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6年中考歷史復習專題四:中國近代化(現代化)的探索佳題點拔【例1】“皇上若決定變法,請先舉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壇太廟,或御乾清門,詔定國是,躬申誓戒,除舊布新,與民更始。”材料來自( )AA.康有為的上書 B.曾國藩的奏折 C.林則徐的文稿 D.陳獨秀的文章【指點迷津】本題考查學生對戊戌變法的背景——康有為上書呈請變法的認識能力【方法指導】根據材料中“詔定國是”“除舊布新”可知,這是康有為上述的內容,故選A項。【參考答案】A 【例2】有人認為,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化探索中的“量變”,而辛亥革命則是一次“巨變”。“巨變”是指辛亥革命(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B.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C.推翻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D.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指點迷津】本題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化探索活動、特征及其影響的理解分析能力。【方法技巧】 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引起的“巨變”主要是指.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A 、C項錯誤,因為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B項不是主要變化。【參考答案】D 【例3】中國近代化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發展過程,呈現“學技術—學制度—學思想”的特點,反映了中國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下列探索中的主張提出的先后順序為( )B①“民主”“科學” ②三民主義 ③變法圖強 ④“自強”“求富”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②③ D.④②③①【指點迷津】本題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化階段特征以及各階層主張的判斷分析能力。【方法指導】“學技術”指的是洋務運動;“學制度”指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學思想”指的是新文化運動,故選B項。【參考答案】 B 觸摸中考1.作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創辦了漢陽鐵廠,使“漢陽造”聞名天下,堪稱中國重工業的奠基人。這是的“他”是指( )曾國藩 B.李鴻章 C.張之洞 D.左宗棠2.陳旭麓先生提出,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這主要是指洋務運動( )A.創辦新式學堂 B.興辦近代企業 C.建立現代海軍 D.傳播西方思想3.武漢人說:“張之洞對武漢的貢獻很大,武漢人應該記住他。”張之洞留給武漢人的遺產應是( )A.漢陽鐵廠 B.江南制造總局 C.輪船招商局 D.京張鐵路4.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啟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有( )①創辦軍事工業 ②創辦民用工業③籌劃海防 ④培養人才 ⑤改革行政機構,任用維新人士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5.在1895年到1898年間,康有為多次上書光緒帝。這一時期康有為上書的主題應是( )A.嚴厲禁煙,抵御外侮 B.維新變法、救亡圖存C.師夷長技、自強求富 D.驅除韃虜、恢復中華6.資產階級維新思潮轉變為愛國救亡政治運動的標志是( )A.公車上書 B.強學會的建立 C.《萬國公報》的創辦 D.《定國是詔》的頒布7.為宣傳維新變法,康有為、梁啟超創辦了( )A.《萬國公報》 B.《民報》 C.《每周評論》 D.《新青年》8.下列有關戊戍變法的表述,正確的是( )A.《辛丑條約》的簽訂是起因 B.康有為是變法的主要籌劃者C.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 D.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9. 服裝具有重要的社會政治功能。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位禮服,并賦予了新的含義:門襟五粒紐扣表示┅┅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和( )A.民主 B.民治 C.民生 D.民享10.革命家的胸懷和奮斗目標對革命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右邊材料出自( )A.孫中山 B.黃興C.嚴復 D.康有為11.辛亥革命爆發后,獨立浪潮迅速席卷全國,下圖中首先脫離清政府獨立的是( )A. a省 B.b省 C.c省 D.d省12.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實現了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因為這次革命( )A.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B.是資產階級維新思潮轉變為愛國救亡政治運動的標志C.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D.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13.歷史往往賦予各個時代不同的主題。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主題是( )自強、求富 B.民主、科學 C.獨立、自主 D.和平、發展14.下列刊物宣傳的思想主張的共同點是( )A.民主思想 B. 維新思想 C. 三民主義 D. 師夷長技15.正確的思想路線是社會發展的靈魂。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思想路線是( )A.“一國兩制” B.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C.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D.求同存異,和平共處16.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強調,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么不容易。回顧所學知識,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找到的正確道路是( )A.