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第五單元 化學反應的定量關系課題 2 化學方程式(第 2 課時) 溫故知新 氫氣是有廣闊發展前途的清潔能源,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的反應是氫能利用的化學基礎,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新課導入2H2+ O2 2H2O點燃化學計量數1使等號兩邊各原子的種類和數目相等,遵守質量守恒定律。 學習任務 1 了解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原則 氫氣是有廣闊發展前途的清潔能源,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的反應是氫能利用的化學基礎,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新知探究2H2+ O2 2H2O點燃化學計量數1H2+O2 H2O+O點燃不符合客觀事實 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原則課堂小結體現描述表示化學方程式定性定量質量守恒比例關系物質轉化關系化學反應以客觀事實為基礎遵守質量守恒定律書寫原則 學習任務 2 學習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方法 寫出下列化學方程式: 1.紅磷在氧氣中燃燒。 2.實驗室用加熱高錳酸鉀的方法制取氧氣。 3.實驗室和某些供氧器以二氧化錳為催化劑,利用過氧化氫分解制取氧氣。新知探究P 原子個數: 1 2O 原子個數: 2 5 寫出下列化學方程式。 1.紅磷在氧氣中燃燒。P + O2 P2O5點燃245最小公倍數為 10加熱?燃燒?新知探究新知探究 2.實驗室用加熱高錳酸鉀的方法制取氧氣。標注“↑”(氣體符號)用“△”表示加熱 溶液中的反應,生成物有難溶性固體,即沉淀,則需在該生成物的化學式右邊標“↓”。新知探究 3.實驗室和某些供氧器以二氧化錳為催化劑,利用過氧化氫分解制取氧氣。生成物寫錯新知探究H2O2 H2O+O2MnO2H 原子個數 2 2O 原子個數 2 1 2 3.實驗室和某些供氧器以二氧化錳為催化劑,利用過氧化氫分解制取氧氣。新知探究H 原子個數 2 2a 0O 原子個數 2 a 2b學科融合 待定系數法配平化學方程式H2O2 H2O + O2MnO2ab根據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數目相等,列出方程組2=2a2=a+2b解得a=1b=12新知探究 待定系數法配平化學方程式H2O2 H2O+ O2MnO2112H2O2 H2O+O2MnO222等式兩邊同時乘以 2遵守質量守恒定律 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課堂小結(1)反應物和生成物(2)反應條件(3)氣體或沉淀符號(4)配平(5)檢查描述反應的客觀事實 學習任務 3 應用所學,解決問題 練習 1:判斷下列化學方程式書寫是否正確,若不正確請指明錯因,并改正。 ( )1.Mg+O2 MgO2 ( )2.Na2CO3+HCl NaCl+H2O+CO2↑新知探究點燃不符合客觀事實改:2Mg+O2 2MgO點燃不遵守質量守恒定律改:Na2CO3+2HCl 2NaCl+H2O+CO2↑ 學習任務 3 應用所學,解決問題 練習 1:判斷下列化學方程式書寫是否正確,若不正確請指明錯因,并改正。 ( )3.S+O2 SO2↑ ( )4.Fe+CuSO4 Cu↓+FeSO4改:刪去“↑”改:刪去“↓”新知探究點燃 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注意事項 1.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書寫正確。 2.反應條件要寫準確。 3.氣體符號和沉淀符號使用要正確。 4.注意配平時,不能改動化學式,只能調整化學式前的化學計量數。課堂小結 練習 2:根據信息,完成下列化學方程式。 1.科學家提出一種海水淡化技術,其原理如右圖。其中鋁膜中的金屬鋁可通過電解熔融氧化鋁制得,同時生成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 Al2O3 Al + O2↑24通電學以致用3學以致用 2.煙道氣中含有大量 CO2,經“捕捉”可用于生產尿素、甲醇(CH3OH)等產品。用“捕捉”的 CO2 生產甲醇,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下(未配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3CO2+ H2 CH3OH+H2O一定條件 書寫陌生化學方程式的解題策略課堂小結(1)反應物和生成物(2)反應條件(3)氣體或沉淀符號(4)配平(5)檢查文字信息微觀示意圖實驗現象寫標配查歸納總結體現描述表示化學方程式定性定量質量守恒物質轉化關系化學反應書寫原則比例關系最小公倍數法待定系數法配平以客觀事實為基礎遵守質量守恒定律 1.書寫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我國“天宮”空間站的制氧系統利用循環水電解制取氧氣。 (2)將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主要成分為氫氧化鈣)中生成碳酸鈣和水。 2.配平下列化學方程式。 (1) Al + Fe3O4 Fe + Al2O3 (2) Fe2O3 + CO Fe + CO2 (3) NaOH + CuSO4 Na2SO4 + Cu(OH)2↓課后任務高溫高溫 3.根據信息,書寫化學方程式。 氫氣是理想的清潔、高能燃料。水分解可獲得氫氣和氧氣。我國開發出一種新型催化劑,實現在光照下分解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后任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