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節 陸地與海洋(第2課時) 教學設計課題 海陸變遷和海洋與人類活動 單元 第四單元 學科 地理 年級 七年級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學習陸地與海洋中的“海陸變遷”、“海洋與人類活動”,是學生認識地球表面陸地與海洋的基礎。首先對海陸變遷的介紹,能認識世界地形輪廓的形成與發展,重點學習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帶),總之,海陸變遷是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的結果。最后學習海洋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人類活動能從海洋中獲取大量資源,人類在活動中也會影響帶海洋的生態環境,讓人類活動與海洋環境和諧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2022新課標要求 1.結合實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2.結合實例,說出海洋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學習目標與核心素養 學習目標:結合實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說出海洋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核心素養目標:區域認知:通過區域比較的方式,讓學生深入了解海陸變遷的特征,不同區域之間的差異和聯系,培養他們的區域認知能力。綜合思維:通過資料分析海洋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系統地理解和分析地理問題。3.地理實踐力: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了解海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培養他們的人地協調觀。4.人地協調觀:在課堂上通過模擬實驗等方式,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地理現象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培養他們的地理實踐力。學情分析 知識儲備方面,初一學生已經在小學的時候了解了魏格納的故事,知道荷蘭、澳門填海造陸的事實;通過之前的學習也了解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知道了現在海洋和陸地的分布格局。但是對于剛剛接觸的一門新學科,初一學生的相關的地理分布知識儲備較少,例如世界上高大的山脈分布,火山、地震多發的地區等。認知能力方面,初一學生對直觀教具的反應和接受能力較快,思維比較活躍,樂于動手,善于展示自我,但是也缺乏空間立體概念,邏輯推理能力不強及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重點 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解釋世界聞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難點 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材料準備 教材、教材解析、教輔資料、互聯網材料、地圖、文字材料、視頻、多媒體、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中考評價體系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電影《攀登者》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吳京飾演的方五洲在給學生上課時,拿出了一塊三葉蟲的化石,告訴學生們,這塊化石是1960年中國登山隊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瑪峰時在山頂找到的。三葉蟲是遠古時期的一種海洋生物,是由海洋生物的遺體沉積到海底,然后被后續的沉積物覆蓋保存才形成的。那海洋生物三葉蟲化石是怎么出現在珠穆朗瑪峰的呢?“魚龍”化石被發現于喜馬拉雅山脈海拔4800米處,這種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為何被掩埋在今天的世界屋脊上呢? 學生思考后回答:從板塊運動,地殼抬升方面來回答 讓學生了解地球的海陸變遷進入課堂講授新課 任務三:海陸變遷1.滄海桑田①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②.海陸變遷的證據2.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①大陸漂移說的提出②大陸漂移說的主要證據證據1:板塊輪廓線的相似 證據2:古老地層的相似性 證據3:生物的相似性證據4 :南極大陸下發現煤炭板塊的運動①板塊構造學說的提出 通過觀察,說一說,六大板塊分別包括哪些陸地和海洋?③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通過觀察,世界火山地震帶與板塊分布有什么關系?探究活動五:運用板塊運動的觀點解板塊運動引起大陸的漂移,形成世界地形的分布格局。地球上山脈的大規模隆起,裂谷帶的生成和發展,海洋的發育和消失,以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都與板塊運動密切相關。閱讀下圖,試用板塊運動的觀點,對圖示現象作出合理解釋。釋地理現象珠穆朗瑪峰為什么仍在不斷隆升?2.紅海為什么在不斷擴張?3.地中海為什么在不斷縮小?任務四:海洋與人類活動1.海洋對人們生活的影響2.海洋生態環境問題3.海洋保護的法律依據 學生各抒己見:對滄海桑田的了解學生總結:學生總結:學生總結:學生總結:南美洲大陸凸出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部分幾乎吻合學生總結:學生總結:學生總結:說明南極大陸原本不在南極點,而是位于赤道附近,形成了煤炭,后來這塊大陸漂移至此。學生總結:20世紀60年代,在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科學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板塊在不斷地運動著。學生總結:學生總結:學生回答: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塊交界處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板塊在不斷地運動著。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如環太平洋地帶和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地帶。