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期末專項復習 習題課件(共7份打包)滬科版(2024) 八年級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期末專項復習 習題課件(共7份打包)滬科版(2024) 八年級上冊

資源簡介

(共16張PPT)
專項四 神奇的透鏡
一、選擇題
1.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將點燃的蠟燭放在距離凸透鏡
32 cm處,在凸透鏡另一側距離凸透鏡50 cm處的光屏上得到燭焰清晰的像,該凸透鏡的焦距f應該滿足的條件是( )
A.f<16 cm B.16 cmC.25 cmB
2.為了保障師生安全,很多學校安裝了智慧校園人臉識別系統,如圖為學生進校時的情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攝像頭相當于凹透鏡
B.人臉經攝像頭成的是虛像
C.攝像頭成像原理與投影儀相同
D.該系統攝像頭的成像原理主要是光的折射
D
3.(2024揚州)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蠟燭、凸透鏡和光屏的位置如圖所示,光屏上的像清晰,此成像規律的應用是( )
A.照相機 B.放大鏡
C.攝像機 D.投影儀
D
4.(2024云南)(多選)如圖所示,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若此時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B.光屏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C.照相機是利用該成像原理制成的
D.投影儀是利用該成像原理制成的
BC
5.某班同學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記錄并繪制了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u跟像到凸透鏡的距離v之間關系的圖像,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該凸透鏡的焦距是20 cm
B.當u=25 cm時,光屏上不能成像
C.當u=15 cm時成縮小的像,投影儀就是根據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體從距凸透鏡11 cm處移動到 20 cm處的過程中,像移動的速度比物體移動的速度快
D
6.(多選)照相機和放大鏡都是凸透鏡成像原理的具體應用。如圖,下列關于照相機、放大鏡使用和成像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照相機:被拍物體應在甲區域內,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B.照相機:被拍物體應在乙區域內,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C.放大鏡:被觀察物體應在乙區域內,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D.放大鏡:被觀察物體應在丙區域內,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AD
二、填空題
7.小明在測量凸透鏡的焦距時,他讓一束平行光正對射向該透鏡,須調節光屏位置直到光屏上得到一個   的光斑。如圖是調節完成的狀態,該透鏡的焦距f=   cm。
最小、最亮
10.0
8.夏天的雨后,小草的葉子上有雨滴,透過這些雨滴,可以清晰地看到葉脈的   (選填“虛”或“實”)像。小明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凸透鏡(f=10 cm)前18 cm處,光屏上得到了燭焰倒立、   的清晰的像,然后他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放置了一個遠視眼鏡片(如圖所示),由于遠視眼鏡片對光線有   作用,所以光屏上燭焰的像變模糊了。

放大
會聚
9.智能手機掃碼功能可快速獲取信息,手機攝像頭相當于   (選填“凸透鏡”或“凹透鏡”);二維碼通過攝像頭在手機中所成的是
   (選填“實”或“虛”)像。如圖所示,燭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時光屏上可觀察到倒立   (選填“放大”或“縮小”)的
   (選填“實”或“虛”)像,生活中的應用是   (選填“投影儀”或“照相機”)。
凸透鏡

放大

投影儀
10.小明用手機拍照,發現手機鏡頭過于靠近拍攝對象時(如圖所示)無法正常對焦,拍出的照片模糊,此時像成在感光器的   面,可以利用
   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使像成在感光器上。


11.用焦距為10 cm的凸透鏡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如圖所示。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則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可能是   (選填“8”“18”或“28”)cm;把近視鏡片放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應將光屏向    (選填“左”或“右”)調節,才能在光屏上重新成清晰的像。

