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9課 辛亥革命(導學案)內容導航素養目標 課程標準+素養目標,明確學習任務及目的預習導學 填預習單,梳理基礎知識,強化基礎概念探究提升 探究問題,典例 + 訓練,逐個擊破重難點體系構建 思維導圖,強化整體感知,建立系統思維分層訓練 精選試題,分層強化訓練,完成學習閉環2022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通過了解武昌起義,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局限性 唯物史觀:通過革命黨人的奮斗歷程,體會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締造共和的偉大意義;時空觀念:通過識讀《革命形勢示意圖》,了解武裝斗爭的過程;史料實證:通過閱讀分析歷史材料了解革命黨人的革命精神,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歷史解釋:知道辛亥革命的概念,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家國情懷:感悟革命黨人百折不撓、前赴后繼、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弘揚辛亥精神。活動一:革命志士的奮斗設問1: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過哪些武裝起義?結果如何?1.萍瀏醴起義:1906 年冬,同盟會會員___________、蔡紹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___________、瀏陽、醴陵發動武裝起義。三萬余人參加起義,奮戰一個多月后失敗。劉道一等在長沙遇害。萍瀏醴起義是____________成立后領導的___________武裝起義。起義雖然失敗,但同盟會的聲望由此大振。2.安慶起義:1907 年夏,光復會會員__________在安慶發動起義,刺殺安徽巡撫恩銘。起義人員與清軍激戰四小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徐錫麟死難。革命黨人___________在浙江紹興準備策應,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難。3.廣西起義:1907 年,____________親赴越南河內,與黃興共同籌劃領導廣西起義,襲取鎮南關。起義軍奮戰七晝夜,因彈藥缺乏,最終失敗。4.廣州黃花崗起義①人物:孫中山、黃興、趙聲。②準備:孫中山赴歐美各國募集起義經費,____________到香港設立統籌部。③過程:因情況變化,黃興在準備尚未就緒的情況下,親率一百余名革命黨人攻入兩廣總督衙門,總督____________嚇得爬后墻逃走。④結果:因______________,起義失敗,很多革命黨人壯烈犧牲。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⑤影響: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_______________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活動二:首義——武昌起義設問2:武昌起義爆發的具體情況如何?結果怎樣?1.積極謀劃:湖北革命組織_______________2.主要力量:____________中傾向革命的士兵。3.領導人物:______________任革命軍臨時總司令,孫武任參謀長。4.計劃泄露:10 月 9 日,_____________等制造炸彈不慎爆炸,起義計劃泄露。清政府到處搜捕革命黨人,形勢緊迫。5.武昌首義:_______年10 月 10 日,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首先起義。一夜之間,武昌全城被起義軍占領。6.三鎮勝利:漢陽、漢口的新軍起義響應,革命在_____________取得勝利。7.成立政府:10 月 11 日,起義軍成立______________,推舉新軍將領___________為都督。8.各省響應:到 11 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活動三:辛亥革命的影響設問3:如何評價辛亥革命?由此帶來什么啟示?1.性質: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_______________2.功績:①政治:推翻了__________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_______________的終結。②思想:傳播了____________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③風俗文化:_____________,如剪發辮、廢纏足、改稱呼禮儀、易服飾。④經濟:打擊了_____________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3.局限性:①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沒有完成_______________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_______________社會性質)②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_______________、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4.啟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行不通。【參考答案】活動一:劉道一 萍鄉 同盟會 第一次 徐錫麟 秋瑾 孫中山 黃興 張鳴岐 眾寡懸殊 視死如歸活動二:文學社與共進會 湖北新軍 蔣翊武 孫武 1911 武漢三鎮 湖北軍政府 黎元洪活動三:民族民主革命 清王朝 君主專制制度 民主共和 移風易俗 帝國主義 反帝反封建 半殖民地半封建 革命綱領 問題一:救亡圖存探索的比較【答案】比較 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時間 19世紀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目的 維護清朝統治 實行君主立憲制 實行民主共和制領導 地主階級洋務派 資產階級維新派 資產階級革命派性質 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解析】中國近代史上,中國的仁人志士進行了多次救亡圖存的探索。其中,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領導的洋務運動是一場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1898年資產階級改良派發起的戊戌變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沒有觸及封建統治的根基;1911年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的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目的,推翻了清朝統治,但它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善中國廣大人民的生活,后來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問題二: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答案】①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②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沒有廣泛發動人民群眾。