制定了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全面抗戰路線全面抗戰路線1945中共七大(延安會議)延安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執政思想1949.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西柏坡會議)河北平山縣西柏坡1.黨的工作中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以恢復和發展生產力為一切工作的中心。2.中國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政治上:為新中國成立在政治、思想和理論上做了準備原因:新民主主義革命快要勝利了1949.9月政協第一界全體會議北平1.決定國名、國旗、國歌等內容。2.通過《共同綱領》(規定了1.新民主主義的民主聯合政府(三大改造后才是社會主義國家)2.人民民主專政3.政協制度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3.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會議性質:代行全國人大的職權特殊性在:廣泛性、真實性意義:1.中國的籌備工作基本完成。2.在中國中產黨的領導下形成了一條統一戰線——人民民主統一戰線1949.10.1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一次會議北平一致決議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綱領1954.9月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北京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會議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2.人民政協代行人大職能結束1954.12月政協二屆一次會議北京提出人民政協繼續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性。作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成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1956.9月中共八大北京1.正確分析了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從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到1.人民對于建設先進工業國的要求與落后農業國的現實的矛盾2.經濟文化發展迅速的需要與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2.提出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加強國內各民族的團結3.第一次提出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4.堅持民主集中制,反對個人崇拜中共八大是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執政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一個良好開端1965.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五一六通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這兩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發動1966.8月八屆十一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無產階級大革命的決定》1975.1人大四屆一次會議北京大會重申在20世紀內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立以周鄧為核心的領導人會后,周病重,鄧小平在毛支持下,以鐵路整頓為突破口進行改革1978中央工作會議鄧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等思想事實上成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1978.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2.1980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鄧小平,重要講話《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強調必須解決黨和國家政治體制中權力過度集中的問題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初步構想(民主建設的初步構想)1980.8人大五屆三次會議北京在推進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和廢除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1982.11人大五屆五次會議審議并通過了經全面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八二憲法)成為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1984.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把增強企業活力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實行政企職責分開,建立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改革的重心從農村轉到城市。從農業轉向國有企業1984人大六屆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闡述了“一國兩制”這一偉大構想,獲全會通過1992年春鄧小平南巡講話①關于黨的基本路線②關于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 ③關于判斷實踐的標準④關于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關系 ⑤關于社會主義本質⑥關于發展問題深刻地回答了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對處于關鍵時期的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意義。1992.10中共十四大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的召開為標志,改革開放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94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推動了兩岸的經濟交流與合作1995.1江澤民講話《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是解決臺灣問題的綱領性文件1993.11十四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A、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作用;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B、國有企業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具體化1997,9中共十五大 1.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3.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4.正式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歷史任務改革開放30年,我國已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是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二是初步形成了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1999.3人大九屆二次會議正式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下來一個以憲法為核心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系框架基本形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