18
三、作圖題
12.畫出兩條光線經透鏡折射后的光路。
答案:如圖所示
四、實驗探究題
13.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的實驗中:
(1)如圖(甲)所示,測得本實驗所用凸透鏡的焦距為   cm。在光具座上調節燭焰、凸透鏡和光屏的位置,使它們的中心大致在  .
 。如圖(乙)所示,光屏上成倒立、   (選填“放大”或“縮小”)的實像。
10.0
同一
高度
縮小
(2)人的眼睛是通過改變晶狀體的厚度來看清遠近不同物體的,現將圖(乙)中虛線圓圈部分當做人的“眼睛”,當蠟燭遠離“眼睛”時,“眼睛”需調節凸透鏡的厚度使其   (選填“變薄”或“變厚”),改變其對光線的偏折能力,從而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該“眼睛”無法調節凸透鏡達到應有的厚度,則該“眼睛”為   (選填“近視眼”或“遠視眼”),應該配戴   (選填“凸透鏡”或“凹透鏡”)進行矯正。
變薄
近視眼
凹透鏡
謝謝觀賞!(共20張PPT)
專項五 質量與密度
一、選擇題
1.在勞動實踐課上,同學們扛上鋤頭去菜地挖地種菜,請你估測一把鋤頭的質量最接近( )
A.1 500 mg B.1 500 g C.1 500 kg D.1 500 t
2.小芳在打乒乓球時,不小心將球踩癟了,但沒有破裂。關于球內氣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質量不變,重力變小
B.質量變小,體積變小
C.質量不變,密度變大
D.質量變小,密度不變
B
C
3.密度知識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下列關于密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將密封在針筒里的空氣用力壓縮,針筒里的氣體質量不變,密度變大
B.1 kg冰與1 kg水的密度相等
C.一瓶礦泉水喝掉一部分后,剩余部分水的密度減小
D.鐵塊從20 ℃加熱至1 200 ℃,質量不變,密度也不變
A
4.小明想用天平稱出20 g水,先用正確的方法測出空燒杯的質量,如圖1所示。然后在右盤中增加20 g砝碼,接著向燒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水、指針位置如圖2所示。接下來的操作應該是( )
A.向左調節平衡螺母
B.向左移動游碼
C.用滴管向燒杯中加水
D.用滴管從燒杯中取水
C
5.實驗室里常用懸重法測蠟塊的密度,如圖所示,量筒內原來水的體積為V0,只浸沒入重物時,量筒內水與重物總體積為V1,將蠟塊及重物全浸入水中后,量筒水面所示總體積為V2,已知蠟塊的質量為m,則蠟塊的密度為( )
B
6.甲、乙、丙三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如圖所示,ρ甲、ρ乙、
ρ丙、ρ水分別代表甲、乙、丙和水的密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ρ水=
1.0×103 kg/m3)( )
A.ρ丙>ρ乙>ρ甲且ρ甲>ρ水
B.ρ甲>ρ乙>ρ丙且ρ丙>ρ水
C.ρ甲>ρ乙>ρ丙且ρ乙=ρ水
D.ρ乙>ρ丙>ρ甲且ρ甲<ρ水
C
7.(多選)水是一種資源,也是一種能源。古代勞動人民巧妙地利用水來開山采石:冬季,在白天給石頭打一個洞,再往洞里灌滿水并封實,待晚上降溫,水結冰后石頭就裂開了(冰的密度比水的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石頭裂開后密度減小
B.石頭裂開后密度不變
C.該方法利用水結冰后質量不變,體積增大而使石頭裂開
D.該方法利用水結冰后質量變大,體積增大而使石頭裂開
BC
二、填空題
8.如圖所示,正方體甲和乙的棱長之比為 1∶2,把甲和乙分別放在天平的左、右盤里,天平恰好平衡。則甲和乙的質量之比為   ;密度之比為   。 
1∶1
8∶1
9.增大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已作為我國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措施。流經宜賓境內的金沙江水中就含有大量的泥沙,經測量,每立方厘米的江水中平均含泥沙量約為 2×10-2 g,合每立方米含泥沙量約   kg;設在某一時間段里,每分鐘流經某江段的水量為1 000 m3,則每小時將流失約   kg的泥沙。
20
1.2×106
10.如圖所示,一個紙風車放在點燃的酒精燈火焰上方,風車會轉動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是因為一定質量的空氣受熱膨脹后,密度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而上升,熱空氣上升后,冷空氣從四面八方流過來,從而形成風。冬天房間里開空調時,應該讓熱風向
   (選填“上”或“下”)吹,房間內才會很快變得暖和起來。
變小

11.如圖是某實驗小組根據測出的甲、乙兩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描繪出的m-V的圖像,由圖像可知,體積相同的甲、乙兩種物質,其質量之比為   ,把質量相同的這兩種物質混合,混合后的平均密度為 g/cm3。
4∶1
2
三、實驗與探究題
12.小晨同學買了一個小吊墜[如圖(甲)所示]作為母親節的禮物送給媽媽,他利用天平和量筒測量小吊墜的密度進行鑒定。
(1)將天平放在   上,撥動   至標尺左端零刻度線,此時指針偏向分度盤中線左側,他應該將平衡螺母向   (選填“左”或“右”)移動,直至天平平衡。
(2)將解去掛繩的小吊墜放在左盤,往右盤加減砝碼,當最
后放入5 g的砝碼時,發現指針指在分度盤中線的右側,則
他下一步的操作是   。
A.向右移動游碼 B.向左移動平衡螺母
C.取出5 g的砝碼
水平工作臺
游碼

C
(3)天平再次平衡后,砝碼和游碼的位置如圖(乙)所示,則該小吊墜的質量為   g。
(4)先向量筒中加入30 mL的水,將重新系好掛繩的小吊墜輕放入量筒中,水面如圖(丙)所示,則小吊墜的體積為   cm3。
24
8
(5)小晨將測得的密度和表格中數據進行對比,發現小吊墜可能是
   制作而成的,他仔細分析了自己的測量過程發現,小吊墜密度的測量值與真實值相比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和田玉
偏小
材質 翡翠 和田玉 玻璃 有機玻璃
密度/ (g·cm-3) 約3.3~ 3.36 約2.95~ 3.17 2.5 1.18
13.小明喝牛奶時想知道牛奶的密度,于是他進行了如下操作: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將游碼移到稱量標尺左端的零刻線處,發現指針向左偏,此時他應向   (選填“左”或“右”)端調節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
(2)把空燒杯放在天平左盤上,在右盤中放入 50 g 和10 g砝碼后,再用鑷子向右盤夾取砝碼,發現放上質量最小的砝碼時,指針向右偏;取下它,指針向左偏,則他下一步的操作是   。當橫梁再次平衡后,如圖所示,燒杯的質量m=   g。