③客觀: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破壞。【解析】辛亥革命之所以以失敗告終,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資本主義的建國方案是行不通的。盡管當時先進的中國人真誠地希望把中國建設成為資產階級共和國,但是,帝國主義是決不容許在中國建立一個獨立、富強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從而使自己失去中國這個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剝削、奴役的對象。因此,它們用政治、外交、軍事、經濟、財政等各種手段來破壞、干涉中國革命,扶植并支持它們的代理人袁世凱奪取政權。而封建勢力的根基也十分雄厚,他們千方百計破壞和瓦解革命。正是帝國主義與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買辦勢力以及舊官僚、立憲派的勾結與破壞,才從外部和內部絞殺了這場革命。【總結感悟】-構建知識體系【基礎必練】1.“它使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徹底崩潰,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盡管它的結局是悲劇性的……”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太平天國運動 B.洋務運動 C.義和團運動 D.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它使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徹底崩潰”“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故選D項;太平天國運動是1851年—1864年,由洪秀全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起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是19世紀中葉中國最大的一場大規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最終失敗,排除A項;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利用西方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其根本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義和團運動是指19世紀末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農民運動,這一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2.寒假期間,李明一家準備到辛亥革命爆發紀念地去旅游,他應該選擇的城市是( )A.南昌 B.武昌 C.上海 D.北京【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911年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首義,因此辛亥革命的爆發地在湖北武昌,故選B項;南昌不是辛亥革命的首義之城,排除A項;上海不是辛亥革命的爆發地,排除C項;北京是清政府首都,與辛亥革命爆發無關,排除D項。3.辛亥革命爆發后,獨立浪潮迅速席卷全國,下圖中首先脫離清政府獨立的是( )A.a省 B.b省 C.c省 D.d省【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911年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首義,因此辛亥革命的爆發地在湖北省,最先脫離清政府獨立的也是湖北省,即a省,A選項正確;b省為湖南省,B項錯誤;c省為安徽省,C項錯誤;d省為江西省,D項錯誤。4.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次年2月l2日,清宣統帝溥儀下詔退位,成為末代皇帝。這一歷史事件的深遠意義在于使中國( )A.擺脫了殖民統治 B.推翻了兩干多年的封建帝制C.開啟了近代化探索 D.改變了社會性質【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下詔退位,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結束,B項正確;新中國成立標志著中國擺脫殖民統治,A項錯誤;洋務運動標志著中國開啟了近代化探索,C項錯誤;辛亥革命之后,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性質沒有改變,D項錯誤。5.“20世紀初,武漢逐漸成為各省革命黨人聯系的樞紐。在湖北革命組織的努力下,傾向于革命的士兵占湖北新軍總數的三分之一。”上述材料描述的是武昌起義的( )A.群眾基礎 B.革命力量 C.革命影響 D.軍隊布局【答案】B【解析】根據題目“傾向于革命的士兵占……三分之一”可知,材料反映了武昌起義的革命力量,故選B項;材料沒有提到革命的群眾支持,不能反映群眾基礎,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武昌起義爆發前的情況,不能反映革命影響,排除C項;材料沒有提到武昌起義的軍隊布局,排除D項。6.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年輕的、受過西方教育的中國人也應負部分責任。他們中的一些人雖然在民國初期起了主要作用,但他們卻試圖在中國建立一些與他們從國外,尤其是從美國觀察、學習到的完全一樣的制度。他們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對中國人民毫無意義,很快就在中國的政治現實面前土崩瓦解。”材料評述的是辛亥革命的( )A.發生的背景 B.失敗的原因 C.建立的制度 D.產生的影響【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負部分責任”“他們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對中國人民毫無意義”等可知,作者認為辛亥革命所建立的的制度不符合中國的政治現實,對人民毫無意義,因而導致了失敗,材料評述的是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故選B項;題干材料中沒有涉及辛亥革命背景、影響的內容,排除A項、D項;題干材料中雖然提到了辛亥革命建立的制度,但主要在評述這種制度與辛亥革命失敗的關系,不是評述制度本身,排除C項。【素養提升】1.辛亥革命使更多的人對參與國家政治產生了興趣,他們開始將集會、結社、選舉等作為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在民國,參與政治的除了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工人、軍人和士紳外,婦女也有參政的意愿,女子參政團相繼出現。這表明辛亥革命( )A.實現了男女權力的平等 B.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C.促進各階層思想的趨同 D.擴大了民主政治的基礎【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辛亥革命使更多的人對參與國家政治產生了興趣,參與政治的人群有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工人、軍人和士紳,還有婦女也有參政的意愿,由此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參與政治的人群多樣且廣泛,擴大了民主政治的基礎,故選D項;材料反映的是婦女有參政意愿,實現男女權力的平等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民眾的參政意識提高,辛亥革命后中國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辛亥革命后民眾參政意愿提高,促進各階層思想的趨同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2.