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請大家結合初中學過的知識及教材P 44-45的介紹,思考下列幾個問題。1、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重要階段?2、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各階段(道爾頓、湯姆生、盧瑟福、波爾)對原子結構模型的認識特點?3、請你談談從原子結構的演變得到什么啟迪?一、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公元前5世紀,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等人認為,萬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即原子構成。1803年,英國科學家道爾頓認為物質是由原子組成,原子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毀滅。原子是一顆不可再分的實心球。科學家 觀點 原子結構模型道爾頓物質由原子組成,且原子不可再分割同種元素的原子質量和性質是相同的原子是一個實心球體科學家 觀點 原子結構模型湯姆生電子是一種比原子小的微粒電子帶負電荷,原子內均勻分布正電荷電子鑲嵌在原子上葡萄干面包模型1904年,湯姆生提出“葡萄干面包式”模型。他認為原子是一個平均分布著正電荷的球鐵,其中鑲嵌了許多電子,中和了正電荷,使得整個原子顯中性。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發現大部分α粒子直線穿過金箔,有少數發生一定的偏移,極少數反彈回來。金箔α粒子(帶正電荷)湯姆生的原子結構模型無法解釋!原子原子核核外電子盧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結構科學家 觀點 原子結構模型盧瑟福原子中存在一個質量極大帶正電的原子核電子繞核高速運動(類似行星繞恒星)帶核的原子結構模型原子核體積極小,與電子間間隙很大科學家 觀點 原子結構模型玻爾玻爾發現氫原子光譜不連續的現象,通過實驗并引入量子論觀點,解決了盧瑟福核式結構模型不穩定的問題,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原子結構模型。電子在一系列穩定的軌道上運動玻爾原子模型每個軌道都有一個確定的能量值電子在穩定的軌道上,能量不變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1803年1897年道爾頓,實心球模型湯姆生,葡萄干面包模型1911年1913年盧瑟福,核式結構模型玻爾,原子軌道模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認知過程人類認識原子的歷史是漫長的,也是無止境的……1、核式結構模型是哪位科學家提出的( )A、玻爾 B、道爾頓C、盧瑟福 D、湯姆生2、湯姆生提出了哪種原子結構理論( )A、實心球模型 B、葡萄干面包模型C、核式結構模型 D、電子分層排布CB二、原子核的構成(電中性)(帶正電)(帶正電)(不帶電)(帶負電)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原子序數原子的質量主要是由哪些微觀粒子決定的?微粒 質量/kg 相對質量 電量/C 電荷電子 9.109×10-31 0.0005484 -1.602×10-19 -1質子 1.673×10-27 1.007 1.602×10-19 +1中子 1.675×10-27 1.008 0 0原子的質量≈原子核質量=質子質量+中子質量根據數據分析原子的微觀粒子之間的關系原子的相對質量在數值上與原子核內質子數和中子數有什么關系?相對原子的質量≈質子數+中子數=質量數微粒 質量/kg 相對質量 電量/C 電荷電子 9.109×10-31 0.0005484 -1.602×10-19 -1質子 1.673×10-27 1.007 1.602×10-19 +1中子 1.675×10-27 1.008 0 0【原子的表示方法】X——元素符號質量數——A(核內質子數)核電荷數 ——Z粒子符號 質子數(Z) 質量數(A) 中子數(N) 核外電子數2311Na3717Cl1117233712201117質子數(Z)+中子數(N)=質量數(A)陽離子的核外電子數=質子數-電荷數陰離子的核外電子數=質子數+電荷數【離子的表示方法】粒子符號 質子數(Z) 質量數(A) 中子數(N) 電荷數 核外電子數2311Na+3717Cl-111723371110181220【三種氫原子】氫元素的原子核 原子符號AZX 稱質子數(Z) 中子數(N) 1 0 氕1 1 氘1 2 氚11H21H31H這三種氫原子的原子結構有什么異同?它們是同一種元素嗎?元素是具有相同質子數(或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核素和同位素】具有一定數目質子和一定數目中子的一種原子叫做核素。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稱為同位素。同一種元素三種不同核素互稱為同位素同一種元素三種不同核素互稱為同位素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異形體的比較元素 核素 同位素 同素異形體本質 質子數相同的一類原子 質子數、中子數都一定的原子 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核素 同種元素形成的不同單質范疇 同類原子 原子 原子 單質特性 只論種類,不論個數 — 化學性質幾乎完全相同 組成元素相同、性質不同決定因素質子數質子數、中子數質子數、中子數組成元素、結構14C的考古應用:測定年代宇宙射線中的中子與大氣中的大量存在的穩定核素氮14發生N(n,p)C反應能夠產生碳14,而碳14又會發生半衰期T=5730年的β衰變變成氮14,由此構建一個核素平衡。碳14與氧氣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被生物圈接收,活體生物體內的碳14與碳12濃度比例是一定【經測定,碳14的同位素豐度為1.2×10-12】的,只有當生物死亡后,碳循環中斷,碳14逐漸衰變至沒有。在化石標本中采樣測量碳14的豐度,與1.2×10-12比較,即可計算出生物生活的年代。拓展視野科學家最近發現一種只由四個中子構成的粒子,這種粒子稱為“四中子”,也有人稱之為“零號元素”。下列有關“四中子”粒子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該粒子不顯電性B.該粒子的質量數為4C.該粒子是氫元素的一種同位素原子D.該粒子質量比氫原子大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