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鄂版 四年級上冊 《制作樂器》單元 16.認識與設計樂器 教學設計單元 《制作樂器》 課題 16.認識與設計樂器 課時 1核心 概念 12.技術、工程與社會學習內容及要求 12.2技術與工程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3~4年級 ③舉例說出一些典型的技術(如交通技術、電力技術等)和工程(如高速鐵路、發電站等)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嘗試設計和制作某種產品的簡化實物模型,并反映其中的部分科學原理。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對客觀事物的總體認識) 科學思維(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方式) 探究實踐(科學探究能力 技術與工程實踐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 態度責任(科學態度 社會責任)科學觀念 知道根據發聲方式的不同,可以將樂器分為管樂器、弦樂器和打擊樂器。 2.知道弦的長短、粗細和松緊會影響弦樂器發出聲音的高低。 3.知道管內空氣柱的長短會影響管樂器發出聲音的高低。 4.知道發聲體的大小會影響打擊樂器發出聲音的高低。 科學思維 1.能觀察樂器發聲方式的不同,并據此將樂器分類。 2.能設計實驗,探究影響不同類型的樂器發出聲音高低的因素。 3.能結合對樂器的觀察和探究,設計一種簡單的樂器,并畫出設計圖。 4.能根據設計圖,確定制作樂器所需的材料、工具,并規劃制作步驟。 探究實踐 1.樂于進行探究活動,態度嚴謹、認真。 2.在設計樂器的過程中,能夠細心、全面地考慮問題。 態度責任 認識一些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體會樂器之美。教學 重點 本課必須掌握的東西,如:科學原理需要掌握的,動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樂器的分類,能設計實驗,探究影響不同類型樂器發出聲音高低的因素。教學 難點 學生難以掌握的東西,如:難理解什么?難操作什么?能設計實驗,探究影響不同類型樂器發出聲音高低的因素。教學 準備 教師:1.愛牛課件優化 2.學生實驗材料一套。(教師準備1.幾種常見的樂器,如吉他、二胡、豎笛、小號、鼓、木琴等。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自行選擇樂器,但至少應有2種打擊樂器、2種管樂器、2種弦樂器,保證每組至少能有1種樂器進行觀察。2.傳統民族樂器的演奏音頻或視頻。學生:鉛筆、;學生活動手冊。教學過程教學 環節 教學活動 設計思路 教學備注提出和聚焦問題 提出和聚焦問題 出示一些樂器的圖片或實物,了解學生對樂器的認識。 ·這些是什么樂器?你知道它們的名字嗎? ·怎樣用這些樂器進行演奏? ·除了這些樂器,你還認識哪些樂器? 學生思考與討論。 3.根據學生的探討,提出本課的研究主題:研究不同樂器是怎樣發聲的。 通過引入環節,教師可以了解學生是否認識一些樂器,是否能演奏它們。如果學生對這些樂器很陌生,教師要先引導他們認識樂器的名字,并演示如何讓這些樂器發出聲音,為后面的探究活動做準備。科學實踐活動 科學實踐活動:研究樂器的發聲 觀察樂器的發聲方式,給樂器分類。 每組發放1~3種樂器。 引導學生嘗試讓這些樂器發出聲音,觀察樂器的發聲方式。·試一試,怎樣讓這些樂器發出聲音?·觀察它是通過什么發出聲音的。 (3)學生觀察后,交流匯報。將學生的匯報記錄在黑板上。 (4)根據樂器的發聲方式給樂器分類。·這些樂器的發聲方式有什么不同?·能根據樂器的發聲方式給它們分類嗎?將分類結果記錄下來。·說一說你是怎么分類的。 (5)學生進行觀察和給樂器分類的活動,然后交流匯報。 (6)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教師對樂器的分類進行補充介紹。 根據樂器的發聲方式,可以將樂器分為弦樂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三大類。利用琴弦振動而發聲的叫作弦樂器,如吉他、二胡等。利用管身中空氣的振動而發聲的叫做管樂器。如豎笛、小號等。以敲打樂器本體而發聲的叫作打擊樂器。如鼓、木琴等。 提出思考問題:說一說,你們還知道哪些弦樂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 探究影響不同類型的樂器發聲高低的因素。 (1)談話:還記得在上一單元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聲音有高低之分嗎?聲音的高低也叫作音調。 提出問題:·影響不同類型的樂器發出高低不同聲音的因素是什么? ·針對你們手中的樂器,嘗試找出影響它發聲高低的因素。 ·將發現的影響樂器發聲的因素記錄下來。 學生進行探究樂器發聲的活動。探究方法:·有弦樂器的小組,嘗試彈撥長短、粗細松緊不同的琴弦等,記錄自己的發現。·有管樂器的小組,嘗試按住不同數目的笛孔等,記錄自己的發現。·有打擊樂器的小組,嘗試敲打大小、長短不同的樂器本體,記錄自己的發現。 交流實驗現象,討論實驗結論。 教師引導總結影響不同樂器發聲的因素。·通過研究,你們發現不同樂器的發聲各有什么特點?·你們發現了哪些影響樂器發聲高低的因素? 3.引出設計和制作樂器的任務。·這些發現對你們設計和制作樂器有什么幫助?學生交流,為下節課樂器設計活動作鋪墊。 本環節的第一步是讓學生用正確的方式使樂器發出聲音。這一步要提醒學生重點觀察樂器是通過什么發出聲音的,操作時要小心,不能損壞樂器。 