在板塊的交界處,兩個板塊發生張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兩個板塊發生碰撞,在陸地常常形成山脈。世界上許多高大而綿長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板塊碰撞擠壓的地帶,如阿爾卑斯一喜馬拉雅山脈、安第斯山脈。學生討論后回答:學生討論后回答:學生討論后回答:學生總結:(1)“生命的搖籃”:海洋孕育了生命,是“生命的搖籃”。(2)“資源的寶庫”:海洋有豐富的資源。 ①海洋生物資源、化學資源、空間資源豐富,可發展養殖業、捕撈業、制鹽業、交通運輸業。自古以來,海洋就給人類提供魚鹽之利,通航之便。 ②海洋能源資源、旅游資源豐富,可發展能源業、旅游業。(3)調節氣候,影響人類的生產活動。(4)陸地淡水資源的重要來源:通過水循環過程,海洋為陸地提供了幾乎全部的淡水。(5)戰略地位重要:許多海峽,如直布羅陀海峽,扼守海上交通線的“咽喉”,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學生總結:學生總結: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后,不僅給沿海國帶來了在更廣闊的海域范圍內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權益,也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實施海洋綜合管理確立了國際法律依據。人類設立海洋保護區、保護紅樹林、修復珊瑚礁、發展可持續漁業······世界各國紛紛采取行動,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實現海洋資源的有序開發利用,讓浩瀚的海洋造福人類。 讓學生了解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讓學生了解海陸變遷的證據讓學生了解大陸漂移說的提出讓學生了解大陸漂移說的主要證據讓學生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提出讓學生了解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讓學生知道運用板塊運動的觀點解板塊運動引起大陸的漂移讓學生了解海洋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讓學生了解海洋生態環境問題讓學生了解海洋保護的法律依據課堂練習課堂小結板書課外拓展/課外閱讀內容 澳門填海造地澳門填海造地,是澳門擴展土地的主要方法。澳門由于山多平地少,除了歷史上先后把城市的范圍擴展至關閘,占領青洲、氹仔、路環,又向清政府索要橫琴島、對面山。澳葡政府,亦在1863年,澳門填海造地,進行第一次填海工程。截至2008年時,澳門半島的面積,在填海工程下,已超過9.3平方公里,比1840年的2.78平方公里,增大了3倍以上。2009年11月29日,國務院批準澳門填海造地360公頃(3.6平方公里)的澳門新城區,使面積,即將達到32.8平方公里特色資源分析和技術手段說明 ①.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②.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突破教學重點難點。③.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課堂參與度高,回答問題積極,知識點掌握好,材料分析到位,思維得到了訓練,課堂上有積極而良好的互助合作學習氣氛,整體上達成了學習目標。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47張PPT)第四單元自然地理環境七年級地 理上第一節 陸地與海洋(第2課時)【2024新教材】目錄01單元學習內容05新知講解02課標解讀06課堂總結03學習目標07作業布置04新知導入08知識拓展01單元學習內容單元學習內容1.結合實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2.結合實例,說出海洋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1.閱讀世界地圖,分析海陸變遷和板塊構造學說以及海洋對人類活動產生的影響。2.通過閱讀地形圖、圖像,觀看影視資料、實驗等,培養學生在活動中,自我發現問題及積極探究的精神和能力。課標要求課標分析學習目標結合實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說出海洋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04新知導入新知導入電影《攀登者》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吳京飾演的方五洲在給學生上課時,拿出了一塊三葉蟲的化石,告訴學生們,這塊化石是1960年中國登山隊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瑪峰時在山頂找到的。三葉蟲是遠古時期的一種海洋生物,是由海洋生物的遺體沉積到海底,然后被后續的沉積物覆蓋保存才形成的。那海洋生物三葉蟲化石是怎么出現在珠穆朗瑪峰的呢?三葉蟲化石新知導入“魚龍”化石“魚龍”復原圖“魚龍”化石被發現于喜馬拉雅山脈海拔4800米處,這種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為何被掩埋在今天的世界屋脊上呢?05新知講解海陸變遷任務三1.滄海桑田滄海桑田原意就是指海陸變遷。東晉時期,《神仙傳·王遠》記載:“麻姑降于蔡經家,自言曾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蓬萊之水也淺于舊時,或許又將變為平地。后人以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化很大。海陸變遷任務一1.滄海桑田①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自然原因地殼運動和海平面升降。這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為原因填海造陸等人類活動在局部小范圍內改變著海陸分布。海陸變遷任務三②.海陸變遷的證據自然原因——海洋變陸地喜馬拉雅山脈的巖石中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喜馬拉雅山脈所在地區曾經是一片海洋地殼隆起抬升成為陸地海陸變遷任務三②.海陸變遷的證據自然原因——陸地變海洋在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人們發現了古河道和古森林等遺跡這里曾經是陸地由于地面下沉、海平面上升而成為海洋海陸變遷任務三②.海陸變遷的證據人為原因荷蘭通過修堤壩將部分海域改造成圩田人類活動也會造成海陸變遷歐洲荷蘭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國”,全國約有1/4的陸地低于海平面。海陸變遷任務三2.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大陸會不會是漂移的?