朱春駒在《武漢起義雜憶》中寫到:“由于辮發一旦剪去,則短期內難以再蓄,不像服飾可以輕易變換,因此民眾對于剪辮的態度普遍遲疑,剪刀一動,啼哭并作。”民眾的態度主要體現了( )A.對蓄辮的十分喜愛 B.對清政府統治的不滿C.對革命前景的憂慮 D.對生活方式難以適應【答案】C【解析】據材料“由于辮發一旦剪去,則短期內難以再蓄,不像服飾可以輕易變換”“因此民眾對于剪辮的態度普遍遲疑”并結合所學可知,民眾對于剪辮的態度普遍遲疑,這反映了民眾對革命前景的憂慮,擔心日后會遭到報復,故選C項;題干反映的不是民眾對蓄辮的十分喜愛,而是對于剪辮態度的遲疑,排除A項;民眾對于剪辮的態度普遍遲疑,主要體現的不是對清政府統治的不滿,也不是對生活方式難以適應,而是擔心革命前景,害怕遭到反動勢力的報復,排除B項、D項。3.“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替屢見不鮮,短或數年、數十年,長或數百年,然周而復始,無非是王朝易姓而已。辛亥革命所終結的,不僅僅是一個王朝,更是一個漫長的時代,一個長達數千年的王朝時代。”這表明辛亥革命最大的功勞是( )A.推翻清王朝的統治 B.結束封建君主專制C.結束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D.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答案】B【解析】由題干“辛亥革命所終結的,不僅僅是一個王朝,更是一個漫長的時代,一個長達數千年的王朝時代”及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宣告了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B項正確;材料強調辛亥革命不僅僅終結了清王朝,更終結了一個漫長的時代,即專制時代,實現了中國歷史的第一次偉大轉折,排除A項;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由于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制約,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排除C項;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卻沒有能夠改變封建主義和軍閥官僚政治的統治基礎,無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排除D項。故選B項。4.“不把皇帝拉下馬,歷史就不能前進,目前的問題是:皇帝下了馬,歷史依舊徘徊不前。”“歷史依舊徘徊不前”體現在( )A.《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被廢除 B.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C.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答案】D【解析】據材料“目前的問題是:皇帝下了馬,歷史依舊徘徊不前”并結合所學可知,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沒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所以,“歷史依舊徘徊不前”體現在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故選D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被廢除,是袁世凱的倒行逆施,不是“依舊徘徊不前”的體現,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表明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皇帝最終退出歷史舞臺,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了歷史的前進,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5.下列關于“辛亥革命”闡述正確的是( )①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客觀社會條件②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開創的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親密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③中國共產黨繼承與發展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④中華民國的成立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1911年孫中山帶領革命者領導辛亥革命,最終取得革命勝利,推翻了清王朝的專制統治,廢除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華民國并制定了《臨時約法》,穩定了社會秩序,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客觀的社會條件,有利于中國共產黨繼承與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故①②③④正確,選擇D項符合題意。6.辛亥革命是劃時代的偉大歷史事件,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材料一:《辛丑條約》簽訂后,為了加強對中國的掠奪和控制,帝國主義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內地,建筑鐵路,開掘礦藏,興辦工廠,設立租界,經營航運業,牢牢地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在極端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清政府大量出賣國家的權益,以換取外國列強的支持,壓制民眾的愛國行動,維護它的統治。民眾對清政府的失望、不滿和憤怒越來越強烈。民族工商業興起,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隊伍迅速擴大;近代知識分子群的形成,新的政治觀念和意識形態相應地產生出來。——摘編自金沖及著《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材料二:葉圣陶在一則日記中寫道:“課畢后閱報紙,見專電欄中有云:武昌已為革(命)黨所據,新軍亦起而相應……從此而萬惡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材料三:……各獨立省選派代表,制定臨時約法,并公舉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的臨時總統,我們這個古老的帝國,忽然變為民國了。……辛亥革命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它是一條分界線。(1)根據材料一,簡要概括辛亥革命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葉圣陶此則日記記于哪年?其中“萬惡之政府”指什么?(3)根據材料三,分析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就。(4)你能從辛亥革命最終失敗的結果中得出什么啟示?【答案】(1)帝國主義勢力侵略加深;清政府腐敗無能;人民不滿清政府的統治;新的社會力量成長。