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凸顯“數學味”,追求實效性——有余數的除法案例分析【案例背景】今年,我先后兩次在杭州市采荷二小執教了《有余數的除法》一課。怎樣把這一課上出新意?怎樣使數學課堂更加有效?怎樣更好地體現新課標的理念?帶著這些問題,我經歷著我的磨課歷程,我實踐著,我思考著。現把先后兩次研討會上的兩種不同教學片斷摘錄如下:【案例一】一、創設情景1.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歡體育運動嗎?看來,每個小朋友都很喜歡體育。瞧,我們學校的小朋友正在開運動會呢!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2.(課件出示主題圖)操場上多熱鬧!你從圖上都看到了什么?3.師:小朋友們觀察得真仔細,那你能根據這幅圖提出一些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嗎?二、探究算法1.師:剛才小朋友們提出了一些除法計算的問題,并列出了算式。這些算式你會計算哪一個,你就來說哪一個,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21教育網2.比較兩組算式,師:象21÷5和25÷3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除法,請同學們自己思考一下,這樣的除法可以怎樣去計算,然后把你的算法在小組內交流。21·cn·jy·com生獨立思考,研究算法,在小組內交流。全班交流各種算法,并對各種算法進行評價。3.師:剛才我們用畫圖、想乘法、想口訣……計算出了21÷5和25÷3,知道這兩個算式計算時都是有多的,我們就把多的這個數叫做余數,用……來表示。現在誰能看圖,說說這兩個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21cnjy.com生看圖說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進一步理解余數的意義。4.師:剛才我們認識了余數,還能用各種方法計算有余數的除法,其實除法也能用豎式來進行計算。猜一猜,除法的豎式會是怎么樣的,與加減法的豎式有什么不同?【來源:21·世紀·教育·網】課件出示豎式的寫法,讓學生說說豎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5.試一試:用豎式計算13÷3、47÷6。思考:縱觀本節課教學,在老師精心創設的運動會的情景中,學生始終興趣濃厚,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中,課堂氣氛活躍,孩子們學習效果也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節課,就會發現本節課“生活味”沖淡了“數學味”,對孩子的數學學習產生了一定的負作用,表現在:一方面,孩子過多地關注生活情節,孩子們對生活情景的興趣大于對數學知識本身的興趣;另一方面,由于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較多,使教學花費時間較多,導致練習的量不夠,使課堂教學沒有達到高效。21·世紀*教育網是否數學課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為依托呢?能不能在實實在在的數學教學中追求實效呢?基于這樣的思考,我重新設計了《有余數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學,旨在凸顯數學課的“數學味”,在新課標下的數學課堂上做一種新的嘗試。www-2-1-cnjy-com【案例二】一、把握起點1.師:小朋友們,知道這節課我們要一起研究什么知識嗎?生:有余數的除法。2.師:你認為什么樣的除法是有余數的除法? 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回答,借機了解生的認知基礎。生1:就是除起來有多的除法。生2:就是點6點再寫一個數的除法。……3.師:看來小朋友們對有余數的除法已經有了一些了解,誰能來說一個有余數除法的算式。生舉例:7÷3 10÷4二、感知意義1.觀察生舉的算式,說說與以前學過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1:這個除法算式算起來還有多1個的。生2:找不到乘法口訣的。生3:不能直接算的。2.師:大家覺得在我們的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7÷3這個算式去計算?生1:媽媽買了7個蘋果平均分給3個人。生2:有7本本子平均分給3個同學。生3:有7元錢,買3元一本的本子,可以買幾本?……3.師:小朋友們能不能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出7÷3這個算式呢?生出現的方法有:擺學具、畫圖、編數學問題……4.師:小朋友用很多方式表示了這個算式的意思,誰能說說7÷3等于多少?師板書,介紹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寫法。5.師:誰能結合你舉的例子來說說這個算式各部分的意思。三、探究算法1.師:象這樣有余數的除法算式還有很多,誰還能再來說幾個?2.剛才說的這些算式你會計算嗎?我們來選擇一個,試著算一算,在小組里交流一下,看誰的方法又好又多。生獨立思考,研究算法,在小組內交流。全班交流各種算法,并對各種算法進行評價。4.師:剛才我們用畫圖、想乘法、想口訣……計算出了這道題。其實我們還可以用豎式來進行計算呢?誰會寫除法的豎式。www.21-cn-jy.com指名說,師板書,并加以說明。5.試一試:從剩下的題中選擇一個進行計算,說說方法。6.小結:計算有余數的除法可以用什么方法?應注意什么?你覺得哪一種方法最好?為什么?教學后,我們欣喜地看到,整節課孩子們自始至終處于思維的活躍狀態,他們被數學問題所吸引,他們為解決問題而思考,課堂教學活動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整節課,孩子們時而安靜地思考、時而踴躍地發言,時而安靜地書寫、時而大膽地表達……。課堂上動靜交替,孩子們積極參與,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體現,課堂教學效果顯著。2·1·c·n·j·y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