大陸漂移假說魏格納①大陸漂移說的提出海陸變遷任務三2.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①大陸漂移說的提出魏格納從世界地圖上得到什么啟示1910年的一天,年輕的科學家魏格納的目光落在墻上的一幅世界地圖上,滿臉疑惑。“奇怪!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凹凸,為什么競如此吻合?”他的腦海里再也不能平靜,“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以前會不會是連在一起的?大陸會不會是漂移的?”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魏格納開始收集資料和實地考察,從古生物化石、地層結構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兩岸相同或相吻合的一些證據。1912年,魏格納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盡管這個假說當時未能得到大多數學者的支持,但它打破了地球“海陸分布的固定論”的思想禁錮,幫助人類重新認識地球。海陸變遷任務三2.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①大陸漂移說的提出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說。大陸漂移說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現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海陸變遷任務三2.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①大陸漂移說的提出我們腳下的大地在運動,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斷變化的。大地那么堅固、穩定,海陸輪廓自古就是這樣的。地球上海陸輪廓是怎樣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變的嗎?過去人們對此有過很長時間的爭論。大陸漂移假說固定論海陸變遷任務三2.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②大陸漂移說的主要證據證據1:板塊輪廓線的相似南美洲大陸凸出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部分幾乎吻合海陸變遷任務三2.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②大陸漂移說的主要證據證據2:古老地層的相似性證據3:生物的相似性海陸變遷任務三2.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②大陸漂移說的主要證據證據4 :南極大陸下發現煤炭說明南極大陸原本不在南極點,而是位于赤道附近,形成了煤炭,后來這塊大陸漂移至此。海陸變遷任務三3.板塊的運動①板塊構造學說的提出20世紀60年代,在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科學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板塊在不斷地運動著。海陸變遷任務三3.板塊的運動②板塊構造學說的名稱、特點通過觀察,說一說,六大板塊分別包括哪些陸地和海洋?海陸變遷任務三3.板塊的運動②板塊構造學說的名稱、特點幾乎全部都是海洋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大洋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亞洲,歐洲南極洲海陸變遷任務三3.板塊的運動②板塊構造學說的名稱、特點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名稱特點幾乎全部是海洋(太平洋)以亞歐大陸為主印度洋、澳大利亞大陸、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以非洲大陸為主以南、北美洲為主以南極大陸為主海陸變遷任務三3.板塊的運動③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相對運動相向運動碰撞擠壓張裂拉伸板塊運動的兩種形式內部穩定 交界活躍(消亡邊界)(生長邊界)海陸變遷任務三3.板塊的運動③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升高升高消失擴大大西洋——擴大 太平洋——縮小海陸變遷任務三3.板塊的運動③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通過觀察,世界火山地震帶與板塊分布有什么關系?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塊交界處海陸變遷任務三3.板塊的運動③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板塊在不斷地運動著。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如環太平洋地帶和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地帶。海陸變遷任務三3.板塊的運動③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日本、臺灣、智利汶川、意大利海陸變遷任務三3.板塊的運動③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在板塊的交界處,兩個板塊發生張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兩個板塊發生碰撞,在陸地常常形成山脈。世界上許多高大而綿長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板塊碰撞擠壓的地帶,如阿爾卑斯一喜馬拉雅山脈、安第斯山脈。運用板塊運動的觀點解釋地理現象探究活動五運用板塊運動的觀點解釋地理現象板塊運動引起大陸的漂移,形成世界地形的分布格局。地球上山脈的大規模隆起,裂谷帶的生成和發展,海洋的發育和消失,以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都與板塊運動密切相關。閱讀下圖,試用板塊運動的觀點,對圖示現象作出合理解釋。亞歐板塊非洲板塊1.珠穆朗瑪峰為什么仍在不斷隆升?喜馬拉雅山脈是_______板塊和_________板塊相對運動,相互碰撞擠壓形成的,板塊處在不斷碰撞之中,珠穆朗瑪峰就會不斷增高。亞歐印度洋運用板塊運動的觀點解釋地理現象探究活動五運用板塊運動的觀點解釋地理現象板塊運動引起大陸的漂移,形成世界地形的分布格局。地球上山脈的大規模隆起,裂谷帶的生成和發展,海洋的發育和消失,以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都與板塊運動密切相關。閱讀下圖,試用板塊運動的觀點,對圖示現象作出合理解釋。亞歐板塊非洲板塊2.紅海為什么在不斷擴張?