移動游碼
64
(3)他利用現有的實驗器材和足量的水,完成以后的實驗操作,請你寫出實驗步驟及所測物理量的符號。
第一步:在燒杯中裝滿水,用天平測出   的總質量為m1;
第二步:將水倒掉并擦干燒杯,再在燒杯中裝滿牛奶,用天平測出燒杯與牛奶的總質量為m2。
則牛奶密度的表達式:ρ牛奶=   。(用已測物理量對應符號表示,已知水的密度為ρ水)
(4)整理實驗器材時發現,天平的左盤有一個缺角,則測量結果  .
 (選填“偏大”“偏小”或“仍然準確”)。
燒杯和水
仍然
準確
(5)小明測算牛奶的密度使用了下列3種物理方法中的   。
A.控制變量法
B.等量替代法
C.類比法
B
四、綜合題
14.小明的爸爸從網上購得一體積為600 cm3的金屬球(由鐵制作而
成),為了辨別是空心還是實心,小明先幫爸爸測出了金屬球的質量為
3 160 g。(鐵的密度是7.9×103 kg/m3)
(1)請你通過計算幫小明判斷該金屬球為空心還是實心
答案:(1)空心的,計算過程見解析
(2)若為空心,則空心部分的體積是多大
(3)若空心部分注滿水,則金屬球的總質量是多少
解析:(2)空心部分的體積是
V空=V-V鐵=600 cm3-400 cm3=200 cm3。
(3)注入的水的質量為m水=ρ水V水=ρ水V空=1.0 g/cm3×200 cm3=200 g,
金屬球的總質量
m總=m水+m=200 g+3 160 g=3 360 g。
答案:(2)200 cm3
(3)3 360 g
謝謝觀賞!(共13張PPT)
專項一 運動的世界
期末專項復習
一、選擇題
1.(2023福建)如表是某襯衫吊牌的部分信息,號型“170/92A”表示適穿人群的特征參數及體型。“A”表示適用于一般體型,“170”表示身高170 cm,“92”表示( )
A.胸圍92 cm B.肩膀寬92 cm
C.上臂周長92 cm D.脖子周長92 cm
A
產品名稱:襯衫
規格:XL
顏色:藍色
號型:170/92A
……
2.(2023徐州)小華到云龍山游玩,乘坐纜車上山時,如果說小華是靜止的,則所選擇的參照物是( )
A.山上的樹木 B.路上的游人
C.乘坐的纜車 D.山頂的觀景臺
C
B
4.甲、乙兩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通過的路程之比是3∶1,運動速度之比為2∶3,則甲、乙所用的時間之比為( )
A.2∶9 B.2∶1
C.9∶2 D.1∶2
5.下列情況中只是因為誤差而引起結果不準確的是( )
A.測量時物體的邊緣未對準“0”刻度線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勻
C.讀數時視線未能與刻度尺垂直
D.讀數時沒有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C
B
6.關于誤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測量時出現了誤差,一定是實驗操作出了差錯
B.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主要是減小由于測量儀器的精度不高帶來的錯誤
C.讀數時,估讀的位數越多越準確
D.改進測量方法,選用精度高的測量工具等方法可減小測量誤差
7.甲、乙兩物體運動時,路程與時間關系的 s-t圖像如圖所示。其中甲為曲線,乙為直線,在t=5 s時兩線相交。由圖像可知( )
A.乙物體運動越來越快
B.兩物體在5 s內通過的路程s甲小于s乙
C.在5 s內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D.甲物體做變速運動,乙物體做勻速運動
D
D
二、填空題
8.科技人員看到地球同步衛星總是靜止在地球上空某處,他們是以
   為參照物的。若以太陽為參照物,這個地球同步衛星是   (選填“運動”或“靜止”)的。
9.小虎在公路上騎行,雖然沒有風,但小虎覺得刮了西風,以小虎為參照物,空氣是向   運動的;以地面為參照物,小虎向   運動。
地球
運動

