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第四單元 自然界的水課題 2 水的組成新課導入 水的變化 水只是狀態改變,發生物理變化。 水分子間的間隔改變,但水分子種類不變。水的沸騰制取蒸餾水新課導入 任務一:認識水的組成 “水是一種組成物質的基本元素。”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 活動 1:分析化學變化中物質的組成硫 + 氧氣 二氧化硫點燃反應物含有硫、氧元素生成物含有硫、氧元素氧化汞 汞 + 氧氣加熱反應物含有汞、氧元素生成物含有汞、氧元素化學變化中,元素種類不改變新課導入 活動 2:了解認識水的組成的化學史 普里斯特利發現,“易燃空氣”(氫氣)與空氣混合通電火花,產生液體。新知探究氫氣的燃燒實驗檢驗氫氣的純度氫氣在空氣里燃燒實驗現象:放出熱量,燒杯內壁產生白霧。實驗結果:氫氣 + ?+ … 水點燃 卡文迪什進行實驗, 將氫氣與氧氣混合反應,生成的液體是水。新知探究實驗結果:氫氣 + 氧氣 水點燃 活動 3:用分解水的方法研究水的組成新知探究電解水實驗 電解水實驗的發展歷史: 1789 年,楊 · 魯道夫 · 德曼、阿德里安 · 派斯 · 范 · 特魯斯維克靜電電解水 1800 年,威廉 · 尼克森、安東尼 · 卡萊爾伏打電池電解水 1869 年,齊納布 · 格拉姆發明直流發電機電解水引人關注 電解水實驗 觀看實驗,完成教材第 92 頁表格填寫。新知探究現象 與電源正極相連 與電源負極相連 電極附近 玻璃管內 電極附近 玻璃管內比較兩個玻璃管 內現象的差異 新知探究產生氣泡液面下降產生氣泡液面下降1.與電源正極相連的玻璃管內產生的氣體,可使燃著木條燃燒更旺;與電源負極相連的玻璃管內產生的氣體,可以燃燒。2.正、負電極相連玻璃管內氣體體積比大約為 1∶2。新知探究定性定量事實證據得出結論進行推理電解水實驗水 氧氣 + 氫氣通電全部生成物? 提出問題:如何證明水通電后只生成氫氣和氧氣? 活動 3:用分解水的方法研究水的組成新知探究 資料:二百多年前,拉瓦錫做了著名的水的化合和分解實驗:將一定質量的氫氣和氧氣在一起燃燒,化合后生成了同質量的水;再將這些水分解,仍然得到與原來同質量的氫氣和氧氣。 得出結論:電解水只生成氫氣和氧氣。新知探究水 氧氣 + 氫氣通電生成物 得出結論:水是由氫元素、氧元素組成的。根據化學變化中,元素種類不改變。反應物含有氫、氧元素含有氫、氧元素 活動 3:用分解水的方法研究水的組成 任務二:認識水分子的構成 電解水實驗現象:正、負電極相連玻璃管內氣體體積比大約為 1∶2。 資料:科學家蓋-呂薩克曾經反復地做氫氣、氧氣化合的實驗:在同溫同壓條件下測定,100 份體積的氧氣消耗氫氣的體積是 199.89 份;如果測定溫度高于 100 ℃,參加反應的氫氣、氧氣和生成的水蒸氣的體積比為 2∶1∶2。 同溫同壓下,氣體體積比等于分子個數比。 提出問題:水由水分子構成,水分子是如何構成的?新知探究 活動 4:結合資料推理水分子的構成 借助模型畫出推導過程 氧原子 氫原子新知探究同學 1化學反應前化學反應后 活動 4:結合資料推理水分子的構成 借助模型畫出推導過程 氧原子 氫原子新知探究化學反應后同學 2化學反應前化學反應前 活動 4:結合資料推理水分子的構成 借助模型畫出推導過程 氧原子 氫原子新知探究 得出結論:1 個水分子由 2 個氫原子和 1 個氧原子構成。化學反應后同學 3課堂小結 總結:認識水的組成與構成的一般方法水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水水由水分子構成水分子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水分子中氫、氧原子個數比為 2∶1得出結論進行推理獲得證據設計思路“分”“合”依據、方案全面、嚴謹 任務三:從元素組成的角度對純凈物進行分類新知探究純凈物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單質化合物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氧化物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課堂小結 總結:研究化合物組成的思路物質 1根據化學變化中,元素種類不改變物質 2+已知元素組成的物質(單質/化合物)+ ……化合分解物質 X未知元素組成的物質(化合物)定性定量事實證據得出結論進行推理課堂練習 一、判斷正誤 1.實驗室可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是因為高錳酸鉀組成中含有氧元素。 2.電解水正極產生的氣體可以使帶火星的小木條復燃。 3.電解水產生氫氣和氧氣,說明水由氫氣、氧氣組成。( )( )( )課堂練習 二、單項選擇題 1.堿式碳酸銅 Cu2(OH)2CO3 分解,不可能產生的物質是( )。 A.CuO B.H2O C.Cl2 D.CO2 2.下列物質中,屬于氧化物的是( )。 A.氧氣 B.五氧化二磷 C.錳酸鉀 D.氯化鈉CB課后任務課后任務 1.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研究水的組成時,做了以下實驗:讓水蒸氣通過一根燒紅的鐵制槍管,得到“易燃空氣”(氫氣)和一種固體(含鐵、氧元素)。請結合這段材料,分析和推理水的組成。 2.用生活中的物品代表化學變化中的氫原子、氧原子,動態演示水分子構成的推理,用視頻的形式記錄下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