為了使學生能觀察的樂器種類更多一些,教師可以將樂器擺放在教室里,組織學生分組輪流進行觀察。或者在學生觀察后,將各組學生的發現匯總在黑板上,供全班交流討論。第二步是組織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根據樂器的發聲方式將樂器分類。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分類方式,因此這一步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鋼琴、吉他、提琴、琵琶與古箏等弦樂器,發聲的原理是琴弦的振動;長笛、短笛等管樂器,發聲的原理是管內空氣柱的振動;架子鼓、云鑼、編鐘等打擊樂器,發聲的原理是打擊時樂器本體的振動。在了解了樂器的發聲方式之后,接下來要組織學生探究影響不同類型的樂器發聲高低的因素。由于材料數量的限制,教師可以按小組分配任務,每個組研究1種類型樂器的發聲。當然,如果材料、課時都足夠,可以讓每個組對3種樂器都能進行研究。在研究弦樂器時,吉他、二胡等是比較合適的樂器。吉他上每根弦的粗細都不同,學生可以直接通過彈撥發現粗細不同的弦發出的聲音高低不同。探究弦的松緊時可以選擇其中一根弦,利用調節螺絲改變這根弦的松緊度,比較它們的發聲高低。探究弦的長短時,也是選擇一根弦,用小紙片插入弦下,將弦分為長度不同的兩段,比較它們發聲的高低。 在研究管樂器時,豎笛和排簫等是比較合適的樂器。可以通過按住豎笛不同數目的孔來改變管內空氣柱的長度,比較它發聲的高低;通過吹奏排簫不同長度的管來比較它們發聲的高低。 在研究打擊樂器時,單一的鼓并不適合作為研究材料,教師可以準備幾個材質相同但大小不同的鼓,或者是準備風鈴、木琴等玩具樂器,供學生研究。學生可以敲擊大小不同的鼓面,或者長短不同的風鈴管、木琴鍵,比較它們發聲的高低。三、拓展與應用 科學實踐活動:嘗試設計一種樂器 1.選擇自己想制作的一種樂器,進行觀察和思考。 (1)提出要求:·想一想,你打算制作哪一種樂器?·仔細觀察,這種樂器是什么樣的?·它分為幾個部分,各個部分分別使用了哪些材料? ·如果自己制作這種樂器,可以選擇使用什么材料? 學生觀察,然后交流匯報。 2.提出制作樂器的基本要求。 (1)明確任務:如果想讓樂器發出4個音調,應當如何制作? (2)學生展開討論與交流。 3.畫樂器設計圖,確定所需的材料及工具,規劃制作步驟。 (1)提出任務要求:·想一想,自己要制作的樂器是什么樣的?畫出它的外形圖。 ·它分為幾個部分,各個部分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 ·各個部分之間如何連接?可以使用哪些連接材料? ·可以利用哪些材料來美化它?·制作這個樂器需要哪些工具?·制作步驟是怎樣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學生討論確定后,畫出樂器設計圖,寫出需要準備的材料、工具及制作步驟。 4.要求學生課后搜集制作樂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下節課帶來進行制作。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樂器的外形、結構及制作材料,為后面自己設計與制作樂器做準備。 在開始設計之前,教師要先明確提出本次的任務,即制作的樂器要能發出4個(或至少4個)音調。可以讓學生先獨立思考一會兒,接著再進行小組討論,以使討論過程更有效率。 學生已經歷1~3年級6個技術與工程單元的學習,在本單元,可以嘗試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設計要求。不僅要求畫出樂器的設計圖,還要求確定制作樂器所需的材料、工具和數量,并規劃比較詳細的制作步驟。 在設計環節,教師要四處巡視,傾聽學生的討論過程,對他們思考過程中可能遺漏的事項進行提醒。 讓學生根據設計方案課后搜集材料和工具,既可以減輕教師準備材料和工具的工作量,也是技術與工程單元對學生逐步提高的要求。一些常見的材料和工具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搜集帶來,一些不常見的材料和工具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搜集和準備,或者讓學生思考有沒有可以替換的材料和工具。四、科學實踐活動 (四)拓展與應用 1.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中的課文,認識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 ·你們認識這些樂器嗎?·讀一讀課文,看看它們各有什么特點。·能區分其中的哪個是弦樂器、哪個是管樂器、哪個是打擊樂器嗎? 學生閱讀,然后表達、交流。 3.組織學生聽一聽這些樂器的聲音,欣賞樂器聲音之美。 拓展與應用部分旨在引導學生體驗我國傳統民族樂器之美。除了要引導學生欣賞樂器的外形之美,了解它們是怎樣發聲的之外,還可以播放樂器的演奏視頻或音頻,讓學生聆聽樂器的聲音,體會樂器發出的聲音之美。五、練一練 一、填空 1、聲音是由物體的( )產生的。 2、樂音的三要素:( )( )( )。 3、振動有規則的、有準確高度的聲音叫( ) 4、振動無規則、無固定音高或者聽起來不明顯的聲音稱為( )。 5、我們把音樂的強弱叫做( );把樂音的高低叫( )。 振動 2、響度、音高、音色 3、樂音 4、噪音 5、響度、音高六、整理 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 培養學生使用材料的好習慣。七、板書設計 16、認識與設計樂器 了解各種各樣的樂器 影響樂器音調的因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