西
10.請同學們應用所學物理知識正確使用下列測量工具。
(1)如圖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體的長度是   cm。
(2)小明騎車去學校,借助秒表記錄了自己從家到學校的時間,如圖所示,此時秒表所表示的時間是    s。
1 mm
3.45
307.5
11.在學校趣味運動會上,小明參加50 m托球跑比賽的成績是10 s,他托球跑的平均速度是   km/h;在接力比賽中,為使接力棒順利交接,兩名運動員應盡可能做到相對   (選填“靜止”或“運動”)。
12.A、B是同一直線上相距12 m的兩點,甲、乙兩車分別從A、B兩點沿直線做勻速直線運動,相向而行,其中甲運動的s-t圖像如圖所示。甲比乙先運動2 s,乙出發4 s后,甲、乙相距8 m,則乙的速度為   m/s。在此過程中,相對于甲,乙是   (選填“運動”或“靜止”)的。
靜止
18
2
運動
三、實驗與探究題
13.某物理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中,他們將小車從帶刻度(分度值為 1 cm)的斜面頂端A點靜止釋放,并同時按下電子秒表開始計時,圖中圓圈內顯示了小車位于A、B、C三點的時刻(數字分別表示“時:分:秒”)。
(1)由圖中的實驗數據可知,小車下滑過程中做   (選填“減速”
“勻速”或“加速”)運動。
加速
(2)根據圖中信息,小車在下滑過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cm/s。
(3)如果在A點時,先釋放小車,后按下秒表開始計時,B、C兩點都準確計時,則會使所測AB段的平均速度   (選填“偏大”“不變”或“偏小”)。
50.0
偏大
四、綜合題
14.甲、乙兩地的距離是900 km,一列車從甲地早上7:30出發開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幾個車站,在當日16:30到達乙地。列車行駛途中以144 km/h的速度勻速通過長度為400 m的橋梁,列車全部通過橋梁的時間是25 s。求:
(1)列車從甲地開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時
答案:(1)100 km/h 
(2)列車的長度是多少米
答案:(2)600 m
謝謝觀賞!(共21張PPT)
專項六 熟悉而陌生的力
一、選擇題
1.(2023益陽)冬至打年糕是中國傳統習俗之一。打年糕時,需要用木制榔頭反復捶打石槽中蒸熟的糯米。如圖所示,用木制榔頭捶打年糕的過程中,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石槽始終未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向下砸榔頭時,榔頭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B.榔頭打擊年糕時,人對年糕有力的作用
C.年糕凹陷,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D.年糕凹陷,說明榔頭對年糕有打擊力,而年糕對椰頭沒有作用力
C
2.如圖所示的實例中,主要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形狀的是( )
A.用力將跳板壓彎   B.用力推動購物車
C.用力將籃球投出   D.用力將門拉開 
A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B.不倒翁之所以不倒是因為它的重心低
C.彈簧測力計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量就越長
D.只有跟地面接觸的物體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4.如圖所示,兩人各用50 N的力沿水平方向對拉同一只彈簧測力計兩端,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 )
A.200 N B.100 N
C.50 N D.0 N
B
C
5.如圖所示的情境中,不能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來解釋的是( )
A.(甲)圖中的小花穿著旱冰鞋推墻,身體離墻而去
B.(乙)圖中跳水運動員踩踏跳板,身體向上跳起
C.(丙)圖中建筑工人在砌墻時拉重垂線來確定墻是否豎直
D.(丁)圖中用力握握力計,會感覺到手疼
C
6.如圖所示的實例,為了減小摩擦的是( )
A.輪滑鞋裝有滾輪 B.運動鞋底有凹凸的花紋
C.腳蹬面做得凹凸不平 D.守門員戴著防滑手套
A
7.如圖,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重為 10 N 的物體在F=5 N的水平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面由A點勻速運動到B點,此時撤去拉力,物體繼續向前運動到C點停下來。此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在AB段摩擦力等于10 N
B.物體在BC段摩擦力等于5 N
C.物體在BC段摩擦力大于5 N
D.物體在BC段摩擦力小于5 N
B
8.自行車是人們“綠色出行”的首選工具。騎自行車時,下列摩擦應設法減小的是( )
A.手與車把手之間的摩擦
B.腳與腳蹬之間的摩擦
C.車輪與地面之間的摩擦
D.車輪的軸與軸承之間的摩擦
D
二、填空題
9.在撐竿跳比賽中,撐竿受力變彎曲的施力物體是   ,使運動員騰空越桿的施力物體是   ,這一現象說明力的作用是   。
10.投出去的鉛球在空中飛行時,   (選填“受”或“不受”)手的推力的作用;由于在   的作用下鉛球最終會落回地面,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   ;鉛球落地時將地面砸出了一個小坑,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   。
運動員
撐竿
相互的
不受
重力
運動狀態
形狀
11.(2023內江)如圖所示,重力為100 N的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某同學用20 N的力水平向左推木箱,沒有推動,木箱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為
   N,方向是   。
20
水平向右
3
3
5
三、作圖題
13.(1)在圖中畫出蘋果所受重力G的示意圖。
答案:如圖所示
(2)在水平向右勻速行駛的火車車廂頂端用細線懸掛一小球,車廂水平地板上放置物塊A。在某時刻,發現小球向右擺動,如圖所示。請畫出此時物塊A受力的示意圖。
答案:如圖所示
四、實驗與探究題
14.在“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實驗中,將木塊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動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
(1)(甲)圖中,彈簧測力計示數為   N,即為此時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2)比較(甲)、(乙)兩圖可得:在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   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3)通過比較   兩圖可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
2.6
壓力
(乙)、(丙)
五、綜合題
15.有一根彈簧,所受的拉力F與彈簧的伸長量ΔL的關系如圖所示。當不受拉力時,彈簧的長度是15 cm。某次把一個物體掛在彈簧下靜止時,彈簧的長度變為19 cm,則此物體的質量是多少 (g取10 N/kg)
答案:0.8 kg
答案:(1)660 N (2)110 N
解析:(1)航天員的質量m=66 kg,
航天員在地球上所受的重力
G地=mg=66 kg×10 N/kg=660 N。
(3)航天員在月球上的質量。
解析:(3)質量是物體的一個基本屬性,航天員從地球到月球,位置發生變化,但質量不變,仍為66 kg。
答案:(3)66 kg
答案:(1)24 t 
答案:(2)12 000 N
(2)該車勻速行駛時所受的牽引力為多少牛
解析:(3)該車裝滿沙子后質量為24 t,
由圖可知,大橋允許通過車輛的最大質量為20 t,
因為24 t>20 t,所以這輛卡車裝滿沙子時不能從該橋上通過。
(3)如圖所示,某橋頭立有這樣的一塊牌子,通過計算說明,這輛卡車裝滿沙子時能否從該橋上通過。
答案:(3)不能,過程見解析
謝謝觀賞!(共22張PPT)
專項三 光的世界
一、選擇題
1.下列成語與其對應的相關光的物理知識相符的是( )
A.鑿壁偷光——光的反射
B.雨后彩虹——光的直線傳播
C.猴子撈月——光的折射
D.坐井觀天——光的直線傳播
D
2.如圖為玩具鳥在平面鏡中的成像示意圖。下列能改變像位置的是
( )
A.豎直上移玩具鳥
B.豎直下移平面鏡
C.人向平面鏡靠近
D.像與鏡間放一木板
A
3.昆明四季溫暖如春,所以也被譽為“春城”。如圖所示的昆明美景蘊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下列現象可以用光的直線傳播來解釋的是
( )
A.(甲)圖中路邊藍花楹樹的影子
B.(乙)圖中昆明城上空雨后出現的美麗彩虹
C.(丙)圖中滇池湖畔海鷗在水中的倒影
D.(丁)圖中在翠湖看到水面下游來游去的魚兒
A
4.我們經常提到的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鏡成像;③放大鏡成像;④電影屏幕上的像;⑤照相機底片上的像。其中( )
A.屬于實像的是①④⑤
B.屬于虛像的是①②③
C.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③⑤
D.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②③④
A
5.小王同學在家里將一個平面鏡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張可沿ON折疊的硬白紙板ENF豎直立在平面鏡上,以此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通過測量他發現此時入射光線與平面鏡成50°夾角,如圖所示,則( )
A.反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是40°
B.入射角增大10°,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夾角增大20°
C.將紙板NOF向后折轉,則反射光線會消失
D.光在紙板上發生了鏡面反射
B
6.(2024連云港)下列事例中屬于光的反射現象的是( )
A.雨后天空中出現的彩虹
B.建筑物在平靜水面下形成的倒影
C.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來“彎折”
D.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后被分解成各種色光
7.舞蹈演員站在平面鏡前訓練,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演員在平面鏡中成實像
B.演員遠離平面鏡時,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變小
C.演員面鏡時,像遠離平面鏡
D.演員以0.5 m/s的速度面鏡時,像也以0.5 m/s的速度面鏡
B
D
8.(多選)下列關于光現象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圖(甲)中,手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B.圖(乙)中,潛望鏡利用光的反射來觀察物體
C.圖(丙)中,光的色散現象表明太陽光是由多種色光組成的
D.圖(丁)中,鉛筆“錯位”是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
BC
二、填空題
9.如圖所示是光在空氣和玻璃兩種介質中傳播的路線,據圖分析:折射角大小是   ,空氣在界面的   (選填“上”“下”“左”或“右”)側。