(2)1911年;清政府。(3)推翻清政府,終結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4)啟示: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中國革命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起來革命才會勝利;中國的革命需要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解析】(1)背景:根據材料一“帝國主義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內地……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表明帝國主義侵略加深;“清政府大量出賣國家的權益……維護它的統治”說明了清政府的腐敗賣國;“民眾對清政府的失望、不滿和憤怒越來越強烈”說明人民對清政府統治的不滿;“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隊伍迅速擴大”說明新的社會力量的成長,這些都是辛亥革命發生的背景。(2)年份:根據材料二“武昌已為革(命)黨所據”并結合所學知識,武昌起義的時間是1911年10月10日。政府:根據材料二“萬惡之政府即以推倒”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所以,萬惡之政府指的是清政府。(3)成就:根據材料三“古老的帝國,忽然變為民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根據材料三“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根據材料三“制定臨時約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所以,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中國革命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起來革命才會勝利,同時,還要提出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9課 辛亥革命(導學案)內容導航素養目標 課程標準+素養目標,明確學習任務及目的預習導學 填預習單,梳理基礎知識,強化基礎概念探究提升 探究問題,典例 + 訓練,逐個擊破重難點體系構建 思維導圖,強化整體感知,建立系統思維分層訓練 精選試題,分層強化訓練,完成學習閉環2022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通過了解武昌起義,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局限性 唯物史觀:通過革命黨人的奮斗歷程,體會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締造共和的偉大意義;時空觀念:通過識讀《革命形勢示意圖》,了解武裝斗爭的過程;史料實證:通過閱讀分析歷史材料了解革命黨人的革命精神,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歷史解釋:知道辛亥革命的概念,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家國情懷:感悟革命黨人百折不撓、前赴后繼、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弘揚辛亥精神。活動一:革命志士的奮斗設問1: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過哪些武裝起義?結果如何?1.萍瀏醴起義:1906 年冬,同盟會會員___________、蔡紹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___________、瀏陽、醴陵發動武裝起義。三萬余人參加起義,奮戰一個多月后失敗。劉道一等在長沙遇害。萍瀏醴起義是____________成立后領導的___________武裝起義。起義雖然失敗,但同盟會的聲望由此大振。2.安慶起義:1907 年夏,光復會會員__________在安慶發動起義,刺殺安徽巡撫恩銘。起義人員與清軍激戰四小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徐錫麟死難。革命黨人___________在浙江紹興準備策應,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難。3.廣西起義:1907 年,____________親赴越南河內,與黃興共同籌劃領導廣西起義,襲取鎮南關。起義軍奮戰七晝夜,因彈藥缺乏,最終失敗。4.廣州黃花崗起義①人物:孫中山、黃興、趙聲。②準備:孫中山赴歐美各國募集起義經費,____________到香港設立統籌部。③過程:因情況變化,黃興在準備尚未就緒的情況下,親率一百余名革命黨人攻入兩廣總督衙門,總督____________嚇得爬后墻逃走。④結果:因______________,起義失敗,很多革命黨人壯烈犧牲。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⑤影響: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_______________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活動二:首義——武昌起義設問2:武昌起義爆發的具體情況如何?結果怎樣?1.積極謀劃:湖北革命組織_______________2.主要力量:____________中傾向革命的士兵。3.領導人物:______________任革命軍臨時總司令,孫武任參謀長。4.計劃泄露:10 月 9 日,_____________等制造炸彈不慎爆炸,起義計劃泄露。清政府到處搜捕革命黨人,形勢緊迫。5.武昌首義:_______年10 月 10 日,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首先起義。一夜之間,武昌全城被起義軍占領。6.三鎮勝利:漢陽、漢口的新軍起義響應,革命在_____________取得勝利。7.成立政府:10 月 11 日,起義軍成立______________,推舉新軍將領___________為都督。8.各省響應:到 11 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活動三:辛亥革命的影響設問3:如何評價辛亥革命?由此帶來什么啟示?1.性質: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_______________2.功績:①政治:推翻了__________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_______________的終結。②思想:傳播了____________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③風俗文化:_____________,如剪發辮、廢纏足、改稱呼禮儀、易服飾。④經濟:打擊了_____________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3.局限性:①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沒有完成_______________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_______________社會性質)②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_______________、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4.