紅海是______板塊和________板塊張裂運動形成的,最終會形成新的海洋。印度洋非洲運用板塊運動的觀點解釋地理現象探究活動五運用板塊運動的觀點解釋地理現象板塊運動引起大陸的漂移,形成世界地形的分布格局。地球上山脈的大規模隆起,裂谷帶的生成和發展,海洋的發育和消失,以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都與板塊運動密切相關。閱讀下圖,試用板塊運動的觀點,對圖示現象作出合理解釋。亞歐板塊非洲板塊3.地中海為什么在不斷縮小? 地中海在______板塊和______板塊相對運動,相互碰撞擠壓下不斷縮小,最終將消失。亞歐非洲海洋與人類活動任務四海上漁業養殖曬制海鹽1.海洋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海洋與人類活動任務四1.海洋對人們生活的影響(1)“生命的搖籃”:海洋孕育了生命,是“生命的搖籃”。(2)“資源的寶庫”:海洋有豐富的資源。①海洋生物資源、化學資源、空間資源豐富,可發展養殖業、捕撈業、制鹽業、交通運輸業。自古以來,海洋就給人類提供魚鹽之利,通航之便。②海洋能源資源、旅游資源豐富,可發展能源業、旅游業。(3)調節氣候,影響人類的生產活動。(4)陸地淡水資源的重要來源:通過水循環過程,海洋為陸地提供了幾乎全部的淡水。(5)戰略地位重要:許多海峽,如直布羅陀海峽,扼守海上交通線的“咽喉”,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海洋與人類活動任務四2.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海洋污染過度捕撈海嘯合理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洋資源海洋與人類活動任務四3.海洋保護的法律依據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后,不僅給沿海國帶來了在更廣闊的海域范圍內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權益,也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實施海洋綜合管理確立了國際法律依據。人類設立海洋保護區、保護紅樹林、修復珊瑚礁、發展可持續漁業······世界各國紛紛采取行動,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實現海洋資源的有序開發利用,讓浩瀚的海洋造福人類。小試牛刀小試牛刀206課堂總結課堂總結作業布置案例學習(P71)閱讀 地球博覽(P72)知識拓展澳門填海造地澳門填海造地,是澳門擴展土地的主要方法。澳門由于山多平地少,除了歷史上先后把城市的范圍擴展至關閘,占領青洲、氹仔、路環,又向清政府索要橫琴島、對面山。澳葡政府,亦在1863年,澳門填海造地,進行第一次填海工程。截至2008年時,澳門半島的面積,在填海工程下,已超過9.3平方公里,比1840年的2.78平方公里,增大了3倍以上。2009年11月29日,國務院批準澳門填海造地360公頃(3.6平方公里)的澳門新城區,使面積,即將達到32.8平方公里。Thanks!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有大量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第一節 陸地與海洋(第2課時) 課堂教學評價表評價 指標 權重 評 價 因 素 評價等級 簡要評價優 良 中 一般教學 目標 (1) 10 1、根據課標、教材內容、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合理具體的教學目標。 2、整節課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教學結構 (2) 15 1、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和能力特征,結合教材內容,靈活安排教學環節,具有自己的特色。 2、過程設計科學合理,抓住重點關鍵,突破難點。 3、過程層次清晰,布局合理,信息反饋及時。 4、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等扎實,體現學法指導。 5、注重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體現出對學生智力、自學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教學 方法 (3) 20 1、注重優化教學過程,講究教學實效。 2、注重啟發式教學,教學語言精當,富有誘導性。 3、依據教材、學生實際改進教法,指導學法。 4、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5、注意教與學的調節,科學性和藝術性相結合。教學 手段 (4) 10 1、根據教學實際,教學手段運用合理,如電教,提高教學效率。 2、精心設計常規教具和學具的操作。教學時間 (5) 10 1、根據學科特點,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節。 2、各環節耗時合理,講練時間協調. 3、作業適度,負擔合理。準時下課,不拖堂。教學氛圍 (6) 20 重視教學情況的創設, 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3、課堂氣氛活躍、和諧,師生感情融洽。教學 效果 (7) 20 1、教學措施落實,學生各方面表現出色。 2、教得實、學得活,即時效果好。 3、教學任務完成,課業負擔減輕,教學效率提高。注:優95%,良85%,好75% 一般60%評教人:知識性自我評價表項目 評價內容 掌握情況很好 一般 不好科學知識 1 通過地圖和材料分析,知道海陸變遷。2 通過地圖和材料分析,了解海洋與人類活動。探究能力 通過案例分析,運用板塊運動的觀點解釋地理現象。科學態度 培養合作精神、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小組評價表評價內容 得分標準 成員一 成員二 成員三團隊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務3分:重大問題能有效溝通1分:各自獨立,不能完成任務實施能力 5分:能準確設計詳細的實驗過程和所用實驗道具3分:能設計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夠準確和詳細1分:不能設計出任何過程和方案結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學、客觀、簡潔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1分:不能有效表述實驗結果和結論總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節 陸地與海洋(第2課時) 知識性自我評價表.xlsx 第一節 陸地與海洋(第2課時) 評價表.docx 第一節 陸地與海洋(第2課時).pptx 第一節 陸地與海洋(第2課時)教學設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