40°
10.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夏日的午后,小明坐車去商場,轉角處駛來一輛正在工作的除塵水霧車,水霧車后跟著一道美麗的“小彩虹”。“彩虹”的形成是光的   現象;快到商場時,他看到商場大樓向陽的玻璃墻上,金光爍爍,這是光的   (選填“鏡面”或“漫”)反射造成的;下車后,看到公交站旁的樹下布滿了圓形的“光斑”,
“光斑”的形成是因為光在空氣中沿   傳播。
11.小紅站在學校樓梯口衣冠鏡前發現衣領處有一點污漬,便走近鏡子,鏡中污漬的像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同學間可通過鏡子互相看到對方,表明光反射時光路是   的。
色散
鏡面
直線
不變
可逆
12.如圖所示,一束激光沿   傳播射到空水槽底部O點,形成一個光斑,向水槽中注入適量水后,水槽底部光斑移動到O點的   (選填“左”或“右”)側。繼續沿水槽壁緩慢注水,在此過程中,折射角
   (選填“增大”“不變”或“減小”)。
直線

不變
13.如圖所示是一條盤山公路,當汽車在AB路段行駛時,由于  .
 (從光學角度),司機看不到BC路段的情況;為了盡可能大范圍地看到BC路段的情況,人們利用光的   定律在公路急拐彎的B處裝上   (選填“平面鏡”“凸面鏡”或“凹面鏡”),以防止事故的發生。
光的直
線傳播
反射
凸面鏡
14.如圖所示,光在玻璃和空氣的界面MN同時發生了反射和折射,根據圖中的信息可判斷:反射光線為   ,入射角的大小為   ,折射角的大小為   ,MN的   (選填“上方”或“下方”)是空氣。改變入射角,折射角變為30°,則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夾角將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60°。
OB
40°
50°
上方
小于
三、作圖題
15.(1)如圖所示,從光源S發出的一條光線射向平面鏡,經平面鏡反射后過A點,請作出這條入射光線并完成光路圖。
答案:如圖所示
(2)如圖,一束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請畫出折射光線和反射光線。
答案:如圖所示
四、實驗探究題
16.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時將一塊平面鏡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張硬紙板豎直放在平面鏡上,讓一束光線貼著紙板A沿EO方向入射,如圖(甲)所示。
(1)某同學想探究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應將紙板   (選填“A”或“B”)繞ON向前或向后彎折,紙板A上可以看到光線的路徑是因為光線在紙板上發生   反射。
B