計劃經濟的道路 B.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C.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道路 D.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17.近代化是世界歷史發展的重要階段,中國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點。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晚清政府財政收入結構表(單位:萬兩)年代農業稅收入工商雜稅收入其他收入總收入數額比重(%)數額比重(%)數額比重(%)數額比重(%)184932817796923————4250100188530714039235171497708100——摘編自馮楊《低關稅與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研究》(1)依據材料一,指出與晚清政府財政收入結構變化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并說明該歷史事件對中國近代化起到的作用。材料二:1898年6月16日光緒皇帝與康有為對話節選(2)材料二反映出康有為的“變法”主張是什么?與材料一反映的歷史事件相比,該主張是如何進一步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的?材料三: 民國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淪落、軍閥割據……明顯地,采取共和體制而帶來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國家,還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東西來喚醒國家及人民。受過西方教育或影響的新知識分子,進行一場激烈的社會變革。這場思想革命有時被描述為“中國的文藝復興”。——徐中約《中國近代史》(3)運用史實說明在近代化進程中新知識分子是如何“喚醒國家及人民”的?18.2015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4周年紀念日,海內外各地屆時將隆重舉行紀念活動。 【追思革命足跡】材料一 讀圖:圖一 起義軍占領楚望臺軍械庫 圖二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緬懷英烈功績】材料二: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為中國革命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打開了閘門。 【弘揚革命傳統】材料三:結合情景閱讀,完成下列探究問題:(1)對于辛亥革命周年慶典,許多城市展開了對慶典落戶權的爭奪。其中,很多人主張在武漢舉行,也有不少人主張在南京舉行。你支持哪一方?請依據材料一圖片提供的信息談談你的選擇理由。(2)材料二高度評價了辛亥革命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請你從政治、經濟、思想方面分別概述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3材料三中孫中山臨終遺言“革命尚未成功”的依據是什么?(4)今天海峽兩岸舉辦辛亥革命周年紀念慶典活動有何現實意義?19.閱讀下列材料: 工業化——這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材料一: 所謂洋務運動,是清廷在同治年間興起的“求強”、“求富”活動。從事這一活動的官員被稱為洋務派,李鴻章就是洋務派的首領。……為了鞏固清朝統治,李鴻章提出變“成法”、立“奇業”昀主張,即是在不變更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學習西方,略事變革,發展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加強內部統治,對付新的“變局”和“強敵”.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材料二: 剛剛解放的新中國,一項主要任務便是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為此,在“一五計劃”當中,國家將株洲等15個城市列為重點建設的大工業城市,并集中主要力量實施外援建設的156個重點項目……156個重點項目中,株洲占有4個,即擴建331廠,新建硬質合金廠、發電廠、洗煤廠……新中國的宏偉工業藍圖由此展開,工業株洲的華麗篇章開始書寫。——《株洲日報》材料三: “看工業,到株洲”,株洲人曾經驕傲了半個世紀。“看污染,到株洲”,株洲人為此尷尬了幾十年。繼“一五時期”成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大工業城市之后,2007年底,株洲再次被時代賦予使命、被國家寄予厚望,成為“兩型”社會改革試驗區的重要一極。株洲人推進“兩型”建設,走新型工業化之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毅然決然地開始了從“機聲隆隆”的工業基地,向“鳥語花香”的“以現代工業文明為特征的生態宜居城市”轉變。——《一部民族工業的崛起史》請回答:(1)材料一中“洋務派的首領”李鴻章創辦了哪些著名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各舉一例)根據材料一概括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和失敗的根本原因。(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工業化的重點。(3)株洲工業發展是中國工業化歷程的一個縮影。根據上述材料,歸納中國工業化的發展歷程。20.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98年,康有為只有40歲,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啟超才25歲,兩人以前都沒有在政府供職的經驗。變革前,也沒有出過國,對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對于西方的認識,也只是局限于所讀的傳教士的出版物和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見聞。尤其是康有為,他不是一個實踐的政治家。他對現實政治沒有太多認識,也沒有運用過政治權勢。他雖然能把皇帝拉攏過來作為權力的法律來源,但他忽略了國家的真正權力是在太后手里這一明顯的事實。他急于求成,毫不考慮變法對其他人的影響。他意識不到,激進的變法實際上是對整個儒家統治的國家和社會的一場戰爭,最終只會激起來自多方面的強烈反對。廢除八股文損害了所有畢生準備科舉考試的生員的前程,他們突然發現自己學習的東西不是政府所需要的了,于是發誓要“吃”了康。要求任用有實際知識的人而不是按資歷擢升現職者,在官場中引起不安全感。自1861年以來的三十七年,皇太后一直是國家的最高權力人物。她經驗豐富且地位牢固,一小撮缺乏經驗的改革派人士動搖不了她。她一直牢牢地控制著政治和軍事事務。