啟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問題一:救亡圖存探索的比較【答案】比較 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時間 19世紀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目的 維護清朝統治 實行君主立憲制 實行民主共和制領導 地主階級洋務派 資產階級維新派 資產階級革命派性質 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問題二: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答案】①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②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沒有廣泛發動人民群眾。③客觀: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破壞。【總結感悟】-構建知識體系【基礎必練】1.“它使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徹底崩潰,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盡管它的結局是悲劇性的……”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太平天國運動 B.洋務運動 C.義和團運動 D.辛亥革命2.寒假期間,李明一家準備到辛亥革命爆發紀念地去旅游,他應該選擇的城市是( )A.南昌 B.武昌 C.上海 D.北京3.辛亥革命爆發后,獨立浪潮迅速席卷全國,下圖中首先脫離清政府獨立的是( )A.a省 B.b省 C.c省 D.d省4.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次年2月l2日,清宣統帝溥儀下詔退位,成為末代皇帝。這一歷史事件的深遠意義在于使中國( )A.擺脫了殖民統治 B.推翻了兩干多年的封建帝制C.開啟了近代化探索 D.改變了社會性質5.“20世紀初,武漢逐漸成為各省革命黨人聯系的樞紐。在湖北革命組織的努力下,傾向于革命的士兵占湖北新軍總數的三分之一。”上述材料描述的是武昌起義的( )A.群眾基礎 B.革命力量 C.革命影響 D.軍隊布局6.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年輕的、受過西方教育的中國人也應負部分責任。他們中的一些人雖然在民國初期起了主要作用,但他們卻試圖在中國建立一些與他們從國外,尤其是從美國觀察、學習到的完全一樣的制度。他們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對中國人民毫無意義,很快就在中國的政治現實面前土崩瓦解。”材料評述的是辛亥革命的( )A.發生的背景 B.失敗的原因 C.建立的制度 D.產生的影響【素養提升】1.辛亥革命使更多的人對參與國家政治產生了興趣,他們開始將集會、結社、選舉等作為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在民國,參與政治的除了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工人、軍人和士紳外,婦女也有參政的意愿,女子參政團相繼出現。這表明辛亥革命( )A.實現了男女權力的平等 B.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C.促進各階層思想的趨同 D.擴大了民主政治的基礎2.朱春駒在《武漢起義雜憶》中寫到:“由于辮發一旦剪去,則短期內難以再蓄,不像服飾可以輕易變換,因此民眾對于剪辮的態度普遍遲疑,剪刀一動,啼哭并作。”民眾的態度主要體現了( )A.對蓄辮的十分喜愛 B.對清政府統治的不滿C.對革命前景的憂慮 D.對生活方式難以適應3.“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替屢見不鮮,短或數年、數十年,長或數百年,然周而復始,無非是王朝易姓而已。辛亥革命所終結的,不僅僅是一個王朝,更是一個漫長的時代,一個長達數千年的王朝時代。”這表明辛亥革命最大的功勞是( )A.推翻清王朝的統治 B.結束封建君主專制C.結束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D.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4.“不把皇帝拉下馬,歷史就不能前進,目前的問題是:皇帝下了馬,歷史依舊徘徊不前。”“歷史依舊徘徊不前”體現在( )A.《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被廢除 B.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C.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5.下列關于“辛亥革命”闡述正確的是( )①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客觀社會條件②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開創的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親密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③中國共產黨繼承與發展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④中華民國的成立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6.辛亥革命是劃時代的偉大歷史事件,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材料一:《辛丑條約》簽訂后,為了加強對中國的掠奪和控制,帝國主義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內地,建筑鐵路,開掘礦藏,興辦工廠,設立租界,經營航運業,牢牢地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在極端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清政府大量出賣國家的權益,以換取外國列強的支持,壓制民眾的愛國行動,維護它的統治。民眾對清政府的失望、不滿和憤怒越來越強烈。民族工商業興起,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隊伍迅速擴大;近代知識分子群的形成,新的政治觀念和意識形態相應地產生出來。——摘編自金沖及著《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材料二:葉圣陶在一則日記中寫道:“課畢后閱報紙,見專電欄中有云:武昌已為革(命)黨所據,新軍亦起而相應……從此而萬惡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材料三:……各獨立省選派代表,制定臨時約法,并公舉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的臨時總統,我們這個古老的帝國,忽然變為民國了。……辛亥革命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它是一條分界線。(1)根據材料一,簡要概括辛亥革命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葉圣陶此則日記記于哪年?其中“萬惡之政府”指什么?(3)根據材料三,分析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就。(4)你能從辛亥革命最終失敗的結果中得出什么啟示?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9課 辛亥革命 導學案(原卷版).doc 第9課 辛亥革命 導學案(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