(2)改變入射角大小做三次實驗后將測得的數據記錄在表中,可以得到的結論是   。
(3)另一同學也把一束光貼著紙板A射到O點[如圖(乙)所示],但紙板并未與平面鏡垂直,他   (選填“能”或“不能”)在紙板B上看到反射光線,此時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   (選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內。
(4)實驗中多次改變入射角進行多次實驗的目的是   。
次數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20°
2 40° 40°
3 60° 60°
光反射時,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不能

使實驗結論更具普遍性
17.(2021云南)如圖1所示,用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和一塊厚玻璃板“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目的是可以確定像的   。實驗中有同學從蠟燭一側透過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發生了光的   射。改善“重影”問題的辦法是
   。解決問題后,移動點燃的蠟燭,多次測量并分析得出結論。
圖1
位置

用薄玻璃板做實驗
(2)小明發現上述實驗中難以準確測量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離,且未用大小不同的物體進行多次實驗,就得出了像與物大小的關系,于是他換用一些完全相同的木塊進行實驗。
①如圖2(甲)所示,將一組木塊置于玻璃板前,改變該組木塊的位置,進行三次實驗,用筆在白紙上標記出每次像和物的位置,如圖2(乙)所示。根據對應頂點就能準確測出相應的距離,再將白紙沿   (選填“EF”或“GH”)對折,若像和物的對應頂點都   ,則證明平面鏡所成的像和物具有對稱性。
GH
重合
②如圖3所示,用疊加的方法改變物的大小進行實驗,記錄數據如下表。分析可知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的大小   。
圖3
相等
木塊的位置 保持不變
物的大小(玻璃板前木塊的個數/個) 1 2 3
像的大小(玻璃板后木塊的個數/個) 1 2 3
(3)某小組在較暗的環境中實驗時,發現木塊的像較暗、不易辨識,聯系日常照鏡子的經驗,解決方法是   (選填“照亮木塊的像”或“照亮木塊”)。
照亮木塊
謝謝觀賞!(共18張PPT)
專項七 實驗
1.小文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做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的實驗。他讓小車從斜面A點處由靜止開始下滑并且開始計時。
(1)本實驗的原理是   。
(2)為了更便于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實驗開始前小文需調節木塊的位置,使斜面保持較   (選填“大”或“小”)的坡度。
(3)小文測得tAC=4.5 s,則小車通過AC段的平均速度為   m/s。

0.2
(4)為了測量小車在整個運動過程中通過BC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學讓小車從B點由靜止釋放,測出小車到達C點的時間,從而計算出小車通過BC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確嗎    (選填“正確”或“不正確”),理由是  .
 。
不正確
小車從斜面A點運動到C點的過程中,經過B點時的速度
不為零(或小車整個運動過程的起點是A點不是B點)
2.小明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表面   (選填“光滑”或“粗糙”)的紙板應   立在水平平面鏡上,讓一束光緊貼紙板A射向鏡面上的O點,在紙板B上呈現出反射光線,以ON為軸,把紙板B向后翻折,紙板B上反射光線消失。由此可初步得出: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   。
粗糙
豎直
在同一平面內
(2)把紙板B翻折至能呈現反射光線的位置后,讓紙板A上的入射光線繞O點順時針轉動,此過程中反射角的大小變化情況是   。
(3)若將圖中紙板整體以底邊EF為軸向后旋轉45°后,紙板B上  (選填“能”或“不能”)呈現出反射光線。
(4)將紙板A、B置于同一平面,一束光貼著紙板B沿DO射到O點,反射光線將沿圖中的OC方向射出,說明光在反射時   。
(5)在紙板前從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入射光CO的徑跡,這是因為光在紙板上發生了   反射。
減小
不能
光路可逆