她在天津的黨羽榮祿掌管北洋軍隊,榮祿一直是皇后的近身侍衛。不直接掌握任何軍隊的皇帝和理想化的改革者只能求助于袁世凱,但后者過于精明和見風使舵,他知道皇帝和太后之間爭斗的最終結果。袁選擇了勝利的一方,加速了變法的失敗。自認是儒家道德傳統守護者的保守派攻擊改革派在提倡民權和個人平等時混淆了人際關系中基本的“三從(四德)”。即使溫和的改革派和那些同情改制的人都難以接受康的解說。——摘編自(美)徐中約《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1600-2000中國的奮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1月第1版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淺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為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不少于100字)。要求:觀點明確,論述充分,表述清楚,史論結合。專題四 中國近代化(現代化)的探索1.C 【解析】從題目中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地位與企業名稱得知到,他為張之洞,故選C2.B 【解析】洋務派的主要目的是“自強”“求富”所以興辦近代企業,這樣使中國邁出近代化的第一步,故選B項。項。3.A 【解析】漢陽鐵廠是張之洞創立,而江南制造總局與輪船招商局都是李鴻章創辦,京張鐵路是詹天佑修建,故選A項。4.C 【解析】排除⑤,因為它是戊戌變法的內容之一,故選C項。5.B 【解析】“嚴厲禁煙,抵御外侮”是在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師夷長技、自強求富”是在洋務運動時期的主張,故選B項。6.A 【解析】公車上書在社會中產生了廣泛影響,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故選A項。7.A 【解析】 《萬國公報》是康有為和梁啟超創辦的宣傳維新思想刊物;《民報》是同盟會的機關報;《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發起陣地;《每周評論》是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刊物,故選A項。8.B 【解析】 A項錯誤,因為戊戌變法發生于1898年,《辛丑條約》簽訂于1901年,它們之間沒有因果聯系;C項錯誤,因為戊戌變法后來遭到慈禧太后的鎮壓;D項錯誤,因為戊戌變法失敗了,沒有改變舊中國政治制度和社會性質,故選B項。9.C 【解析】本題考查辛亥革命指導思想——三民主義。孫中山首創的中山裝賦予三民主義內容,根據同盟會革命綱領可知,“三民主義”指民族、民權、民生。10.A 【解析】又材料知這是辛亥革命的目標,可判斷為孫中山提出的,故選A項。11.A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讀圖提煉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武昌起義勝利后,成立了湖北軍政府,率先宣布脫離清王朝,因此據圖可知是湖北省,即圖中a省。12.D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故選D項。13.B 【解析】 新文化運動前期宣傳民主、科學,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根據題意選B項。14.A 【解析】 題中刊物分別是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宣傳刊物,都主張學習西方民主思想、民主政治,故選A項。15.C 【解析】 “一國兩制”是新時期解決港澳臺問題的基本方針,所以A項錯誤;B項是我國改革開放后逐步確立的現代化建設道路,所以B項應排除;“求同存異”是我國和平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針,故D項也不符合題意。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思想上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故選C項。16.D 【解析】 本題考查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黨在實踐的基礎上,逐漸找到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故選D項。17.(1)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開辟了中國近代化的道路。(2)強調從政治制度方面去變革(在政治上學習西方,實行君主立憲制)。從技術層面上升到政治制度層面推動中國近代化。(3)陳獨秀等新知識分子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發起了新文化運動,改造國民性,從而喚醒國家及人民。18.(1)可選擇武漢: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在武昌起義影響下清朝統治土崩瓦解。可選擇南京:中華民國在此宣告成立。(2)政治上:推翻清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經濟上:促進了民族工業(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3)依據: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務。(4)現實意義:(開放性答題)紀念革命先烈、激勵后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而奮斗;開創海峽兩岸合作新局面,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促進兩岸和平統一等等。19.(1)軍事工業: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民用工業:輪船招商局;根本目的:維護清朝統治;根本原因:沒有改變封建制度。(2)發展重工業;(3)創業——發展——污染——治理——新型發展之路。(或發展——治理——再發展)20.評分標準一等:①觀點明確;②合理引用史實,進行多角度評論;③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表述清楚。二等:①觀點較明確;②引用史實,評論角度單一;③論證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①觀點不明確;②未引用史實;③ 論證欠說服力,表述不清楚。注意:小論文在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中,應該包括以下幾個要素:維新派缺乏經驗,不懂政治;對西方的認識不深;變法措施過如激進,急于求成;慈禧的權勢太大;保守派的反對;袁世凱的出賣活動;缺乏先進理論的指導等。(有其它分析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據可酌情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