3.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提出問題】 平面鏡成像時,像的位置、大小跟物體的位置、大小有什么關系
【設計和進行實驗】
(1)為了便于確定像的位置,要用玻璃板作為平面鏡,原因是玻璃板能成像,而且   (填字母代號)。
A.透過玻璃板可以看見后面的蠟燭
B.玻璃板比平面鏡成像更清晰
C.蠟燭經玻璃板可成實像
D.玻璃板只透光不反射光
A
(2)為了比較像與物體的大小關系,需要選用兩支外形   (選填“相同”或“不同”)的蠟燭。
(3)除圖中提供的器材外,實驗中還用到一種測量距離的工具,它是
   。
(4)在尋找蠟燭A的像的位置時,眼睛應在放有蠟燭   (選填“A”或“B”)的一側觀察。
(5)本實驗在   的環境中進行,應選擇   (選填“茶色”或“透明”)玻璃。
相同
刻度尺
A
較暗
茶色
4.小毛用凸透鏡、蠟燭、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鏡成像的
規律”。
(1)小毛將一束平行于凸透鏡主光軸的光射向凸透鏡,調節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直到光屏上出現   ,此時凸透鏡和光屏的位置如圖(甲)所示,從而正確測出凸透鏡的焦距。
很小、很亮的光斑
(2)實驗前,為了使燭焰、凸透鏡、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應將如圖(乙)所示的   適當向下調節,目的是   。
(3)將蠟燭、凸透鏡保持在如圖(乙)位置不動,在   (選填“50~60 cm”“60~70 cm”或“70~80 cm”)刻度線之間移動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現燭焰清晰的像。生活中的   (選填“照相機”“投影儀”或“放大鏡”)就是利用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光屏
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60~70 cm
照相機
5.在“測量小石塊的密度”的探究課上,某實驗小組進行了如下實驗探究活動: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如圖(甲)所示,于是小麗直接用天平進行測量時,同組同學馬上阻止說:小麗的做法不對,不對之處是   。
(2)糾正錯誤后,發現天平橫梁不平衡,指針向左偏,此時應向   (選填“左”或“右”)端調節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中線處。
游碼未調到零刻度線處

(3)接著把小石塊放在天平左盤,當右盤中放入20 g、5 g砝碼各一個時,天平橫梁剛好平衡,則小石塊的質量是   g,然后用一細綿線系住小石塊,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中,如圖(乙)所示,然后取出小石塊,此時量筒中水的體積是20 mL,則小石塊的體積為   。
(4)利用密度公式計算出小石塊的密度是   ,該小組測得的密度值   (選填“偏大”或“偏小”)。
25
10 cm3
2.5×103 kg/m3
偏小
6.快過年了,媽媽從超市買了一桶花生油,小明想利用在學校學到的“測量物質的密度”知識來測量花生油的密度,于是他從學校借來了有關器材,進行了如下操作:
(1)將天平放在   上,將游碼撥到稱量標尺左端零刻度線處,此時指針指在如圖(甲)所示位置,他接下來的操作應該是  .
 ,使指針指在分度盤中央。
水平工作臺
將平衡
螺母向左調
(2)將空燒杯放在左盤,向右盤加減砝碼,當加入最后一個最小砝碼時,指針的指向如圖(甲)所示。小剛接下來應該進行的操作是  .
 ,使指針指在分度盤中央,最后測出了空燒杯的質量為m1=44.6 g。
(3)將花生油倒在量筒里,如圖(乙)所示,花生油的體積為V=   cm3。
取下最小
砝碼,向右調節游碼
20
(4)將量筒中的花生油倒在空燒杯中,將燒杯放在已調平的天平的左盤,向右盤中加(減)砝碼,并調節游碼,使橫梁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時右盤中砝碼和游碼的位置如圖(丙)所示,則花生油和燒杯的總質量m2=   g。
(5)小明根據測量的數據算出花生油的密度為ρ油=   g/cm3。
(6)小明測得的密度值會偏   ,原因是  .
 。
63.2
0.93

花生油會附著在量筒內壁中,導
7.小明在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時,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動木塊,使它沿水平長木板勻速滑動,從而測出滑動摩擦力;改變放在木塊上的砝碼,從而改變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壓力;把棉布、毛巾等鋪在長木板上,從而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1)觀察三個實驗,比較圖   所示實驗,說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大小有關。
(2)小明在進行圖(乙)所示實驗時,改變放在木塊上的砝碼,通過多次實驗得到摩擦力f與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F壓的關系圖像如圖(丁)所示,說明滑動摩擦力與物體表面的壓力成   (選填“正”或“反”)比,當木塊與砝碼所受的總重力為6 N時,木塊在長木板上滑動時受到的摩擦力為   N;若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 2.5 N,則木塊將做
   (選填“加速”“減速”或“勻速”)運動。
(甲)、(乙)

1.5
加速
(3)同組的小芳將實驗方法進行了改進,實驗裝置如圖(戊)所示,將彈簧測力計一端固定,另一端鉤住木塊,木塊下面是一長木板,實驗時拉著長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右運動,實驗中   (選填“需要”或“不需要”)拉著長木板做勻速直線運動。
不需要
謝謝觀賞!(共15張PPT)
專項二 聲的世界
一、選擇題
1.下列關于聲音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超聲波方向性好,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超過340 m/s
B.大象通過次聲波進行交流,因為大象發出的聲音太小,所以人類聽
不到
C.聲音在水中傳播的速度一般小于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
D.“聲紋鎖”主要是根據聲音的音色來判斷是否啟動開鎖裝置
D
2.控制噪聲主要有在聲源處、在傳播過程、在人耳處采取措施三種方法。屬于在傳播過程采取措施控制噪聲的是( )
A.禁鳴喇叭
B.比賽時戴防噪聲耳罩
C.閱覽室禁止大聲喧嘩
D.在鐵道邊安裝隔音板
D
3.下列有關聲現象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如圖(甲)所示,在汽車排氣管上安裝消聲器,是為了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
B.如圖(乙)所示,a、b兩個音叉的波形圖不同,但音調相同
C.如圖(丙)所示,噪聲監測設備既可以監測噪聲的強弱,又可以防止噪聲的產生
D.如圖(丁)所示,漁民通過聲吶捕魚,利用了聲音可以傳遞信息的特性
D
3.我國的古詩詞和民間俗語中往往包含著物理知識,從物理知識運用的角度看,下列對于詩句或俗語理解、解釋錯誤的是( )
A.“響鼓也要重錘敲”——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且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B.“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聲音可以在真空中傳播,音調越高,傳播得越遠
C.“聞其聲知其人”——可以根據音色來判斷說話者是誰
D.“長嘯一聲,山鳴谷應”——聲音通過多次反射,可以形成回聲
B
5.如圖所示,關于聲現象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圖(甲):鋼尺振動頻率越高,響度越大
B.圖(乙):汽車倒車雷達是利用次聲波傳遞信息
C.圖(丙):北京動物園的“隔音蛟龍”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
D.圖(丁):抽氣過程中,聽到鐘罩內的鈴聲變小,說明真空可以傳聲
C
6.(多選)八年級的小明同學常乘坐地鐵二號線回外婆家,他在地鐵站用學過的物理知識嘗試解釋一些現象,下列解釋正確的是( )
A.到達站點時,廣播會播報站點信息,廣播聲通過空氣傳到了小明的
耳朵
B.小明透過車窗玻璃看到了自己,是因為光在玻璃上發生了漫反射
C.在地鐵隧道中設置吸音板來降噪,這是在聲音傳播過程中減小噪聲
D.地鐵勻速轉彎的過程中,其運動狀態不變
AC
7.為了監督司機是否遵守限速規定,交管部門在公路上安裝了測速儀。如圖所示,汽車向放置在道路中間的測速儀勻速駛來,測速儀向汽車發出兩次短促的超聲波信號。第一次發出信號到測速儀接收到經汽車反射回來的信號用時 0.5 s,第二次發出信號到測速儀接收到經汽車反射回來的信號用時 0.4 s,若發出兩次信號的時間間隔是 0.9 s,超聲波的速度是340 m/s。則( )
A.汽車接收到第一次信號時,距測速儀170 m
B.汽車的速度是15.45 m/s
C.汽車接收到第二次信號時,距測速儀150 m
D.汽車的速度是20 m/s
D
二、填空題
8.中國空間站又稱天宮空間站,可支持航天員長期在軌生活和工作。航天員在空間站艙內說話的聲音是由其聲帶   產生的;他們講話的聲音   (選填“能”或“不能”)直接傳播到地面。
9.AI智能音箱已廣泛應用于汽車,它讓用戶以語音對話的交互方式實現多項功能的操作。當對AI智能音箱發出調大聲音的指令時,音箱就自動改變聲音的   ,音箱內部揚聲器振動的幅度   。
10.在需要安靜環境的醫院、學校附近禁止鳴笛是在   處減弱噪聲。
振動
不能
響度
變大
聲源
三、實驗與探究題
11.某實驗小組用一把鋼尺、示波器、話筒等儀器研究聲音的有關問題。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具體步驟如下:
a.將鋼尺緊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撥動鋼尺,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同時記錄它發出聲音的波形。
b.不改變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增加撥動鋼尺的力度,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同時記錄它發出聲音的波形。
c.使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變短,使用步驟b中的力度撥動鋼尺,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同時記錄它發出聲音的波形。
請完成下列問題:
(1)撥動鋼尺,鋼尺發出的聲音是通過   傳入人耳的。
(2)改變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鋼尺的振動快慢會改變,示波器顯示的波形也會改變。可見,發聲體振動的快慢是一個很重要的物理量,它決定著   的高低。如果示波器上波形顯示聲音的頻率為60 Hz,則此時鋼尺在1 min內振動 3 600 次。
(3)通過   兩個步驟可以研究振幅和響度的關系。
空氣
音調
a、b
(4)三個步驟中實驗小組記錄的波形如圖(甲)、(乙)、(丙)所示,按照步驟從先到后的順序排列是下列四個選項中的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丙)(甲)(乙)
B
四、綜合題
12.一輛汽車以20 m/s的速度正對山崖行駛,鳴笛后3 s聽到回聲。已知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 m/s,求:
(1)汽車在這段時間內行駛的路程。
(2)聲音在這段時間內傳播的距離。
解析:(1)汽車在這段時間內行駛的路程為s車=v車t=20 m/s×3 s=60 m。
(2)聲音在這段時間內傳播的距離為
s聲=v聲t=340 m/s×3 s=1 020 m。
答案:(1)60 m (2)1 020 m 
(3)聽到回聲時,汽車距山崖多遠
答案:(3)480 m
謝謝觀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远县| 琼结县| 青海省| 四子王旗| 左贡县| 古交市| 荥经县| 古浪县| 南华县| 高清| 五家渠市| 左贡县| 神木县| 萝北县| 长武县| 绵竹市| 敦煌市| 涡阳县| 恩平市| 明星| 兰州市| 内丘县| 朝阳市| 交城县| 亳州市| 沧州市| 和平区| 花莲市| 顺平县| 马山县| 南通市| 堆龙德庆县| 屏东县| 鹿邑县| 阳高县| 安阳县| 南部县| 会宁县| 乾安县| 鹤壁市| 贵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